02.27 国药大师金世元谈:如何使用中成药疗效好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金老曾回忆道:“在那样的环境中著书难度可想而知。我白天干农活,一有空闲便四处查阅资料。待资料收齐后,一收工就回到屋里,顾不上脱去衣服,我坐在农村的炕上一个字一个字不停地写,常常忘记了吃饭,到了晚上便借着微弱的灯光继续写,究竟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已经记不清了。经过5年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29万字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凝聚了我的心血。”
该书载药490种,分为内、妇、儿、外、五官各科,每种成药按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剂型、用法用量、功用、适应证、方解、附注分述,以方解为重点,根据适应证确定病因,再将所用的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叙述其疗效特点,通俗易懂,利于掌握。该书经北京中医学院颜正华教授审阅,于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一面世便获得了好评,再版7次仍供不应求,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确定北京医保中成药
报销范围
1995—1998年,北京市卫生局和劳动局针对北京地区所用中西成药几千种,在医药流通领域和医疗单位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医药货源极大浪费的情况,决定对北京地区的中成药品种进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规定北京市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在这项工作中,金老被聘为中药专家组组长。


为了摸清中成药配方与用药情况,金老除了查阅《中国药典》外,还查阅了大量部颁品种资料,以作为选定中成药品种的依据。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金老提出了选定中成药的原则:“配方必须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中医特色,安全有效,工艺先进,剂型新颖,便于使用。在同类的成药中,凡处方类似、工艺相仿、疗效雷同的品种,哪种价格优惠,选哪种。”这一原则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同并采纳,在1997—1998年,北京市卫生局先后两次公布了《北京市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实践证明,所选定的中成药品种基本适应各科临床辨证用药要求。与此同时,金老还将纳入报销范围的470种中成药按病证分类编成品种目录,大大方便了医生临床辨证选药,对于提高中成药疗效、节约医药费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
要想疗效好,
用法和用量须掌握
中成药品种繁多,剂型复杂,有的是内服,有的是外用,不同剂型的中成药应用于临床时用法用量往往有所不同。中成药的用法用量直接影响到药物疗效,如能正确应用,可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用之不当,不仅会减弱药物的疗效,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

用法
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根据医疗要求不同,有多种用法。
1.内服药
一般内服的中成药,多是每天服两次(早晨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宜在空腹时间服用。但这不是绝对的,特殊疾病要根据病情而定。
如补养药宜在饭前空腹服;
对胃肠有刺激或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的宜在饭后服;
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服;
安神药宜在睡前服;
对于呕吐患者应采取少量多次服用;
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对于急性病变,须遵医嘱,按药物作用特点来决定用法。
在服用方面,通常应用温开水送下。也有由于病情需要,配伍适当药引,以便促进疗效。
如祛风活络的再造丸、活血化瘀的七厘散等,宜用温黄酒送下,取其温通经络或活血行气作用;
如温中散寒的附子理中丸、和中解表的藿香正气丸等,宜用生姜煎汤送下,取其温散里寒或发散表寒和安胃止呕的作用;
如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固肾涩精的锁阳固精丸等,宜用淡盐汤送下,取其引药入肾的作用;

如清热导滞的至宝锭,宜用焦三仙煎汤送下,取其促进消导的作用;
如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保元丹、妙灵丹等,宜用钩藤、薄荷煎汤送下,取其增强解表退热的作用等。
2.外用药
一般外用的中成药(除个别几种治疗跌打损伤的中成药外),均不可内服。
特别是处方中含有毒性药物的,如龟板散、银粉散、如意金黄散、提毒散等,绝对不能入口。应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外用中成药品种很多,用法也不完全一样。
如珍珠散、生肌散等,系将药粉直接撒于疮面上;
如蟾酥锭、紫金锭等,是用醋研磨成糊状外敷患处;
如七厘散、五虎丹等,是用白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如烫火药、黄水疮药等,是用香油调敷患处;
如如意金黄散等,是用醋调敷患处;如武力拔寒散,是用鸡蛋清(适当加温水)调成糊状,摊于纸上,根据病情,贴于适当部位等。
此外,还有油膏、膏药等,均需根据局部病变,适当应用。
用量
一般中成药都必须按照规定用量服用,如果用量过小,效力不足,就不能达到治疗效果,甚至贻误病情;相反,如用量过大,药力太猛,可致使克伐人体正气。

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常规量服用,不宜变动。对于药性猛烈的,尤其是含有毒性药物的中成药,用量更应谨慎,不可忽视。
如治疗风湿病的疏风定痛丸、治疗跌打损伤的三黄宝蜡丸、治疗疮痈肿毒的蟾酥丸等,均含有毒性药物。
再如破气导滞的开胸顺气丸,破血化瘀的大黄䗪虫丸、攻逐水饮的舟车丸、泻下通便的九制大黄丸等,均属猛烈药物。
对于这些中成药的用量,一定不能过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事故。
在临床运用中,必要时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发病季节等具体情况,在用量上适当增减,灵活掌握。
此外,小儿用量应适当减少。
一般情况是1岁以内的,可用成人量1/4;
2~5岁的,可用成人量1/3;
5~10岁的,可用成人量1/2;
10岁以上的,可与成人量相差不大(毒性、剧烈性的中成药不在此列)。

《本草中国》第一季学术总顾问:国药大师金世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