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曹操本姓“夏侯”,为什么他要把女儿嫁给堂兄弟夏侯惇的儿子?

关于曹操的评价,一直难以盖棺定论。

早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评价,多用一个“奸”字。数百年来,在民众的心中,曹操就是京剧中的那个白脸“汉贼”,一边威逼朝廷,一边压迫忠良。不过,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于曹操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在这段时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相继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试图重塑曹操的形象。

因为郭沫若在史学界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的观点迅速得到社会的关注,就此引发了关于曹操功绩人品的大讨论。借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曹操。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把曹操推崇为大法家、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反对儒家思想的斗士,一时间,曹操的形象光芒四射。

曹操本姓“夏侯”,为什么他要把女儿嫁给堂兄弟夏侯惇的儿子?

(魏武帝曹操画像)

当然,这些“荣誉称号”都是特殊时代的评价,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与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并不相符。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这些特意加在曹操身上的光环也就随之褪去了。

此后,一直到现在,关于曹操的评价,仍是“百花争艳”。笔者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既要看他的作为,又要观其生活时代。不结合历史背景的评价,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站不住脚的。

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东汉末期。这段时间,最大的特点就是,乱。东汉朝廷,自从光武帝开国之后,有过一段鼎盛时期,时间大约有六十多年。此后,东汉朝廷开始走向腐败,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成为了东汉中后期的政治主旋律。而曹操的祖父曹腾,就是汉顺帝、汉桓帝期间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很小的时候便过继到了曹腾家。罗贯中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最早提到曹操原姓“夏侯”的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录的吴人作《曹瞒传》及晋人郭颂《世语》,上面记载“嵩(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曹操)于惇为从父兄弟。”后来,元人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也说,“曹氏,夏侯氏之出也。”结合曹操在历史上对待夏侯家的态度,可确信这些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曹操本姓“夏侯”,为什么他要把女儿嫁给堂兄弟夏侯惇的儿子?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

有人或许会说,在《三国志》中提到,曹操曾把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惇的儿子,这不明显违背“同姓不婚”的原则了吗。其实并不然,曹嵩既然已经成为了别人家的养子,那就不再是夏侯家的人了,既然如此,后代之间的相互嫁娶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曹操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特别是对自己的亲祖宗,更是从来没有谈起。这也非常好理解,毕竟在东汉时期,重视门第的风气已经很盛行。曹操虽然讨厌门第轻才干的风气,但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身世。从曹嵩作曹腾养子的事情来看,夏侯家肯定不是什么富豪人家。相反,曹操政敌们开始各个身出豪族,且不说袁绍、袁术、刘表、孙权,就连织席贩履的刘备,也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以夏侯氏“清贫”的家世,自然无法和政敌们抗衡。

曹操本姓“夏侯”,为什么他要把女儿嫁给堂兄弟夏侯惇的儿子?

(夏侯家第一名将,夏侯惇)

反观曹家,因为曹腾的存在,实力非常雄厚,在官场上的人脉更不是夏侯家可以匹敌的。曹操故而拼命抬高曹家,将其置于同各个政敌的家世相等或相近的地位,借以增加自己的号召力、凝聚力。据历史记载,曹操曾作《家传》,自称是“曹叔振铎之后”,是周文王的直系后裔,《三国志》中更进一步指出,曹操乃曹参之后。当然,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