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評論: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優化學術生態

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

當美國人創辦SCI科學引文索引時,一定沒有想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學術界會對這個指標體系產生“迷信”般的高度崇拜。無論是學術評價、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還是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中國學術界幾乎都要看SCI。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導致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提出今後將淡化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比如,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中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改為實行代表作評價;在職稱(職務)評聘中,不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判斷的直接依據等。這顯然有利於引導高校教育和科研回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正軌上,更好地服務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

SCI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它只是一個分類數據庫,就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通過統計論文的研究領域、方向、被引用頻次,為科技工作者查閱最新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幫助。

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侷限性。一是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並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二是SCI論文引用次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不能對應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並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三是論文主要作為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破除唯SCI,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中辦、國辦先後出臺《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相關部門也對這一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開展了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

破除唯SCI,是建設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加快提升學術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為科研工作者營造潛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創新氛圍,促進高校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為追求,敢於啃硬骨頭,加強原始創新,加強長期積累和持續攻關,爭取實現重大突破。

需要提醒的是,破除唯SCI也需要實事求是,既不能只看論文,也不能不看論文。一方面,文件的出臺是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並非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相反,我們鼓勵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另一方面,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產出形式是有區別的。針對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需要分別建立各有側重、更加科學的評價路徑。總之,評價科研成果,要看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不能只看SCI。

原標題:評論:破除學術論文“SCI迷信” 優化學術生態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