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一纸檄文胜似百万雄兵,从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进行北伐。在北伐中朱元璋发布了北伐檄文《谕中原檄》,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北伐檄文集中体现了朱元璋统治集团的战略理念和执政思想,似百万雄兵,有力地支持了朱元璋的北伐大业。

一纸檄文胜似百万雄兵,从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谕中原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下朱元璋的北伐檄文《谕中原檄》。

檄文第一段: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该段首句提出了檄文晓谕的对象,即中原诸省,齐鲁河洛燕蓟秦晋的民众。这些地区中,燕蓟之地在后晋皇帝石敬瑭时期(936年)就割让给了契丹,齐鲁河洛秦晋之地也在北宋亡国(1127年)之后落入北方胡人之手。接着,檄文肯定了元朝是天授正统,元朝在建国之初尚能君明臣良,之后就纲常败坏,出现了“臣弑君、弟鸩兄”等有违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伦理道德之事。鉴于元朝皇帝荒淫、宰相专权、兵戈四起、民不聊生,得出“胡虏无百年之运”的结论。

一纸檄文胜似百万雄兵,从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朱元璋


檄文第二段: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此段指出天运循环,中原当降圣人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而中原地区的两大枭雄王保保和李思齐,都不是华夏之主。占据河洛之地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原是汉人,却谄媚元人取了个蒙古名字,凭借手中的兵力要挟控制朝廷。占据关陕之地的李思齐阻兵据险,养兵自重,不忠于元廷。

檄文第三段: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此段是朱元璋的自我介绍,他出身于淮右布衣,在大家的拥戴下率军占据金陵,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已占据南方大半国土。现在承天命率王师,拯救黎民于水火,恢复汉家的制度,兵到之处,秋毫无犯,希望中原民众重归中华,安居乐业。

檄文最后一段: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檄文最后指出汉人之外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如果愿意留下归顺者,可以与汉人一视同仁。

《谕中原檄》出自于文豪宋濂之手,文中历数元朝统治之昏暴及人民流离之惨状,断定元朝已丧失天命,失去统治中国的资格;接着说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归的新主,必将削平群雄、扫荡胡尘、一统华夏。

一纸檄文胜似百万雄兵,从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宋濂


《谕中原檄》可谓朱元璋北伐的纲领性文件,一纸檄文胜似百万雄兵,从檄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 一、尊崇儒家正统思想。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伦理规则。农民起义出身的朱元璋如何处理与儒教的关系,备受地主、文人士子们的关注。

檄文开篇就提出“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元朝正是因为纲常废坏才使得政治混乱,兵戈四起,民不聊生。而朱元璋的王者之师,则是要“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朱元璋尊崇儒家思想的做法,必将赢得北方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 二、与红巾军彻底决裂。

在檄文中朱元璋意外地称红巾起义军为“妖人”,要知道朱元璋正是出身于义军,借助于小明王义军势力而成长起来的。那么,他此刻为什么要称义军为“妖人”,与之一刀两断呢?

这正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各地义军虽然都是打着推翻元朝的旗帜,可是义军大都军纪涣散,所过之处也是烧杀抢掠,引起民众的恐慌甚至抵抗;另一方面,既然朱元璋要拉拢小地主们,就必须断绝与义军的关系。朱元璋正是要告诉北方民众们,我不是义军,也不是官军,而是拯救你们的正义之师。

  • 三、恢复秩序、安定生活。

檄文首段就描述了元朝暴政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灾难,然后说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这一反一正的对比,让民众对北伐之军的到来充满了希望。北伐军所到之处,“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 四、争取广泛统一战线。

争取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朱元璋北伐檄文的主要目的。尊崇封建儒家思想,倡导伦理纲常,是为了争取封建地主阶级、儒生士子的支持;严肃军纪,秋毫无犯,安定生活,是为了争取普通劳苦大众的支持;特别是最后一段,将归顺的蒙古人、色目人一视同仁,最大程度地孤立了蒙古统治者,大大减轻了北伐的阻力。

结语

朱元璋的北伐檄文统一了北伐的思想,争取了最广泛的战线同盟,使得北伐军能够兵不血刃迅速攻占大都。檄文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后来还成了清朝末年革命党的口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