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讓三歲小朋友知道哭鬧是令人討厭的?

那些心酸的日子


俗話說三歲看八十,這時候的小孩已經逐漸有自我意識了,他為了能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可能用目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取得家長的關注,所以哭鬧就理所當然變成了表達自我的最佳利器。因為孩子才三歲,這時候雖然有自我意識,但是並沒有好歹之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到了三歲就不聽話,家長管不了,只要不順著他的心,就哭鬧很久,怎麼說怎麼哄都不行。這時候的家長,應該有自己的原則性,不要採取溺愛的態度對待孩子。舉個例子,你的朋友帶孩子來家裡玩,正好她的孩子手裡拿著一件玩具,正好你的孩子也喜歡,倆人一起玩就搶了起來,結果你孩子搶不過,就開始哭鬧大法,你朋友也想把玩具給你孩子玩,但是她的孩子也不願意,不然也會又哭又鬧,這時候本來好好的寶媽一起聊天談心,因為倆寶貝開始哭鬧,搞的氣氛吵鬧尷尬。這時候該怎麼做呢?你沒辦法給孩子解釋,你這樣很討厭,因為她根本就不懂,也不會去理解你,她已經有了叛逆心裡,你要拿出自己的態度,讓她知道這樣做,玩具也不會給她玩,你可以就在旁邊看著他哭鬧,不用去理會,保證好寶貝的安全就行,寶貝哭鬧一會可能會用非常可憐的表情看著你,你也不要動心,寶貝看著沒人理,繼續哭鬧,反覆幾次,她也累了,也會知道這樣做媽媽不會給自己玩具的,所以就會乖乖的渴望你的抱抱了,也會不哭了,重新變成了小可愛乖寶寶,你此時可以耐心的跟寶貝講這樣做不對,別人的東西不能亂拿亂搶,你只負責講就行,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時間一長家長的影響力就出來了,所以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直接影響孩子長大之後的表現!



突突突晉級路


講故事是最好的方法。你最好是講他(她)在幼兒園的小朋友的故事。並且是他能叫出名字的小朋友,可以編造些故事:人家XXX小朋友怎麼樣聽家長的話,怎麼吃飯以及不哭不鬧。讓他覺得XXX小朋友讓人喜歡。我的小孫女就愛哭,通過聽了這樣的故事後現在好多了。小孩愛和別人比這比那,一但有人說他(她)不如XX,只要你方法用對,有個三兩次他自然就改正了。


光信善待家人


我從不阻止我兒子哭,因為我覺得他有表達情緒的權利,甚至有時候他心情不好,看得出來他在很努力地剋制,我都會鼓勵他哭出來,我只需要在他哭的時候緊緊抱著他,等他哭完冷靜下來再和他講道理。反而我老公很不理解,他覺得男孩子不能像女孩子一樣哭哭啼啼,所以我兒子一哭,他就會發火,前面說到我兒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努力剋制情緒,也是因為我老公不喜歡他哭,他害怕爸爸發火。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就是在爸媽的打罵聲中,以及“不許哭”這樣的魔咒下長大的,我太能理解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指責和打罵時是什麼樣的心情了!從我記事的時候起,我爸媽就已經開始對我打罵了,我在外面摔跤了,打!我說錯一句話,打!不小心弄壞東西了,打!甚至有一次我不小心掉進了河裡,小命差點沒了,喝了一肚子水好不容易才爬出來,我多想爸媽可以安慰安慰我,但是我等來的卻是我媽的兩巴掌。在家裡,我爸主要負責罵我,我媽主要負責打我。當然我知道他們是愛我的,我媽經常會在打完我之後,過來看看被她打過的地方紅不紅、腫不腫,我爸從沒對我動過手,他喜歡大聲地罵我,但在我媽打我的時候,他會在旁邊提醒不要打頭。雖然他們“分工”不同,但在某一點上卻保持著高度一致,那就是隻要看到我掉眼淚,無論是因為被他們打罵,還是因為我自己心情不好而掉眼淚,他們都會異口同聲地衝我大吼“不準哭!”“你哭什麼哭!”“你再哭一下試試!”所以等我長大了些,在我被他們打罵時,我只能假裝不在乎,硬著頭皮和他們互懟;在我遇到問題心情不好時,我也只能關起門來偷偷哭,從來不會和他們傾訴。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直到現在,我在面對我父親的時候都很矛盾。一方面我很愛他,一方面我在和他說話的時候經常很不耐煩。我也嘗試過想跟過去和解,但我仍然記得我媽還在世的時候,有一次我在家裡用開玩笑的語氣說她當年打我打得有多狠,我媽的回答居然是“我什麼時候打過你了”。呵呵,從那時候,我就知道,我這輩子都跟過去和解不了了。我不知道題主提這個問題是目的是什麼。小孩子哭鬧,做為家長首先應該做的難道不是去了解一下他哭鬧的原因嗎?三歲的小孩,雖然是小孩,但首先他是一個人,也會有各種情緒,也會遇到各種讓他難過的事,也許這些事在大人看來不值一提,但對他來說就是天大的事,以他的能力還無法處理,哭鬧就是他唯一的發洩渠道。講難聽點,他如果能像大人一樣懂各種道理,能像大人一樣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那還要你們家長幹嘛?生下來就可以讓他去唸大學了!建議題主在小孩哭鬧時,先了解情況,給他一個擁抱讓他把情緒發洩完,然後再耐心地教導他,不要覺得小孩聽不懂就懶得說或是直接粗暴地不讓他哭,我相信只要家長給他足夠的愛和耐心,他也不會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小孩!


做你黑暗中的一抹亮色


最近看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抖音短視頻,是一個孩子把爸爸嘴裡的棒棒糖給搶走了,結果爸爸順勢往地上一躺又是撒潑又是哭。孩子當時給嚇到了也愣住了,半晌他把嘴裡的糖還給了爸爸,然後學著大人一樣還安慰一下爸爸。所以,當三歲孩子無緣無故哭鬧時,我們也可以模仿他,甚至比他更鬧人哭地更厲害。讓他也體會到,我們在他面前哭鬧時他的感受。


ccff668899


如何讓3歲的孩子知道哭鬧讓人討厭呢?

我們之所以想讓3歲的孩子知道哭鬧是讓人討厭的目的是,希望讓孩子知道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那我們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知道這個事情呢?在讓寶寶知道這個“哭鬧”行為會被討厭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哭鬧”行為與“情緒”的關係。

(1)討厭是父母的自身情緒,不是寶寶的行為

首先,我們需要來了解的是,“哭鬧行為”與“討厭”這個情緒的關係。“哭鬧”這個行為發生在孩子身上,而“討厭”這個情緒發生在爸爸媽媽身上。所以對於孩子來說,討厭是爸爸媽媽情緒的問題,跟他的行為是沒有關係,他們還會疑惑為啥你們會討厭,因為他們這個階段還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跟你們情緒的關係。所以不要試圖去讓他們知道自己哭鬧行為跟你們情緒有啥關係,他們暫時還沒有發育到那個階段。

(2)“哭鬧”是孩子展示愛的方式,與表達溝通需求的方法

再則,我們來看看孩子為啥會對你產生“哭鬧”行為?你孩子會對陌生人產生“哭鬧”行為嗎?換位思考一下,你會對陌生人去發洩你的情緒嗎?肯定不會,你只會對熟悉的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同樣的,孩子對你採取“哭鬧”行為,說明您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最親近的人。而您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鏈接建立的很不錯。18個月之前的孩子是屬於信任與不信任的狀態,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自己信任的過的人作為隊友一起探索世界,孩子對您採取“哭鬧”行為,能夠很好的說明您從那個階段開始跟孩子建立的親子鏈接非常的好。孩子覺得您是最安全最可靠,最可以依賴的人,所以才採取“哭鬧”行為。孩子對您是滿滿的愛與喜歡,這個時候,請千萬不要讓自己討厭的情緒,把孩子的愛往外推。

孩子為什麼只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呢?

(1)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只能用“哭鬧”行為解決

我們時常會以為孩子不舒服了,受傷了等等之類的,才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但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真正問題所在。他們不舒服了,受傷了,或者有需求的時候,採用“哭鬧”的行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跟你用語言溝通。而當孩子採取這種方式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去思考如何告訴她,“哭鬧”是讓人討厭的,而是第一時間去發現孩子的問題,幫助他們做語言表達。這個時候不僅是他們需求我們幫助,讓我們建立溝通的機會,更是他們學習詞彙,語言表達的機會。所以當您孩子採用哭鬧行為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一下,他是不是遇到新的事物,或者情緒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才會這樣。

(2)希望被理解,所以採取“哭鬧”行為

在孩子1歲半-3歲期間是自我意識發展時期,這個時候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不僅認識到自己是不同的,同時也覺得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因為自己的不同,所以在我的世界裡都按我的要求來。這個時候要是父母不知道孩子的這些小心思,孩子語言能力又沒有發育完善,只能採取“哭鬧”行為,來尋求家長的理解。

面對孩子哭鬧行為,我們該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

面對孩子的“哭鬧”行為,對家長來說可能情緒上不舒服,會傷心,挫敗。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希望被理解,以及表達“愛意”的行為。所以當孩子出現這個“行為”的時候,我們第一件事情是接納孩子的這個行為,以及這個行為孩子的情緒,讓他知道他的需求是由被回應的,他的問題是能被解決的。

(2)擁抱孩子,先進行肢體交流。

當孩子產生這種行為的時候,我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接納孩子的行為與情緒。我們首要採取的方法是擁抱我們的孩子,或者拍拍背,摸摸手之類的,先從肢體上讓孩子去感受我們的存在,讓他在我們的懷抱裡逐漸平靜下來,情緒逐漸被安撫,這樣才能進行後面的溝通交流。

(3)與孩子平視,進行溝通交流

當孩子在我們懷裡情緒平復下來後,我們需要與孩子做眼神與語言的交流,儘量做到跟孩子平視的水平交流。讓孩子除了從身體上感受到我們,也能從眼神交流裡感受到我們的存在,相信我們是與她共同解決問題的。

(4)詢問方式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

看著我們的孩子,用平靜溫和的語氣闡述事情的經過,提問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嘗試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表達自己的需求。

每當我們遇到孩子出現“哭鬧”行為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去跟孩子講道理,雖然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他不要通過哭鬧來解決問題,但是講道理不是我們第一件事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接納孩子,讓他感受到我們是在身邊,是與他一起解決問題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分享的鵝 | 90後育兒小寶藏,專注於早期教育,深耕母嬰行業。做專業的育兒知識輸出,讓父母更懂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

免責申明:本文分享內容純屬個人論點,僅作參考,如果我分享的內容有誤,請留言於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熱愛生活熱愛分享的鵝


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故事裡面的萌萌一心想吃紅薯,媽媽怕燙著她,剝好了,吹涼了才送到她嘴邊。可是萌萌對“燙”並沒有清晰的瞭解,認為媽媽不能理解她迫切想吃到紅薯的心情,因此大發脾氣,後來媽媽的責備和打罵更加深了她的不滿,所以才會又哭又鬧。如果是我,可能我會蹲下來讓萌萌親手用手碰一碰紅薯,讓她理解“燙”的概念,萌萌就不會這樣亂髮脾氣了!

其次,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很直接而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而我們大人的情緒表達通常會比較含蓄、委婉,不會不顧時間場合亂髮亂髮脾氣,而孩子則是喜怒哀樂都形於色,想讓他們隱藏自己的情緒實在是很難。通常情況下孩子越小表達情緒的方式就越直接。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何為“掩飾”,因為越小的孩子,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越有限,因此他們更會用行動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開心了就會笑,難過就會哭,有些孩子不高興了會咬人,這些行為都是大人摸不著頭腦的,而這樣的行為恰好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所以我們平時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要清晰的掌握孩子是會用什麼樣的動作,什麼樣的方式來直觀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最後家長們還要合理利用孩子情緒多變性和波動性。孩子的情緒變化是很快的,而孩子又喜歡通過行為將情緒變化表現出來。因此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摸清自己孩子的脾氣或,秉性在孩子情緒即將產生波動時不要斥責和打罵,而要及時的察覺並引導孩子將他們自己的情緒清晰的表達出來,這樣做才有利於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



四人組合


前一秒還笑逐顏開,後一秒就眼淚嘩啦啦。面對動輒以哭鬧來表達自己情緒的寶寶,新手爸爸媽媽們總是感到困擾不已。

首先,應該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甚至可擁抱而哭,讓孩子知道你也難過,和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其次,可以“成就轉移法”來協助孩子再站起來;再次,父母給孩子建立一個溫馨的家庭;最後,父母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並訓練孩子以積極的精神對待生活。

eg6例如:

寶寶為什麼哭?

對於大一些,已經能用簡單的語言、表情或肢體動作表達需求的寶寶,排除了疾病因素的影響之外,他們哭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我好害怕

有些寶寶比較膽怯,如果大人讓他去做一件他不想做的事,而這件事很嚇人,例如,讓他和陌生人打招呼,或是讓他一個人呆在房間裡,他就會感到害怕而哭泣。對於這類寶寶,媽媽不要急躁地斥責孩子膽小,而是應該多給寶寶鍛鍊的機會,慢慢地用經驗來孵化他的勇敢。

2、我一哭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

有些寶寶被家裡人寵慣了,只要一哭,大人就會繳械投降,任何要求都會統統滿足。媽媽應該跟寶寶立好規矩,比如,去商場前就和他說好,只能挑一樣東西。告訴他,你不哭不鬧,媽媽就可以實現承諾,下一次還可帶你去。事先都說好了,孩子如果還任性,媽媽就按說好的規矩做事。這樣重複幾次,孩子發現用哭鬧要挾大人是無效的,就會乖乖聽話了。

3、我哭是因為我就是想哭

小孩子是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他的自控能力不好與神經發育尚未成熟有關。當他宣洩時,媽媽可以任由他哭一會兒,或用別的事情來轉移注意了。等他停止哭泣、情緒穩定之後,媽媽可以抱抱他,輕柔地對他說:“寶寶我知道你很難受,媽媽也難受。”讓寶寶感受到媽媽對他的關心與愛護。



藝術造物主


小孩子可聰明瞭,哭鬧是他(她)們達到要求的手段。好多成人聽不得孩子哭,輕易滿足索要,更助長了哭鬧的程度。

家長一定要記得給孩子從小培養規則意識,合適的滿足,無理要求不能因為哭鬧而妥協,要堅持拒絕態度。讓孩子知道哭鬧無用,自然就放棄了。

養育小孩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要多學習多動腦子,簡單粗暴和寵溺都教不好孩子。


雪嶼曉


我家二寶正好就是三歲,怎麼讓他知道哭鬧是讓人討厭的呢?

都說從小看大,其實指的就是從三歲起就能看這個寶寶以後的未來發展趨勢。

不止從三歲從兩歲的時候,從他可以說話的時候,我就會給他講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

他哭的時候,我不會制止他哭。我會跟著他一起假裝哭。假裝到他反過來安慰我,問我怎麼了?

我就會問他,如果一直在不停地哭也不說話,那你知道我要什麼呢?我哭起來你是不是也很討厭?不懂我為啥哭?

雖然他不是很懂,但是逐漸的他會在心裡有個意識,就是哭是不好的,有什麼事哭是沒用的,要說出來才行。

教育子女任重而道遠。選擇適合他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注意相互的溝通。



簡單在江湖


小孩子哭鬧,是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有可能是自認為合理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種需求,有物質的,比如說想吃糖果巧克力、零食,想要得到玩具等等;也有情感的需求,比如說想要媽媽抱,想讓爸爸陪著玩,或者到外面玩耍等。

小孩子不認為他們哭鬧是讓人討厭的,他們可能認為大人們才討厭煩人。他們哭鬧,會有一種預期,就是我哭鬧了,就會有好的結果。所以在小孩子一開始用這種方法要挾大人的時候,大人不能一味地退讓,滿足孩子的要求,時間長了,他們會有這種固有思維,只要我鬧,就會成功,一旦達不到目的,就各種花樣鬧騰。

說是小孩子,其實他們很會猜大人心思,和大人鬥心眼。他們道理是能聽懂的,也知道自己胡鬧不對。哭鬧是他們達到目的的方法而已。現在手機比較方便,我們完全可以把孩子乖巧聽話時的樣子拍下來,也把這種乖巧,帶來大人的愉悅一起記錄,同時,也把他們哭鬧時醜態拍下來,把大人們的無奈和憤怒也拍下來,等事情過後,展示出來和孩子一起看,教育他們哭鬧的樣子有多醜,哭鬧讓大人很生氣,哭鬧讓生活失去了快樂。

這樣的教育,可能比純粹的說教有作用,因為前後對比的形象感和畫面感都很強,這種強烈對比,加上大人教育引導,會讓

孩子知道,正確的表達需求的方法,而不是讓人生厭的哭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