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三國演義》中都有哪些被埋沒的人才?並說明?

雨夜中的星空


個人認為《三國》中被埋沒的人才諸葛尚。

咱們先來說一說諸葛尚,相對於他而言咱們更熟知諸葛亮。沒錯,這小夥子就是諸葛亮的孫子,他的父親是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為什麼說諸葛尚是被埋沒的人才呢?來看下他的簡歷:諸葛尚,公元244年2月出生,史書記載諸葛尚博覽兵書且精通武藝。從這句話中咱們可以得到這樣一條信息,首先他不是大老粗,其次他是一個勇武兼備的戰將。這麼說的原因是:景耀六年(263年)冬,鄧艾攻入蜀中帶兵由江油南下時 ,諸葛瞻在綿竹與鄧艾交戰,身為蜀漢軍先鋒隨父諸葛瞻迎戰,曾兩番衝鋒陷陣,勇創敵軍,曾獨自奮力殺退鄧忠、師纂二將。

說起鄧忠雖然在三國中存在感並不強,但確實是一個能夠排上號的猛將,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章節:姜維對鄧忠,數十回合不分勝敗,而且連續用了“槍法無半點放閒”“不用此計,安得勝乎”,說明這數十合之間,姜維是沒有佔到便宜的,而且繼續打下去應該也沒優勢。此後姜維詐敗用暗箭,還被鄧忠躲過。雖然緊跟著姜維奪走了鄧忠的槍,顯示出更加豐富的戰場經驗,但整體來說,姜維與鄧忠這一場鬥法,稱得上是旗鼓相當,勝敗懸於一線。通過這場打鬥,可以知道鄧忠的實力並不平常。可是面對鄧忠這樣的戰將,諸葛尚竟能夠以一敵二,足見他的勇猛。

可惜天妒少年,三國書記載:諸葛瞻中伏戰死後,諸葛尚仍然率軍血戰,最後因寡不敵眾而亡。這一描寫再次突顯了諸葛尚的勇猛。


語文張己千老師


關平(178年—220年),東漢末年名將關羽之子,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時,孫權呂蒙趁機背盟偷襲荊州,關羽後院起火只得從前線戰場撤退。因為關羽的大本營江陵被東吳軍攻佔,關羽軍中所有將士的全家老小都被東吳軍控制,引發關羽軍將士大潰散。關平與其父在撤退到麥城時中了東吳軍埋伏一同被擒,最後一起被斬於臨沮縣。

關平的形象在後世由於民間對關羽的崇拜而漸漸豐滿起來,很多地方的關帝廟在供奉關羽的同時也供奉關平、周倉兩員大將。正史為關羽長子,三國演義中為關羽義子,實為誤傳。





芾乞毛小貓


《三國演義》中人才眾多被埋沒的還真不少呢。

1.水鏡先生:本名: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隱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2.龐統:字士元,號鳳雛三國演義寫的是他計謀失敗被殺而事實上是在戰爭中遭流矢射殺的,運氣不佳啊

3.徐庶;他基於父母被扣壓,百般無奈才回曹營,打死他也不會為曹超效力。等等





阿宅推劇


一、陳登

陳元龍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裡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呂布的時候作為內應順便提了一下,給人的感覺此人不過是個耍陰謀的小角色,才幹上不了大雅之堂。可是歷史是否真的如此呢?

非也。有一次一個叫許汜的人從廣陵過來,跟劉表談起了陳登,當時劉備寄住在劉表那裡。也在旁邊聽他們講話,這位許先生上來就抱怨:“陳登這個傢伙太沒有禮貌了,我這樣的名士到了哪兒吃不開啊。偏偏到了他那兒不收待見,就說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讓我打地鋪。這個傢伙不禮賢下士,我看成不了什麼事兒。”劉表表示同意,劉備冷笑著說了話:“我太瞭解元龍了,他這個人腦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討厭跟無聊文人咬文嚼字。

你這個人只知道風花雪月,一派小資情調,言談舉止沒有一點真知灼見。元龍對你那樣還算客氣呢,要是我的話,我自己睡百尺高樓,在地上挖個坑給你睡,還給你打地鋪呢。”又回頭鄭重的對劉表說,“象陳元龍的文武膽識,只能去跟古代的聖賢相比,當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過他的。” 劉備這麼推許的一個人物,曹操卻沒當回事兒,滅了呂布後,曹操僅僅讓陳登當了廣陵太守。

曹操討伐袁紹的時候,幾乎把各個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禦相當空虛。這個時候,江南的孫策開始蠢蠢欲動,越過長江,圖謀進攻廣陵。陳登手裡的兵特別少,手下都很慌亂,陳登卻鎮定自若的說:“孫策雖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並不瞭解這裡的虛實,我看我們還是有機會擊敗他的。”

於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從城牆上拔下來,城裡的百姓不許隨便走動,看起來好象是被孫策嚇的逃跑掉一樣。在通往廣陵的大路兩側險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設立火堆和戰鼓。孫策的大軍來了,看到廣陵這個樣子,並沒有貿然攻城,在城南駐紮下來,刺探虛實。晚上,陳登命令各個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吶喊。

孫策嚇壞了,趕緊逃掉,陳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殺,把後面的輜重全部虜獲。這一戰讓曹操對陳登刮目相看,正準備重用的時候,陳登害病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陳登剛投降過來的時候就對曹操陳述過討伐江南的戰略,曹操沒當回事兒。等到孫權在江東的勢力逐漸穩固後,曹操巡視合肥,往著遠處的長江,嘆息良久。對手下說:“我真的好恨自己沒有早點用陳登的謀略!一代天驕英年早逝,讓人扼腕嘆息。

二、桓範

如果曹爽信得著他,天下也許根本就沒有司馬氏什麼事兒了。渭橋兵變的時候,中外一片混亂,形式悔暗不明,大臣們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是清醒的,這就是大司農桓範。他當機立斷,搶到了大司馬印,斬關奪鎖突圍出了洛陽。司馬懿聽到他逃走的消息,跺著腳嘆息:“糟糕了,要壞事,智囊走脫了。”

蔣濟對司馬說:“沒事兒,他自然很可怕,不過我看曹爽那個膽小鬼未必敢聽他的計謀呢。” 桓範到了亂成一團的曹爽軍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勢,並慷慨激昂的說到:“這裡到許昌,不到半宿,城中糧草足可以支撐好幾年。調動天下兵馬的大司馬印現在就在我手裡!閣下還怕什麼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著皇帝的旗號號令天下,國中的將領一看就知道該跟隨誰了!”

可是曹爽這個窩囊廢還是不敢,說了一句窩囊至極的話:“我現在不指望在掌權了,回家守著幾畝地當個富家翁總可以吧。”桓範氣的哭罵:“你父親曹真是個頂天立地的漢字,可是生下來的兒子怎麼比豬還蠢啊!!!”

三、曹植

曹植的才華如果僅僅是吟風弄月那也就沒什麼可遺憾的了,可是歷史上卻並非如此。曹操對子女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根據各人的才華悉心的加以培養。比如長子曹丕在政務上是個好手,詩寫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過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斷的批評他有勇無謀,督促他多讀書學習兵法,後來果然曹彰成長為了一個出色的猛將,建安後期帶五萬幽州兵討伐北方少數民族,一舉滅掉了烏丸。

可是曹操最喜歡最看中的卻是三兒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說肯定曹操是非常滿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軍事上給予開導和啟發。比如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讓曹植駐守剛剛平定的袁紹的老窩鄴郡,讓他當兩年地方官,鍛鍊一下處理繁雜政務的能力,臨走的時候敦敦教導說:“你今年23歲了,不小了,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是洛陽的警備司令,用大棒殺死了飛揚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為之啊。”

曹植聽了很振奮,兢兢業業的辦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經驗豐富的鮮于輔等人,把鄴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滿意,這個時候就已經動了立他為世子的念頭。後來建安24年,關羽帶兵殲滅了于禁等人,威震華夏。曹操的事業到了危機關頭,如果關羽攻克樊城,黃河以南則無險可守,兵烽直抵許昌,這個時候就會叛亂四起。在危機關頭,必須要派一名親信大將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為南中郎將,作為統帥抵擋關羽。

這個時候曹丕把曹植騙到府裡,灌醉了他,結果曹操大怒,一氣之下罷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統帥精銳大軍的機會,如果此時曹植牢牢的把握好軍權,佔據宛城,再配合在關西握有十萬大軍的曹彰,曹丕是絕對當不了皇帝的。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後立刻打壓曹植,把他流放到山東一帶看管。曹睿即位後對曹植的看管逐漸放鬆,並且給了他相當大的自由。

曹植就在這個時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試表》,我看了這個表,上面詳細的陳述了三國的形勢,並且結合曹操的用兵經驗提出了一套對吳蜀作戰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寫到:“我願意作為一個偏稗的校官,或者歸屬於西邊的大將軍曹真在陸地上衝鋒陷陣;或者歸屬於東方的大司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馳騁;一定要擒住孫權抓獲諸葛亮,完成先皇的遺願,如果能夠為這個理想而奮鬥,就算讓我死我也沒有遺憾。”

可是曹睿又怎麼會讓他稱心如意呢?只是寫了不疼不癢的四個字:其志可嘉。最後一代宗師終老深山。

四、魏延

劉備討伐平定了漢中以後,曾經考慮這麼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個經驗豐富,作戰勇猛的名將來鎮守。當時人們都認為這個角色非張飛莫屬了,劉備統共哥仨,自己守西川,關羽守荊州,漢中理所當然要給張飛。

張飛呢,也真的就這樣認為的,拉開架勢就準備上任了。結果呢,劉備宣佈漢中太守是魏延!整個大軍都驚呆了。在任命儀式上,劉備鄭重的問魏:“你打算怎麼守我的漢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親自帶著全天下的兵馬來進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險要來抗拒。如果只是偏將帶領十萬人馬來騷擾,我就打開城門迎戰,全部殲滅了他!“劉備大樂。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南中一帶作戰回到成都,剛剛落下腳,兵馬還沒有來地及休整。魏國的大將郭淮和費耀就進攻涼州的羌人,破壞羌人和蜀漢的聯盟。這個時候諸葛亮對魏延說:”我沒有多餘的兵給你,你帶著漢中現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還要動用國家的兵馬乾什麼?我帶著一隊親兵,指揮著羌人就能幹敗這幫雜碎。“於是帶著少量輕銳親兵兵秘密的潛進了羌部,指揮著一幫被打爛了建制的少數民族兵馬在陽溪一帶大破魏兵。

諸葛亮樂的合不龍嘴,立刻封他為徵西大將軍和南鄭侯,職位高出了趙雲一大塊。可惜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魏延單獨的領兵,在之後的六出其山過程中,魏都是作為偏將在諸葛亮手下聽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華並沒有被充分挖掘,越來越有怨氣,在鎮守街亭的重要崗位上,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這樣經驗豐富的將領,而是用了馬訴這個華而不實的東西。難怪陳壽後來說:諸葛亮應變機略非其所長。

五、姜維

相比之下,他還是比較幸運的,剛剛27歲就做到了徵西將軍一職。諸葛亮誇獎他說:“姜伯約文武雙全,膽略過人。而且忠於漢王朝,真是涼州這個地方的瑰寶啊!我看可以讓他去訓練精銳虎步軍,等戰事結束,我帶他去見皇帝。”

諸葛亮這樣看重的人才在費禕手裡遭殃了,費這個人有才華,但是比較散漫,沒有什麼大志向。姜維多次向他陳述討伐魏國,費懶洋洋的說:“咱們跟丞相比都差遠了,丞相沒辦成的事兒,咱們能辦成?”有時候實在架不住姜的嘮叨,就給他幾千人,讓他去騷擾魏國邊境。

後來費死了後,姜維才象出了籠子的猛虎,帶著幾萬人討伐涼州,在桃西一帶大敗魏國,殲滅了幾萬人,這是從劉備漢中戰役後,蜀漢在西線獲得的最大的戰果。魏國如果不是陳泰傻大膽兒當機立斷迎風直上打了個出其不意的話,整個涼州都要被蜀漢吞併了(連鄧艾這樣的猛人當時都說姜維太厲害,應該避一下,還是放棄涼州的好。)後來姜在蜀漢被排擠,到踏中去屯田。

這個時候姜維建議在陽平關和陰平橋兩個地方加強防守,可是蜀漢的君臣沒有一個當回事兒。後來果然鍾會攻克陽平奪了漢中,鄧艾偷渡陰平直達成都,事情的發展和姜預料的一樣。這個時候姜轉戰到了劍閣,聽說鄧到了成都城下,建議諸葛瞻不要出去和鄧硬碰,守住綿陽一帶的險要就好了,鄧懸軍深入糧草不夠,自然就完蛋了。

可是諸葛瞻不聽,出師迎戰,果然被鄧打敗了。姜維這個時候還沒有放棄,讓劉蟬組織成都防禦戰,等待自己回師。可是劉蟬卻投降了,姜維聽到這個消息後,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邊的石頭!!!後來在成都的慶功宴上,鄧艾撓了撓花白的腦袋醉醺醺的說:“姜伯約也不愧是當代的一個英雄了,可惜他遇到了這樣的主子,當然也加上遇到了我,才走投無路了啊。”

六、田豫

田豫在年輕的時候在公孫瓚手下幹活,不受重視,當時劉備也在公孫瓚那裡存身。認識了田豫,劉很喜歡這個小傢伙,跟他閒聊。聊著聊著就越來越吃驚,發現田豫真的很有才華。後來田豫混的不好,正好老母親病了,辭職回家。劉備特別捨不得,拉著田的手還哭了:“我真恨自己沒有福氣,不能跟你一同成就大事啊。”

後來公孫瓚的部將王門勾結袁紹造反,打到公孫瓚的幽州城下了,公孫瓚害怕的要死。田這個時候回到了公孫的幕府,就說:“我去跟王談談。”去了趟王的軍營,說了半天也不知道說了啥,反正出了軍帳的時候王門臉羞得通紅,於是撤兵。後來公孫瓚死了,幽州那個地方的人推舉鮮于輔擔任頭領,田就去投奔了鮮于。

鮮于懼怕袁紹強大,想歸順,田說:“袁紹什麼東西,我看不如歸順曹操。”後來田在曹操手下幹活,他了解北方的風土人情,非常懂得用兵的謀略,曹彰討伐烏丸的時候,田就是軍中的謀主,給曹彰出了不少的好點子。曹彰特別欣賞他,就推薦給曹操,曹操一下子就上了心,讓他擔任了幽州刺史。

田在北方戰功卓著,伐鮮卑,伐烏丸,伐遼東幾乎是魏北方的藩蔽,而且他精心訓練幽州兵和投降的少數民族騎兵,每年向國家提供一大批精兵和戰馬,是魏國兵員的最主要的輸出地,在西線和南線作戰的最驍勇善戰的兵馬都來自幽州。田的貢獻這麼大,可是官一直上不去,為什麼呢?他打下城市後得到的金銀硃寶全賞賜給手下了,所以他手下打仗特別拼命。

朝廷裡有人就開始說說田有好東西也不給皇上,自己享受,而且封賞手下太濫。皇帝曹睿特別喜歡珠寶,一聽田有還不交上來,就討厭田,所以好多年都不升他的官。後來司馬懿上臺,就想提拔他,田氣的給司馬寫了封信:“我都七十多了,鬍子都白了,還提拔什麼。留著位子給年輕人吧,別讓年輕人再重複我的老路!”


好你個二哈


第六名:陳登

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裡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呂布的時候作為內應順便提了一下,給人的感覺此人不過是個耍陰謀的小角色,才幹上不了大雅之堂。可是歷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個叫許汜的人從廣陵過來,跟劉表談起了陳登,當時劉備寄住在劉表那裡。也在旁邊聽他們講話,這位許先生上來就抱怨:“陳登這個傢伙太沒有禮貌了,我這樣的名士到了哪兒吃不開啊。偏偏到了他那兒不收待見,就說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讓我打地鋪。這個傢伙不禮賢下士,我看成不了什麼事兒。”劉表表示同意,劉備冷笑著說了話:“我太瞭解元龍了,他這個人腦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討厭跟無聊文人咬文嚼字。你這個人只知道風花雪月,一派小資情調,言談舉止沒有一點真知灼見。元龍對你那樣還算客氣呢,要是我的話,我自己睡百尺高樓,在地上挖個坑給你睡,還給你打地鋪呢。”又回頭鄭重的對劉表說,“象陳元龍的文武膽識,只能去跟古代的聖賢相比,當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劉備這麼推許的一個人物,曹操卻沒當回事兒,滅了呂布後,曹操僅僅讓陳登當了廣陵太守。曹操討伐袁紹的時候,幾乎把各個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禦相當空虛。這個時候,江南的孫策開始蠢蠢欲動,越過長江,圖謀進攻廣陵。陳登手裡的兵特別少,手下都很慌亂,陳登卻鎮定自若的說:“孫策雖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並不瞭解這裡的虛實,我看我們還是有機會擊敗他的。”於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從城牆上拔下來,城裡的百姓不許隨便走動,看起來好象是被孫策嚇的逃跑掉一樣。在通往廣陵的大路兩側險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設立火堆和戰鼓。孫策的大軍來了,看到廣陵這個樣子,並沒有貿然攻城,在城南駐紮下來,刺探虛實。晚上,陳登命令各個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吶喊。孫策嚇壞了,趕緊逃掉,陳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殺,把後面的輜重全部虜獲。這一戰讓曹操對陳登刮目相看,正準備重用的時候,陳登害病死了。

第五名:曹植

曹植的才華如果僅僅是吟風弄月那也就沒什麼可遺憾的了,可是歷史上卻並非如此。曹操對子女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根據各人的才華悉心的加以培養。比如長子曹丕在政務上是個好手,詩寫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過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斷的批評他有勇無謀,督促他多讀書學習兵法,後來果然曹彰成長為了一個出色的猛將,建安後期帶五萬幽州兵討伐北方少數民族,一舉滅掉了烏丸;可是曹操最喜歡最看中的卻是三兒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說肯定曹操是非常滿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軍事上給予開導和啟發。比如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讓曹植駐守剛剛平定的袁紹的老窩鄴郡,讓他當兩年地方官,鍛鍊一下處理繁雜政務的能力,臨走的時候敦敦教導說:“你今年23歲了,不小了,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是洛陽的警備司令,用大棒殺死了飛揚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為之啊。”曹植聽了很振奮,兢兢業業的辦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經驗豐富的鮮于輔等人,把鄴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滿意,這個時候就已經動了立他為世子的念頭。後來建安24年,關羽帶兵殲滅了于禁等人,威震華夏。曹操的事業到了危機關頭,如果關羽攻克樊城,黃河以南則無險可守,兵烽直抵許昌,這個時候就會叛亂四起。在危機關頭,必須要派一名親信大將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為南中郎將,作為統帥抵擋關羽。這個時候曹丕把曹植騙到府裡,灌醉了他,結果曹操大怒,一氣之下罷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統帥精銳大軍的機會,如果此時曹植牢牢的把握好軍權,佔據宛城,再配合在關西握有十萬大軍的曹彰,曹丕是絕對當不了皇帝的。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後立刻打壓曹植,把他流放到山東一帶看管。曹睿即位後對曹植的看管逐漸放鬆,並且給了他相當大的自由。曹植就在這個時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試表》。

第四名:魏延

劉備討伐平定了漢中以後,曾經考慮這麼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個經驗豐富,作戰勇猛的名將來鎮守。當時人們都認為這個角色非張飛莫屬了,劉備統共哥仨,自己守西川,關羽守荊州,漢中理所當然要給張飛。張飛呢,也真的就這樣認為的,拉開架勢就準備上任了。結果呢,劉備宣佈漢中太守是魏延!整個大軍都驚呆了。在任命儀式上,劉備鄭重的問魏:“你打算怎麼守我的漢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親自帶著全天下的兵馬來進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險要來抗拒。如果只是偏將帶領十萬人馬來騷擾,我就打開城門迎戰,全部殲滅了他!”劉備大樂。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南中一帶作戰回到成都,剛剛落下腳,兵馬還沒有來地及休整。魏國的大將郭淮和費耀就進攻涼州的羌人,破壞羌人和蜀漢的聯盟。這個時候諸葛亮對魏延說:“我沒有多餘的兵給你,你帶著漢中現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還要動用國家的兵馬乾什麼?我帶著一隊親兵,指揮著羌人就能幹敗這幫雜碎。”於是帶著少量輕銳親兵兵秘密的潛進了羌部,指揮著一幫被打爛了建制的少數民族兵馬在陽溪一帶大破魏兵。諸葛亮樂的合不龍嘴,立刻封他為徵西大將軍和南鄭侯,職位高出了趙雲一大塊。可惜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魏延單獨的領兵,在之後的六出其山過程中,魏都是作為偏將在諸葛亮手下聽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華並沒有被充分挖掘,越來越有怨氣,在鎮守街亭的重要崗位上,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這樣經驗豐富的將領,而是用了馬訴這個華而不實的東西。難怪陳壽後來說:諸葛亮應變機略非其所長。

第三名:桓範

如果曹爽信得著他,天下也許根本就沒有司馬氏什麼事兒了。渭橋兵變的時候,中外一片混亂,形式悔暗不明,大臣們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是清醒的,這就是大司農桓範。他當機立斷,搶到了大司馬印,斬關奪鎖突圍出了洛陽。司馬懿聽到他逃走的消息,跺著腳嘆息:“糟糕了,要壞事,智囊走脫了。”蔣濟對司馬說:“沒事兒,他自然很可怕,不過我看曹爽那個膽小鬼未必敢聽他的計謀呢。”桓範到了亂成一團的曹爽軍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勢,並慷慨激昂的說到:“這裡到許昌,不到半宿,城中糧草足可以支撐好幾年。調動天下兵馬的大司馬印現在就在我手裡!閣下還怕什麼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著皇帝的旗號號令天下,國中的將領一看就知道該跟隨誰了!”可是曹爽這個窩囊廢還是不敢,說了一句窩囊至極的話:“我現在不指望在掌權了,回家守著幾畝地當個富家翁總可以吧。”桓範氣的哭罵:“你父親曹真是個頂天立地的漢字,可是生下來的兒子怎麼比豬還蠢啊!!!”

第二名:姜維

相比之下,他還是比較幸運的,剛剛27歲就做到了徵西將軍一職。諸葛亮誇獎他說:“姜伯約文武雙全,膽略過人。而且忠於漢王朝,真是涼州這個地方的瑰寶啊!”諸葛亮這樣看重的人才在費禕手裡遭殃了,費這個人有才華,但是比較散漫,沒有什麼大志向。姜維多次向他陳述討伐魏國,費懶洋洋的說:“咱們跟丞相比都差遠了,丞相沒辦成的事兒,咱們能辦成?”有時候實在架不住姜的嘮叨,就給他幾千人,讓他去騷擾魏國邊境。後來費死了後,姜維才象出了籠子的猛虎,帶著幾萬人討伐涼州,在桃西一帶大敗魏國,殲滅了幾萬人,這是從劉備漢中戰役後,蜀漢在西線獲得的最大的戰果。

後來姜在蜀漢被排擠,到踏中去屯田。這個時候姜維建議在陽平關和陰平橋兩個地方加強防守,可是蜀漢的君臣沒有一個當回事兒。後來果然鍾會攻克陽平奪了漢中,鄧艾偷渡陰平直達成都,事情的發展和姜預料的一樣。這個時候姜轉戰到了劍閣,聽說鄧到了成都城下,建議諸葛瞻不要出去和鄧硬碰,守住綿陽一帶的險要就好了,鄧懸軍深入糧草不夠,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諸葛瞻不聽,出師迎戰,果然被鄧打敗了。姜維這個時候還沒有放棄,讓劉蟬組織成都防禦戰,等待自己回師。可是劉蟬卻投降了,姜維聽到這個消息後,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邊的石頭!

第一名:龐統

我一直覺得龐統應變的才幹要比諸葛亮強,比如在入川以後,劉彰和劉備之間的微妙關係一天一個變化,龐統總能制定出最合適的應變策略。

最終二劉在涪水反目,劉彰已經開始著手佈置對付劉備。這個時候龐統制定了三個計策:上策輕騎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關,下策回去。在危機時刻化解了劉備的窘境,劉備從此更加倚重龐統了。可惜天妒英才,龐統死了,死的時候才36歲,如果他活到諸葛亮那個年齡,又能為蜀漢政權多做多少事情呢?





放牛娃看電影


1.陳登

陳元龍在《三國演義》出場次數不多,只是在在曹操收服呂布的時候內應了一下,曹操滅了呂布後,僅是讓他做了廣陵太守。曹操討伐袁紹時,幾乎把各個州郡的精兵都調走了,這時南方的孫策開始越過長江,圖謀進攻廣陵,被陳登用計嚇退了。這時曹操開始重視陳登,陳登害病害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陳登剛投降時陳述過,曹操沒當回事,等孫權逐漸穩固之後,曹操巡視合肥,對手下說:“我真的好恨自己沒有早點用陳登的計謀”

2.恆範

恆範能上榜很多人可能不服,可以這麼說,當時如果曹爽信得過他,或許天下也就沒司馬氏什麼事了。渭橋兵變的時候,大臣們不知所措,這時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只有一個人最清醒,就是大司馬恆範。他當機立斷,搶到了司馬印,斬關奪鎖突圍出了洛陽。找到曹爽,同他分析形勢,並說:“這裡到許昌不到半天,城中糧草足可支撐幾年,調動天下的司馬印在我手裡,我們打著皇帝的旗號,將領們一看就知道該跟誰誰了。”可惜,最後曹爽還是沒有聽恆范進言。

3. 高順

高順跟隨呂布征戰四方,直屬部下七百餘人,號稱千人,鎧甲兵器都精練齊整,嚴守軍紀軍備嚴整且作戰時相當勇猛,高順每次率領著部隊攻擊敵方陣營,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敵方陣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高順率領之部隊有為“陷陣營”之美譽。高順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他整軍有道,不過他跟錯了人。曾幾次向呂布進諫忠言,可惜呂布非但不聽,還曾剝奪過他的兵權,直到戰時才還給高順。呂布被俘後,曹操很惜才,高順拒絕投降於曹操而一言不發,曹操很生氣於是被斬了。

4.裴元韶

黃巾起義失敗之後,與周倉一同率領殘部在山中落草當山賊。在關羽欲返劉備旗下,在突破曹操的五道關卡後路過其落草之地,與周倉一同向關羽要求能以期成為關羽家臣。但此時僅周倉同行,其他弟兄則于山中等待。不久後,因其欲奪偶然路過的趙雲之馬,反遭討伐戰敗身死。裴元韶為什麼能算被埋沒的英才,大家可以把它和周倉做一個比較,當時周倉和裴元韶佔山為王,兩個人都是土匪頭子,其武力值影視相當。不得不說成為蜀漢的一大遺憾!

5.文鴦

大將軍司馬師廢魏帝曹芳。時任鎮東大將軍的毋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等被司馬師的不臣舉動激怒,決定起兵勤王,後兵敗投吳。在三國大將基本過世後,三國開始一統,被人設計陷害,最終滅其三族。不過後期胡羌叛亂,沒有文鴦,後晉一直動盪不安。

6.劉巴

赤壁之戰前夕,劉備為曹操所敗,逃難江南,荊楚的士族大多隨劉備而去,只有劉巴北上拜訪曹操。曹操對他的投奔又驚又喜,任命他做掾(助理)。曹操公敗於烏林,還於北時,欲遣桓階,使招納長沙、零陵、桂陽。階推辭不如劉巴。劉巴對曹操道:“劉備據荊州,不可也。”曹操道:“備如相圖,孤以六軍繼之也。”劉巴乃去。不過赤壁之戰曹操慘敗,諸葛亮指導劉備的戰略就是去奪長沙、零陵等郡。劉巴慘敗而歸。

劉備入主零陵,劉巴南逃。逃到越南的劉巴,怕劉備通過渠道找到他,改姓為張,在交趾的太守士燮手下做事。 士燮是擁吳派,也是三國時代少數沒有捲入鬥爭的領導者。或許是劉巴給他的意見與他的作風不合,兩人處得不好,劉巴便離開了。經由牂牁道時,被益州郡守拘留差點被殺掉。(注:這個益州郡,與益州沒有關係,是在雲南省。)所幸太守的主簿覺得劉巴似乎是個不簡單的人物,便將他送去見益州牧劉璋。 劉璋本來是親曹派,派張松去對曹操表明態度。不料因為張松其貌不揚,曹操對他冷冷淡淡。張松回來便勸劉璋和劉備聯合起來對付曹操。劉璋沒什麼主見,也就同意了。這時劉巴被抓到劉璋面前,劉璋以前就聽過他的大名,大喜過望,馬上問他對自己有什麼好的意見?劉巴只給他一個意見:“不要接納劉備。”正是:“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 劉璋不聽,派法正與孟達去迎接劉備。果如劉巴所說般,迎劉備,無異於引狼入室。劉璋終為劉備所敗。

劉巴雄才蓋世,在劉備攻取益州之後,國庫空虛,劉備十分憂心。劉巴對道:“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7. 蔡陽

蔡陽是曹操的名將,武藝高強,力大無比,有萬夫不擋之勇。這一天關公追著劉皇叔來到古城,關公雖然厲害,但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跋涉,已人困馬乏,飢渴難耐。此時曹操的大將蔡陽,為了給被關公殺死的外甥秦琪報仇,帶領15萬人馬追到了古城。因為兄弟已分別12年,又是在對頭曹操營中,張飛信不過關公。蔡陽的到來,更使粗中有細的張飛起了疑心,立即關上城門不放關公進城,並告訴關公,要是他在城上三通鼓罷,關公斬不了蔡陽,就是和曹操一心,就與他斷絕兄弟情義。和蔡陽鬥了幾十回合,雖不分勝負,可關公自覺力氣不足。關公是個仁義之人,守信用,講義氣,在戰場上明殺明鬥,從不暗箭傷人。可眼下,張飛在城上擂鼓助威,三通鼓已擂過兩通,再戰不勝,關公就沒法向張飛交待,關公急中生智,便想計斬蔡陽。關公打馬來到蔡陽跟前說:"咱單打獨戰,為何要請幫手?"蔡陽說:"我從來打仗不要幫手。"關公向蔡陽背後一指說:"你背後那是何人?"待蔡陽剛剛回頭觀看之際,關公乘他不備,提馬揮刀,立斬蔡陽於馬下。蔡陽的那匹馬也是個寶馬,通人性,見關公斬了蔡陽,心中不服,圍著蔡陽的屍體一陣悲鳴,跑到一個大水塘邊跳水自殺了。關羽感到心中有愧,與張飛、劉備相會後,厚葬了蔡陽和他那匹白馬。

8.廖立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佔領了荊州,他開始找人才,這時,諸葛亮說:“找兩個人就夠用了,一個是龐統,一個是廖立。”後來劉備就找了這兩個,在進川之後,劉備帶走了一個,就是龐統,結果龐統死了。就讓諸葛亮進川,就把廖立留在荊州。荊州兵敗後,廖立逃回四川,劉備就讓他擔任侍中、長水校尉。不過廖立覺得自己的才華不止如此,還看不起李嚴,對李嚴爬在自己頭上不服氣,就心生怨言。諸葛開始還能忍,後來發現他越來越不著調,就給免了。諸葛死後,廖立放生大哭,他知道自己在也沒有展示才華的機會了。姜維後來還去請教過他,廖立根本不理他,姜維也沒辦法。安利來說廖立應該是有料的,不然諸葛就不會推薦他和龐統,誰知道這傢伙這麼狂?

8.夏侯尚

夏侯尚在三國中不是很出彩,但他在軍事方面能力確實不差,曾經攻擊過蜀國上庸郡,平定三郡九縣。後魏文帝曹丕駕臨宛城,夏侯尚率軍與曹真共同圍攻江陵,也曾擊敗過諸葛瑾。後為情所困,鬱鬱而終。

10. 馬忠

馬忠可以說是三國有一個傳奇。當時關羽敗走麥城,遭遇東吳軍隊重重包圍,還不容易逃到決石一帶,突然“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溝套索,一起並舉,先把關公坐下絆倒。關公翻身落馬,被藩璋部將連人帶馬一起捉了。”馬忠一出場就輕而易舉講武聖關羽活捉,隨後故事就是關二爺歸天,其赤兔馬被孫權賜給了馬忠作為獎勵。

不過馬忠的神蹟並沒有結束,劉備帶幾十萬大軍伐吳。黃忠被作為前部先鋒,就因為劉備隨口說一句“老者無用。”黃忠帶著親隨就殺上前線了。第一天,黃忠先斬了藩璋部將史紀,藩璋不是黃忠的對手。第二天,黃忠中了東吳埋伏,馬忠又出現了,他一箭射中了黃忠肩窩,黃忠雖逃回大營,卻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後來關平殺了藩璋,馬忠帶兵就將關平團團圍住,跟關平拼了好久,最後關平被張苞所救,馬忠全身而退,回到大營卻不曾想被蜀漢叛將糜芳所殺。儘管在小說中出產僅僅幾次,卻達到武術將領無法達到的高度。


文化藝術頻道


曹植是個人才,曹操最初心裡的接班人,他文采風流,七步成詩。可惜被曹丕算計了。

曹植的才華如果僅僅是吟風弄月那也就沒什麼可遺憾的了,可是歷史上卻並非如此。曹操對子女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根據各人的才華悉心的加以培養。

比如長子曹丕在政務上是個好手,詩寫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過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斷的批評他有勇無謀,督促他多讀書學習兵法,後來果然曹彰成長為了一個出色的猛將,建安後期帶五萬幽州兵討伐北方少數民族,一舉滅掉了烏丸;可是曹操最喜歡最看中的卻是三兒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說肯定曹操是非常滿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軍事上給予開導和啟發。

比如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讓曹植駐守剛剛平定的袁紹的老窩鄴郡,讓他當兩年地方官,鍛鍊一下處理繁雜政務的能力,臨走的時候敦敦教導說:“你今年23歲了,不小了,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是洛陽的警備司令,用大棒殺死了飛揚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為之啊。”曹植聽了很振奮,兢兢業業的辦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經驗豐富的鮮于輔等人,把鄴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滿意,這個時候就已經動了立他為世子的念頭。後來建安24年,關羽帶兵殲滅了于禁等人,威震華夏。

曹操的事業到了危機關頭,如果關羽攻克樊城,黃河以南則無險可守,兵烽直抵許昌,這個時候就會叛亂四起。在危機關頭,必須要派一名親信大將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為南中郎將,作為統帥抵擋關羽。這個時候曹丕把曹植騙到府裡,灌醉了他,結果曹操大怒,一氣之下罷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統帥精銳大軍的機會,如果此時曹植牢牢的把握好軍權,佔據宛城,再配合在關西握有十萬大軍的曹彰,曹丕是絕對當不了皇帝的。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後立刻打壓曹植,把他流放到山東一帶看管。曹睿即位後對曹植的看管逐漸放鬆,並且給了他相當大的自由。

曹植就在這個時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試表》,我看了這個表,上面詳細的陳述了三國的形勢,並且結合曹操的用兵經驗提出了一套對吳蜀作戰的方略。

文章感人至深,寫到:“我願意作為一個偏稗的校官,或者歸屬於西邊的大將軍曹真在陸地上衝鋒陷陣;或者歸屬於東方的大司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馳騁;一定要擒住孫權抓獲諸葛亮,完成先皇的遺願,如果能夠為這個理想而奮鬥,就算讓我死我也沒有遺憾。”可是曹睿又怎麼會讓他稱心如意呢?只是寫了不疼不癢的四個字:其志可嘉。最後一代宗師終老深山。


陳沐椿風水命理


1、蔣幹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國演義》裡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超級大白痴。其實,正史中的他,的確是個風流名士,並不是個白痴。曹操南征,強徵蔣幹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而後又命他去勸降周瑜。蔣幹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但仍知疾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一聽蔣幹來訪,就知道了他的來意。便帶著蔣幹巡營一週,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蔣幹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群英會。而之後的蔣幹盜書,也完全是子虛烏有,蔡瑁、張允被攻殺,也是因為荊州兵有一部分仟亂,而被張遼、于禁攻破,蔡張二人死於亂軍之中。再之後的連環計,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完全是因為船隻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緣故。蔣幹回見曹操,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並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後,蔣幹也仍然在曹營悠遊他的歲月,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所以正史中的蔣幹根本不像演義中那樣白痴。

2、孫邵

孫邵,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孫邵算是個老資格。他並非是孫權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國人,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其後轉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於孫策擊敗劉繇時轉為為孫策效力。孫策死後,孫權剛上臺,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受到孫權的賞識。孫權之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在劉備表薦孫權為 " 行車騎將軍 " 之後,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在孫權稱王之後,即黃武元年,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孫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孫邵並沒有來得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而且,陳壽關於《三國志 · 吳書》的部分是根據韋昭所寫的《吳錄》,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所以整部《三國志》,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所以,現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裡,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 " 任子 "(即以兒子當人質)的壓力,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而這,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孫權提出此等的建議。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幾乎淹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3、高順

高順,1、蔣幹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國演義》裡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超級大白痴。其實,正史中的他,的確是個風流名士,並不是個白痴。曹操南征,強徵蔣幹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而後又命他去勸降周瑜。蔣幹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但仍知疾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一聽蔣幹來訪,就知道了他的來意。便帶著蔣幹巡營一週,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蔣幹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群英會。而之後的蔣幹盜書,也完全是子虛烏有,蔡瑁、張允被攻殺,也是因為荊州兵有一部分仟亂,而被張遼、于禁攻破,蔡張二人死於亂軍之中。再之後的連環計,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完全是因為船隻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緣故。蔣幹回見曹操,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並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後,蔣幹也仍然在曹營悠遊他的歲月,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所以正史中的蔣幹根本不像演義中那樣白痴。

2、孫邵

孫邵,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孫邵算是個老資格。他並非是孫權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國人,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其後轉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於孫策擊敗劉繇時轉為為孫策效力。孫策死後,孫權剛上臺,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受到孫權的賞識。孫權之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在劉備表薦孫權為 " 行車騎將軍 " 之後,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在孫權稱王之後,即黃武元年,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孫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孫邵並沒有來得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而且,陳壽關於《三國志 · 吳書》的部分是根據韋昭所寫的《吳錄》,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所以整部《三國志》,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所以,現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裡,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 " 任子 "(即以兒子當人質)的壓力,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而這,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孫權提出此等的建議。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幾乎淹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3、高順

高順,呂布的部下,與張遼一起共同統率呂布的一部騎兵。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高順應該是呂布最為倚重的大將,甚至超過了張遼。從整部演義中,呂布的武勇被片面而過分地誇大,使得他的部下幾乎失去表現的機會,其實,他的幾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張遼,因為他打了逍遙津一戰,名震八方。但是,當時在呂布的麾下,張遼每次出戰幾乎都是與高順搭檔,而高順,幾乎就是為呂布獨當一面的大將。在評論一名將軍時,其實不需用要他打過無數的勝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費苦心,打得出名就行。

高順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劉備在沛國駐紮,陸陸續續地招兵買馬,已經達到了有一萬多人。呂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劉備。劉備投奔曹操,曹操送給他兵和糧,使劉備收復小沛。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禦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於不到五千。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臺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侯惇領兵來救。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雖然後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破關後,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高順也畢竟要強過張遼的吧。

4、淳于瓊

淳于瓊,是一個有名聲,有能力,也有資歷的名將。在靈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軍,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碩統領。曹操和袁紹都曾是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軍校尉,袁紹是中軍校尉,淳于瓊,也是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紹軍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將,根本沒有什麼貪杯誤事之說。官渡前夕,袁紹命他和郭圖顏良攻白馬,顏良貪功冒進,又大意輕敵,被張遼關羽刺死於軍中。多虧有淳于瓊,袁軍才不致潰敗,也使得袁紹能繼續保持對曹軍的壓倒性氣勢,一路追擊到延津。烏巢之敗,不是因為他喝酒,而是因為他的大意。當時淳于瓊手下有一萬人,曹操雖帶兵五千,但為了避開沿路袁軍的盤查,都散佈成小股部隊改扮成袁軍,直到烏巢前沿,才改裝來襲。淳于瓊乍看之下以為曹操沒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戰,沒想到曹軍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紹求救。袁紹一方面是剛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淳于瓊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數人去救烏巢,反而令張郃高覽去襲曹營。結果烏巢終告失陷,曹營也沒有打下來,張郃高覽更是降了曹操。

根據《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裁,淳于瓊未死,他和袁譚二人單騎渡河逃走;而根據《三國志·魏志·武帝記》的記裁,淳于瓊在此役戰死.這就是記傳體史書的弱點,把一個史實割裂成數塊不說,還往往自相矛盾。可惜,可嘆。所以說,淳于瓊雖然沒有守住烏巢,但也不是個酒囊飯袋。他的對手曹操畢竟是三國第一人,敗在他手上也沒什麼可說的。

5、劉封

劉封,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在演義中,這個傢伙在戰場上什麼作用也沒起過,也就扯扯旗放放風而已,最後還把關羽給害了,一副死有餘辜的樣子。但是在正史中,這卻是個悲劇。劉封是劉備在荊州時收養的義子,當時劉備無嗣,所以收了劉封為義子。等劉備入川時,劉封剛剛二十出頭,已是個力大無窮,勇猛無比的青年將軍了。在跟隨孔明趙雲張飛入川的途中,劉封攻戰克敵,以功晉封為副軍中郎將。之後劉備遣孟達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難以成功,加派劉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風而降。劉封因此又升為副軍將軍。關羽攻樊城時,請劉封孟達發兵相助,二人因與關羽不睦,加以拒絕。後關羽兵敗,卻不敢走二人所駐的上庸,結果兵敗身死,劉封確實也是難辭其咎的,但關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與劉封沒有多大關係。劉封因為關羽之事而責問孟達,結果與孟達致於不和,就奪去了孟達的鼓吹,孟達也就因此懼怕而降魏,並反過頭來勸劉封也降魏。劉封拒絕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達三路攻擊,又申儀叛變,劉封腹背受敵,只得退走成都。

劉備見了劉封,只是責備他為何欺負孟達,以及不救關羽,並沒有殺他的意思。但是諸葛亮卻認為劉封剛猛,恐劉備死後劉封爭位,那劉禪是萬萬爭不過劉封的,力勸劉備殺死劉封。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話,賜劉封自盡。劉封臨死時嘆曰:" 恨不用孟子度(孟達)之言!" 劉備聽了,也不免為之流淚。一代忠心猛將,只因有爭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賜6、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分了。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孫策敬佩他,對他行 " 升堂拜母 " 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 " 長史 " 兼 " 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 " 管仲 " 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託給他,並說:" 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 ' 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

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言直諫上。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7、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佔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幷州刺史的職位。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徵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幷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死,真是惜乎,惜乎!6、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分了。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孫策敬佩他,對他行 " 升堂拜母 " 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 " 長史 " 兼 " 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 " 管仲 " 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託給他,並說:" 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 ' 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

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言直諫上。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7、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佔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幷州刺史的職位。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徵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幷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

興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討烏丸。東漢末年烏丸的兵力和戰力都很強,一直是邊境的大患。高幹認為曹操短時間內不會得勝,便終於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樂進兩將分兩路圍擊高幹。此時的高幹兵力早已不如當年,但仍然為了袁氏一族而奮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與糧,對抗李樂二人的兵,居然從興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興平十一年也沒有敗。興平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高幹此時已打了四個多月的仗,兵糧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於是死守壺關。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壺關,曹操大軍一共又打了三個多月也沒打下來。只是此時城中實在已無糧,高幹只得棄城而去,結果在逃向荊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殺。袁紹的眾多兒子中,絕沒有一個有高幹這樣的才能的。便是袁紹自己,恐怕也遠遠及不上高幹。

8、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蜀中的人。比起劉備,他並不差多少。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之後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黃巾之亂後,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同時兼一個監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劉焉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 " 嚴 "。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

張魯攻西川,是因為劉璋猜忌他而殺了他的老母,張魯才對劉璋反目成仇的。劉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漢朝朝庭因劉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劉璋回去勸他安分守己。但是劉焉卻讓劉璋留下不回長安,一方面繼續進行割據。後來他的長子響應他的號召,勾結馬騰造反,結果被殺,另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而死。從現實上來說,劉焉做得要比劉備好,只是他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人相助,且他也確實年老了,來不及多有佈置便撒手西去,將益州留給了劉璋。在小人法正許靖張松等人的攛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讓與了劉備。

9、魏延

魏延,蜀漢首屈一指的武將。當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對曹操取得戰鬥勝利後,準備回到成都時留下守漢中的將領給了當時還是一個屈屈牙門將軍的魏延。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當兵的辛苦,很體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劉備慧眼識英雄,提拔了他,讓他做了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這就是魏延的就職宣言,這番話讓劉備滿意,也鎮服了眾人。

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當屬建興八年率部與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與後將軍費耀之戰。這一戰魏延以少勝多,在陽溪將郭淮打得潰不成軍。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戰果最輝煌的一役。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為前軍師——也就是整個前部的總帥——徵西大將軍,進位南鄭候。南鄭候是縣候,比諸葛亮自貶時的武鄉候要高,更是高出關羽的漢壽亭候。魏延對諸葛亮提出的以一萬人出子午谷的戰略構想也是千百年來後人所爭議的焦點。至於他與孔明誰更正確,這裡無暇評敘。只是在這裡我要說,能夠有這種構想的,當時的確再無他人,說魏延是當時第一的武將,這一點絲毫不為過。

一部《三國演義》帶給我們一部波瀾壯闊的三國史,同樣也讓我們帶著濃濃的漢室正統去審視三國中的每一位英雄,於是我們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感情的傾向,這才有了眾多英雄的埋沒。

10、廖化

人們一直以“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俗話來評價蜀國中後期人才的青黃不接,人才青黃不接是事實,但以廖化來作為談資並不符合史實。。陳壽的《三國志 廖化傳》對廖化的評價是:果斷剛烈。廖化,稱得上是一位儒將,也是蜀漢政權從崛起、興盛到最後滅亡的見證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經驗,又有率兵抗敵武將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漢兩代帝王及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個人才。

縱觀廖化,從早年黃巾軍到蜀漢建立,到敗走麥城,到蜀漢滅亡,我們都能看到廖化的身影,那麼他這一生我們如何評價,留給了我們什麼值得思考或者尊敬的東西?







1不考慮哦你好


東漢末年分三國,連年混戰,英雄輩出,造就了一代梟雄曹操,也造就了諸葛亮等一批謀士,在這個亂世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且看正史中那些被低估的人才。

1、蔣幹

九江名士,曹操南征時,強徵蔣幹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而後又命他去勸降周瑜。蔣幹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但仍知疾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一聽蔣幹來訪,就知道了他的來意。便帶著蔣幹巡營一週,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蔣幹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蔣幹回見曹操,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並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後,蔣幹也仍然在曹營悠遊他的歲月,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所以正史中的蔣幹根本不像演義中那樣白痴。

2、孫邵

孫邵,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孫邵算是個老資格。他並非是孫權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國人,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其後轉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於孫策擊敗劉繇時轉為為孫策效力。孫策死後,孫權剛上臺,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受到孫權的賞識。孫權之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在劉備表薦孫權為 " 行車騎將軍 " 之後,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在孫權稱王之後,即黃武元年,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孫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孫邵並沒有來得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而且,陳壽關於《三國志 · 吳書》的部分是根據韋昭所寫的《吳錄》,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所以整部《三國志》,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所以,現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裡,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 " 任子 "(即以兒子當人質)的壓力,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而這,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孫權提出此等的建議。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幾乎淹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3、高順

高順,呂布的部下,與張遼一起共同統率呂布的一部騎兵。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高順應該是呂布最為倚重的大將,甚至超過了張遼。從整部演義中,呂布的武勇被片面而過分地誇大,使得他的部下幾乎失去表現的機會,其實,他的幾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張遼,因為他打了逍遙津一戰,名震八方。但是,當時在呂布的麾下,張遼每次出戰幾乎都是與高順搭檔,而高順,幾乎就是為呂布獨當一面的大將。在評論一名將軍時,其實不需用要他打過無數的勝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費苦心,打得出名就行。

高順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劉備在沛國駐紮,陸陸續續地招兵買馬,已經達到了有一萬多人。呂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劉備。劉備投奔曹操,曹操送給他兵和糧,使劉備收復小沛。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禦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於不到五千。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臺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侯惇領兵來救。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雖然後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破關後,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高順也畢竟要強過張遼的吧。

4、淳于瓊

淳于瓊,是一個有名聲,有能力,也有資歷的名將。在靈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軍,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碩統領。曹操和袁紹都曾是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軍校尉,袁紹是中軍校尉,淳于瓊,也是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紹軍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將,根本沒有什麼貪杯誤事之說。官渡前夕,袁紹命他和郭圖顏良攻白馬,顏良貪功冒進,又大意輕敵,被張遼關羽刺死於軍中。多虧有淳于瓊,袁軍才不致潰敗,也使得袁紹能繼續保持對曹軍的壓倒性氣勢,一路追擊到延津。烏巢之敗,不是因為他喝酒,而是因為他的大意。當時淳于瓊手下有一萬人,曹操雖帶兵五千,但為了避開沿路袁軍的盤查,都散佈成小股部隊改扮成袁軍,直到烏巢前沿,才改裝來襲。淳于瓊乍看之下以為曹操沒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戰,沒想到曹軍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紹求救。袁紹一方面是剛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淳于瓊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數人去救烏巢,反而令張郃高覽去襲曹營。結果烏巢終告失陷,曹營也沒有打下來,張郃高覽更是降了曹操。

根據《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裁,淳于瓊未死,他和袁譚二人單騎渡河逃走;而根據《三國志·魏志·武帝記》的記裁,淳于瓊在此役戰死.這就是記傳體史書的弱點,把一個史實割裂成數塊不說,還往往自相矛盾。可惜,可嘆。所以說,淳于瓊雖然沒有守住烏巢,但也不是個酒囊飯袋。他的對手曹操畢竟是三國第一人,敗在他手上也沒什麼可說的。

5、劉封

劉封,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在演義中,這個傢伙在戰場上什麼作用也沒起過,也就扯扯旗放放風而已,最後還把關羽給害了,一副死有餘辜的樣子。但是在正史中,這卻是個悲劇。劉封是劉備在荊州時收養的義子,當時劉備無嗣,所以收了劉封為義子。等劉備入川時,劉封剛剛二十出頭,已是個力大無窮,勇猛無比的青年將軍了。在跟隨孔明趙雲張飛入川的途中,劉封攻戰克敵,以功晉封為副軍中郎將。之後劉備遣孟達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難以成功,加派劉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風而降。劉封因此又升為副軍將軍。關羽攻樊城時,請劉封孟達發兵相助,二人因與關羽不睦,加以拒絕。後關羽兵敗,卻不敢走二人所駐的上庸,結果兵敗身死,劉封確實也是難辭其咎的,但關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與劉封沒有多大關係。劉封因為關羽之事而責問孟達,結果與孟達致於不和,就奪去了孟達的鼓吹,孟達也就因此懼怕而降魏,並反過頭來勸劉封也降魏。劉封拒絕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達三路攻擊,又申儀叛變,劉封腹背受敵,只得退走成都。

劉備見了劉封,只是責備他為何欺負孟達,以及不救關羽,並沒有殺他的意思。但是諸葛亮卻認為劉封剛猛,恐劉備死後劉封爭位,那劉禪是萬萬爭不過劉封的,力勸劉備殺死劉封。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話,賜劉封自盡。

6、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分了。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孫策敬佩他,對他行 " 升堂拜母 " 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 " 長史 " 兼 " 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 " 管仲 " 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託給他,並說:" 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 ' 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

三國是一段混戰的歷史歲月,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它造就了曹操這樣的梟雄,也讓諸葛亮這樣的一代謀士含恨而終,在這個滾滾亂世之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被演義醜化的人是否就真的如作者所言一無是處?且看正史中那些被低估的人才。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在三國中被埋沒了的十大人才(下)昨天先說一說前五位,今天說一說後五位。

6、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分了。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孫策敬佩他,對他行 " 升堂拜母 " 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 " 長史 " 兼 " 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 " 管仲 " 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託給他,並說:" 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 ' 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

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言直諫上。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7、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佔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幷州刺史的職位。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徵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幷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

8、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蜀中的人。比起劉備,他並不差多少。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之後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黃巾之亂後,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同時兼一個監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劉焉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 " 嚴 "。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

9、魏延

魏延,蜀漢首屈一指的武將。當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對曹操取得戰鬥勝利後,準備回到成都時留下守漢中的將領給了當時還是一個屈屈牙門將軍的魏延。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當兵的辛苦,很體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劉備慧眼識英雄,提拔了他,讓他做了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這就是魏延的就職宣言,這番話讓劉備滿意,也鎮服了眾人。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當屬建興八年率部與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與後將軍費耀之戰。這一戰魏延以少勝多,在陽溪將郭淮打得潰不成軍。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戰果最輝煌的一役。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為前軍師——也就是整個前部的總帥——徵西大將軍,進位南鄭候。南鄭候是縣候,比諸葛亮自貶時的武鄉候要高,更是高出關羽的漢壽亭候。魏延對諸葛亮提出的以一萬人出子午谷的戰略構想也是千百年來後人所爭議的焦點。至於他與孔明誰更正確,這裡無暇評敘。只是在這裡我要說,能夠有這種構想的,當時的確再無他人,說魏延是當時第一的武將,這一點絲毫不為過。

10、廖化

陳壽的《三國志 廖化傳》對廖化的評價是:果斷剛烈。廖化,稱得上是一位儒將,也是蜀漢政權從崛起、興盛到最後滅亡的見證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經驗,又有率兵抗敵武將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漢兩代帝王及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個人才。

縱觀廖化,從早年黃巾軍到蜀漢建立,到敗走麥城,到蜀漢滅亡,我們都能看到廖化的身影,那麼他這一生我們如何評價,留給了我們什麼值得思考或者尊敬的東西?








金聖影視


我一直覺得龐統應變的才幹要比諸葛亮強,比如在入川以後,劉璋和劉備之間的微妙關係一天一個變化,龐統總能制定出最合適的應變策略。 最終二劉在涪水反目,劉彰已經開始著手佈置對付劉備。這個時候龐統制定了三個計策:上策輕騎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關,下策回去。在危機時刻化解了劉備的窘境,劉備從此更加倚重龐統了。可惜天妒英才,龐統死了,死的時候才36歲,如果他活到諸葛亮那個年齡,又能為蜀漢政權多做多少事情呢?

陳元龍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裡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呂布的時候作為內應順便提了一下,給人的感覺此人不過是個耍陰謀的小角色,才幹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說跟孔明、仲達這樣的當代豪傑比較,就是跟郭嘉、程昱這樣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歷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個叫許汜的人從廣陵過來,跟劉表談起了陳登,當時劉備寄住在劉表那裡。也在旁邊聽他們講話,這位許先生上來就抱怨:“陳登這個傢伙太沒有禮貌了,我這樣的名士到了哪兒吃不開啊。偏偏到了他那兒不收待見,就說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讓我打地鋪。這個傢伙不禮賢下士,我看成不了什麼事兒。”劉表表示同意,劉備冷笑著說了話:“我太瞭解元龍了,他這個人腦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討厭跟無聊文人咬文嚼字。你這個人只知道風花雪月,一派小資情調,言談舉止沒有一點真知灼見。元龍對你那樣還算客氣呢,要是我的話,我自己睡百尺高樓,在地上挖個坑給你睡,還給你打地鋪呢。”又回頭鄭重的對劉表說,“象陳元龍的文武膽識,只能去跟古代的聖賢相比,當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劉備這麼推許的一個人物,曹操卻沒當回事兒,滅了呂布後,曹操僅僅讓陳登當了廣陵太守。曹操討伐袁紹的時候,幾乎把各個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禦相當空虛。這個時候,江南的孫策開始蠢蠢欲動,越過長江,圖謀進攻廣陵。 陳登手裡的兵特別少,手下都很慌亂,陳登卻鎮定自若的說:“孫策雖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並不瞭解這裡的虛實,我看我們還是有機會擊敗他的。”於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從城牆上拔下來,城裡的百姓不許隨便走動,看起來好象是被孫策嚇的逃跑掉一樣。在通往廣陵的大路兩側險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設立火堆和戰鼓。孫策的大軍來了,看到廣陵這個樣子,並沒有貿然攻城,在城南駐紮下來,刺探虛實。晚上,陳登命令各個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吶喊。孫策嚇壞了,趕緊逃掉,陳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殺,把後面的輜重全部虜獲。這一戰讓曹操對陳登刮目相看,正準備重用的時候,陳登害病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陳登剛投降過來的時候就對曹操陳述過討伐江南的戰略,曹操沒當回事兒。等到孫權在江東的勢力逐漸穩固後,曹操巡視合肥,往著遠處的長江,嘆息良久。對手下說:“我真的好恨自己沒有早點用陳登的謀略!” 一代天驕英年早逝,讓人扼腕嘆息。

曹植的才華如果僅僅是吟風弄月那也就沒什麼可遺憾的了,可是歷史上卻並非如此。曹操對子女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根據各人的才華悉心的加以培養。比如長子曹丕在政務上是個好手,詩寫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過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斷的批評他有勇無謀,督促他多讀書學習兵法,後來果然曹彰成長為了一個出色的猛將,建安後期帶五萬幽州兵討伐北方少數民族,一舉滅掉了烏丸;可是曹操最喜歡最看中的卻是三兒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說肯定曹操是非常滿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軍事上給予開導和啟發。比如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讓曹植駐守剛剛平定的袁紹的老窩鄴郡,讓他當兩年地方官,鍛鍊一下處理繁雜政務的能力,臨走的時候敦敦教導說:“你今年23歲了,不小了,我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是洛陽的警備司令,用大棒殺死了飛揚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為之啊。”曹植聽了很振奮,兢兢業業的辦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經驗豐富的鮮于輔等人,把鄴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滿意,這個時候就已經動了立他為世子的念頭。後來建安24年,關羽帶兵殲滅了于禁等人,威震華夏。 曹操的事業到了危機關頭,如果關羽攻克樊城,黃河以南則無險可守,兵烽直抵許昌,這個時候就會叛亂四起。在危機關頭,必須要派一名親信大將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為南中郎將,作為統帥抵擋關羽。這個時候曹丕把曹植騙到府裡,灌醉了他,結果曹操大怒,一氣之下罷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統帥精銳大軍的機會,如果此時曹植牢牢的把握好軍權,佔據宛城,再配合在關西握有十萬大軍的曹彰,曹丕是絕對當不了皇帝的。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後立刻打壓曹植,把他流放到山東一帶看管。曹睿即位後對曹植的看管逐漸放鬆,並且給了他相當大的自由。曹植就在這個時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試表》,我看了這個表,上面詳細的陳述了三國的形勢,並且結合曹操的用兵經驗提出了一套對吳蜀作戰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寫到:“我願意作為一個偏稗的校官,或者歸屬於西邊的大將軍曹真在陸地上衝鋒陷陣;或者歸屬於東方的大司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馳騁;一定要擒住孫權抓獲諸葛亮,完成先皇的遺願,如果能夠為這個理想而奮鬥,就算讓我死我也沒有遺憾。”可是曹睿又怎麼會讓他稱心如意呢?只是寫了不疼不癢的四個字:其志可嘉。最後一代宗師終老深山。

劉備討伐平定了漢中以後,曾經考慮這麼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個經驗豐富,作戰勇猛的名將來鎮守。當時人們都認為這個角色非張飛莫屬了,劉備統共哥仨,自己守西川,關羽守荊州,漢中理所當然要給張飛。張飛呢,也真的就這樣認為的,拉開架勢就準備上任了。結果呢,劉備宣佈漢中太守是魏延!整個大軍都驚呆了。在任命儀式上,劉備鄭重的問魏:“你打算怎麼守我的漢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親自帶著全天下的兵馬來進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險要來抗拒。如果只是偏將帶領十萬人馬來騷擾,我就打開城門迎戰,全部殲滅了他!“劉備大樂。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南中一帶作戰回到成都,剛剛落下腳,兵馬還沒有來地及休整。魏國的大將郭淮和費耀就進攻涼州的羌人,破壞羌人和蜀漢的聯盟。這個時候諸葛亮對魏延說:”我沒有多餘的兵給你,你帶著漢中現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還要動用國家的兵馬乾什麼?我帶著一隊親兵,指揮著羌人就能幹敗這幫雜碎。“於是帶著少量輕銳親兵兵秘密的潛進了羌部,指揮著一幫被打爛了建制的少數民族兵馬在陽溪一帶大破魏兵。諸葛亮樂的合不龍嘴,立刻封他為徵西大將軍和南鄭侯,職位高出了趙雲一大塊。可惜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魏延單獨的領兵,在之後的六出其山過程中,魏延都是作為偏將在諸葛亮手下聽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華並沒有被充分挖掘,越來越有怨氣,在鎮守街亭的重要崗位上,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這樣經驗豐富的將領,而是用了馬訴這個華而不實的東西。難怪陳壽後來說:諸葛亮應變機略非其所長。 遺憾指數:6.5 NO7桓範 如果曹爽信得著他,天下也許根本就沒有司馬氏什麼事兒了。渭橋兵變的時候,中外一片混亂,形式晦暗不明,大臣們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是清醒的,這就是大司農桓範。他當機立斷,搶到了大司馬印,斬關奪鎖突圍出了洛陽。司馬懿聽到他逃走的消息,跺著腳嘆息:“糟糕了,要壞事,智囊走脫了。”蔣濟對司馬說:“沒事兒,他自然很可怕,不過我看曹爽那個膽小鬼未必敢聽他的計謀呢。”桓範到了亂成一團的曹爽軍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勢,並慷慨激昂的說到:“這裡到許昌,不到半宿,城中糧草足可以支撐好幾年。調動天下兵馬的大司馬印現在就在我手裡!閣下還怕什麼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著皇帝的旗號號令天下,國中的將領一看就知道該跟隨誰了!”可是曹爽這個窩囊廢還是不敢,說了一句窩囊至極的話:“我現在不指望在掌權了,回家守著幾畝地當個富家翁總可以吧。”桓範氣的哭罵:“你父親曹真是個頂天立地的漢子,可是生下來的兒子怎麼比豬還蠢啊!!

在三國演義裡,馬超的身世是非常悲慘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誘騙屠殺。在討伐曹操失敗後退回甘肅,自己的兩個兒子又被信任的部將殺死,最後投靠了劉備,總算是見了天日,得到了劉備充分的信任,一直擔任著把手漢中的重任,並且被授予了驃騎大將軍的顯爵,在榮譽和恩寵中幸福的度過了最後的歲月。讓不少人在同情他的同時又少感安慰。但是,歷史上的馬超在投靠劉備後日子過的是非常壓抑和痛苦的,他幾乎沒有什麼朋友,並且處處受到排擠和壓制,在惶恐中度過了後半生。 演義中說他是在諸葛亮討伐南中後和北伐中原前去世的,推測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者六年的事兒,但是歷史上他死的非常早,章武二年就死了,當時他只有四十七歲。馬超死的時候給劉備寫了一篇非常簡短悽苦的奏摺:我全家都被曹操殺了,沒什麼親人,連個後代都沒有,只有個弟弟馬岱請您好好幫我照料,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為什麼這個當年舉涼州造反,席捲關西的一代名將身後是這樣的悲慘呢?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馬超的父親馬騰當時並非是被曹操誘騙到許昌的,是他自己自願歸降曹操,曹操為了安撫涼州的諸侯,對他還是不錯的,封了他衛尉。馬騰也把家都搬到了許昌,準備過安慰幸福的後半生了。但是後來曹操謀劃進攻漢中的張魯的時候,鍾繇就勸曹操說:先彆著急進攻,如果我們從長安出兵向西,必然會惹起馬超和韓遂的懷疑,以為我們假道伐虢。曹操並沒有聽,也許他認為馬超有人質在自己手裡,投鼠忌器,不敢造反;也許他就是想挑撥馬超造反,解決這個在北方唯一能夠威脅自己的力量。他放出風去,說自己要出兵漢中。 果然馬超置自己的父親和家人於不顧,真的造反了,曹操馬上殺了馬超全家三百多口,並且在潼關一帶擊敗了馬超。馬超敗退回了甘肅,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聯合了羌部繼續反對曹操,經過幾年的努力,建安十八年,馬超幾乎控制了全部的涼州。後來夏侯淵西征,馬超的內部出現了分裂,老婆和兩個兒子被部將殺死,無奈之下,馬超投奔了張魯。可是馬超這種英雄豈是張魯之輩所能限量?他太出色,太響亮,把張魯手下的一幫無能庸才給比的委瑣不堪。有人進讒言說:馬超這個人不能信任,他連自己的父親都能出賣,何況是主子呢?張魯聽了果然對馬超防備很嚴,這有點兒象當初的呂布了,能耐很大,做人也很失敗。 後來劉備西征劉章,張魯考慮到劉章如果完蛋自己也好不了,於是派馬超去葭萌關進攻劉備。劉備當時正在全力進攻成都,沒有多餘的兵力分出來對付馬超,張飛,趙雲等將正在掃請成都的外圍,也並沒有參與到與馬超的戰鬥中。只是派了個李恢去勸降,馬超在張魯那裡混的本來就不如意,這次出兵也只是借用自己的名聲去威懾一下,手裡並沒有指揮權,於是就跟隨李恢投降了劉備。馬超投降後來到成都劉備軍中,劉備非常高興,立刻放出了風聲,說馬超來投降了。當時劉章還是準備堅持戰鬥等待外援的,但一聽說馬超歸了劉備,立刻沒有了堅守的信心,舉城投降。 劉備平定了西川后給馬超封了官——平西將軍,是劉備陣營裡職位最高的武官了。但是馬超這個人的名氣實在太大了,這在當時的劉備陣營裡是誰都比不了的。關羽就有點兒嫉妒馬超,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人才怎麼樣(關羽當時並沒有提說到西川和馬超比武)。諸葛亮回信說:馬超這個人文武雙全,雄烈勇猛,就想漢朝開國時候的英布和彭越一樣,可以跟張飛並駕齊驅,但是比不了你的超然絕倫啊。我們都知道關羽的脾氣喜歡出格恭維,他拿出信來滿世界的宣揚,藉此來壓服馬超。馬超這個人自己也有問題,大大咧咧,當時劉備的身份只是個漢朝的左將軍,馬超呢見了劉備也不怎麼尊敬。總是直接喊劉備的名字,比如:嗨,玄德。這讓劉備很不舒服,張飛也看不過去,總想找個機會教訓他一下。後來孫權派呂蒙討伐荊州,劉備帶張飛,馬超沿水路到了公安和關羽匯合。 在一次開軍事會議上,關張故意早早的來到劉備身邊,馬超不知道,還是大大咧咧進來就喊:嗨,玄德。關羽當時就火了,和張飛拔出劍來命令馬超給劉備下跪。馬超當時嚇壞了,整個後背都是汗,撲通一聲就跪下了,從此再也不敢對劉備不敬了。這件事情對馬超的觸動是很大的,從那以後馬超就變的謹慎小心了,夾著尾巴做人。我們都知道一個武將要是沒有了性格那麼他的才華也就被泯滅了,在後來討伐漢中的過程中,馬超的表現讓劉備相當不滿意。完全不見了當初席捲關西的威風,磕磕絆絆的跟一個曹洪打了個互有勝負,甚至被一個老黃忠給搶了風頭,馬超的威望也一天一天的下降。漢中平定後,劉備甚至寧可用魏延來鎮守,也不用馬超,在內心深處,劉備對馬超是有著深深的防備的。 回到成都後,發生了一件大事,有個叫彭漾的人由於不受劉備重用,一肚子牢騷,到處亂講話。他跟馬超的私交還不錯,一次喝醉了,在馬超的寓所裡說了幾句對劉備不尊敬的話。我們知道馬超被刺激以後是非常敏感的,當時他的處境是“羈旅歸國,常懷危懼”——《三國志蜀書馬超傳》,立刻向劉備報告,最後劉備把彭漾給殺了。這樣一件事情其實傳出去是相當不光彩的,人家信任你,把你當朋友,和你說幾句心裡話,你一轉身把人家賣了。從那以後,人人見了馬超都躲的遠遠的,誰都不敢招惹他。 馬超呢,從此更加的委瑣小心,在孤獨和壓抑中度過了後半生,章武二年,年僅四十七歲就早早的離開了人世。綜觀馬超的一生,讓人不能不為這個才華出眾而又際遇窘迫的將軍扼腕嘆息。這個十七歲從軍,二十歲就大破郭援威鎮河東的一代名將如此悽惶的走完了自己的後半生。其中有劉備山頭主義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做人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