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曾经最火的农家乐,如今却大片倒闭,为何人们不再去了?

卢金潮


说起农家乐呀,相信不少朋友去过,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朋友,趁着周末会想去周遭农家乐住上几天,感受农村生活,尝一尝农家菜,呼吸农村空气。

但是现在,开农家乐的人流量和前几年比下降得很厉害,总结了下原因,我想大概是这几点:

1. 新鲜感过去了。前几天刚流行时不少人图个新鲜,去过几次新鲜感也就过了,不会再特地去体验。2.没特色了。大部分农家乐都差不多,没有自己独特之处。3.部分农家乐都抱着做一次性生意的态度,来了客人之后,能捞一把是一把,没有长期经营的技巧,也会影响了这一个地方的名声;4.价格高。不少人反应,农家乐的消费相对城市的吃住来说并不便宜,有些甚至比城市酒店还贵。

现在还能开下去的农家乐,大都是坚持初心保持本真的商家,或者是做出自己特色的商家,才能走得更远。现在做生意虽然是为了挣钱,但是“服务质量”和“顾客体验”的保障,才是生意能做大做强的根本。





肥剑吃漳州


天津蓟州区的农家院每年都要接待津京冀地区的大批游客,农家院的生意兴隆火爆,我们每年都要光顾不同乡镇的农家院,最近我们刚从蓟州盘山脚下的莲花岭村的一个农家院游玩回来,又有了新的感受,过去很多农家院都先后进行了提升改造,住宿和餐饮环境都有了改善和提高。虽然价格略有提高,个别旅游景点少甚至地点偏僻的农家院也通过价格实惠,服务热情照样赢得了不少回头客,我个人觉得农家院不是档次多高,设施多豪华才能迎来游客,而是保持农村的农家饭和朴实的民风才能有效益,有客流,宰人的生意只能是一次最终还是自己遭受冷落。


56雪原


曾经最火的农家乐,如今却大片倒闭,为何人们不再去了?

大家好!冒险家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种现状,我深有体会,时隔四年再回到曾经去过的农家乐,发现已经不复存在了,还好当初跟店家互加了微信,还有的联系。沟通后才明白,主要是现在没生意了,所以很多农家乐的老板都另辟蹊径了。我通过各方面的采访,总结出了三点主要的原因:

01 城里人的新鲜劲过去了

当初的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项目。生活在城里的人群喜欢利用节假日逃离城市的喧嚣,去农村体验一下农家乐的生活方式,体检几次以后,新鲜劲也就没有了,下一次的假日还想体验不同的旅游方式,自然就影响的生意。

02 农家乐已经没有了“农”味和“家”味。

农,体现在农民的生活方式上,在农村旅游中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独特性,很难让游客反复体验,比如农家乐吃有机菜,或者果园采摘的项目雷同的太多,而又没有新意。还有的农家乐没有体现出当地农村的特色,只是一位的在装修和菜品上做到了表面上的东西。

而农家乐的家,也感觉不到这个农家人的生活,只是单纯的把房子装修后,换个外表经营餐馆和住宿而已,商业化气息越来越重,已经失去了农家乐的本质。

03 旅游消费主力军的旅游偏好

2017-2019在旅游消费的数据上可以看到的是,80,90后是旅游消费的主力军。而境外旅行人次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力军的人口还是这群人,如果境外旅行的人次增加了,那么相同时间内国内旅游的人次就会相对递减下来。

我是足迹踏遍91个国家,跨过4大海洋的荒野冒险家,回到荒野,我的心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喜欢依照大自然创造我们的方式存在于天地之间;我热爱飞行自驾和自由潜水,分享旅行和冒险中的趣事,欢迎关注我,解答你旅行的问题。

荒野发现


过去刚开农家乐大都是”老三届”,而现在都7O岁左右年纪了,随着一年年年纪上去了去有些人身体健康岀了问题,就不能再出去了,一般农家乐都是,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集体聚会,这样下去人就逐渐减少了,我们小一辈他们也不愿意去农家乐玩,他们认为玩层次低一点,吃,住太差也不感兴趣。






古稀之年谈观点


农家乐毕竟是老年人的最爱,年轻一代,98%是不愿意去的。去年国庆,几个舅舅阿姨非拉着我和表兄妹一起去农家乐。我知道农家乐是怎么回事,早有心理准备,并提前给几个表妹打了预防针。可是到了目的地,表妹们依然一脸嫌弃,住惯了大酒店的怎么可能接受农家乐的环境。舅舅舅妈阿姨们是有的吃,有的麻将打,就开心,年轻人一定觉得无聊。那里当地,也几乎就是上海的老年人的天堂。

后来,再想要去农家乐,表妹们结成同盟,打死也不去,倒贴也不去,说破天也没用。没了年轻的开车,去哪里都不方便。虽然会提供车辆服务,但没有年轻的陪着,老年人去哪里都不放心,不放心年轻人在家有没有吃的,会不会寂寞。年轻人担心老人会不会出意外,反对去这种地方,就只能不去了。

农家乐就这样衰亡了。


玉幡杆


最主要的还是盲目跟风,需求大于供给,再就是盈利模式不清晰!

记得那是七八年前的时候,我一个亲戚就去搞了农家乐,那时候他选的位置是在山里面,从市区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开车大概要近1个小时左右,其实路程还不是算太远的,但是位置很偏,基本上客源都是我亲戚自己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带进来的,刚开始的时候生意还挺好的,大家也图新鲜,他一桌饭的饭钱直接开到了1500元一桌,我听我亲戚说那时候业绩最好的一个月收入达到了40多万元,而他当时装修租地这些才花了100多万,几乎半年的时间就把本钱给挣回来了!

但是好景不长,大概经营了一年多之后,很多人都开始搞农家乐,另外吃的人玩的人重复消费率降低,基本上后来来的人吃一次就不来第二次了,这东西需要宣传同时也需要老板自身的人脉关系做支撑,而且农家乐的消费一点都不比三星级酒店低,一顿饭上千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在加上其他钓鱼等娱乐设施,基本上10个人一趟下来花个一两千两三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特别是有些接待公司团建的,基本上几十人的团队,包干收费达到了上万元。

后来我这个亲戚就没搞农家乐了,听他说后面做农家乐的太多了,他以前每个月的营收平均下来都有二三十万,到最后半年里,基本上每个月的营收10万块都不到,自己请了大概10个人,每个月工资都要发三四万元,加上其他的一些成本,每个月的总成本去到了接近七八万元左右。而且他后期在开发客户方面越来越难,老客户来捧场的越来越少,需要不断的开发新客户才行。


楼盘网


农家乐农家乐就要突出一个(农)字那些黄铺的就是忘掉了农家口味和经济实惠的根本黄铺一点都不冤。

讲一个我在农家乐吃饭的经历。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要聚聚大家就提议去某某农家乐挺好的大家一致同意。到了饭店点了一个炖本地鸡🐔一个杀猪菜一个炒鸽子一个鲫鱼豆腐汤,我想在要个农家酱蘸酱菜服务员说没有,我说有没有大饼子小烧酒都没有。最后喝的是瓶装酒吃的是大米饭,四个人消费了五百多。

我就纳闷了吃大米饭🍚用到你这里来吗?市里饭店有的是。

至此再也没出过农家乐。


118师的老兵


我是“三农”创业者、守望者,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探讨分享更多的创业经验和知识。


生态潮人


下雪了,兔子断粮啦,我打算到大树那看看去。还没走到跟前,就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上,死了!我正要借座山雕过50大寿的机会打入敌人内部,得,就拿它当寿礼吧!

谁知刚进山,又碰上一只老虎,我“啪”的一枪,虎死了,土匪来了:“这虎是你打死的?”“它撞到我枪口上了!”……

好啦,玩笑到此,书归正传,回答!

上世纪90年代末,“五一”长假和“十一”黄金周开始实行,从此打开了寻常百姓外出旅游的“大门”。口子开了,玩心促起来了,可长假又有限,咋办呢?于是一到周六日,城里的人们就如同钻出了蜂箱的蜜蜂,纷纷“飞向”了周边的景区。农家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兴起的。

为什么一开始很火呢?理由如下:

1、那会儿,各地的旅游业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个景区、景点都离县城较远。人们在景区玩儿完后,附近吃住都不太方便,往往还要返回到县城解决食宿问题。这无疑给游客们带来了不便。于是,有人便在景区附近开起了“农家院”,既方便了游客,也为自己带来了收益。“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在当时可是一句挺“时尚”的宣传用语。

2、安静、悠闲。也许,是因为城市的生活环境过于嘈杂,也许,是由于人们的工作节奏过于太快。总之,城里的许多人或许感到累了,过礼拜时就想着换换环境,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上两天,悠闲一下。放松放松精神,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所以,一些不是景区的小山村也陆陆续续的开起了食宿一体的“农家院”。

3、好奇,新鲜。对于城里人来说,甭说是孩子,即使是很多大人,也都没在农村生活过。一说到农村,便是回老家。现在,各地都有农家院了,周六日、寒暑假时都可以带上孩子,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体会一下与城里不同的感受。

4、汽车的普及和公路的四通八达,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大大缩短了路上的时间,也等同于拉近了人与人、人与地方的距离。

5、价格便宜。城里吃碗烩面二、三十,到农家院十几、二十块钱,随便吃。

由于以上这些个原因,使得人们出行一次,便可以得到几方面的满足。于是,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院的生意自然也就越来越火了!

可为什么火了些年以后,现如今许多“农家乐”都变成“农家哭”了呢?理由仍然如下:

1、过滥。看到你挣钱了,我也弄,于是全国各地、犄角旮旯,到处都是农家院了。有些个地方还搞成“规模化”、“品牌化”,这本无可非议。但您不能全村上百户人家都做一样吃的吧?例子我就不举了,但仅北京而言,全村“一种吃”模式的民俗村就不止一处。去你家吃这个,去他家还是这个,今年来吃这个,明年、后年来还是吃这个。时间长了,搁你你还吃去吗?

2、质量没保证。刚开始时,吃的人新鲜,做的人也新鲜。为了给自己拉点儿回头客,用料和做法上还认真一些。可时间一长:也许是因为来的人多了,你不来还有他来。也许是因为开的多了,竞争激烈了,在“统一价格”的限制下(有的地方上面规定都是一个人多少钱)便开始在“偷工减料”上下功夫了。也许是因为干得时间长了,从农民变成了“商人”,也就学着“无商不奸”了!总之,农家院的辉煌大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趋势了!

3、为了摆脱这一局面,高档化便又成了新一代农家院的追求。房子翻建,装修档次提高,室内设施宾馆化,甭管真的假的、屋里的摆设也来点儿“文化内涵”。院子里头有凉棚,有遮阳伞,有的还挖了游泳池。投资大了,价码也必须提高呀!于是,一晚上要几千块的院子出来了……

我到今天也不明白,人家来农村或许就是想闻闻牛粪味儿的,你弄个小游泳池干嘛?想游泳人家放着“水立方”不去,非得到你这几十平米的池子里游?跟宾馆没什么区别了那还叫农家院吗?别人不知道,反正要搁我我不去。

其实,说来说去说到根儿上,这些个农家院的“没落”跟老字号犯的都是一个毛病:急功近利!

过去,无论是“月盛斋”、“天福号”,还是闻名百年的“几大名鸡”,都非常讲究一个“老汤”。对此,我的看法是:其实这个“老汤”并不是主要的,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招牌”而已。但是,他们却把产品的品质、味道都寄托在这“老汤”里了。所谓“老汤”,说白了就是:通过多年的熬制、沉淀,保持了“一成不变”的味道,这才是“老汤”的根本。这锅“老汤”,也许要熬制一辈子,也许要熬上几辈子才能熬出一个以“老汤”做招牌的品牌……

今天,这样的“买卖”,还有吗?





把盏常聊


1、农家乐大多是一杆子买卖

一般城郊或者风景区附近的农家乐,因为地理位置好,能够做出真正的农家饭菜,还是很受城里人喜欢的。我也去过好多农家乐,但一家店去两次的几乎没有。

周末,我去一个风景区玩,中午在农家乐吃个饭。但是这个景区我一年能去几次,基本上都是两三年去一次。省外的农家乐更是这样,我们去外省旅行,那个地方的农家乐这一生也许就只去一次。

2、服务跟不上,卫生条件差

大家去农家乐吃饭,就是图一个原汁原味,想吃到正宗的农家饭菜,毕竟天天在城里吃好的,吃腻了,想换个清淡的口味。

农家乐一般都是自家人负责整个饭店的运营,既要配菜炒菜也要负责招待客人,擦桌子之类的,根本忙不过来,服务就会跟不上。

有次去吃饭,叫服务员盛碗米,叫了好久都没人,后来我们自己去盛,发现他们正在淘米。好多农家乐连餐巾纸都不提供,你要用的话,还要钱。

其次就是农家乐的菜肴价格经常令人诟病。一只山鸡可以买到天价,特色菜卖出太空价,甚至付出高额的住宿费,在当地住宿之时,房间设施先不说简陋粗糙,单是服务就是及其的不到位。对此甚至有人表示:农家乐,农家乐,是不是只要加了农村元素的设施就是农家乐了呢?甚至还有人直呼“上当受骗”,并表示去了这一次,肯定不会再有下一次。

有些所谓的农家乐顶多给游客搞个鱼塘就完事了,甚至钓到的与要想带走,还得称斤去买,那这样也确实是太没有意思了。毕竟嘛,钓个鱼像在菜市场买鱼一样,那还不如直接在菜市去买鱼。况且,如果有些成人和孩子要是不适应农家乐,而当地有没有儿童公园和游乐场,那么岂不是很煎熬?也就是上述现实的原因决定了农家乐风头一过了之后,大批农家乐就必定会倒闭关门,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