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1985年他考進北大,23年後兒子被北大錄取,直言教子:從小管3點

子承父業"這個詞,在很多家庭中並不少見,細究其中原因,父親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在其中的作用佔比不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對於孩子來說,要想能夠不斷的進取、提升,那麼父母的自我提升也十分重要。

1985年他考進北大,23年後兒子被北大錄取,直言教子:從小管3點

在外人看來,畢玉才一家都是成績優秀的"讀書人",不僅畢玉才自己在1985年的時候,以市文科狀元的成績考上了北大,連兒子在時隔23年後,也跟隨父親的腳步,以市理科狀元的成績考上了北大。兒子跟隨父親的腳步,都考上國內頂尖的大學,其中的教育方法自然成為眾人打聽好奇的重點,畢玉才認為,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從小到大主要管3點。

1、 只做引導、不做干涉

畢玉才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斗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全家人的生活都十分的窘迫。但是就這樣的條件下,父母對於他想要讀書的念頭,也從來只是支持而不是勸說、阻止。

父母曾經咬緊牙關也要讓自己上學的經歷,讓畢玉才意識到,父母對於孩子最好的幫助,那就是支持孩子的夢想。

1985年他考進北大,23年後兒子被北大錄取,直言教子:從小管3點

在有了自己孩子之後,畢玉才對於孩子的教育卻十分的寬泛,只在大方向上進行引導,但是卻從不干涉孩子的決定與夢想。在孩子不滿意被保送的專業而執意選擇參加高考的時候,畢玉才還是支持了孩子的選擇,在他看來,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導,如果橫加干涉,那麼可能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2、 平等交流、支持主動性

在家裡畢玉才與孩子的關係就像是朋友一樣,既能交流一天的學習情況,也能輕鬆的聊聊生活的苦惱。畢玉才一直認為,父母與孩子平等的交流,既能拉近與孩子的關係,而且還能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更多的主動性,而不是凡事都靠著父母來做決斷。

尤其在學習中,如果孩子的主動性調動不起來,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去學習,那麼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支持孩子的主動性,是畢玉才平時教育孩子中重視的第二點。

1985年他考進北大,23年後兒子被北大錄取,直言教子:從小管3點

3、 關係情緒、注意開解

畢玉才直言,自己最關心孩子的其實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的情緒,尤其在孩子年紀尚幼的時候,對於很多事情、問題的看法不夠理智,容易走近死衚衕,那麼這時候注重與孩子的溝通,開解孩子的情緒,對於孩子的發展尤為重要。

兒子與畢玉才一樣,對於自己的人生以及未來,也有著自己的想法,畢玉才認為,不去橫加干涉,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去多給予引導,那麼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精彩文章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