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怎樣才能快速改變,還有救嗎?

經典短句


對於你的情況,我覺得有三點比較關鍵的原因。

一、之所以和熟人健談而半熟不熟的人說不上活,主要是源於對對方是否瞭解,其實這個“瞭解”不一定是真的瞭解,而是你“心理上覺得了解”。如果覺得不瞭解,那心理上就會認為很可能自己的言語行為會對對方造成傷害或者尷尬之類的;而如果覺得了解對方,則對自己的言語行為比較放心,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心裡有數,所以就不會有恐懼感。

二、你和對方沒有共同的話題。就像你說工作上的事情比較健談而聊家常則不擅長,就是因為你對家常事情沒有很深的體會,所以才聊不起來。

三、你和對方的利益不一致。你之所以選擇看書而不是和鄰居下棋,你的鄰居第一位的是下棋打發時間,而你第一位的是更喜歡看書,所以這就導致了雙方不會將交往進行下去。

根據上面三點原因,我覺得解決辦法就是12個字:真誠相待見招拆招順其自然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興趣處事方式,那麼交往中雙方出現不一致是很正常的,雖然自己的言語行為有可能會對對方造成傷害,但那畢竟是小概率的事情,只要你真誠待人,即使有錯也及時向對方道歉,一般都是沒問題的。

當然,對方也有可能會做出一些對你有傷害的事情或者說出一些有傷害的話,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進行適度的反擊,指出對方的錯誤之處即可,這樣既可以增強自己的自信,也可以讓對方及時停止自己的錯誤言行。

如果覺得與人交往對自己沒有更大的好處,那也完全可以選擇獨處,順其自然就可以了。心理上不要有那種選擇獨處就是不正常的,或者被人孤立之類的想法,從而給自己背上心理負擔,這是完全沒必要的。


從水之道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肯定是還有救的。



社交恐懼症一般是後天性的一種心理疾病,所以這種症狀通過一定的鍛鍊或者說是治療是可以得到根治的所以不用擔心。

社交恐懼症一般出現在性格比較內向的,孤僻的人身上,這類人一般很少與人交流,沒有口語交際的能力,這類人每天都是隻知道關心自己的事情,對於外界的事物沒有興趣。

但是這種的性格還是有很大的幾率改變的,我們可以先從自己的膽量開始改變,比如如果我們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或者是要上舞臺的機會,一定要抓住這種機會,這種時候不能因為自己不敢而不去表達去表現自己,反而應該勇敢的去表現自己,這樣膽量就能得到提升,從而自己也慢慢的開始喜歡其他的事物,會感覺到不一樣的溫暖。



還可以常常出去走走,和你喜歡的人打交道,這樣慢慢的習慣自然而然我們就會習慣與別人交流,交往,這樣我們的社交恐懼症就能慢慢的得到緩解,最終就能治癒啦。

所以一定不能自己因為得了社交恐懼症而煩惱,覺得自己永遠都會與世隔絕,不是這樣的,世界是美好,與人交流交往是幸福的。

一定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性格,一定要加強對自己膽量的鍛鍊,這樣就不會被社交恐懼症難道啦。

社交恐懼症我也有,我想,通過我的努力與學習與人交往之道,一定可以改善的。所以,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我是冰少女。

冰少女的情感說


1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結合的治療方案。心理治療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和動力性心理治療。

2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是社交恐懼症的一線用藥,治療效果好,且不良反應少、耐受性好,常用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等,用藥劑量及次數遵醫囑。這些藥物最長需要6周才能起效,一般需要服用9個月~1年,需在醫生指導下規律治療,如果較早減藥或停藥,則容易復發。該類藥物對共病抑鬱、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或強迫症均有效。

3對於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來說,單靠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顯著,應配合心理治療,且心理治療需要患者的興趣、支持和理解,心理治療更為重要。

4目前最為常用的認知行為治療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暴露療法、認知重建、放鬆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

5暴露療法是治療恐懼症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包括想象暴露和實景暴露兩種形式。暴露的實質是主動接觸能引發患者恐懼的刺激,並保持這種接觸直到他們的焦慮開始減少。

6暴露療法的目的是幫助患者面對他們害怕的情景,並適當地使其恐怖等焦慮反應持續一段時間後,通過自然的條件作用過程使這種害怕的程度逐漸降低。暴露療法對各型恐怖症都起效快、療程短、療效穩定且持久,但也可能導致患者恐怖和不適暫時加重,因此需要患者強烈的治療動機和配合。

7社交恐懼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放鬆、平穩的心情等,可緩解疾病症狀。該病是可以預防的。通過進行心理疏導,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在一些社交場合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和預演,可以減輕焦慮症狀。

8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如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等,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可能對於焦慮情緒緩解有一定幫助。同時家人應給予患者幫助、鼓勵和包容,帶其在實踐中克服恐懼、焦慮和迴避行為,幫助他們迴歸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9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選擇低脂、高膳食纖維的飲食方式。避免攝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它們會加重焦慮。具體飲食建議可根據需要諮詢醫生,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面而均衡。

10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建立規律的鍛鍊計劃。注意做一些放鬆訓練,在面對可能會帶來焦慮的場合時可以有意識進行放鬆,緩解焦慮。保證充足且高質量的睡眠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改變思維方式,積極的思考問題方式能夠改善焦慮。



人活得就是個心態


關於您提的問題,首先可以確定是:有救!

從您的提問描述上看,這些問題確實也給你帶來了一些焦慮與心理不適,以致於你現在尋求方法改變,這一切都非常好,非常積極。

從您當下描述的情形來看,你擔心的是否有救的心也可以安放了,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感到不好的東西,都有一種修復與自愈能力,而且無需化學類藥施救。你的問題是一般心理問題,根據你的描述還不足以診斷為你描述的社交恐懼症,關於社交恐懼症這個說法,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一般性說法,根據《精神病統計與分析手冊》第五版(DMS-5)來說,這是兩個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講社交焦慮與驚恐、恐懼屬於焦慮障礙中的幾個有差異的亞型,你描述的情形僅符合社交焦慮障礙的一些表現,但不足診斷障礙。

給你分享一下關於社交焦慮障礙的知識要點

一、社交焦慮障礙的臨床表現:

大部分人在進行公共演講時,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緊張、焦慮、手心出汗、喉嚨乾澀等情緒反應與身體反應;有一些人在權威人物(例如老師、領導、父母或長輩)面前會表現出害羞、緊張或不算在在。與正常個體或害羞者相比,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的恐懼和擔心的程度會更深。迴避社交的情境(比如:演講、上課發言、聚會、結識陌生人乖)也會更多。

在社交情境中總會擔心或焦慮,覺得自己會在這些環境中表現不好而被別人做出不好評價或看法,因此自己主動迴避,讓自己儘量不了現在這些社交場景中。當實在無法迴避時,被迫地處於這些情境中,就會表現出明顯的身體反應(比如:發抖、出汗、全身肌肉緊張、口乾、啞語等)甚至可能伴隨驚恐發作。

二、社會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參照標準:DMS-5)

1.個體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情緒。例如,社交互動(對話、會見陌生人)、被觀看(吃、喝的時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講)時。注:兒童的這種焦慮必須出現在與同伴交往時,而不僅僅是與成年人互動時。

2.個體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即被羞辱或尷尬,導致被拒絕或冒犯他人)。

3.社交情況幾乎總是能夠觸發害怕或焦慮。注:兒童的害怕或焦慮也可能表現為哭鬧、發脾氣、驚呆、依戀他人、畏縮或不敢在社交場合講話。

4.主動迴避社交情況,或是帶著強力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

6.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通常持續至少6個月。

5.這種害怕或焦慮與社交情況和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

7.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方面的損害。

8.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例如,濫用的毒品、藥物)的生應,或其他軀體疾病。

9.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例如,驚恐野、軀體變形障礙或孤獨症(自閉症)譜系障礙。

10.如果其他軀體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肥胖症、燒傷或外傷造成的畸形)存在則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是明確與其不相關或過度的。

(資料來源:DSM-5;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13.)

三、關於社交焦慮障礙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說法,這裡主要介紹四種:

1、  一種是遺傳說,如果父母有社交焦慮障礙,大約有1/4的子女同樣患社交焦慮障礙;

2、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焦慮障礙產生是由於人曾經在社交情境中感到焦慮和恐懼時就回避這種社交情境,因為這種迴避緩解了自己的焦慮,但同時也強化了社交焦慮,長此以往,多次之後就形成了一種經典的條件反射。

3、  在認知上,人們總有一些功能不良的信念導致這種情況發現,比如自我認知與評價不夠高,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表現作出不好的評價,自己又接受不了。

4、  還有就是曾經的一些在社交中的失敗經驗形成的影響,一遇同樣或類似的情境就主動迴避。

關於您提到的想要快速改變的事。你想要快速改變,一方面說明你現在開始不接受自己的這個表現,另一方面說明你很強的改變意願。這些都是非常好,非常積極的條件,是一種非常強的原動力。

從心理諮詢技術上來說,快速解決這樣問題的辦法很多,認知行為流派的諮詢師們及治療師提供了很好多的改變技術。

1、  認知重建:你需要認真的覺察自己對於這些行為表現的態度與認識是怎麼樣的?

2、  通過特定的練習讓自己快速從行為上進行改變:

a.       學習一些社交技能,豐富一下這方面的知識,讓自己變得更自信些;

b.       應對一些你日常生活中當出現主動迴避的事,讓自己主動起來,參與進去做點什麼?或說點什麼?或就保持在場景中,什麼都不做也行。

c.       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現場演講等方式,讓自己感覺起來自己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d.       讓自己回到人群中,我們是需要生活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當然也不是什麼人群都進去,進入我們生活、工作、學習這些狀態的屬於自己的核心圈層中。先相熟的核心圈層中找到主動應對能力的同時再延伸到你想要陌生環境中。

最後,祝願您尋得良方,及時行動,讓改變成就更好的自己。

願您平安健康,快樂自在!



博特班長


我覺得你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你有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與自己的社交方式,之所以拒絕下棋也是因為自己喜歡獨自看書。但如果題主你真的渴望自己變得所謂的“外向”我也提供了以下“較為快速的方法”。

(一切性格都是根據自己的習慣而慢慢養成的)

1:直面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比如由你自己去與那個鄰居交流,並且說我對象棋還是很感興趣的非常希望能和你下象棋。(無論結果過程如何,主要是你的主動)

2:與陌生人社交 減少自己獨處的時間,多去人多的地方,看看比賽什麼的(疫情期間請待在家裡。(。・_・。)ノ)找一個網友筆友聊聊天都好。

最後我認為你真的很正常,只是喜歡獨處而已 坐在車裡看書,也沒覺得無聊 不如一個人靜靜的看書 還是那句話如果自己喜歡沒必要強迫自己(和半熟不熟的人聊家常我也聊不來啊,自己都沒有了解別人怎麼可能聊得來家常呢。)


飄飄搖可樂


社恐的成因各種各樣,嘗試找到自己的原因之後,給自己一個擁抱,給自己一些勇氣,來勇敢面對,嘗試解決掉它。

一、不要刻意迎合別人

有些人總是不合時宜傻笑,想插入話題怎麼就插不入。我覺得之所以這樣,就在於他們太合乎別人了。如其這樣,不如自己找話題來說,帶別人走總比別人帶自己走好。

二、可以嘗試假裝自己是別人

大腦是個很神奇的器官,讓一個內向的人演一個外向的人,他就會表現出外向的行為特質,而這些行為特質反過來又促進了心理狀態的形成。所以可以試試假裝自己是一個社交高手,然後無所畏懼地去展現自己。

三、放下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多數情況下,社恐是因為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實際上,別人真的沒有那麼在意自己。

四、是在公眾場合講話,一定要讓自己進行演練

可以在大腦中演練,也可以實際去演練。做了這麼多年的學生工作,我發現一個節目要表現的好,必須要有排練。同理,講話也是這樣的,演練時間越久、次數越多,效果會越明顯。



小蘭2020


第一,任由恐懼存在而不管,同時照常接待往來。

第二,人際交往的目標是達成,而非“不害怕”。不論是交際、工作、購物,都可以“惴惴不安,如臨幹谷,如臨薄冰”,但同時任由臉紅、心慌存在而不管,堅持把事達成,雖不美滿,但聊勝於無。

如能義無反顧,做多了就是高手。

第三,這一過程就是社交恐怖症的療愈的有效而可操作的方法。


張鐵軍158


這個其實不必害怕,心裡想:他們是人,我也是人啊,只不過我有些內向,不擅交往罷了。常常這樣想,你就有走出去和他們交往的想法了。剛開始試著和自己的親戚交往,因為熟悉,好相處,練習練習,等過了一段時間,交往方面就有了一定的長進,最起碼不害怕交往了,然後去找自己的同事或同學,和他們交往,過一段你會感到和別人交往也是一件快樂有趣的事情。過了一段,你就對社交有了興趣,主要是有了一定的社交能力了。再過一段,去找陌生人交往,因為陌生,你要想法和他們接近、相處,這更能鍛鍊你的社交能力,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同陌生人很好的交往了。長期堅持下去,你一定能成為一名社交高手了。


成真219380194


不必改變,這種情況很正常,順其隨緣,世上人無完人。如果你非要改變,最好的方法是去做義工,當一名志願者,即使不說活時間長了別人也會很尊重你……


隆光1


其實我覺你需要戰勝的是你自己想拜託社交恐懼的想法,隨心就好,蔬菜園裡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蔬菜,而不應該只種一種,這樣會營養不良的。你就做自己不挺好的,不要在意別人的態度,離開工作了你就是自由的,懂你自己的只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