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三大報:細化重點人群防控 拓展積極向好態勢

2月28日,《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分別在頭版刊文聚焦《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細化重點人群防控 拓展積極向好態勢》。

《中國證券報》刊文指出,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會議指出,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部署,繼續集中優勢醫療資源加大重症患者救治力度,有效降低病亡率,多措並舉保障湖北省和武漢市生活必需品供應,細化重點人群疫情防控措施,與世衛組織和有關國家加強國際合作,不斷拓展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態勢。

《上海證券報》刊文指出,會議強調,要進一步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抓好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疫情防控,企事業單位要落實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南,機關單位要遵守當地防控要求。完善和細化對老年人、兒童的防控措施。各地和相關部門要根據疫情防控情況,將大中小學、幼兒園等開學開園時間原則上繼續推遲。

《證券時報》刊文指出,會議要求,要認真研究和吸收中國-世衛組織聯合專家組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和應對情況考察時提出的建議,繼續加強與世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共享疫情防控信息和做法,參與診療方案、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國際科研合作,推動建立和完善與人員往來較多國家的衛生防疫溝通協調應急機制,制定跨國交通工具、口岸、高風險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相互銜接和相應的疫情防控標準,協調採取共同的防控措施,有效防止人員跨境流動中疫情輸出或輸入。

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有望再提速。劃轉國有資本運作管理辦法、中央財政對收繳資金具體使用辦法已起草完成,今年全國兩會後有望加快上報出臺。專家認為,當前應繼續加大國資劃轉社保基金力度,尤其是加大地方劃轉速度和力度。下一步,應制定劃轉的國有股權中長期變現規劃,儘快實現養老金全國統籌。(中國證券報)

國債今起“入摩”,千億外資持續加倉。摩根大通發佈公告稱,2月28日起,以人民幣計價的高流動性中國政府債券將被納入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納入將在10個月內分步完成。高盛估算,債券“入摩”的10個月期間,每月將帶來約30億美元被動增量資金,增量資金總計達千億元人民幣級。這是繼彭博2019年4月1日宣佈,人民幣計價的356只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後,中國債券再次納入全球債券指數。外資機構人士認為,2020年中國債券有吸引力的票息與資本利得收益將繼續吸引外資入場。(中國證券報)

央行:繼續推進LPR改革 引導利率下行。多位監管人士2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為抗擊疫情和支持實體經濟提供有力的貨幣政策支持。下一步將繼續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引導整體市場利率和貸款利率下行。同時,加大政策落實力度,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儘快有序復工復產,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採取臨時性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中國證券報)

科創板迎來紅籌第一股,華潤微高管在線談“芯”。 2月27日,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簡稱“華潤微”)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A股市場迎來“紅籌第一股”。除紅籌頭銜之外,華潤微還是A股第一家以港元為面值幣種的企業,A股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業,以及科創板第一家引入“綠鞋機制”的企業。(上海證券報)

減稅紓困,一攬子財稅政策助力抗“疫”。 超千億元“真金白銀”投入疫情防控,一攬子財稅調控政策密集出臺……連日來,財政部門快速行動,在保障疫情防控、為企業紓困解難等方面,充分發揮政策效應,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穩定經濟運行提供良好支撐。(上海證券報)

A股市場聞“基”起舞,數字基建或是長期風口。“報復性”消費還沒有到來,基建投資已在路上。招商證券表示,2020年年初發行專項債額度較2019年同期有顯著增加。專項債的發放,對於工程機械行業2020年銷量有著重要意義。在消費、出口等行業受較大沖擊的背景下,下半年財政政策或將保持適度寬鬆,基建地產相關產業鏈有望受益。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新一輪“基建時代”,已經不是“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時代,而是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數字基建”時代。“數字基建”時代的來臨,正在給A股帶來新的歷史機遇,投資者也需要注意短期市場波動風險。(證券時報)

紓困幫扶共克時艱,中小微減稅降費要落到實處。對那些處於困難中的中小微企業,幫扶的力度仍然要加大,減稅降費要落到實處,同時也要鼓勵勞資協商,共克時艱。對於一些企業迫不得已的減薪措施,不應進行道德綁架,處理這類糾紛時必須從實際出發,避免對事物缺乏全面認知的錯誤。減點薪能讓大家有工做,總比硬撐不下去最終搞得大家無工做要強。總之,面對中小微企業的困難,要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尊重市場,保持勞動力市場一定限度的彈性,鼓勵協商解決問題;二是加大特殊時期的幫扶力度,通過外部救濟來幫助企業渡過短期難關。(證券時報)

(儲繼軍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