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小僧松松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观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而改变。也就是说这个规律不会因尧的圣明存在或是桀的暴虐而改变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延伸至这句话的现代释意也就是说:尧是我国古代最圣明的帝王,而桀又是我国古代最暴虐的帝王,而大自然却不会因为这尧与桀的一好一坏,而改变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天论》,主要是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着客观规律,和人事变化没有关系。其主要思想是社会的清明富足还是动荡飘摇,全是人事的结果,与自然界和人们所说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荀子的这种思想用力的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思想。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在战国时期的那个年代,是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荀子是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了,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宫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在人际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道有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荀子即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战国末年时期赵国思想家,今天的山西安泽县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他为‘’荀卿‘’。他曾经三次‘’稷下学宫‘’祭酒,后又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重整儒家典籍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其重要的思想意义。深刻的阐述了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那些人为的违反或破坏大自然现象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孤山杜康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出自于《荀子天论》,这句话中尧是三皇五帝时期非常优秀的部落首领,而桀是夏朝暴虐的君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皆是根据其自身的规律而变化,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停止变化,更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亡。这句话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理解。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翻看历史时可以发现,一定会有朝代变更,制度变更,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一历史事实来看,秦始皇所做的这些统一变更,也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统一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这是必须所做改变。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清朝的灭亡虽然与慈禧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清朝在后期的腐朽,顽固,即便清朝有康熙皇帝那样的千古一帝,但是仍然没有办法阻止其后代子孙的腐朽,而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灭亡,更是人、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我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更好的理解这句话,适者生存,我们现在经常会将恐龙时代成为侏罗纪时代,在那个时代恐龙对地球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但是他们的强大并没有阻止地球发生改变,在这期间,恐龙灭绝,冰川活动,开始出现类人猿,而随着气候,温度,所处地球位置不同的经纬度,人类的进化也在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非洲人深色皮肤,亚洲人黄色皮肤,欧洲人白皮肤,而大自然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地震,海啸,冰川融化,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这些都是人类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即便现在的人类已经很强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没有用,上面的情况不愿意看到又能怎么样呢,甚至来说现在的一切因素正是因为人类社会不断变化,不断进步而得来的,是在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就如同《荀子天论》中的这句话一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其运行规律,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


一屉汤包


您好!非常高兴能探讨这样的问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摘自《荀子·天论》,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首先我觉得要看原文的相对完整的表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其次从中我们要学会对于自然的规律的敬畏之心;

第三我们要学会如何跟自然规律和谐相处,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用自己的勤劳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上只是一些粗浅的理解和认识,仅供参考!


蓝骑部落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天论》。“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松柏”出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大略》。

《荀子·天论》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他的另一个含义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天行有常”是说天地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也就是天道,“尧”指古代的尧帝,桀是夏朝的一个暴君。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君王有英明者,也有昏庸者,君王施仁政还是暴政会对天下人造成好和不好的影响,但是天道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天下人受到暴君施暴政的欺凌而改变。


后山说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我来答

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出自春秋时期荀子作品《荀子天论》。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学官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雨落一方


答: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的内涵要义,是启示世人遵循天理为道义归属和明德观念,知时而变和与时俱进有合情合理的归属性,以求同存异,知行合一,用文明和合理念达成统一共识的意蕴所在。

“天行有常”,以上古文明文化中以阴阳五行为概论说学理论而认,以先阴于土生金出中偏西处西南方,在八卦方位为巽卦,在数理上为-1是以风动渐落之始,在三爻代表地天人三道变化有常,巽卦是地道之始,顾下爻为阴爻,中上两爻都是阳爻。就以震卦有雷互动而对立面存在,在阴阳两性核心以圆月之时而界定,日月都是处于对称之方位,有西落与东升之道的互应天理所在,所以震卦的下爻是阳爻,中上两爻都是阴爻,其方位处东北方是复阳其数码为+2是阳数的起点。待金归西方,以天道而论是从阳高己降到均分处,进入了夜渐长之分界处,为坎卦,是生水的原头,顾上下爻都是阴爻,中间是阳爻,其数码是-3。与后阳东升属木离卦相对称,有西落就有东升,顾离卦上下爻都是阳爻,中间是阴爻,其数码是+4,是夜长转变为昼长之时。待-5至艮卦下中都是阴爻之时为落山之至,也就有+6为兑卦,下中都是阳爻为泽云化雨滋润万物之气象。再以金生化于水纳北方,有旧与新两半交合处为地势坤是阴性至极点为-7,是从+8減7剩一有两半为西至阴极和东复阳来是地有厚德载物的定型方位,顾上中下都是阴爻。自然有天为乾卦,是木生火旺南有日已中天之象为阳高不极是+8数定位,上中下都是阳爻,是天行健君子有自强不息和博爱天下的本能,就有火生土必兴中而永恒的天理所在。就知9数是归阴入八卦内围有历史时光运行八方的记实,有一为阴小无内而为月亮在运行中有两半合圆的天理所在,就有结合为9数为阴性核心的定数。更知10数是阳大无外的宇宙观的定义所在,按八卦外围每方各一,还有二,就是东方是日升与南方是日立中天有两个重点各有二的要义所在。就有天行有常于阴先阳后的道义顺序,有夕阳变故变归阴同月亮有两半合一的同性和合于9数为阴性核心,又有朝阳同中午艳阳结成辉耀四方八方为上德核心而崇高,自然有先阴后阳两性核心处于高下相盈,能和合光明的天理于常所在。

不为尧存:是指道义中有对立面转为对峙时,一定要找到各方归属性的自我认知,不要以尧幸的生存空间视为永恒的存在观念。

不为桀亡:是要有适时改观,知变,应变的自我认知,就不会有凶险的桀亡到来,引示着弱方要有应变的能力,知其理性归属和要有崇贤礼让为天下为公的美德,就不会遭到强者以武力来消灭的后果产生。


梦仙曲


人类在天地万物之间何等渺小

在人类出现之前,天地已运行几十亿年,不断地有生灵诞生,又不断的灭绝,万物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演化,才得已生存延续

人类自然无法打破这样的规律,所以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得顺应时代潮流,历史滚滚东逝流,顺者昌,逆者亡。

如今,移动互联网势如破竹,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和个人的命运,唯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方能在波涛汹涌中扬帆起航。


智慧门徒


历史告诉我们:世界是残酷的,活下去才能想的更好

世界是残酷的,往往不会以人们的喜爱而推进。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一战灭秦,最终也逃不过饮恨乌江;大唐万邦来朝,恩泽四方,最终还是把失败怪罪在了一个女人身上;清朝摆着满汉全席,讲着满汉一家,也遮不住“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的灭绝人性。

孔子父母早亡,虽出身贵族,但年少时没有享受一天贵族生活,青年时满腹经纶,周游列国,欲一展抱负,却因思想不被社会接纳,不得以“有教无类,向老百姓宣扬周礼。”被逼成为千秋圣人,抱负终身未得实现。

写以上这些不是告诉你:付出终究会有回报,努力也一定会得到成功。只是想告诉你,天道无常,命运多舛,残酷永远是世界的常态,且不以人性的善恶为标准,对圣人孔子如此,对荒淫残暴的隋炀帝如此,对一切成功者皆是如此。因此,请你学会忍耐,不忍耐,一切皆无可能。


壹缘居士


天地万物的运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是因为出现像尧一样的圣明君主而始终存在,也不会因为出现了像夏桀一样昏庸残暴的君主而灭亡。这一方面说明了天地万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符合唯物论的观点。另一方面,把天和君主相提并论,有一点君权神授的味道,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我们现在可以把像尧一样的君主和像桀一样的君主,引申理解为像尧一样的人和像桀一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