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好好的一塊和田玉料,為何嘉慶皇帝一聲令下就被扔到了荒涼戈壁上?

何心蕊


嘉慶皇帝,給世人的印象屬於比較平庸,仁慈不夠仁慈、昏庸不夠昏庸、霸氣不夠霸氣、軟弱不夠軟弱,但有一點還是比較好的,他對社會民生的問題比較關注,雖然效果不太理想,但這也是乾隆末期社會早已弊端叢生,積重難返造成的。

下面就來了解下關於“嘉慶皇帝扔和田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我國的新疆,有一座山,名為密爾岱山,此山便是盛產和田玉的地方,根據歷史記載,從漢朝開始,人們就在這裡採取優質的玉石,在之後的數千年裡,宮廷用玉以及商人都是在這裡採取。

密爾岱山有“遍山皆玉”之稱,小玉石數不勝數,也有不少數體積大的玉石塊,縱觀歷史,對玉石採取的巔峰是在清朝,尤其是乾隆時期以及後來的慈禧執政時期,據統計乾隆下令對密爾岱山進行過足足六次大規模開採。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次便是乾隆在密爾岱山採取了一塊重達5噸的和田玉,單單是將其運回京城就動用了數千人,用了3年的時間才運到京城,最後將其雕刻成了《大禹治水圖》,單單是這一塊巨型和田玉就已經勞民傷財,但是耐不住乾隆喜歡。

後乾隆再次聽聞密爾岱山又有三塊玉石,最重的一塊重達萬斤,最小的也有3000多斤,共計兩萬多斤,有十噸多,其實如果是放在現在,這也就一大卡車的事情,然而在古代,道路不暢通,設備不齊全,全部靠人力運輸,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乾隆當即下令將其運回京城,百姓自然不敢抗命,他們單單是將玉石從海拔三千多米的高處弄下來就已經非常難,後來因為道路問題,只能用人力畜力進行託運,是在拖不動就只能等到冬天,道路結冰再開始工作,據說故宮裡面的很多大型石塊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平常根本拖不動,只有等地面結冰才能拉動。

這一拉,時間之久不敢想象,嘉慶登基稱帝三年後,這幾塊舉行和田玉竟然還在烏什塔拉,嘉慶得知後後,看到民夫苦不堪言,所到之處,必定會徵用民夫,而且當地還要供給糧食,路途中不斷有人餓死累死。

隨後他不忍百姓受苦,立即下令“葉爾羌離京路途甚遠,運送玉石,倍覺費力,所解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不必前解”。

嘉慶皇帝先是闡述原因,講明運輸和田玉造成的傷害,之後便下令和田玉運送到哪裡就丟在哪裡,不用再管。

同時還命令官員發放銀兩給這些民夫,讓他們早日還鄉,民夫得知後無不高興,百姓都說嘉慶是個好皇帝。

就這樣,這三塊和田玉被扔到了烏什塔拉附近荒涼的戈壁灘上,從嘉慶1799年下令到現在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而戈壁灘上的和田玉也不見了,有人猜測是被過往的商人或者路過的百姓一點點鑿下來帶走了。


貓眼觀史


應該說,嘉慶皇帝的這個決定還是值得稱道的,至少是一種仁政愛民的表現。

皇帝諭旨裡所說的玉石,是指和田玉,和田玉是古代中國知名的玉石,而它的主產地主要在密爾岱山,這座山地處塔里木盆地南緣,在崑崙山北坡,海拔3600多米,山勢險峻,到處都是懸崖絕壁,深谷高崖縱橫交錯,難以通行。

但是偏偏這樣的人跡罕至的地方,是和田玉的主產地,且質地優良,千百年來,一直為全國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玉石原料。

乾隆皇帝非常喜愛這裡出產的玉石製成的玉器,就經常安排人組織對密爾岱山進行玉石的大規模開採。

在乾隆42年,密爾岱山發現了一塊重達五噸的特大和田玉玉料,為了運輸這塊玉料,政府動用了幾千民工,耗費3年多的時間才運到了北京城,隨後又從北京運往揚州,請當時天下最有名的玉雕大師雕琢,經過十多年的雕刻,才最終完成了《大禹治水圖》玉雕,此後這塊玉雕成為清廷鎮國之寶,保存在寧壽宮樂壽堂內。

又過了幾年,密爾岱山又挖出了幾塊玉料,大的超過4噸,小的也有1噸多,消息傳回北京,乾隆大喜,馬上下令把這些玉石統統運回北京城。

這下可要命了,畢竟,這次是運3塊玉石,總重超過10噸,但是皇帝的命令是不能違逆的,地方官不得不組織上千民工開始著手運輸事宜。

這些民夫首先利用山地的自然海拔落差,小心翼翼地把這些玉石一點一點從高處向山下轉移,從人員召集到三塊玉石轉移到山腳下的棋盤河河谷,小半年都過去了,然後就是新疆漫長的冬天,他們趁著河面結冰,把這三塊玉石拖上冰面,並用幾百匹馬加上上千民夫的人力畜力,一點一點地把三塊玉石帶出了山。

隨後的過程非常艱辛,史書記載“日行五里、七八里”,新疆本身交通就極不發達,玉石的沿途大都沒什麼路,他們把三塊玉石放在特製的大鐵車上,車輪“軸長三丈五尺餘”,十分笨重,大鐵車前面,是由幾百匹馬組成的馬隊,馬兒們一起使力,車輛周圍,上千民工推拉扶的,但是沒什麼路,這個過程個非常艱辛,行程極其緩慢。

結果,等到嘉慶皇帝都當了三年皇帝了,這些玉石居然還沒運出新疆,民夫們常年在外,風餐露宿,苦不堪言,而隊伍所到州府縣域,各地官員都要好生招待這些民夫和馬匹的吃喝和補給,各地也是苦不堪言。

這幕場景,被烏什辦事大臣都爾嘉發現了,他於是上書嘉慶皇帝,奏報了運送玉石所造成的種種禍患。

嘉慶皇帝接報之後,大驚失色,沒想到這個玉石運輸竟然造成如此大的民間負擔,咱可不能做濫用民力的秦始皇。

到了第二年初,嘉慶皇帝下旨:葉爾羌離京路途甚遠,運送玉石,倍覺費力”,“所解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不必前解”。

嘉慶同時還下令賜給這些參與運輸玉石的民夫“緞匹銀兩”,妥善安置他們返鄉。

聖旨到了之後,上千民夫聞訊大喜,如遇大赦,跪地讚頌嘉慶英明,“無不歡欣鼓舞,其喜可知”。

於是,1799年1月,這些玉石就就地被丟棄在了茫茫戈壁灘上,40多年後,1844年,林則徐被髮配新疆,還見過它們,在日記中,他寫道:“此臺之東,有大玉三塊,”“今視之若小山然,”“其旁露出一面,碧色晶瑩”。  

不過,隨著清末的亂世,這三塊玉石都逐漸消失在了戈壁灘中,而據專家推測,這些玉石應該都是在漫長的歲月中,被路過的看客或者採玉的人一點一點的敲碎運走的,逐漸就被徹底解體了,也許如今許多人戴的和田玉,原料就是來源於這三塊玉石呢!


雲中史記


嘉慶是清朝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在嘉慶時期清王朝由盛轉衰,清政府許多官員昏庸腐敗,而民不聊生。


在嘉慶的執政生涯裡沒有什麼大作為,能使百姓對他稱讚的,也沒有做過什麼昏庸無能之事使百姓記恨,所以他成了人們心裡最“中庸”的皇帝。

和田玉並非因新疆和田而命名,而是以透閃石成分達98%以上稱為和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各個朝代對和田玉的開採非常之多,但一直到清朝1883年,才真正被命名為和田玉。

和田玉名品“皇后之璽”,珍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可想而知,和田玉是極其珍貴的。

和珅曾經於1798年,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命人將一塊大玉石艱難運送府邸。而嘉慶卻於1799年下令,停止了從乾隆末年就開始搬運的三塊和田玉工程,這是為何呢?乾隆時期,國力強盛,而乾隆本人對器玉十分喜愛,宮中有許多專門從事琢玉之人,為皇室刻出各種精美的玉器。

乾隆聽聞,在新疆葉城縣西南地區的密爾岱山又發現眾多玉石,非常高興,於是派遣數千人前去開採運輸。

密爾岱山上的和田玉,玉體雖好但卻非常難開採。但是耐不住財大氣粗,在乾隆的大力支持下,許多馳名中外的玉雕作品被雕刻而成。

《大禹治水圖》、《秋山行旅圖》等稀世玉雕國寶均產於密爾岱,全部都是巨型青玉雕琢而成。

《大禹治水圖》玉器被運回京城不久,在密爾岱山又挖出了幾塊大型和田玉料。

據說最大的高達四噸,最小的也有一噸之多。乾隆得知非常高興,立即命人把這些玉石通通運回宮中。幾千民工又開始了艱辛的運輸工程。乾隆下達命令容易,但是要把總共將近十噸的和田玉料全部運回北京城,談何容易。密爾岱山位於棋盤河上游崑崙山深處,玉石堅韌難採。加上崑崙山海拔高,地理條件與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加劇了開採難度。

而密爾岱山距離葉城縣棋盤鄉又有一定的距離,就算是現在從棋盤鄉到達密爾岱山也需要騎馬6小時才能到達玉礦山下。

路途遙遠條件艱辛,使得被派遣去運輸的民工苦不堪言,但是乾隆卻只要結果。這幾塊大玉石一直到乾隆去世都沒運回北京城,因為運石隊伍可謂寸步難行。

有史料記載:“……曰密爾岱山,距城四百餘里,崇削萬仞……人跡所不至……”地形陡峭,山高谷深。又有史料記載運輸行程:“……日行五里、七八里……”可見,運輸工程是多麼艱鉅。

嘉慶三年(1798年),玉石還沒有運出新疆省,但是各知府已經怨氣沖天。在運輸的過程中,民夫們在夏天招致暴曬,在冬天受到寒風侵襲。

不過好在是公派出去幹活,上面可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因此每到一縣城,官員必須好生招待,並且給這些農夫生活必需品補給。由於人數之多,運輸工程又慢,沒到一處縣城都是耗資巨大。


烏什辦事大臣都爾嘉調查發現後,趕緊上書嘉慶,述說詳情。嘉慶聽聞實情,感覺這樣下去可不行,我又不喜歡玉石,拉回來也沒用。

於是在1799年,下旨停止運輸,並且給這些民工足夠的盤纏,派送他們回鄉。而這幾塊大玉石,就被丟棄在了烏什塔拉荒山野嶺之中。

據道光二十四年,也就是1844年,林則徐被調遣新疆路過此地還曾看見玉石完好無損。但是到了上世紀初,北洋政府派遣謝彬前去新疆考察時,路過此地僅見一塊殘留的玉石。

玉石應當是被路過的人一點一點鑿開帶走的。嘉慶雖不能使清王朝興盛,但是也不昏庸,體恤百姓,努力改變清王朝還是值得讚賞的。雖然嘉慶執政能力沒有康乾強,但是依舊改變不了清王朝轉衰的命運。


史之策


大家好,我是史憶小史官,對於好好的一塊和田玉料,為何嘉慶皇帝一聲令下就被扔到了荒涼戈壁上?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嘉慶皇帝,給世人的印象屬於比較平庸,仁慈不夠仁慈、昏庸不夠昏庸、霸氣不夠霸氣、軟弱不夠軟弱,但有一點還是比較好的,他對社會民生的問題比較關注,雖然效果不太理想,但這也是乾隆末期社會早已弊端叢生,積重難返造成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嘉慶皇帝扔和田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乾隆四十二年,清兵更是在密爾岱山挖出了三塊和田玉,其中最大的重達萬斤,中等層次的則是八千斤,就連最小的都有三千斤。這換算下來相當於兩萬斤,也就是現在的10噸。乾隆一看,這擺明了就是天降祥瑞嘛,於是便下旨讓地方官員動用當地民力,將這十噸和田玉運送到京城來。乾隆這是大手一揮,但底下的百姓可就苦了。密爾岱山平均海拔3600多米以上,山勢險峻,深谷絕壁縱橫交錯,就連現代的高科技都不能平穩度過,何況是在那個時代。但皇帝下旨,百姓們縱然再不情願也只能照辦,由於玉料太過於沉重,地勢也十分危險,這支運輸隊伍的行進非常緩慢,平均速度“日行五里、七八里”。

這一拉,時間之久不敢想象,嘉慶登基稱帝三年後,這幾塊舉行和田玉竟然還在烏什塔拉,嘉慶得知後後,看到民夫苦不堪言,所到之處,必定會徵用民夫,而且當地還要供給糧食,路途中不斷有人餓死累死。隨後他不忍百姓受苦,立即下令:“葉爾羌離京路途甚遠,運送玉石,倍覺費力”,“所解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不必前解”,民夫們你們直接把玉石就地扔掉吧,另外嘉慶還給予民夫們“緞匹銀兩”,讓他們得以回鄉。

一時間,天下百姓紛紛讚頌嘉慶明主,“無不歡欣鼓舞,其喜可知”。

我是小史官,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留言討論。


史憶小史官


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以來第五個皇帝,他的廟號是清仁宗,這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具有含金量的廟號。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能夠得到這個廟號的只有四個而已,嘉慶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鑑於清朝皇帝廟號比較有水分,加上清朝文人,基本上就是擺設,廟號,諡號已經沒有了論其生平功過的功能。

其實,如果從清朝這些個皇帝對比看,嘉慶皇帝不算是一個雄主,頂多算是個中才之主。他沒有能夠阻止清王朝的衰敗,但的確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清王朝的衰敗速度放緩了許多。

而嘉慶皇帝減緩衰敗的方式,也只不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主要有這麼幾項內容:第一、反貪;第二、減少冗官;第三、節約開支。

這三種方法,屬於是萬金油式政策,簡單易行而且很有效。當然,如果嚴格來講,這三個方法,要是做的好,做的徹底,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多數皇帝,就好像程咬金的三板斧,開局很猛,但後勁不足。

嘉慶皇帝也輸在後勁不足上面,因此,這三個政策,都在全力實施,但到最後,還是虎頭蛇尾。甚至到了最後,冗官、貪汙、奢侈這三個頑疾,愈演愈烈。

雖說結果並不好,但嘉慶皇帝的一些政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的風氣,就比如說和田玉問題。

在1799年,也就是乾隆皇帝駕崩,嘉慶皇帝親政之時,他下令將運輸的和田玉全部丟棄。這個政策,遠比禁止上貢和田玉更加有效。

而作為石頭的一種,和田玉本身實際上沒有太多價值,雖然玉石的成色不同,會導致玉石的價格有所差別,但總體而言,玉石的價值,更體現在炒作和加工方面。

如果按照實際價值來看,甚至不如黃金白銀,甚至銅這樣的有色金屬值錢,畢竟這些是可以做貨幣的。因此,對於這種和田玉,雖然被認為是奢侈品,但本質上完全屬於一種可有可無的物品。

對於和田玉的價值,最主要的是被炒作出來的,這其實和現在炒作沒有太大本質區別。現在在故宮,有一個鎮館之寶,就是一座用和田玉雕刻出來的一個玉山。這樣的山,雕刻的精美無比,也耗資巨大。因為乾隆皇帝的喜歡,讓百官爭相效仿,形成了玉器的風尚。

在這種風尚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渴望得到珍貴的和田玉。不但官府需要,很多商人也開始走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和田玉的價值與日俱增。這更激發了人們對和田玉的瘋狂痴迷,也耗費了大量的國力。

要從根本上消除這種瘋狂,就必須從瘋狂的源頭做起。皇帝的確可以不讓再進貢這種玉石,但要想讓這種炒作徹底消失,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和田玉不在值錢,讓它們變成石頭。

於是,嘉慶皇帝選擇了一種看似浪費,實際上非常合理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看似嘉慶皇帝把珍貴的和田玉像石頭一樣的扔掉,卻忘了,和田玉本身就是石頭,只是迴歸了本質而已。

嘉慶皇帝在歷史的評價,並不是很高,至多算是一箇中才之主,而他接受的國家,已經腐朽到了極致,更何況,因為乾隆皇帝貪戀權位,所以,在嘉慶皇帝的前期,並沒有多大的實權,直到乾隆皇帝死後,才開始大張旗鼓的實施新政策。

對於和田玉的態度,可以說式嘉慶皇帝實施新政的一個重要風向標,也是新官上任所要點燃的三把火之一,更可以看成是一種政治風氣的變化。但從實際上看,這種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民力,起到了一些有益的效果。


參考資料:《嘉慶朝實錄》、《竹葉亭雜記》


小小嬴政


有些東西本質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種類會有不同的自身價值。比如說石頭和玉石、鑽石等。

玉石算是“石之美者”,鑽石估計要算作“石之硬者”,但說到底它們都是石頭,但是因為元素和內部結構的原因,有些價值一步登天,有的根本沒有價值。


這大概也是想啟示我們做人品格要像美玉那樣,做一名君子,而不能像一塊普通的石頭。

這題目就是關於玉的,並且是其中相當名貴的品種,和田玉。現在很多人都選擇這種玉來做飾品,用個有象徵性的說法就是保平安。因為它的質量很好,所以價格很高,這種玉可以說是玉中的上上品了,要是能有個幾公斤,那就能發一筆橫財。

但是,曾經有一個人,他放棄了十噸的和田玉,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人是誰?為什麼這麼敗家?

能幹出這麼大氣的事情,那這個人也不會是個小人物,他就是嘉慶皇帝,清朝的第七位君主。


看到這,可能很多朋友就不奇怪了,皇上嘛,天下最有權勢的人,幾塊石頭還不是想扔就扔,本來覺得好看,哪天心情不好,扔了也就扔了,有錢難買任性。

不過,能按照這種邏輯做事兒的君主,不是秦始皇就是商紂王,反正不是一位明君。嘉慶雖說在我們後世看來名氣不如他父親乾隆和曾祖父康熙,但他愛護百姓也是有清楚記載的。

清史記錄,他在位時減免稅負,嚴懲貪贓官吏,還結束了人人自危的文字獄。這樣一位君主,是不是不像敗家的人啊。

事實上扔玉這件事,跟他老爸乾隆脫不了關係,因為運送玉料到京城是他下的旨。

這就真的有些奇怪了,嘉慶他老爸說過的話,他不照辦就算了,還浪費掉價值巨大的玉料,這事也和他性格不符。事情到底怎麼回事? 他為什麼要扔掉玉料?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那就要從這些玉料的源頭說起。這些玉料都是從新疆一座礦山挖出來的。這座山名叫密爾岱,儘管周圍環境條件不好,比較荒涼,沒什麼人居住,但這座山盛產和田玉料。也正因如此,乾隆十分重視這個地方,他在位60年間,曾經數次對這座玉山進行開採。

1777年左右,山上開挖出來一塊近五噸重的玉石,他聽後下旨讓人送到京城,之後又找天下名匠進行雕刻,最終做成了國寶大禹治水圖。而這次的十噸玉料,是在治水圖之後發掘出來的,他聽聞後,和之前一樣讓人把玉料送來。但是乾隆時期新疆地形惡劣,幾乎沒有能走的路,之前送治水圖的原料已經很費力了,這次的難度自然可想而知。

但沒辦法,當地官員只能找來幾百匹馬,上千民夫。先是將玉料一點一點從山上運下來,之後一點一點前進,沒路走就等冬天河面結冰,沒河的地方就潑水成冰。而且為保證玉料完整,用的車子也是特製的大鐵車,幾百匹馬加上千號民夫又拉又推依然吃力,每天只能前進幾里地。


這種情況下,一直到嘉慶四年,一位敢於直言的官員向嘉慶說明了運輸隊的困難,已經給沿路地方帶來的負擔。

嘉慶聽完大驚,於是當即下旨玉料就地丟棄,民夫們大力獎賞並送回家鄉。 這一舉動造成了什麼影響?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那上千民夫對他無比感恩,連呼萬歲聖明,增強了他的民眾支持度。那幾塊玉石被丟在了新疆那邊的荒漠中,後來還有人見到過它們。

隨著時間流逝,這些玉料都被人一點一點的鑿下來轉移走了。不過客觀的說,或許丟棄這幾塊玉石很可惜,畢竟它們那麼有價值,那麼貴重,運到京城可能還會再出一個名雕。

但嘉慶並沒有損失什麼,相反,他得到了比名雕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百姓的信任。這,可絕不是給百姓展覽玉雕就能得到的。

奇玉寶石現荒漠,君主聞聽露喜色,送至京都弊端多,幸得明君下旨赦!


歷來現實


密爾岱玉礦山是我國很有名的一座山,這裡是我國最早開始大規模挖掘玉石的地方。和很多地方的玉礦不同,這裡的玉石普遍個頭很大,數千斤重的礦石在這裡並不稀奇,甚至還有過萬噸的超大玉石,也會偶爾採集出來。

我國是個很喜歡玉器的國家,在古代經常有人拿玉石自比,以彰顯自己的高潔的品行。後來玉石又成了貴族刻印的寶物,逐漸地被更多人喜歡,到最後,大的玉石被雕琢成珍貴的雕像,而小的玉石經常被打磨成精美的佩飾,掛在人們的身上。


乾隆時代,滿清國力鼎盛,他得以享受太平的生活。乾隆很喜歡讀書,那文人喜歡的玉器,他自然也就很喜歡了。因為當時國庫充盈,他就大力派人開採玉礦,在密爾岱山周邊,甚至有超過三千人在那裡幹活。如此多的人開採玉礦,那大型的玉石當然出現得更加頻發。在乾隆手上,就出過好幾個超過萬斤的玉石。

有一次工人們挖出來一塊超級的大塊頭,這樣大的石頭當然要進貢給皇帝了,礦上派出人開始運送這塊玉石。但是因為太重,當時的設備不行,道路也不好走,於是這麼一塊石頭,居然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到了京城。到了京城後,宮廷的工匠們根據這個石頭的大小,仔細設計了雕琢的尺寸,然後把圖紙和這塊玉石,一起又運往揚州,讓那裡的工匠來雕琢。


不過這次運輸還算快,因為走了水路。去了揚州雕琢完畢後,又拉回來放在京城中,供皇家玩賞。如此我們就能看出來了,就為了這麼一塊石頭,來回要經歷這麼多的時間,其中消耗的人力財力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事實上,當時負責運輸玉石的人們幾年不能回家,既氣憤又無奈,而沿途的官府又要接待這一隊人馬,還要負責保護玉石不被偷去,這樣連官府的人都覺得受不了。

在嘉慶登基剛開始的幾年裡,還有玉石在路上運來,其中的一些大的玉石居然被和珅偷偷拿走,放在自己的家裡。這件事被嘉慶知道後,他當然是不高興的。因為知道了和珅貪汙玉石,所以他順帶著就瞭解了一下玉石運輸的適宜,結果他這才知道,原來運這麼大的玉石,會給沿途百姓帶來這麼大的麻煩。這個時候,乾隆依然活著,和珅還在掌權,所以嘉慶一直沒敢動,直到1799年乾隆死去,他這才敢處置和珅,也順便把玉石的供應給廢除了。


在他廢除這個事情的時候,還有三塊很大的玉石還在半路上,他知道這個情況後,並沒有將其運回的意思,而是下令直接將它丟在了戈壁上。當時那周邊沒人居住,直到1844年的時候,還完好地留在當地。但是過了六十多年後,等人們再去看的時候,這三塊玉石居然只剩下了一塊,很多人估計,是附近的人們不斷地把玉石開鑿,最後使得其中的兩塊已經完全消失。


小鎮月明


當年乾隆遠征新疆,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得到和田玉,這些玉器經過深度加工成為非常昂貴的奢侈玉器工藝品(當時有把國外的制玉工藝,例如痕都斯坦等高級工藝。)皇帝用這些來積累國家財富,封賞有功大臣,成為頂級財富和權力濃縮象徵。

討論一下嘉慶,嘉慶宅心仁厚,幾次大赦天下,免租免糧,老百姓過得還比較安心平靜,乾隆也為嘉慶留下了大量物質財富。所以,嘉慶感覺把石頭弄這麼遠,還去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成成品不是他所願意的,就當地拋棄了。

資源都是用出來的,乾隆把GDP從33%做到56%,投入的精力和物質,資源金錢是很多的,一旦停止下來,歷史的車輪就開始倒退。所以,以嘉慶的見識和決斷到了道光,時日就開始艱難了。這是一個會運用和不會運用國家機器的本質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