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好好的一块和田玉料,为何嘉庆皇帝一声令下就被扔到了荒凉戈壁上?

何心蕊


嘉庆皇帝,给世人的印象属于比较平庸,仁慈不够仁慈、昏庸不够昏庸、霸气不够霸气、软弱不够软弱,但有一点还是比较好的,他对社会民生的问题比较关注,虽然效果不太理想,但这也是乾隆末期社会早已弊端丛生,积重难返造成的。

下面就来了解下关于“嘉庆皇帝扔和田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我国的新疆,有一座山,名为密尔岱山,此山便是盛产和田玉的地方,根据历史记载,从汉朝开始,人们就在这里采取优质的玉石,在之后的数千年里,宫廷用玉以及商人都是在这里采取。

密尔岱山有“遍山皆玉”之称,小玉石数不胜数,也有不少数体积大的玉石块,纵观历史,对玉石采取的巅峰是在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以及后来的慈禧执政时期,据统计乾隆下令对密尔岱山进行过足足六次大规模开采。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便是乾隆在密尔岱山采取了一块重达5吨的和田玉,单单是将其运回京城就动用了数千人,用了3年的时间才运到京城,最后将其雕刻成了《大禹治水图》,单单是这一块巨型和田玉就已经劳民伤财,但是耐不住乾隆喜欢。

后乾隆再次听闻密尔岱山又有三块玉石,最重的一块重达万斤,最小的也有3000多斤,共计两万多斤,有十吨多,其实如果是放在现在,这也就一大卡车的事情,然而在古代,道路不畅通,设备不齐全,全部靠人力运输,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乾隆当即下令将其运回京城,百姓自然不敢抗命,他们单单是将玉石从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处弄下来就已经非常难,后来因为道路问题,只能用人力畜力进行托运,是在拖不动就只能等到冬天,道路结冰再开始工作,据说故宫里面的很多大型石块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平常根本拖不动,只有等地面结冰才能拉动。

这一拉,时间之久不敢想象,嘉庆登基称帝三年后,这几块举行和田玉竟然还在乌什塔拉,嘉庆得知后后,看到民夫苦不堪言,所到之处,必定会征用民夫,而且当地还要供给粮食,路途中不断有人饿死累死。

随后他不忍百姓受苦,立即下令“叶尔羌离京路途甚远,运送玉石,倍觉费力,所解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弃,不必前解”。

嘉庆皇帝先是阐述原因,讲明运输和田玉造成的伤害,之后便下令和田玉运送到哪里就丢在哪里,不用再管。

同时还命令官员发放银两给这些民夫,让他们早日还乡,民夫得知后无不高兴,百姓都说嘉庆是个好皇帝。

就这样,这三块和田玉被扔到了乌什塔拉附近荒凉的戈壁滩上,从嘉庆1799年下令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戈壁滩上的和田玉也不见了,有人猜测是被过往的商人或者路过的百姓一点点凿下来带走了。


猫眼观史


应该说,嘉庆皇帝的这个决定还是值得称道的,至少是一种仁政爱民的表现。

皇帝谕旨里所说的玉石,是指和田玉,和田玉是古代中国知名的玉石,而它的主产地主要在密尔岱山,这座山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在昆仑山北坡,海拔3600多米,山势险峻,到处都是悬崖绝壁,深谷高崖纵横交错,难以通行。

但是偏偏这样的人迹罕至的地方,是和田玉的主产地,且质地优良,千百年来,一直为全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玉石原料。

乾隆皇帝非常喜爱这里出产的玉石制成的玉器,就经常安排人组织对密尔岱山进行玉石的大规模开采。

在乾隆42年,密尔岱山发现了一块重达五吨的特大和田玉玉料,为了运输这块玉料,政府动用了几千民工,耗费3年多的时间才运到了北京城,随后又从北京运往扬州,请当时天下最有名的玉雕大师雕琢,经过十多年的雕刻,才最终完成了《大禹治水图》玉雕,此后这块玉雕成为清廷镇国之宝,保存在宁寿宫乐寿堂内。

又过了几年,密尔岱山又挖出了几块玉料,大的超过4吨,小的也有1吨多,消息传回北京,乾隆大喜,马上下令把这些玉石统统运回北京城。

这下可要命了,毕竟,这次是运3块玉石,总重超过10吨,但是皇帝的命令是不能违逆的,地方官不得不组织上千民工开始着手运输事宜。

这些民夫首先利用山地的自然海拔落差,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玉石一点一点从高处向山下转移,从人员召集到三块玉石转移到山脚下的棋盘河河谷,小半年都过去了,然后就是新疆漫长的冬天,他们趁着河面结冰,把这三块玉石拖上冰面,并用几百匹马加上上千民夫的人力畜力,一点一点地把三块玉石带出了山。

随后的过程非常艰辛,史书记载“日行五里、七八里”,新疆本身交通就极不发达,玉石的沿途大都没什么路,他们把三块玉石放在特制的大铁车上,车轮“轴长三丈五尺余”,十分笨重,大铁车前面,是由几百匹马组成的马队,马儿们一起使力,车辆周围,上千民工推拉扶的,但是没什么路,这个过程个非常艰辛,行程极其缓慢。

结果,等到嘉庆皇帝都当了三年皇帝了,这些玉石居然还没运出新疆,民夫们常年在外,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而队伍所到州府县域,各地官员都要好生招待这些民夫和马匹的吃喝和补给,各地也是苦不堪言。

这幕场景,被乌什办事大臣都尔嘉发现了,他于是上书嘉庆皇帝,奏报了运送玉石所造成的种种祸患。

嘉庆皇帝接报之后,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个玉石运输竟然造成如此大的民间负担,咱可不能做滥用民力的秦始皇。

到了第二年初,嘉庆皇帝下旨:叶尔羌离京路途甚远,运送玉石,倍觉费力”,“所解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弃,不必前解”。

嘉庆同时还下令赐给这些参与运输玉石的民夫“缎匹银两”,妥善安置他们返乡。

圣旨到了之后,上千民夫闻讯大喜,如遇大赦,跪地赞颂嘉庆英明,“无不欢欣鼓舞,其喜可知”。

于是,1799年1月,这些玉石就就地被丢弃在了茫茫戈壁滩上,40多年后,1844年,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还见过它们,在日记中,他写道:“此台之东,有大玉三块,”“今视之若小山然,”“其旁露出一面,碧色晶莹”。  

不过,随着清末的乱世,这三块玉石都逐渐消失在了戈壁滩中,而据专家推测,这些玉石应该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路过的看客或者采玉的人一点一点的敲碎运走的,逐渐就被彻底解体了,也许如今许多人戴的和田玉,原料就是来源于这三块玉石呢!


云中史记


嘉庆是清朝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在嘉庆时期清王朝由盛转衰,清政府许多官员昏庸腐败,而民不聊生。


在嘉庆的执政生涯里没有什么大作为,能使百姓对他称赞的,也没有做过什么昏庸无能之事使百姓记恨,所以他成了人们心里最“中庸”的皇帝。

和田玉并非因新疆和田而命名,而是以透闪石成分达98%以上称为和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各个朝代对和田玉的开采非常之多,但一直到清朝1883年,才真正被命名为和田玉。

和田玉名品“皇后之玺”,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可想而知,和田玉是极其珍贵的。

和珅曾经于1798年,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命人将一块大玉石艰难运送府邸。而嘉庆却于1799年下令,停止了从乾隆末年就开始搬运的三块和田玉工程,这是为何呢?乾隆时期,国力强盛,而乾隆本人对器玉十分喜爱,宫中有许多专门从事琢玉之人,为皇室刻出各种精美的玉器。

乾隆听闻,在新疆叶城县西南地区的密尔岱山又发现众多玉石,非常高兴,于是派遣数千人前去开采运输。

密尔岱山上的和田玉,玉体虽好但却非常难开采。但是耐不住财大气粗,在乾隆的大力支持下,许多驰名中外的玉雕作品被雕刻而成。

《大禹治水图》、《秋山行旅图》等稀世玉雕国宝均产于密尔岱,全部都是巨型青玉雕琢而成。

《大禹治水图》玉器被运回京城不久,在密尔岱山又挖出了几块大型和田玉料。

据说最大的高达四吨,最小的也有一吨之多。乾隆得知非常高兴,立即命人把这些玉石通通运回宫中。几千民工又开始了艰辛的运输工程。乾隆下达命令容易,但是要把总共将近十吨的和田玉料全部运回北京城,谈何容易。密尔岱山位于棋盘河上游昆仑山深处,玉石坚韧难采。加上昆仑山海拔高,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加剧了开采难度。

而密尔岱山距离叶城县棋盘乡又有一定的距离,就算是现在从棋盘乡到达密尔岱山也需要骑马6小时才能到达玉矿山下。

路途遥远条件艰辛,使得被派遣去运输的民工苦不堪言,但是乾隆却只要结果。这几块大玉石一直到乾隆去世都没运回北京城,因为运石队伍可谓寸步难行。

有史料记载:“……曰密尔岱山,距城四百余里,崇削万仞……人迹所不至……”地形陡峭,山高谷深。又有史料记载运输行程:“……日行五里、七八里……”可见,运输工程是多么艰巨。

嘉庆三年(1798年),玉石还没有运出新疆省,但是各知府已经怨气冲天。在运输的过程中,民夫们在夏天招致暴晒,在冬天受到寒风侵袭。

不过好在是公派出去干活,上面可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因此每到一县城,官员必须好生招待,并且给这些农夫生活必需品补给。由于人数之多,运输工程又慢,没到一处县城都是耗资巨大。


乌什办事大臣都尔嘉调查发现后,赶紧上书嘉庆,述说详情。嘉庆听闻实情,感觉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又不喜欢玉石,拉回来也没用。

于是在1799年,下旨停止运输,并且给这些民工足够的盘缠,派送他们回乡。而这几块大玉石,就被丢弃在了乌什塔拉荒山野岭之中。

据道光二十四年,也就是1844年,林则徐被调遣新疆路过此地还曾看见玉石完好无损。但是到了上世纪初,北洋政府派遣谢彬前去新疆考察时,路过此地仅见一块残留的玉石。

玉石应当是被路过的人一点一点凿开带走的。嘉庆虽不能使清王朝兴盛,但是也不昏庸,体恤百姓,努力改变清王朝还是值得赞赏的。虽然嘉庆执政能力没有康乾强,但是依旧改变不了清王朝转衰的命运。


史之策


大家好,我是史忆小史官,对于好好的一块和田玉料,为何嘉庆皇帝一声令下就被扔到了荒凉戈壁上?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嘉庆皇帝,给世人的印象属于比较平庸,仁慈不够仁慈、昏庸不够昏庸、霸气不够霸气、软弱不够软弱,但有一点还是比较好的,他对社会民生的问题比较关注,虽然效果不太理想,但这也是乾隆末期社会早已弊端丛生,积重难返造成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嘉庆皇帝扔和田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乾隆四十二年,清兵更是在密尔岱山挖出了三块和田玉,其中最大的重达万斤,中等层次的则是八千斤,就连最小的都有三千斤。这换算下来相当于两万斤,也就是现在的10吨。乾隆一看,这摆明了就是天降祥瑞嘛,于是便下旨让地方官员动用当地民力,将这十吨和田玉运送到京城来。乾隆这是大手一挥,但底下的百姓可就苦了。密尔岱山平均海拔3600多米以上,山势险峻,深谷绝壁纵横交错,就连现代的高科技都不能平稳度过,何况是在那个时代。但皇帝下旨,百姓们纵然再不情愿也只能照办,由于玉料太过于沉重,地势也十分危险,这支运输队伍的行进非常缓慢,平均速度“日行五里、七八里”。

这一拉,时间之久不敢想象,嘉庆登基称帝三年后,这几块举行和田玉竟然还在乌什塔拉,嘉庆得知后后,看到民夫苦不堪言,所到之处,必定会征用民夫,而且当地还要供给粮食,路途中不断有人饿死累死。随后他不忍百姓受苦,立即下令:“叶尔羌离京路途甚远,运送玉石,倍觉费力”,“所解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弃,不必前解”,民夫们你们直接把玉石就地扔掉吧,另外嘉庆还给予民夫们“缎匹银两”,让他们得以回乡。

一时间,天下百姓纷纷赞颂嘉庆明主,“无不欢欣鼓舞,其喜可知”。

我是小史官,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留言讨论。


史忆小史官


嘉庆皇帝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五个皇帝,他的庙号是清仁宗,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含金量的庙号。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能够得到这个庙号的只有四个而已,嘉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鉴于清朝皇帝庙号比较有水分,加上清朝文人,基本上就是摆设,庙号,谥号已经没有了论其生平功过的功能。

其实,如果从清朝这些个皇帝对比看,嘉庆皇帝不算是一个雄主,顶多算是个中才之主。他没有能够阻止清王朝的衰败,但的确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清王朝的衰败速度放缓了许多。

而嘉庆皇帝减缓衰败的方式,也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项内容:第一、反贪;第二、减少冗官;第三、节约开支。

这三种方法,属于是万金油式政策,简单易行而且很有效。当然,如果严格来讲,这三个方法,要是做的好,做的彻底,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多数皇帝,就好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开局很猛,但后劲不足。

嘉庆皇帝也输在后劲不足上面,因此,这三个政策,都在全力实施,但到最后,还是虎头蛇尾。甚至到了最后,冗官、贪污、奢侈这三个顽疾,愈演愈烈。

虽说结果并不好,但嘉庆皇帝的一些政策,还是带来了一些好的风气,就比如说和田玉问题。

在1799年,也就是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亲政之时,他下令将运输的和田玉全部丢弃。这个政策,远比禁止上贡和田玉更加有效。

而作为石头的一种,和田玉本身实际上没有太多价值,虽然玉石的成色不同,会导致玉石的价格有所差别,但总体而言,玉石的价值,更体现在炒作和加工方面。

如果按照实际价值来看,甚至不如黄金白银,甚至铜这样的有色金属值钱,毕竟这些是可以做货币的。因此,对于这种和田玉,虽然被认为是奢侈品,但本质上完全属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物品。

对于和田玉的价值,最主要的是被炒作出来的,这其实和现在炒作没有太大本质区别。现在在故宫,有一个镇馆之宝,就是一座用和田玉雕刻出来的一个玉山。这样的山,雕刻的精美无比,也耗资巨大。因为乾隆皇帝的喜欢,让百官争相效仿,形成了玉器的风尚。

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渴望得到珍贵的和田玉。不但官府需要,很多商人也开始走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和田玉的价值与日俱增。这更激发了人们对和田玉的疯狂痴迷,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力。

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疯狂,就必须从疯狂的源头做起。皇帝的确可以不让再进贡这种玉石,但要想让这种炒作彻底消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和田玉不在值钱,让它们变成石头。

于是,嘉庆皇帝选择了一种看似浪费,实际上非常合理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看似嘉庆皇帝把珍贵的和田玉像石头一样的扔掉,却忘了,和田玉本身就是石头,只是回归了本质而已。

嘉庆皇帝在历史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至多算是一个中才之主,而他接受的国家,已经腐朽到了极致,更何况,因为乾隆皇帝贪恋权位,所以,在嘉庆皇帝的前期,并没有多大的实权,直到乾隆皇帝死后,才开始大张旗鼓的实施新政策。

对于和田玉的态度,可以说式嘉庆皇帝实施新政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也是新官上任所要点燃的三把火之一,更可以看成是一种政治风气的变化。但从实际上看,这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民力,起到了一些有益的效果。


参考资料:《嘉庆朝实录》、《竹叶亭杂记》


小小嬴政


有些东西本质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种类会有不同的自身价值。比如说石头和玉石、钻石等。

玉石算是“石之美者”,钻石估计要算作“石之硬者”,但说到底它们都是石头,但是因为元素和内部结构的原因,有些价值一步登天,有的根本没有价值。


这大概也是想启示我们做人品格要像美玉那样,做一名君子,而不能像一块普通的石头。

这题目就是关于玉的,并且是其中相当名贵的品种,和田玉。现在很多人都选择这种玉来做饰品,用个有象征性的说法就是保平安。因为它的质量很好,所以价格很高,这种玉可以说是玉中的上上品了,要是能有个几公斤,那就能发一笔横财。

但是,曾经有一个人,他放弃了十吨的和田玉,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这么败家?

能干出这么大气的事情,那这个人也不会是个小人物,他就是嘉庆皇帝,清朝的第七位君主。


看到这,可能很多朋友就不奇怪了,皇上嘛,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几块石头还不是想扔就扔,本来觉得好看,哪天心情不好,扔了也就扔了,有钱难买任性。

不过,能按照这种逻辑做事儿的君主,不是秦始皇就是商纣王,反正不是一位明君。嘉庆虽说在我们后世看来名气不如他父亲乾隆和曾祖父康熙,但他爱护百姓也是有清楚记载的。

清史记录,他在位时减免税负,严惩贪赃官吏,还结束了人人自危的文字狱。这样一位君主,是不是不像败家的人啊。

事实上扔玉这件事,跟他老爸乾隆脱不了关系,因为运送玉料到京城是他下的旨。

这就真的有些奇怪了,嘉庆他老爸说过的话,他不照办就算了,还浪费掉价值巨大的玉料,这事也和他性格不符。事情到底怎么回事? 他为什么要扔掉玉料?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那就要从这些玉料的源头说起。这些玉料都是从新疆一座矿山挖出来的。这座山名叫密尔岱,尽管周围环境条件不好,比较荒凉,没什么人居住,但这座山盛产和田玉料。也正因如此,乾隆十分重视这个地方,他在位60年间,曾经数次对这座玉山进行开采。

1777年左右,山上开挖出来一块近五吨重的玉石,他听后下旨让人送到京城,之后又找天下名匠进行雕刻,最终做成了国宝大禹治水图。而这次的十吨玉料,是在治水图之后发掘出来的,他听闻后,和之前一样让人把玉料送来。但是乾隆时期新疆地形恶劣,几乎没有能走的路,之前送治水图的原料已经很费力了,这次的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但没办法,当地官员只能找来几百匹马,上千民夫。先是将玉料一点一点从山上运下来,之后一点一点前进,没路走就等冬天河面结冰,没河的地方就泼水成冰。而且为保证玉料完整,用的车子也是特制的大铁车,几百匹马加上千号民夫又拉又推依然吃力,每天只能前进几里地。


这种情况下,一直到嘉庆四年,一位敢于直言的官员向嘉庆说明了运输队的困难,已经给沿路地方带来的负担。

嘉庆听完大惊,于是当即下旨玉料就地丢弃,民夫们大力奖赏并送回家乡。 这一举动造成了什么影响?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那上千民夫对他无比感恩,连呼万岁圣明,增强了他的民众支持度。那几块玉石被丢在了新疆那边的荒漠中,后来还有人见到过它们。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玉料都被人一点一点的凿下来转移走了。不过客观的说,或许丢弃这几块玉石很可惜,毕竟它们那么有价值,那么贵重,运到京城可能还会再出一个名雕。

但嘉庆并没有损失什么,相反,他得到了比名雕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百姓的信任。这,可绝不是给百姓展览玉雕就能得到的。

奇玉宝石现荒漠,君主闻听露喜色,送至京都弊端多,幸得明君下旨赦!


历来现实


密尔岱玉矿山是我国很有名的一座山,这里是我国最早开始大规模挖掘玉石的地方。和很多地方的玉矿不同,这里的玉石普遍个头很大,数千斤重的矿石在这里并不稀奇,甚至还有过万吨的超大玉石,也会偶尔采集出来。

我国是个很喜欢玉器的国家,在古代经常有人拿玉石自比,以彰显自己的高洁的品行。后来玉石又成了贵族刻印的宝物,逐渐地被更多人喜欢,到最后,大的玉石被雕琢成珍贵的雕像,而小的玉石经常被打磨成精美的佩饰,挂在人们的身上。


乾隆时代,满清国力鼎盛,他得以享受太平的生活。乾隆很喜欢读书,那文人喜欢的玉器,他自然也就很喜欢了。因为当时国库充盈,他就大力派人开采玉矿,在密尔岱山周边,甚至有超过三千人在那里干活。如此多的人开采玉矿,那大型的玉石当然出现得更加频发。在乾隆手上,就出过好几个超过万斤的玉石。

有一次工人们挖出来一块超级的大块头,这样大的石头当然要进贡给皇帝了,矿上派出人开始运送这块玉石。但是因为太重,当时的设备不行,道路也不好走,于是这么一块石头,居然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到了京城。到了京城后,宫廷的工匠们根据这个石头的大小,仔细设计了雕琢的尺寸,然后把图纸和这块玉石,一起又运往扬州,让那里的工匠来雕琢。


不过这次运输还算快,因为走了水路。去了扬州雕琢完毕后,又拉回来放在京城中,供皇家玩赏。如此我们就能看出来了,就为了这么一块石头,来回要经历这么多的时间,其中消耗的人力财力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事实上,当时负责运输玉石的人们几年不能回家,既气愤又无奈,而沿途的官府又要接待这一队人马,还要负责保护玉石不被偷去,这样连官府的人都觉得受不了。

在嘉庆登基刚开始的几年里,还有玉石在路上运来,其中的一些大的玉石居然被和珅偷偷拿走,放在自己的家里。这件事被嘉庆知道后,他当然是不高兴的。因为知道了和珅贪污玉石,所以他顺带着就了解了一下玉石运输的适宜,结果他这才知道,原来运这么大的玉石,会给沿途百姓带来这么大的麻烦。这个时候,乾隆依然活着,和珅还在掌权,所以嘉庆一直没敢动,直到1799年乾隆死去,他这才敢处置和珅,也顺便把玉石的供应给废除了。


在他废除这个事情的时候,还有三块很大的玉石还在半路上,他知道这个情况后,并没有将其运回的意思,而是下令直接将它丢在了戈壁上。当时那周边没人居住,直到1844年的时候,还完好地留在当地。但是过了六十多年后,等人们再去看的时候,这三块玉石居然只剩下了一块,很多人估计,是附近的人们不断地把玉石开凿,最后使得其中的两块已经完全消失。


小镇月明


当年乾隆远征新疆,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得到和田玉,这些玉器经过深度加工成为非常昂贵的奢侈玉器工艺品(当时有把国外的制玉工艺,例如痕都斯坦等高级工艺。)皇帝用这些来积累国家财富,封赏有功大臣,成为顶级财富和权力浓缩象征。

讨论一下嘉庆,嘉庆宅心仁厚,几次大赦天下,免租免粮,老百姓过得还比较安心平静,乾隆也为嘉庆留下了大量物质财富。所以,嘉庆感觉把石头弄这么远,还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成成品不是他所愿意的,就当地抛弃了。

资源都是用出来的,乾隆把GDP从33%做到56%,投入的精力和物质,资源金钱是很多的,一旦停止下来,历史的车轮就开始倒退。所以,以嘉庆的见识和决断到了道光,时日就开始艰难了。这是一个会运用和不会运用国家机器的本质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