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長歌君按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處在青藏高原北緣的祁連山脈與蒙古高原南緣隆起的走廊北山之間,形成了一條長千餘千米,寬數十至百餘千米的狹長地帶。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由於祁連山雪水的滋養,從古到今,這裡一直是一片水土肥美、亦農亦牧的肥沃土地,更是古代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漢代經營河西走廊,對河西走廊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從畜牧經濟轉變為農耕經濟,奠定河西走廊農耕經濟發展的基礎。

長歌君探

一、漢代河西走廊把畜牧經濟調整為農耕經濟的措施

(一)用兵驅逐匈奴,建立政府機構,為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匈奴騎兵

秦末漢初,匈奴勢力擴展到河西地區,不斷侵擾世居河西走廊的月氏、烏孫,最終擊敗月氏,迫使月氏放棄河西故地,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匈奴佔據河西走廊。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河西祁連山牧馬場

由於河西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匈奴必須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來鎮守,而強大的軍事力量需要經濟作為後盾,這使得匈奴十分重視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匈奴統治河西時期,正是河西走廊畜牧經濟發展的高峰時期。

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歲以千金,而匈奴數被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漢書·匈奴傳》

匈奴佔據河西走廊後,不斷侵擾西漢西北邊境,造成西漢初期嚴重的邊患。西漢鑑於國力有限,為求得安寧,初期實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但作用不大,收效甚微。漢武帝即位以後,鑑於漢初修養生息已見成效,國力強盛,於是決定對匈奴用兵。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通過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充分了解了西域的風土人情和物產情況,並掌握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交通和生態環境,為漢武帝出擊匈奴做好前探。於是漢武帝從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開始對匈奴用兵,中間經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統兵出擊匈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終於把匈奴驅逐到大漠以北。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霍去病北擊匈奴

金城,河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史記·大宛列傳》

河西走廊是內地通往西域的交通命脈,也是匈奴和河西走廊以南羌族來往的通道。為了徹底切斷匈奴與西域諸地和羌人的聯繫。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河西四郡

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時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絕南羌、匈奴。——《漢書·地理志》

匈奴被趕出河西走廊後,西漢政府在河西走廊建立政府機構,建郡設縣、立亭障,置烽燧,為河西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

(一)實行移民實邊,大力進行農業開墾,把河西走廊主導產業轉變為農耕經濟。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西漢移民實邊

西漢政府在河西走廊建立政府機構後,接著實行移民實邊政策。

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後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史記·平準書》

大力進行農業開墾。對河西大規模的移民,自漢武帝一直延續到漢昭帝,“調故吏將屯田張掖郡”。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居延漢簡

太初三年中又以負馬田敦煌,詣居延為田。——《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從考古發掘的資料中,在居延一帶發現的漢簡中也有記錄,僅居延一帶的田卒移民,就有來自中原人口稠密地區的淮陽、昌邑、魏郡、東郡、大河等十多個郡國,包括了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等省。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淮陽國(今河南淮陽、太康一帶)派遣到居延的田卒,一次就達一千五百人。今敦煌東北甜水井漢代遺址中,曾發現鐵鐮、鍤頭等農具,反映了河西走廊當時屯墾的情況。

(二)利用“官田”和“假民公田”,推廣中原先進生產技術,促進河西走廊農耕經濟持續發展。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漢代耕作圖

從漢武帝經營河西到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30多年的時間裡,西漢政府利用“官田”和“假民公田”,集中勞動力和技術,開墾河西走廊這塊農業處女之地,建起一個兵農合一,邊屯邊戍的軍事、經濟堡壘。“官田”的大量開墾,隨之便產生了“假民公田”的現象。對於遷徙到河西走廊的中原貧民,先由國家提供給他們衣食,度過一段適應性生活以後,分給他們一定數量的土地,組織他們自耕自種,自給自足。

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其俗風雨調節、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此政寬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漢書·地理志》

西漢政府在河西走廊通過實施“官田”和“假民公田”,使得河西地區出現生產生活一派和睦的社會風氣。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漢代犁耕圖

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漢書·食貨志》

同時,西漢政府把中原的一些農業生產技術在河西走廊推廣應用。如趙括的代田法,由於代田法可增加農作物抗風抗旱能力,是抗旱保墒,保存地力的先進耕作制度,很適合河西走廊的氣候特點。經關中、中原試驗後,實施於河西。還有當時先進的相庸挽犁耕作方式也傳入河西走廊,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在居延漢簡中也有不少牛籍,證明河西走廊已廣泛使用牛耕。

二、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為農耕經濟的表現

通過西漢政府對河西走廊一系列調整產業機構措施的實行,河西走廊產業結構由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轉變,農耕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代糧食、瓜果等農產品

(一)河西走廊農產品種類不斷增加。據史料記載,漢代河西走廊所出現的農作物品種不下20種,主要有胡麻、梁米、黃谷、土麥、白米、麥、黍米、黃米、白慄、胡豆、糜、蕎、茭、茉、谷、菽、米、姜等。

(二)河西走廊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增多,漸趨完善。河西走廊屬於乾旱地區,為了發展農業,必須新修水利。河西走廊的河流徑流,主要由祁連山區的高山冰川補給,所以山前綠洲上有豐富的水源,這給發展本地的農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漢代河西水利工程和屯田遺址

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史記·河渠書》

漢武帝元豐二年(公元前109年),塞黃河決口瓠子(今河南省濮陽西南)以後,修建了千介渠這條較大的灌溉工程。冥安縣(今安西縣東南)籍端水(今疏勒河),龍勒縣(今敦煌縣西南)的氐置水(今黨河)均灌溉民田。同時,為了保證河西地區水利灌溉設施與屯田區配套,漢政府還專門規劃儘量將屯田區建在河水流域,並將屯田都尉站所置於重要的水口處。如當時北部都尉設於酒泉郡內的會水偃泉障,漁澤都尉治設於敦煌漁澤等。

(三)河西走廊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大量興起。河西走廊在月氏、烏孫、匈奴統治時期,由於他們主要以畜牧業經濟為主,“逐水草而居”,人口增長有限,不利於城市的發展。漢政府對河西的農業開發,使河西走廊迅速由草原區變為新興的農業區。隨著漢政府對河西走廊屯田的不斷增加,該地區人口大量增加。據史料記載,漢代河西四郡合計有61279戶,280211人。其中張掖郡有24352戶,88731人;酒泉郡有18137戶,76726人;武威有17581戶,76419人;敦煌有11200戶,38335人。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漢代玉門關河倉城遺址(漢軍儲備軍糧的城址)

城市的發展依賴於所在地區的農業經濟水平。人口的增加,農業的發展,促進河西走廊郡縣城市的不斷出現,大量城市興起。漢政府陸續在河西走廊設置四郡,領縣35個,出現了廣泛的城市分佈。有了農業的發展才能養活更多的人,有了居民才能設置郡縣,可見漢代河西走廊的產業結構調整比較成功,把畜牧經濟調整為農業經濟,人口增加,城市發展。

長歌君觀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祁連山滋養下的河西走廊

漢代經營河西走廊,用兵驅逐匈奴,建立政府機構,移民實邊,大力進行農業開墾,利用“官田”和“假民公田”,推廣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把河西走廊產業結構由畜牧經濟轉變為農耕經濟,使得河西走廊農產品種類不斷增加,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增多,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大量興起,奠定了河西走廊農耕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此後的近120年時間,河西走廊農業社會經過了一個相對平穩和順利發展的時期。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班固等.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3.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小議漢代河西走廊產業結構調整,從畜牧經濟到農耕經濟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