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

lx2ld9


赵构20岁正式登基为皇帝,56岁时又主动禅位于养子宋孝宗,此后他当了25年的太上皇,直到81岁时,才因病去世。对此,很多人自然会好奇,赵构为什么会主动选择提前退休?当时,按照赵构自己的说法,是因为他觉得当皇帝太劳累,想多点休养,所以才主动退位。

按照大宋官方的说法,是因为赵构和宋孝宗父慈子孝,赵构便想着主动让位,好让更年富力强孝宗来领导大宋人民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新生活。与此同时,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赵构觉得当皇帝太危险,据说他因为早年被金军打怕,所以时刻准备着出海避难,甚至在靴子里都时刻藏有一把匕首,以作防身之用。而恰好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当时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到海上避难,结果被大臣们给阻拦住。

虽然后来完颜亮兵败被杀,宋金也打算再次议和,但赵构心里从此蒙上一层阴影,他为了让自己能够在金军再次南侵时,可以名正言顺出海避难,于是就效仿宋徽宗,主动将皇帝之位让给宋孝宗,这样他以后再出逃临安时,就不会被大臣们给阻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标准的民间故事。因为,赵构作为皇帝,如果都不能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那他当太上皇后,就更不可能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其实是,赵构实际上是被孝宗皇帝和主战派人士给逼退位的。

大家知道,南宋从建国开始,到被蒙古所灭,其朝廷内部一直都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换句话说,南宋的政治格局,有点类似美国的两党轮流执政,一会是主战派上台,主和派下野,一会又是主和派上台,主战派退休。

在赵构执政时期,南宋的执政纲领自然是主和,但问题时,对于主和派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和社会压力都是空前巨大的。因为,对于主和派的执政纲领,总会传出一种声音,那就是这些主和的人,其实就是这大汉奸、大卖国贼。



在这种背景下,赵构只好全面加强秦桧的权力,赵构这样做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告诉天下人,我们现在坚持主和路线,主要是秦桧执政的结果,都是秦桧全权负责做的。

这样一来,如果秦桧能够镇得住大家,他自然就能以赵构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全权负责主和的事情;但如果秦桧镇不住大家,赵构就可以直接把秦桧交出去,总而言之,我是因为受到秦桧的蒙蔽才会主和的,并不是真的要主和。

事实上,如果秦桧不死,或是秦桧死后,赵构还能推出一个像秦桧那样的执政官,在主战派兴起时,赵构就有可能避免提前退休的命运。但问题是,在秦桧死后,赵构再也找不出这样的一个人。

因为,成为秦桧的接班人,坚持秦桧的路线,就会被大家肆无忌惮的冠以汉奸卖国贼,并进行各种人身攻击,对于这种局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承受,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受得住。在这种背景下,赵构就只能自己站出来成为主和派的领衔人物。总而言之,议和就是我赵构要求的。



后来,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完颜亮率金军大举进攻南宋,一路烧杀抢掠,给南宋人民造成了严重伤害,于是主张派官员和南宋百姓心里自然都憋了一口气,总而言之,我们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我们也要让金国尝尝被侵略的滋味。而此时恰好完颜亮被部下所杀,南宋主战派和老百姓瞬间觉得这是个天赐良机,可以趁机大举北伐。

然后,这个时候,赵构却再三坚持要和金国议和,而此时已经没有像秦桧这样的人挡在赵构身前,所以主战派和老百姓的攻击,全部都直接打到了赵构身上,这种情形下,赵构身边的支持者是越来越少,而要求赵构退位让贤的呼声也是愈演愈烈,最后大家更是集体把宋孝宗抬了出来,于是赵构只好选择主动退位。

虽然说,孝宗上位,是逼宫的结果。但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感人的。因为孝宗一再表示,愿意让高宗继续领导大宋走向繁荣富强,但高宗却一再坚持,自己希望更年富力强的孝宗来带领大宋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双方这样你推我让了很久,最后孝宗上位,赵构光荣退休。

而宋孝宗一上位,就全面重用主战派人士,并为岳飞平反,还把张浚召了回来,然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着手对金国的北伐战争。只可惜,等待宋孝宗的,却是一场惨痛的失败。


我是赵帅锅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禅位给太子赵昚,他自此终于可以安心得当一个“与世无争”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长达二十五年。并且,太子赵昚并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那么,赵构为何选择传位给与自己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可能:

第一、赵构无子嗣及其他近亲

这个情况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宋高宗赵构虽然很长寿,但是他一生中仅仅生育过一个儿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赵旉。赵旉在著名的“苗刘兵变”中曾经被叛将拥立,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当时年仅两岁多。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就算是绝后了。所以他只能收养义子来充当南宋的皇位继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赵构挑选养子肯定是首选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后,宋朝绝大部分的皇室宗亲都被金国俘虏北上,宋徽宗所有儿子中只有赵构一人侥幸逃脱,宋钦宗的子嗣则全部被俘,其余幸免于难的则基本上都与赵构的关系很疏远(比如嗣濮王赵允让一支)。

第二、濮议事件的影响

北宋曾经出现过皇帝本人无子而传位给养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传位给了养子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构在宣布将要收养义子的诏书中曾经提到:“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但是他说自己要“法仁宗”的话却是违心的,因为宋英宗即位之后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濮议事件”——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并不是宋仁宗赵祯,于是宋英宗坚持要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但这着实惹怒了注重礼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为他们(王珪、司马光等)认为既然当今皇帝是先皇的养子,并由先皇处得来皇位,则先皇自然是他当然的父亲,而赵允让只能是他的“皇伯”。这一事件一直持续折腾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最后大臣们做出了妥协——允许追封赵允让为“皇考”。

赵构当然不想让濮议事件再次上演——外患还无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内忧?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便是从民间选择一个缺乏根基的宗室当养子。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1、从没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经会让这位养子对皇帝感恩戴德了,不会提出其他过分的需求。

2、没落皇族不会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对南宋皇室不会产生威胁。

第三、大臣及赵构本人的意愿

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处不展开讨论),此后宋朝皇位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这对太祖是不公平的,于是此时还位大宗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枢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经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则说:“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最打动赵构的则是上虞丞娄寅亮,他说:“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大臣们的上书表达了三层意思:

1、太祖当年以天下为公传位给太宗,现在应该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时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其功德堪与太祖乃至尧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对不起太祖后裔了——他们本应受到优待,但实际上却“仅同民庶”,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他不再保佑大宋,这也正是“靖康之难”爆发的重要原因。

《宋史》记载,赵构在读完娄寅亮的上书之后“大感叹”,随即下诏书:“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太祖七世孙)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伯琮和赵伯玖被选入宫。

赵伯琮因其性格恭顺,博学多才而在绍兴三十二年被册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不久之后,在位三十六年的赵构宣布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赵构这一次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国史通论


大宋的皇位之争,主要是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有争议。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了北宋的皇权,北宋的皇帝都出自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的皇帝主要出自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就像题主所问,到赵构这里,才把皇权传给太祖的子孙。

自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后面的皇权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子孙身上,一代接一代。当他们的皇权传到宋钦宗这里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事件,金兵攻破了开封,掳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库,书法字画,文物珠宝,以及皇室贵族,嫔妃妻妾3000多人。宋太宗的赵家班子被金兵一网打尽。



康王赵构是因为宗泽的一番劝告,才成为太宗赵家班的独苗。这时,就有人劝表赵构,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就有亡国之险,要赵构继承大统。有意思的是,赵构无后。其实,他原来是有个儿子的,只不过在苗傅和刘正彦兵变时夭折了。为使大宋基业后继有人,只能从宗室子孙中寻找了,所以高宗经过一系列的考验筛选,最终确定了太祖7世孙,建国公赵昚为继承人,赵昚就是宋孝宗。能被称为“孝宗”,他对高宗肯定是孝顺的。之后,南宋的皇权才落入太祖一脉,这也是对太祖的一点点补偿吧!



秦野雁


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嘛,靖康之乱,北宋宗室的皇子、皇女们被捉得七七八八,剩下的本来就没几个,高宗自己当皇帝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等于白捡,自然容易想得通。

当然,话说回来,白捡的皇帝,那也已经是皇帝,宋高宗赵构还是很舍不得权力的,据说,岳飞就是因为想迎回徽、钦二宗,这才被他手下的秦桧给弄死了,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赵构肯定还是更愿意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但问题在于,赵构他没儿子。

一、没儿子就只有收养呗

原本,张贵妃生了个儿子,被封为元懿太子,结果 这小孩儿福薄,早夭了。

张贵妃自然伤心万分,又担心自己再也生不出儿子,就跟赵构哭诉,想要收养个儿子。

赵构深思熟虑之后,同意了这一提议,接了宗室子弟赵伯琮进宫,由张贵妃抚养。

赵伯琮是太祖第七代孙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进宫之后,他改名赵瑗,意味着他已经算是皇位继承人的预备人选了。

这种"皇帝没儿子,就从宗室子弟里收养"的做法,在古代很普遍,宋仁宗也是没有儿子(生是生了3个,都夭折了),在年纪渐长之后,曹皇后也收养了宗室子弟,也就是之后即位的宋英宗。

但问题在于,英宗毕竟还是太宗一脉,赵构为啥却要收养太祖一脉的后人?

这其实跟一个女人有关。

二、孟太后的梦

靖康之乱的时候,宋皇室几乎被一网打尽,但赵构是漏网之鱼,那么后宫里有没有漏网之鱼呢?

有的,那就是昭慈圣献皇后孟氏,也就是宋哲宋的皇后,因为政治斗争,孟氏曾两度被废。 宋徽宗带着后宫跑路的时候,孟氏正处于第二次被废期间,所以就给落下了。

这一落,结果反而捞着个好结局,康王赵构即位后,大臣们建议将孟氏迎回宫,尊为太后。 孟太后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在得知元懿太子夭折后,她跟高宗说了件事,是关于她的一个梦。

很快,赵构召群臣商议,决定收养太祖一脉的后代为养子。

主要理由无非是:太祖才是打天下、创基业的,他的子孙却没有享受到,怪可怜的,朕仁心善意,想拉拔他们一把。

得到群臣一致响应,这事儿就定了!不过,事情真的这么顺利吗?收养故事还有下文。

三、收养俩干吗?

张贵妃收养儿子之后,赵构的另一位贵妃,吴氏坐不住了。

吴娘娘想:凭啥你能收养?我就不能也养一个?

之前吴贵妃没生儿子,当然没底气,现在大家都回到一个水平线上,她毫无心理负担,直接跟皇帝老公提要求:凡事讲究公平,她有,我也要有!

好家伙!吴贵妃大概挺凶悍的,赵构还真的准了她的要求,吴氏也收养了另一位宗室子弟赵伯玖,跟赵伯琮一样,也是太祖的七世孙,不过当然他们的父亲不同,只能算是族兄弟。

赵伯玖改名赵璩,也进了宫。不过,他的运气比较好,俩小孩儿进宫的时候,都是6、7岁的样子,10年过去了,眼见着长大成人、快要摘果子的时候,赵瑗的养母张贵妃病死了。

靠山没了,这咋办啊?高宗赵构给出解决方案,反正都是收养,一事不劳二主,都给吴贵妃养呗!

不仅如此,第二年,他还将吴贵妃立为皇后。两个女人争了十来年,一直没能分出胜负,这回病死一个,得,难题解决了!

四、手心手背,立谁?

两个养子,身份地位差不多,最后立谁? 赵构还是挺苦恼的,凭心而论,赵瑗先进宫,而且为人老实本份,赵构挺喜欢的。

但赵璩的养母是皇后,虽说最后也收养了赵瑗,但凡事讲究个先来后到,赵璩跟吴后的感情肯定更好。赵构从疼媳妇的角度出发,似乎应该立赵璩才对。

据说,为了确定人选,赵构还出了道考题试探两位养子的人品,这道考题就是女人。

赵构给二人分别送去十位年轻宫女,一年之后检查,发现赵璩那边的宫女全都破处了,赵瑗这边却是完璧归赵。坐怀不乱啊!这种好苗子,皇位就是你的了!

不管怎么说吧,二子当中,任择其一,皇位终究是再度回到宋太祖的子孙屁股底下。

我猜测,更实际的原因,可能是北宋遭遇国难,动荡不安,皇室人才调零,需要这种方式来凝聚人心。 反正是个烫屁股的位置,爱谁谁吧!


有书博物馆


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的第十个皇帝,他是一个很高寿的人,活了八十一岁。赵构生于公元1107年,他是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的,公元1162年,赵构传位给养子宋孝宗赵昚,成为太上皇。

公元1187年,赵构病逝,也就是说赵构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担任太上皇时间最久的人。那赵构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这一脉呢?

赵构本来有一个儿子,叫赵旉,而且还当过皇帝,即为宋简宗,只是因为在位的时间太短,年纪又小,又是个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认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一路南逃,苗傅与刘正彦举兵造反,逼迫赵构退位,迎三岁的赵旉为帝。

而宰相张浚召集各地将领前来勤王,重新让赵构登基,而赵旉只当了二十六天的皇帝。七月,赵旉在建康行宫的时候,得了疟疾,一个宫女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炉子给踢倒了,发出很大的声音,在旁边玩的赵旉竟然被吓死了。

赵构十分伤心,为赵旉哭了三天,追封他为“元懿太子”。而赵构也在靖康之难的时候,受了惊吓,所以也无法生育了。赵构有两个养子,分别是在公元1132年入宫的六岁的赵昚,还有公元1136年入宫的七岁的赵璩。

而赵昚与赵璩又都是赵匡胤的后代,而我们看看这两个人入宫的时间,可以看出赵构在称帝没几年之后就有让赵匡胤后代来继位的想法了,那为什么赵构会有这样想法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显然是因为自己的亲儿子已死,而自己又无法生育,那么其他的都是赵家的子弟,对自己来说,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第二,靖康之难中,被抓走的赵家子弟十分之多,另外,赵构一直不希望宋徽宗、宋钦宗回来,也比较难传位给他们的后代,如果再往上数,那就更远了。

第三,赵昚被后世称为南渡诸帝之首,可见赵昚是一个很合适的继任者。

第四,后世对赵构禅让给赵昚的评价十分之高,可见宋朝对赵光义是从赵匡胤那边篡的说法十分的流行,赵构这样的做法,很受当时人所支持。


历史简单说


我是漂浮菌,历史领域达人。欢迎关注我看各种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赵构不仅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而且还是一个血脉关系已经很淡的旁系。放着一堆血脉更近的直系不传,选了一个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赵构是个非常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自己利益高于一切的人。

赵构亲生儿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传个其他人了。当时的可选的人很多,赵构选人的原则是挑一个好控制的,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赵构还对自己的命根子留着一丝幻想,想着万一再生一个亲儿子了,还能把养子踢开把位置留着亲儿子,所以就不能选家中势力大的,以免以后尾大不掉。

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死后的名分、位置问题,继任者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死后能不能被称为皇考,这点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经发生过濮议事件,还有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事件都是例证。继任者并非先皇亲生,继任者都想立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后争执起来差点动摇国本,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赵构不可能考虑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为皇位多年来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脉的手里,所以太宗一脉的势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着重要的位置,有的还手握重兵。就算经历了靖康之变后,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脉势力依然很大。如果从这些人种选,那么就很难控制,很难老实听他的话。所以赵构就想到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的办法。

赵构一共选了两个养子,赵伯琮和赵伯玖。这两个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脉,而且还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这两人的父亲还都是没有爵位,官职也非常的低,非常利于他控制。

这就是赵构选择继承人的深层次原因。


漂浮菌


一、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而作为宋朝(北宋)的开创者的宋太祖赵匡胤,他的继任者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本命赵匡义避齐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继位,关于赵匡胤的死也有关于“烛影斧声”的传说。太宗即位后对太祖的子孙进行了一系列打压。太祖子孙流落民间,北宋在太宗一脉传承。


二、转折点:靖康事变,北宋都城被破,赵光义皇室一脉被一网打尽几乎全数被俘,唯独只剩康王赵构(即宋高宗,南宋建立者)在外勤王;靖康事变后为躲避金朝人的追捕,赵构也是经历了跋山涉水、颠沛流离的生活,受了很大的惊吓导致生育能力。赵构本人起初有个儿子叫赵旉,可惜3岁夭亡,此后一直没有子嗣。


三、为了确保皇位的传承,避免金朝利用俘虏的北宋的皇室做文章,引发朝政的动荡。同时据说出使金国的使臣,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这样不但解决了自身的正统性(即位之初,徽宗、钦宗都活着,很多人都人认为高宗只是临时的),而且解决了皇位传承问题。毕竟对于太祖建国子孙却不享国,这点更容易让大臣和百姓接受。最终宋高宗赵构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继位,而他正是成为了南宋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乾淳之治的宋孝宗。


萌哥蛋蛋看世界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给混乱的五代十国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之后,宋朝存在了将近三百二十年,历经十八位帝王。这三百多年的历程可谓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前后又经过北宋、南宋两大阶段。

在北宋政权的一百六十七年时间里,北方的辽国、西夏和赵宋政权保持了相对均衡的状态。然而,女真族在北方崛起后,建立了金国。金国举兵一路南下,攻破都城汴京,北宋政权轰然倒地之后,康王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

宋高宗赵构在赵宋政权即将灭亡的悬崖边上拉回了大宋王朝。在经历了与金兵的拉锯战之后,赵构底气不足,采用以金钱换和平的方式,与金签订盟约,实现划江而治。

宋高宗之后,皇太子赵昚继位,是为宋孝宗。我们今天就说说赵昚当皇帝这件事。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去世之后,其弟赵光义继位。以后的皇帝一直是由赵光义这一脉担任,赵构也是如此。

而赵昚则属于赵匡胤一脉,论起血缘来,甚至在宋高宗的“五服”之外。那么,赵昚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所谓“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时的丧服,而“五”则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有人去世,亲戚们便会按照血缘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五服”成为衡量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我们说赵昚“出了五服”,实际上说的是他与赵构之间亲属关系超过了五代。虽然同为赵姓,实际上关系已经很远了。

赵构将赵昚立为储君,并将皇位传给他,实际上是赵构非常无可奈何的选择。

赵构无后成为他人生抉择的最大障碍。于他而言,儿子成为心中抹不平的伤痛。1127年(建炎元年),“靖康之变”爆发,宋朝经历奇耻大辱,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金军南下,赵构逃到应天府,并在那里宣布称帝,建立了南宋。

在应天府,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便呱呱坠地。年仅二十岁的赵构对自己的孩子十分重视,给他加官进爵,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偏听偏信往往成为一个毁灭的加速剂,因为赵构宠信奸臣和宦官,再加上金兵再度大举南下,1129年(建炎三年),宋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将其软禁,并拥立年仅三岁的赵旉为帝。不过,“苗刘之乱”很快平息,苗刘伏诛,赵构再次登上了皇帝位置。

虽然,犹如磷光般的苗刘之乱熄灭了,但年仅三岁的赵旉却遭到了极大的创伤。根据《宋史》的记载:“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赵旉因为惊吓而死,此后,赵构再没有生下皇子。

皇位总得有流着宋代皇室血液的人继承,赵构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从宗室子弟中寻找,最终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作为养子,并给他们分别改名为赵昚、赵璩。

和赵璩比起来,赵昚天资聪颖,又忠孝两全,深得赵构的喜爱。绍兴二年(1132年),六岁的赵昚入宫时。经过宫中的良好教育,赵昚成长很快,已经出脱成一个优秀的皇子,他“读书强记,天资特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下袭扰,朝中的大臣们大都主张退避,以求苟全。

贪生怕死是最为糟糕的品质,困境是考验一个人品质的关键时刻。面对这种状况,赵昚见状,心中很是愤怒,他主动请缨,表示要率军征讨金军。

赵昚有智有勇,赵构更加坚定了传位于他的信念。1162年,赵昚被封为了皇太子。不久,赵构更是以执政疲惫,需要休养为理由,直接宣布退位,将赵昚提前推上了皇位。

赵昚的能力让赵构信任,赵昚的忠孝则令他欣慰。即使赵昚和赵构血缘关系很远,最终还是顺利继位,成为了许多人眼中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往往有很多巧合,当年赵光义一脉取代了赵匡胤一脉。因为赵光义的严厉斥责,赵匡胤次子赵德昭自尽,在没有了接班人。赵光义的后代在大宋皇位上一百八十余年之后,政权回到了赵匡胤后人的手里。


文踪旅迹


赵匡胤的皇位,因为他离奇的去世,落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的手上。

想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从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皇权旁落开始说起。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赵匡胤经过黄袍加身建立而成的,因此,赵匡胤也成为了宋朝的开国之君。

但是,因为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立太子。导致了他突然间去世之后,他们家的皇位,就传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那里。

本来古代的皇位传承制度,都是父子相传的。

正确的传承制度,也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之后,皇位有他的儿子来继承。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的。

正是因为皇位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的,然后大家才猜疑,赵匡胤的死,可能是一场阴谋,很有可能是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当了宋朝的皇帝。

毕竟,赵匡胤死前的那一天晚上,是和赵光义在一起喝酒。赵匡胤的死,他的嫌疑最大。

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外,全部都是赵光义的后代。

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为了稳固自己家的江山,他就把宋太祖赵匡胤留在世上的两个儿子全部给整死了。

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是被赵光义逼死的,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和赵匡胤一样,都是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去世的。

赵匡胤的儿子都死光之后,赵光义又除掉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

这么一来,就没有人敢窥伺他们家的皇位了。

所以,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北宋的皇帝,一直都是在他的后人中,一辈一辈传下去的。也就是说,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

但是,这件事到了北宋的末年,就发了变化。因为北宋末年的时候,国家发生了靖康之难。

这时候整个宋朝皇室的人,除了康王赵构一个人外,全部1500个人,被女真人打包给俘虏走了。

也就是说,宋太宗赵光义这一支当皇帝血脉的人,除了赵构外,全部都被女真人俘虏走了去金国当奴隶去了。

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之外,全部都是赵匡胤的后代。

赵构逃走之后,就建立了南宋,他就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宋高宗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号,叫做逃跑皇帝。

没办法,他的父亲,兄弟姐妹都被女真人给抓走了。可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只要他一听说女真人进犯了,他撒丫子就跑。

就是在他逃跑的时候,他因为紧张过度,丧失了生育能力。那时候赵构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不过,他这个儿子在后来逃跑的时候,竟然给吓死了。

这也就意味着,皇家后继无人了。

宋高宗赵构尽管还活着,还是大宋的皇帝,但是,他没有了生育能力,身边有再多的女人,也是毛用没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没办法宋高宗赵构,只好选一个赵匡胤的后人来做皇帝了。

本来皇位就应该有人家那赵匡胤这一支血脉来继承。直到现在才归还给人家。也就是说南宋的皇帝,除了开国君赵构之外,全部都是赵匡胤的后代。

这就是为何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传给宋太祖赵匡胤这一支血脉的具体原因,不得不感慨一下,历史有的时候就是很奇妙。

就如同小说一样离奇,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自由天意吧。

若是赵匡胤在天有灵,也应该安息了。毕竟,属于他们家的皇位,最终又给他们还了回来。

只不过,南宋的领土,一直都是中原皇帝中,统治地盘最小的一个。尽管南宋涌现出来了很多像岳飞、韩世忠、刘琦这样能征善战的将军,但是,因为皇帝的无能,他们始终没有做出任何作为。

不得不说这是赵匡胤后人的一种悲哀呀。


汉史趣闻


话说公元1129年初的一个晚上,刚刚跑到扬州过上几天安生日子的宋高宗赵构,正在跟妃子亲热,忽然房门被擂得山响:“大事不好了,金兵打来了,皇上咱们赶紧逃命吧!”这次真不是手下谎报军情,拔离连、乌林、泰欲、马五带着五千金兵轻骑千里奔袭而来,没逮住赵构就烧了扬州。、

这就要了亲命了——谁都知道赵构这个时候是万万打扰不得的,着急忙慌穿上衣服逃命的赵构就落下了一个病根儿,这病大家都知道,咱们就不说了,反正是不管他怎么努力,都生不出孩子来了。

其实赵构原本是有一个儿子五个女儿的,在靖康之变中,五个女儿(三个两岁两个四岁)都被金兵抢去了,两岁的都死在了北去的路上,四岁的都被送去了“浣衣院”,最后不知所踪。而那个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更倒霉,虽然刚会说话就被封为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可见宋朝制度有多混蛋)。刚刚三岁,又造反的苗傅和刘正彦“捉去当了皇帝”,结果苗刘被韩世忠干掉了,宋高宗这才“复位”,而三岁的赵旉则因为“宫女不小心使他受到惊吓”,夭折了。

于是宋高宗赵构一生当了两次太上皇、亲生儿子赵旉只做了二十六天皇帝。我们可以相信,赵旉不是赵构授意干掉的,因为他就这么一根独苗,赵旉死了,他也就真的绝后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赵构眼看着自己再不能重振雄风,就琢磨着从宋太祖赵匡胤那一脉找一个人做继承人——这一年是公元1132年,赵构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就想找别人当继承人,那时知道自己这辈子也生不出儿子来了。为了避免找来的继承人是自己的兄弟辈甚至爷叔行而自己不好当太上皇,赵构规定:只能从太祖皇帝的七世孙里面找(赵构是宋太宗六世孙),这样找来的就只能是自己的侄子,乱不了辈分。这一海选不要紧,可真看出老赵家生育能力强悍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还自由地活着的,居然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个,一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团!

这一千六百多人就是吃,也会吃光赵构偷偷摸摸攒起来的私房钱,于是他下令:进行复赛和决赛!最终有两位选手脱颖而出站在了二十六岁(笔者看着二十六岁就想笑)的赵构面前,一个圆脸小胖子,一个豆芽菜小瘦子,年纪也就六七岁。赵构一看:这瘦孩子看着怎么比我还苦大仇深呢?给他三百两银子让他回家吧!瘦小孩名字叫赵伯琮,听到叫他回家,并没有因为竞选失败而哭天抹泪,慢条斯理地转过身往门外走。赵构忽然改了主意:“你回来,我再琢磨琢磨!”赵伯琮还是慢条斯理地回来跟小胖子站在一起,就那么看着这个年轻的“准干爹”。三个人大眼瞪小眼,一只猫忽然跑了过来,赵伯琮还是瞅着赵构,那小胖子却飞起一脚,把那只猫踹飞了。

赵构心里一哆嗦(估计是想起金兵踹他了):“小胖子你回家吧!”赵伯琮因为少踹了一脚,就向皇帝宝座靠近了一步,成为了“准太子”(估计赵构还想最后再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儿子来),并且先后被改名赵瑗赵玮赵昚(因为名字跟故事无关,我们就叫他最后名字赵昚)。赵昚的太子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赵构的老婆之一吴皇后(当时是才人)看着老公有了新儿子,自己也想领养一个,就找来了五岁的赵伯玖,赐名赵豫,天天跟赵昚唱对台戏。吴皇后有了“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喜欢“赵构的儿子”,不但她不喜欢,就连秦桧也不喜欢赵昚,还把赵昚赶回老家“服丧三年(赵昚亲爹死了)”,赵昚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弟弟赵豫也成了郡王了(赵昚当时受封普安郡王),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

这时候赵构的第二道考题来了:就在同一天,赵昚的普安郡王府和赵豫的恩平郡王府同时收到了十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这是公元1155年,两个小孩子都已经变成了二十七八的成年人了(赵昚生于1127年),而且都没有正式结婚,面对这十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要说不动心,那得有赵构一样的毛病才行。这时候就看出老师的作用来了,赵昚的老师叫史浩,就是力主给岳飞平反的那个三朝元老。史浩一眼就看出了赵构的小心眼,赶紧提醒赵昚:“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只能交白卷!”而赵豫的“老妈”也看出了门道,赶紧提醒赵豫:“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拼了小命儿也要好好答!”其实吴皇后这么理解也没错:赵构不行了,赵豫行,这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过了几天,赵构收走了“考卷”——接走了全部美女。赵构找人判卷(这事不能皇帝亲自干):赵昚一个没动,赵豫一个没剩!赵构宣布考试结果:赵昚满分,赵豫零分。吴皇后和赵豫这下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秦桧已经死掉了,赵豫又考砸了,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郡王了。

少踹了一脚,少睡了一觉的赵昚,一步步从郡王变成皇子,又从皇子变成了太子、皇帝,而多年耕耘毫无收获的赵构也彻底死了心,把皇位传给赵昚,学自己的老爹宋徽宗赵佶,当甩手掌故太上皇去了。要不怎么说细节决定成败呢,当年那个小胖子要是不错踢一只猫,可能留下来当养子的就是他了,就因为这一脚,让他跟皇位彻底无缘,而赵豫更倒霉,本想好好表现,但是睡错了十个人,也跟皇位彻底无缘了。

而不管是那个小胖子还是赵豫即位,特别是赵豫,跟秦桧一直关系不错,给岳飞平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正是少踢了一脚少睡了十觉的赵昚,成了后世称道的“励精九闰之余,致治百王之上”有道明君宋孝宗。也正是赵昚“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然后又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而这一切历史性的变化,居然就是起源于对一只猫和十个美女的不同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