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提起巴山夜雨,人们就会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那首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因为李商隐没有具体标明这首诗作于何地,诗中的“巴山”,“夜雨”的原发地,历来各说不ー。大致有四川三台及南江上两、重庆渝中区浮图关、 以及北碚缙云山等地。

巴山涉地虽多,而北碚缙云山最接近李商隐诗中的 “巴山”。

据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记载:“巴山,在巴县西南百二十里,其山高耸,上有白水。相传黄帝于此山合神丹。”因此,缙云山古称巴山。这称呼相沿至今。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缙云山

缙云山林木蓊郁,空气润湿,年平均降水量1611.8毫米, 每年秋至,阴雨霏霏,绵延不断,夜间尤甚。缙云山的夜雨,高于巴蜀各地。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雨中缙云

至于地点,有学者认为渝中区鹅岭佛图关是《夜雨寄北》的写作地。佛图关建于何时?《巴县志》说:地极险要,建始不可考。《重庆文物总目》记载:夜雨寺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似乎泊不住唐朝的船。而夜雨寺所在的处置,在鹅岭半腰,而且在反背,那地儿能望见的是长江而非嘉陵江。

《夜雨寄北》的写作时间,李商隐也未标注。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夏,柳仲郢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辟他为掌书记,做到唐大中九年归。有学者论《夜雨寄北》极可能写作于这段东川作幕的时间。然而这个唐大中五年,李商隐妻子王氏逝去。

据清学者冯浩著《玉溪生年谱》,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商隐在桂州刺史郑亚幕府;是年,郑亚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随行,而是“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兼有水陆之程”。冯浩将《夜雨寄北》的写作时间系在唐大中二年,研究冯譜多年的现代学者张采田也赞同。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将李商隐《夜雨寄北》题作《夜雨寄内》。内指内人、妻子。冯浩认为李商隐“寄内”之诗泛,非《夜雨寄内》擅有。

然而,还应该综合考究的是缙云寺、北温泉以及文本本身。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缙云寺

缙云寺创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同处一山,缙云寺为上寺,钟鸣九峰,温泉寺为下寺,汤温幽谷。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温泉寺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宣宗皇帝勅封缙云寺为相思寺。李商隐为情诗圣手,在唐大中二年即慕相思之名逐香而来,顺理成章。其次,李商隐喜欢温泉,曾诗咏骊山华清池。此外,李商隐性耽山水,画圣吴道子赞赏的嘉陵江小三峡风光,对他具有充足的吸引魅力。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嘉陵江温塘峡旧貌

再看文本:“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回答理由,“涨秋池”的“池”的释解至关重要。温塘峡口的大沱口,是嘉陵江最大的水沱,水势汹涌,一涨水舟旅不行,滞留于沱下金刚碑。而诗中这个“池”,按词典解释,涵义也包括湖泊,诸如天池滇池。大沱口似湖池。浅解“池”为窗前小水池,小池微澜,不足以阻断航程,能阻断李商隐归程的,应是奔峡而出的洪水。

李商隐遇洪水夜泊的地方应是金刚碑。这个地方一是可以泊舟避洪,二是可游相思寺,近可游温泉寺,稍远可游缙云山,山中有相思寺相思岩相思竹相思鸟……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冯时行

宋状元冯时行写过一首《春日题相思寺》,诗云:

系艇依寒渚,

扶筇上晚林。

山山春已立,

树树雨元深。

扫叶移床坐,

穿云买酒斟。

相思成底事,

老大更无心。

冯状元系艇的“寒渚”,恰是金刚碑水沱中地貌。

这么多的节点有迹可寻,恍若珠子链成一环,合合适适地戴在了北碚的脖子上。


北碚历史丨夜雨寄北

出 品 | 刘懿锋

排 版 | 狙击哥

策 划 | 高晨露

讲述人文故事 | 写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镌刻时代瞬间

新时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