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法考江湖风云录——蒋四金

之前答应大家写的法考江湖,现在来了。这篇文章就是和大家聊聊我了解的法考培训行业,基本就是感慨和八卦。

如果往年已经领证,还在关注我的,也可以看看后面这两年的变化,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写写你的感慨~

2019年机构最大的变化就是指南针竟然没了,指南针近两年势头很猛,书质量也好、报班人数也没下降,老师也很优秀,甚至连我们自己带班很多科目也用的是指南针的老师,这几个老师几乎是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突然说没就没了,外面的人可能不知道,但其实是有原因的,其原因且看下文分析。



一、法考培训的跌宕历史

法考最早叫律考,顾名思义就是做律师的人需要考,后面改革成司法考试,范围从律师扩大到法官、检察官这些司法职业都要考,2018年改革成法考,范围从司法人员,由扩大到执法、立法人员都要考。培训大概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教授大咖的混乱

在律考时代,授课老师都是教授、博导,甚至有机构可以请到命题人亲自授课,现在网上都还搜得到一些出题人讲课的音频,那会的押题才叫押题,讲课的就是出题人,押题能不准吗?行业的混乱可见一斑,后面这些命题人被明令禁止出来授课。

那个时代其他阶段的授课老师基本都是教授、博导这个级别的,但并不是这个级别的老师或者是命题人讲的就一定好,命题人精力和时间都有限,讲的也比较难,课时有限,只能大概讲讲,如刑法课在高校基本要上两个学期,法考培训就五天,命题人有没有专业训练过,讲的就肯定不全,连一半都讲不完,就开始划重点了;台下听众不是高校基础好法本的学生,很多是在职基础差的,命题人讲的难,太理论,听不懂,时间又不允许深入的全面讲,所以效果自然很差,但命题人押题准,说哪里考哪里。

其实那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各个大咖并不隶属于这个机构,只是兼职讲课拿点课酬,

所以不会把司考授课当作自己的事业,只是随便讲讲,没有用心,而各个机构的人也是求这些大咖的姿态,根本无法考核各个老师,所以出现了各种无法接受的矛盾,老师凭借自己的喜好讲,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就跳过让学生自己看;这些老师在高校行政事务繁杂,经常改时间,在职的学生好不容易请假来听课,老师却不来,甚至还有老师喝醉了还来讲课等;这些“大咖”掉链子对于培训机构是致命的,尤其突然调课,根本没办法安排,学生闹事的也不少。



(二)万国和众合的顶峰

在这些“大咖”掉链子的时候,就有一些带班的研究生、博士出来扛着压力讲课。老师不来,他们就上;老师讲了学生听不懂,他们就给学生开小灶讲;老师跳过的部分他们来讲,老师讲完他们带着讲卷子,给学生总结知识点

他们授课很用心,通俗易懂,很受学生欢迎,当然应试效果也很好。

在“大咖”掉链子的时候,他们抓住了机会,靠自己的实力取代了当时这些“大咖”,司考培训在他们的开创下,也非常火热,于是就有了当时最火的机构——万国,这也是法考最老牌的机构,当时那一批代表人物有李建伟、骆勇、汪海燕、林红潮等,后面这些人在学术上也非常有造诣,很多也是博导了,但在当年讲课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只是在读研究生、博士。在当时只是研究生、博士的他们可以取代了那些博导“大咖”,可见学历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对授课的用心,对学生的用心。

当时司考培训火到什么程度,可以通过这几个现象大家看一下,当时万国的收入是新东方的几倍,当年一个接电话招生的,不用主动打电话,就接学生来报名,接电话的客服一个月都可以有上万的月薪,当时北京房价才几千,在海淀区几乎是第一个有了一栋楼的教育机构,20年前的培训费一个人就5000-10000+,二十年后,现在大部分机构也还是这个价格,而且万国当时在全国迅速扩充了很多分校,甚至在新东方都还没上市的时候,万国已经准备上市了,什么都弄好了,三年的税都补齐了。

可造化弄人,在上市工作基本准备完毕的时候,李建伟老师带着基本全部老师出走,成立了众合,不仅带走了几乎全部老师,很多各地分校的负责人也在李建伟老师振臂一呼之下,一起离开万国,很多分校昨天还是万国,今天就换成众合的牌子。

万国上市自然就失败了,元气也被大伤,但并没有灭亡,毕竟万国依然有知名度,也有管理模式和市场的沉淀,老师只是万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一线老师被李建伟老师带走后,很多二线老师在万国也有了机会,当然,李建伟老师也带不走全部,也留下了部分一线老师在万国;像万国当时还有韩友谊,陈少文,季宏等老师,而且一些机关单位培训还是比较认机构,不太认老师,所以万国依然有市场。

当时市场基本就是万国和众合两家独大,两家在抢市场。在各个高校,万国在哪弄讲座,众合也在那弄,但大趋势还是众合上升的更迅速一些,主要原因是众合才成立的时候,各个老师都是股东,自己的公司就非常卖力了,讲民法的李建伟老师甚至那会都会加课把商法也一起讲了,上课充满激情,李建伟老师在当时的市场影响力,现在看来都还没有人可以超越;

还有刑诉的汪海燕老师也是顶级的存在,在我看来到现在也都没人能超越,课程逻辑清晰,法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沐春风,他的五年前的课,现在听起来都是顶级的,现在讲课的向高甲、杨洋、肖沛权都是他的学生,他们用的刑诉讲义基本都是他的基础上加工优化的。李建伟老师现在是博导,商法学会副会长,汪海燕老师也是非常年轻就评上博导,十大杰出法学家,刑诉学会秘书长,没大问题就是下一届刑诉学会会长,还有陈景辉老师讲的法理学也是非常精彩,现在马峰老师就是陈景辉老师的学生。

但大江东去浪淘尽,现在万国线下市场做的少了,很多分校都撤了,最开始创立的众合老师也都在学界有所成就,现在基本也不讲课了,但他们的学生也都成为市场上独当一面的老师,如向高甲、肖沛权、杨洋老师都是汪海燕的学生,孟献贵老师是李建伟老师的学生,马峰老师是陈景辉老师的学生。

他们开创了司考培训的高峰,但也埋下了两颗对这个市场非常不利的种子,就是价格和名师化模式;两个机构竞争之下,价格慢慢就越来越低,没有一开始万国一家独大时候的高价辉煌,名师出走自己做机构可以有那么大的成就,机构大部分流量都在老师,老师就是机构的核心或者说唯一。



(三)三校名师和盗版

和万国和众合的同时期,还有一个规模大一些的机构“三校”,它的老师基本不独家,很多地方机构也加盟三校,用它的老师;现在厚大、瑞达的很多老师基本都是三校出来的,包括钟秀勇、刘凤科、李仁玉、鄢梦萱老师等,其实这些这些老师非常有实力,但众合、万国各个科目都有自己一线老师,他们就没太多机会,只能在三校和外面各个机构讲。另外三校比较出名的,就是曾动用过一些关系,请了部分出题人出来讲押题班,所以他的押题班也火爆过一段时间,一票难求。

这些老师由于是各个地方机构自己请(不像万国、众合是总部统一安排),所以讲的甚至比那些大机构更好,甚至影响力超过了全国性的机构。因为如果讲的不好,各地机构下一年就不请,课酬都是和每家机构协商定的,需要有一定的实力和受欢迎度才可以涨课酬;所以这些老师会比全国性机构老师更“卖力”些,对授课和学生也更用心些。

当时的市场,万国和众合最好的老师都是独家,各地分校也基本都是直营,但还有很多地方机构也在做法考培训,虽然没有万国和众合的全国规模,但由于有地方资源,也是自家生意,所以做的也不差,这些地方机构也需要名师,地方机构全部加起来也不亚于全国性机构的影响力,所以各个地方机构极力推这些老师,这些老师也卖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看不到的战场:盗版。那会互联网在发展,众合万国的老师都独家,所以查盗版很好查,如李建伟老师的课,只要不是众合官网,肯定是盗版,但不独家的老师就很难查,如钟秀勇老师的课哪个机构都有,钟秀勇老师不查,其他机构没办法证明是自己的;当时众合和万国也很卖力的查盗版,有个叫新九州还是什么的盗版网站的人被众合联合公安部门抓了,判刑了,所以那会盗版网站都不敢更新众合的资料,万国的盗版也几乎没有。所以盗版资源基本也都是这些老师,听的学生多了,自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



(四)厚大、瑞达的学习包

在上面的大环境下,这些老师授课卖力,线上盗版也都在用这几个老师,所以这几个老师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大部分学生备考都是用盗版,不太会报面授),于是在13年左右,出现了一个机构叫厚大,当时它把三校这批老师全部垄断(钟秀勇、刘凤科、徐金桂等),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学习包”,据说是请教了个360的人提出的,至少很像360模式。

学习包这个模式的理念是把其他人都收费的东西免费,而且这个东西要是核心需求,靠这个来扩大用户量,在靠其他东西收费,如360杀毒免费,但广告收费。所以厚大的学习包模式是课免费,谁都可以来听,就在官网放着,你不买书也可以听,但书收费,而且不是单本收费,是打个包,靠卖书扩大影响力,然后刺激报班。

这个理念当时非常成功,基本一两年厚大就迅速成为影响力第一的机构,而且面授班也爆满,后面第一个跟着出类似学习包的是华旭,也是课免费,但书收费,现在左宁,戴鹏等老师也是在那会出的书,华旭的知名度在那会也突然上升了一段时间;现在几乎所有机构都有学习包,都有免费课,这个模式为什么可以成功?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符合消费心态,书肯定是备考必需品,而且肯定要花钱,之前用盗版课件的学生也会花钱买书,盗版课件也要几百,书也要几百,如果花钱买书,课也有了,两全其美。

2.学习包第一年出的时候其实不贵,就四五百块,和一般的书和题加起来差不多,而且你花一次钱,就买齐了,后面陆续寄给你;书和题全套都有,课也有,不用再操心找资料,等着收货就好,只愿意花几百,不愿意花几千上万报班的群体是多数,这个市场空白就被学习包填补了。

3.之前靠盗版积累起来的线上影响力【注意:这是成功的关键,没有这个,任你再免费,书白送也没人学】。当时网络上三校的几个老师知名度很高,盗版课几乎全是这些老师的,盗版影响力比正版大十倍,其他全国性机构盗版课基本没有,所以这几个老师课大家都在找,突然有个机构免费了,自然都来这个机构听,一看书也不贵,就买一套吧,所以能够迅速火起来,而且当时厚大第二年也就把这几个老师独家了,自然学生就都来厚大,知名度起来了,报班的人自然就多了。

其实这个模式的核心是最后一个“名师的线上影响力”,如果有机构把这几个老师都垄断了,也可以火,学习包模式只是一个催化剂,学可以让“名师效应”迅速扩充,并且有填补了消费能力只有几百元的市场空白。如果没有影响力,绝对火不了,否则谁弄个学习包就可以火,成功来的也太容易了,后面其他机构也陆续出学习包,火的能有几个?其他各个培训行业也有人弄学习包,也都失败了,现在瑞达的法硕学习包也卖不过官方教材考试分析,也是这个道理,在那些行业,没有名师效应和知名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厚大大火大热才两年,刘凤科就带着其他老师集体出走,成立瑞达,而且还把三国法杨帆老师也拉上独家了,三国法杨帆老师从没独家,不管谁做老大,杨帆始终是杨帆,万国,众合,厚大都没能让杨帆老师独家,大部分考生三国法都会学杨帆老师的课,很多名师都被长江后浪推前浪淘汰了,或自己精力去做学术,搞律所不弄法考了,但杨帆老师始终是三国第一,十几年从没下滑过;我后面都听过其他三国法老师,其他老师讲的也都挺好,但杨帆老师已经占据市场数十年,实力也没下滑过,其他老师想超过她实在很难,考生也不会在三国上花太多精力,跟他就够了。


瑞达也是采用厚大的学习包模式,在所有老师都出走的情况下,没有悬念的,瑞达学习包第一年就是市场第一。双十一促销后,买的学生太多,新成立的机构没有管理和市场经验,印刷和出版这些人管的也很差,仓库也是混乱的,所以前两年都遇到发货危机,比承诺的发货时间晚了几个月,大批学生网上维权,甚至有些新闻网站都报道了,官方说是环保影响印刷,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前期准备和内部应急管理跟不上,其他机构的书都是正常。

瑞达老师走了,厚大的图书也在逐步下滑,但厚大前两年积累的资金和市场还在,也在找了其他老师顶替,也收获了一批很优秀的老师,如鄢梦萱、向高甲、罗翔老师等,所以后期也没有太大问题,基本也在持续发展。

现在倒回去看,厚大当时可能以为是学习包这个模式牛,换老师也不怕,其实市场证明了,学习包只是催化剂,核心还是名师,学习包不牛,是老师牛。

但学习包模式并不是像表面的那么好,背后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如越来越厚,大部分学生都学不完,学习包课免费了,机构的核心业务,上万的面授班,网络班还有价值吗?和学习包就用一样的课和书?还是有什么不同?我在后文再做我的思考和评析。



(五)搅局失败的指南针

之前,上律指南针一直以自己独立的姿态发展,不参与前述的竞争,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产品,很早之前是一套法条汇编比较出名,但后面看法条的学生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老师的书很多都涵盖了法条,没时间看,自己看书的学生太少了,都喜欢听课。还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师资,如杜洪波,柏浪涛老师都是一直在指南针独家。

上律指南针还有一本王牌教材,柏浪涛老师的《刑法攻略》,无论学习包多火,买的考生也非常多,在大部分年份都是单本销量最高的法考图书;其他刑法老师也非常优秀,书也不差,甚至单纯论讲课而言,有些老师甚至比柏浪涛老师讲的更有激情,更有趣,更受学生欢迎,但为什么柏浪涛老师的书一直经久不衰呢?

1.书的质量高,印刷、排版、纸张都很好;写的逻辑清晰,重点明确,没有多余的扩充;理论都会有例子说明,基础差的也能读懂;内容也不多,能接受;一小段通俗的解释,配几个例子,举几个反面例子,最后有些梳理总结,这样比大段大段的理论或法条要通俗很多。

2.出版的早。柏浪涛老师一直不太参合这些机构老师竞争,每年只讲一小部分课,精力多在学术,所以花在书上的时间也很多,交稿早,书出版的也是最早,每年基本才考完就可以买到第二年的书。几乎所有考生第一个科目都是刑法,所以就先买柏浪涛老师的书。

3.这本书积累了十几年的口碑。学习包之前各个老师出书就随便写写,复制粘贴很多经典教材,机构上面授是用内部讲义,这个会质量高很多,学习包竞争之后,各个老师才花很多时间在书上。但柏浪涛老师不管是面授,还是后面学习包都是用他的书讲,不管模式怎么变,柏浪涛老师就一本书,一本题,虽然指南针不像其他机构那么火,但十几年的坚持和沉淀,听和看的考生怎么也有几十万,这个是其他书无法比拟的。

4.模式和价格便宜,刑法攻略是一本书搭配一本题,这个模式很好,基本学完就可以做题,和书配套;书和题两本才60来块(指南针没了后这本书好像有涨价),大部分人都会买,身边的法科生大部分书和题都是买盗版,但柏浪涛老师的基本都是买正版。

上面是柏浪涛老师书能够火的几个原因,有些人也分析我带读和推荐也是一个原因,但我个人觉得我最多也只是一个催化剂,本身这个书的质量和沉淀是基础。

回到指南针,指南针虽然没有大火,但在学习包激烈竞争下自己也稳定发展,中间更换过几个老板,后面上律指南针改名龙图指南针就是被人收购了,收购后的发展模式令人震惊,完全不合逻辑,前面以为是高端操作,现在看来只是赌博。

ps:其实学习包火了,其他机构短期内都没有受太大的影响,招生都没有下降,因为学习包带动的消费群体是只愿意花几百块买书,之前买盗版复习的群体,自己买书复习效果本来就差,想报班的肯定还是会报班,所以其他机构的面授班基本没影响。

指南针被龙图收购后,第一步开始就是收购老师,他收购的方法是高价,大约是市场价2倍的价格,而且不需要独家,但课酬不是先给,是之后再给。

我和老师聊天,他们说指南针找他们谈的模式是这样的:

某老师说“我上课的课酬大概是1万1天”(老师心想,先报1万,可能会被压掉2千块,如果课多的话,8千也可以去上)。

指南针说“我给你2万”。

老师一下就懵逼了,心想:我靠,从来都是压点课酬,这TM还给我加课酬啊?然后就问“是不是要独家还是有其他条件?”

指南针说“没有,就给你2万一天,不用独家。”

老师就更懵逼了,总感觉怪怪的,但这条件,没有理由不答应啊,又不傻。

于是很多老师就签了,指南针靠这个笼络了市面上几乎全部没有被独家的老师。

当然,指南针也要出学习包,于是就找之前在华旭出书,市场上也很火的一批老师谈独家,模式也是一样的,基本高于老师的市场价一倍以上,核心老师还承诺有股权之类的,

然后就以技术流这个概念出了自己的学习包,包括柏浪涛老师的刑法攻略也囊括其中,还有戴鹏、李佳、左宁、郄鹏恩等老师。和这些老师谈的价格当然不低,但这么高的价格谈下来,老师不需要独家授课,只是书独家即可,甚至这些老师还可以保留一两本书,如戴鹏老师之前保留了一本华旭的书,李佳老师之前保留了一本众合的书。这些老师也是在我这边上课的老师,授课水平和图书质量肯定是很好的,加上他们授课也有趣,所以也是现在很受学生喜爱的一批老师,书的销量自然也不会差,但跟瑞达相比还是有差距,据说最好的时候可以和瑞达持平,甚至柏浪涛老师的单本书超过瑞达学习包,但瑞达学习包应该还是第一。

线下指南针也急速扩充,高价收购了各地一些小机构,入驻高校赞助费给的最高,甚至不惜成本的做,如报了其他机构的班可以折抵指南针的学费,直接补点钱就可以上高端班,所以线下面授班扩充的也快,各地报班人数也都很快上涨。

但这个模式一开始就完全不合逻辑,法考培训利润本来也不高,又故意抬高一倍的成本,据说主要是想借鉴互联网的砸钱,先砸钱把老师课程抬上去,其他机构请不起,倒闭了,只剩指南针一家的时候,再来挣钱。

但这样扩充需要庞大的资金流,之前传言是有背后财团支撑,后面发现是假的,基本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据说也在到处找融资,但没有融资成功。而且法考培训就那么点市场,司法部公布60万人报名,实际40万人进考场参加考试,算一下愿意付费的也就20万左右,还包括买学习包,又不是每个人的日常需求,考过的明年也不会续费,和互联网那些美团外卖返红包,滴滴打车返现金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发展不起来,而且死的也快。

所以在2019年指南针就没了,留下一屁股债,指南针上课的老师基本都没拿到承诺的翻倍课酬,甚至绝大部分老师连基本的课酬都没拿到,那边老师说给课酬就看催债的能力和影响力,影响力大的先给,不然他们不上课怕学生会闹事,影响力小的就拖着,他们不在指南针上课,其他地方也没课上,少的拖欠几十万,多的拖欠上百万,最可怜的老师在指南针上了2年课,加起来200多天课酬一分钱都没拿到。

很多考生报的什么退费班也不用想了,甚至很多考生买的一套学习包都发不了货,出版社和印刷那边也欠了很多钱,到最后甚至那些老师私人找关系印了一批低价卖给学生。

事后有些老师跟我聊天分析说,翻倍课酬给不出来就算了,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连基本课酬都给不出来,学习包卖卖,面授班报班也在涨,这些都是盈利的啊,随便算算也可以保障基本课酬吧,不可能亏那么多。所有有些老师就说,可能一开始就是一场赌博,收的钱拿一部分出去维系正常运转,能拖就拖,然后给老师承诺高价课酬,到处造势,去吸引投资;如果吸引到了,赌赢了,就兑现承诺(反正也是投资人的钱);如果没吸引到投资,赌输了,损失的也是老师和学生,如果期间把收上来的钱转移一部分,还能自己捞一笔。

说出来你都不敢相信,教法律的老师,中国法律素养最好的一批人,也会遇上这事,而且选择起诉的少之又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怪相。

现在指南针的老师一部分去了众合,另一部分自己成立了柏杜法考,还有一部分老师各个机构上课,后面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希望各个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要再经历拖欠课酬的事。


上面就是法考培训大概的发展历史和一些关键的事件和人物,之前备考只是好奇,现在入行几年,在行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几年也陆续认识了很多老师和机构老板,吃过饭,聊过行业,期间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事件,写这些是想记录一些事,反思一些事,对未来有个启发,大家就当一些八卦和趣闻看看。




二、法考培训问题和反思


(一)机构和老师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这是法考培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无法被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老师的收入是机构给的课酬,不管兼职还是全职讲课,不管是不是独家,从很大程度上,老师就是机构的一个核心员工或者商业合伙人;

老师的知名度一方面是靠自身的实力,另外一方面是靠机构的推广,其实机构推广是很重要的,有些老师突然就火了,老师本身优秀是一个因素,而更重要的还有机构的长期推广,如三国法的殷敏和李涵老师,就被厚大学习包突然带火了,其实有实力和水平的老师有很多,就是却推广平台和机会。老师都要隶属于机构,如果机构跨了,老师也没有地方去,名声一两年基本也就没了,所以老师依赖于机构。

另一方面,机构靠老师打知名度,通过推广老师来增加报班和卖书等来盈利;如果没有优秀的老师,这个机构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推广老师是速度最快的模式,也最简单的,只要花钱垄断优秀的名师即可,弄别的APP,教材,题库等还要搞教研,搞研发,没有专业人士很难成功,但老师是现成的,花钱请就好;学生也是看老师报班、买书,尤其学习包,基本就是一个看老师不看机构,老师在哪,我就在哪买,所以机构也依赖老师。

如果机构和老师能维系的很好,那么将可以互相依存,共赢,但这很难做到,几乎不可能,历史就证明这个,从机构层面看,机构靠老师火,老师几年就会出走自己成立新机构,机构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老师一走,机构垮的很快;从老师层面看,老师不可能讲课一辈子,总要做别的事,精力不在讲课了,名气大了就开始傲慢,不愿意静心钻研,实力也会下滑,会被新人取代;所以隔几年就有新的老师和机构出现,如此循环往复。



(二)名师化模式的问题

现在各个机构都是名师化模式,就是机构绝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都在推广名师,拼老师,高价抢名师,花高价钱甚至不赚钱也要笼络老师,名师在,机构火,名师走,机构灭。机构也都。

名师化模式下,老师课酬非常高,每天1-3万,机构的大部分成本都是几个老师的课酬。整个考证培训中,法考老师的收入可以排在前三,但培训市场比其他考证差远了,法考最大的机构也才1-2亿,公务员、cpa这些市场做的好的,每年都有数十亿的规模,和一些其他培训领域的同行聊天,一般其他培训一线老师每年100万左右,但法考如果能达到这种影响力,基本都是2-4倍,但老师其实也都很辛苦每年讲200天左右的课,基本一年到头只有年末这2个月可以在家,

因为考生就认这几个老师,对老师依赖程度很高,老师不来,班开不了,除了老师,机构班次没有任何安排,如果机构有其他服务和产品,老师就可以轻松一些了,但基本没有。

名师化模式可以让一个机构迅速火起来,而且很容易,只要有钱,有老师就好,但如果机构没有其他核心竞争力,那么机构也是不长久的,老师一定会出走;因为除了钱,没有任何可以牵绊住老师的东西,而机构不可能把自己大部分钱都给老师,机构还要运转,还要养其他员工,老板还有盈利,所以老师最后往往都会出走,自立门户。

如果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放在名师上,还会导致机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机构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分校管理能力不行,推广能力不行,没有老师招生都招不到,教研产品出不来,APP做不好,除了老师的书,自己机构的核心教材都没有,新老师也没有培养起来;在名师化模式下,机构不需要做上面的事,有名师自然有营收,

上面的事任何一个都很难,我做过一些我知道,相比之下,找几个老师容易多了。

其实仔细想想,除了名师,机构就没有其他可以做的吗?老师不是机构的唯一,机构毕竟是一个企业,企业可以做的很多,但那些真的都很难,不信你看看,机构多了,哪家的APP能够让你满意,功能够全?机构没有意识到APP的重要性吗?肯定都意识到了,但做一个好的APP真的挺难,既要功能又要内容。搭建一个技术团队的成本基本等于四五个名师的课酬了,更别说里面的题库要找专业程度高的人编校,每年勘误更改,名师不可能还有精力来做这个事,而且这个见效慢,要不断的投入,不像名师,来了就可以卖书。

在没做觉晓法考APP之前,我也觉得没那么难,做了后才发现,真的很难,比我去约几个名师来录课难百倍,投入一点都不会比老师课酬少,一年没几百万根本下不来。所以,我觉得名师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有名师,名师只是机构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机构其他方面也需要投入,这样才有核心竞争力。



(三)学习包的弊端和好处

学习包目前是各个机构主推的产品,有好处的同时也有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和问题:

1.学习包给一次钱,书和课都有了,就几百块,便宜,它的利润是不高的。而机构主要的收入还是各种几千上万的面授班,面授班和学习包都是一个老师上课,难道内容都是一样的?花几百块买的学习包就和花上万块报班的课程和资料都一样?

肯定不是,不然谁还报班,不信你打电话咨询下各个机构招生,是不是用学习包上课,课是不是和学习包一样?这个是正常的,你花的钱少,东西就不好,所以报班的东西肯定比学习包要好,不管是课程内容还是服务。

学习包非常厚,书的定义就是你自学,自己看,时间充裕,基础足够,所以你买齐了就知道,摞起来非常厚,你没有个整整一年基本是搞不透的,全部看一遍,一个科目都要一个多月,8个科目至少要8个月,更别说听课做题了,大部分在校学生买了书都看不完全部,更别说一些在职考生了。

课和讲义就是各个机构用于面授班培训,提高通过率,迅速掌握考点,可以几个月就把各个科目过2-3轮,短期应试效果肯定比书好,当然要报班才能获取,用这些基本4个月可以过完2轮。

今年我也有这个矛盾,开班前用什么带刑法?如果写一本厚厚的书,后面跟班用内部讲义,这样后面跟班就好带,但我就要讲两个课和两本书,两个东西一定有好坏之分,所以最后我们也决定用内部讲义带刑法,后面班次把这部分费用砍掉,确保质量;学习包和收费版一定有好坏之分,没差距机构是做不下去的。


2.预售模式的隐患

学习包是采取预售模式,先给钱,后面会陆续发给我,这样其实挺方便的,机构资金压力也小,但学习包经常都会出事,之前瑞达才成立,老师上课没问题,但管理和其他能力跟不上,发货晚了几个月,被学生维权;19年指南针学习包不发货,直接跑路,退款期限早就过了,考生的钱打水漂了。但现在各个机构也都还好,发货能力基本应该是跟得上了,很多考生也是不买学习包,怕有问题,买现货的。


3.学习包恶性竞争,越来越多。

现在的学习包和刚开始的学习包比,厚了近1倍,课时也多了一倍。原因就是面授班是有课表和课时安排的,但学习包没有,随便上,想上多久上多久,书想写多厚写多厚,写薄了还要被骂不全,而且机构宣传就以全来吸引学生,学生买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全不全,要不要再买其他的增补。

之前也有一段时间有这种恶性竞争,一个老师讲民诉,说四天就可以讲完,一个机构说,不行,我们课表要显得比别人多,要讲六天;一个老师交稿,说200多页够了,机构说,不行,我们书薄了会显得不全,要400页。

业内人有个形容学习包很贴切,一群老头泡澡,总赖着不走,一个澡堂老板就不放热水,水凉了,老友走了,结果就是被老头骂,抠门;另一位老板不断的加热水,老头热了受不了走了,结果就是被老头表扬,够热,下次还来。

学习包也是一样,明明各个机构内部讲义一两百页,几十页,一个科目3-5天课就可以解决,下来就自己多做题,多背,效果好;偏要加两倍,变厚,看一遍书都要近1个月,去听课,又要听20多天,你以为是自己能力不够,不配过天下第一考的法考,明年再买一包,其实法考这种考试周期长,内容多,课和资料精简最好,不宜多,这样才可以多来几轮,才记得住。

其实最早的学习包没那么多书,课也基本正常,就是越到后面越多,越变味,有恶性竞争的因素,既浪费书本资源,又效果差,老师也累;也有没有人统筹安排,给每个老师确定课时和书的厚度,如果机构能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不是让各个老师自由发挥,学习包的质量应该会好很多。

同样,学习包的安排真的不合理,谁的课先出,就先发谁的货,先学谁的,为了凸显三国法老师,先修就有三国法,其实这样根本不对,很多考生一开始就学考的分数少,记忆居多的三国法,民法要等到后面才学,三国法花的时间比民法还多,如果有一个统筹安排计划,根据科目的性质决定课程的学习顺序,时间,根据这个学,效果会更好,老师精力消耗也少,也节约纸张,不做无谓的浪费。

但站在机构的角度想想,学习包就是应该和面授班有差距,毕竟收费是不同的,学习包利润也越来也低,如果都一样的好,精简,安排合理,面授班的人作何感想,机构还怎么盈利和发展。

我个人对学习包的建议就是:基础好一些、时间多一些的考生用,用的时候尽量跟课程看,不要自己看,里面扩充的太多;然后起步晚,时间少的不要用,或者就买本刑法,民法就好,其他科目找找内部讲义和课程学,尽量早点结束课程,多做题,后面不好的再用内部讲义学一两轮,这样效果好;当然如果你有一年以上的备考时间,基础又好,读书又快,可以用学习包。



(四)盗版问题

我之前也分析过,学习包之所以能火,就是几位名师在线上积累的人气,主要是靠盗版的积累。但他们独家自己成立机构后,就会有矛盾,这个盗版是打还是不打?

其他机构也怕自己打了盗版,但其他机构不打,就慢慢影响力越来越小。所以很多机构对于盗版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学习包起来后,盗版的市场也变小了,课都免费了,谁还买盗版,但法考的盗版依然很多,很容易搜索到。

其他行业很重视版权意识,比如考研想分享个名师的单词课,政治课之类的很容易屏蔽,也很容易被发律师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版权维权。可法考的盗版各个机构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我们除外,只要有盗版,肯定发函固定证据,看你量大再决定是起诉还是报案)。

但最可笑的事,我们是学法律的,这些是法考机构,应该是最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的,最有权利意识的,最不应该有盗版的行业,但现在看下来,却是盗版泛滥的行业。

其实盗版对行业影响还是很大,如果都能齐心协力打盗版,那肯定市场至少会扩大一倍,而且法律人打盗版也狠,之前众合就把一个盗版的直接弄进去坐牢了,不知道现在放出来没有,我们也找了专业律师和版权团队做相关的维权,只是没发现谁量特别大,只能民事诉讼,一般人收到律师函也就不敢卖了,发现了也要找公安部门抓了,现在盗版风险就更大了,

各个交易平台数据都是不可抹掉的,之前我们起诉了一个,他以为删了交易记录就没了,其实淘宝后台都在,根本删不掉,所以按照积累下来的量,很多盗版都可以达到量刑标准,风险还是很大。

盗版问题如果不是各个机构形成默契一起打,或者成立个协会,明确打击盗版,就会长期无法解决,各个机构甚至还会自己流出盗版扩大市场影响,但整体看来,对行业肯定是不好的,时间越久,越难处理,大部分人很容易获取到盗版就都不报班了。



(五)价格矛盾

价格矛盾是我最近思考才发现的,开公司压力大啊,我给大家算一笔账,机构的成本主要有如下几个:

1.老师课酬。目前老师每天课酬大概8000-30000。老师毫无疑问的每年都要涨课酬,基本每年要涨百分之20-50左右。

2.场地租金。面授班要租大型上课的场地,费用不低,每年也要涨百分之10左右。

上面两项算完后,一个面授班2-3个月,两轮课,基本要招150-250人(每个人学费大概6000)左右才能保本,大部分地方招不到那么多人。

3.其他员工工资福利等,基本每年也要涨百分之10-20左右。

4.新项目的投入费用,如APP研发这些一投入就是几百万。

所以,得到的结论是,一个机构,如果每年没有百分之30的增长,基本无法长期维系这些成本开支,但据我所知,大部分机构每年收入都没有那么多增长,因为考生总量就那么多,报班的人就那么多,机构所有班次的价格每年应该都要上调百分之20才可以维系,但并没有这样的情况,甚至还在打价格战。

之前我说过发展历史,众合没有从万国分家的时候,那会考生没那么多,但却是司考培训的顶峰时代,十多年前万国每年能有1个多亿的收入,现在最大的几个机构每年也差不多1-2个亿,但成本却远高于当时,而且十多年前的1个亿和现在的1个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那会一个亿可以北京买几栋楼了,现在买一层都够呛。

本来法考是非常挣钱的培训,一个班要十几年前就要大几千上万,报的人也非常多,因为这个证还是比较值钱,很多体制内的人必须要这个证,当时也缺律师,那会做律师也挣钱,花1万培训,考完证接一个案子就挣回来了。

但自从众合从万国分家开始,面授班的价格就开始稳定,甚至那会还有打价格战的趋势,培训费不升反降。到现在十多年了,班次的价格都没怎么涨,现在的印刷、老师课酬、场地租金、人员工资都翻了好几倍,可学生的报班学费基本还和十年前差不多,所以机构的利润其实都在逐年在下降,再也没有当时众合没脱离万国的风光。

尤其指南针搅局的这两年,指南针就比其他要低,亏本也要开,这样一来很多机构也降价促销,又开始打价格战,最终结果就是指南针垮了,各地分校也死了一片,像万国很多分校都不做了。

机构学习包也是,我们印书我知道,印刷在弄环保的这两年基本每年都要涨百分之20-30,如果各个机构不涨,肯定不长久,但涨价又怕销量,所以就扛着,不亏就好。

现在的现状就是,很多法考机构能生存下来,按时发课酬就不错了,留来发展的资金很少,抗风险能力很低。

一般其他行业的处理就是有个协会,确立好一些准则,不允许价格战之类的,但法考目前没有,各个机构也跟仇家一样看不对眼,但结果就是恶性竞争,市场越来越小,整个行业也越来越差,现在就靠几个名师扛着,看这几年各个老师都老的很快你就知道了,其实全国一年一两百天课非常累,成立了机构的老师还要管理公司,养活那么多员工,还要开会,写书,寻求发展,身体都快透支了。所以,我认为,每个行业成立和行业协会,确立一些准则是有必要的,可以规范竞争,可以做大整个市场,还可以避免类似指南针之类的搅局者出现。


三、关于蒋四金和觉晓

很多人问觉晓这个机构和蒋四金,在法考这个行业中,我们应该也可以算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机构和老师了,淘宝买书都看得到蒋四金推荐,觉晓APP的使用人数也是行业前三。

关于我和觉晓,我有太多要说的,后面找机会详细给大家聊聊创立的过程和发展,现在不展开了,只是想感慨下做什么都不容易,然后说下对觉晓的期许就好。

很多人以为我就是靠写写推荐老师,书单,计划等火起来的,其实背后都是经验和长期的积累,还有对法考培训的了解,每个科目知识点的熟悉,模仿我的人多了,写推荐的也多了,其他行业也有,但能持续被传播和认可的不多,坚持写的也不多。

还有我的带读课,这是我原创的模式,很多老师也弄带读,但他们理解的带读就是一个科目三小时,带你翻一下书,而我的带读模式是针对0基础带着读书,所以基本所有知识点都会讲,还会带着完成笔记和勾画重点,也会在课程中留给读书的时间,我讲课也有四五年了,不敢说多厉害,但基本应试问题不大,听的学生也不少,每年也带那么多只听我的课的学生,过的也不少。

我们带班也是,模仿我开内部班的多了,但服务内容和质量跟得上吗,我们免费群带的基本都比各个机构收费群还好,几年下来,计划,模考系统,app这些都再花精力做和完善,后台还做了复杂的监管考核系统,就是为了在人数增长的同时确保带班质量不下滑,甚至提高,

我们花在怎么带班上的精力是所有机构最多的,带班的班主任也是各机构最多的,没做到的纠正改进,四千块的班比其他机构几万的班都好,名师也配齐,APP也完善,模考也每周都有,班主任还要电话督促,一直带到考前没附加收费,押题也不附加收费,这些坚持其实都挺难得,尤其越做越大,员工越来越多之后。

还有,去年我们主观题题库和AI批改系统一下子就火了,一是做的还可以,二是其他机构没有,很多人就说,运气好,恰好做了,抓住时机;其实不然,谁都知道主观题重要,都在做,但能做成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整整做了2年的铺垫,一台批改服务器一年租金就30多万,我们半年才收集和导入完600多个案例题,背后有20-50人的教研团队花了一年半不断的校对批改的关键词,模拟批改,一个案例弄了十几遍;法条和模考系统也都早就搭建好,才能在司法部上线后几天就上线,背后我们做了几个月了;其他机构要做也至少要投入几百万,做几年才能有这些批改系统。

最近,我也在带领觉晓全员商定价值观和准则,我们在确定:

我们要不要打推售骚扰电话,还是要专心带好班,做好产品和课程来发展,以后能不能欺骗学生,做虚假宣传等一系列原则和准则,让觉晓在扩大的同时不变恶,我们做不好改正就好,但不能背离初心。

我和觉晓,我更希望觉晓可以脱离我成功,主观题批改等产品就是基本脱离我做的,觉晓已经做的很好了,未来我想为觉晓注入更多的核心竞争力,让觉晓独立做更多的事,培养出自己独立的老师,我只是觉晓的一个起点,觉晓会发展的比我好。

我看到的行业问题不希望出现在觉晓身上,希望觉晓能做好,不被行业坏习惯改变,甚至可以去改变整个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把整个市场做大,产品服务做好。但我和觉晓还年轻,做的事也是没人做过的,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大家能多体谅,有意见和需求多提,我们会逐一优化和改正。



四、结语

法考这个行业缺失的很多,服务和产品都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不仅仅几本学习包,几个名师就是所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通过每个行业者的努力去改变,正视问题,多思考,找到正确的路,找到对考生,员工,老师,公司都好的路坚持走,才能长久。

希望未来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好,希望法考江湖少一些搅局者,多一些改良者,希望法考江湖依然精彩!


蒋四金

写在2020年初


八一八 | 法考江湖风云录——蒋四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