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导语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文学、艺术等璀璨的文明之外,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墓葬文化。中国的墓葬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它也是人们缅怀祖先以寄托哀思之情的归宿。

根据考古调查发掘,墓葬文化最早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3500多年,在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就已经发现中国最早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时代、地点的差异,墓葬文化也各有不同,经过上万年的发展,形成了有土葬、火葬、水葬、悬棺葬、塔葬、衣冠冢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土葬。

殷商以来,历朝历代墓葬主要形式都是采用土葬,土葬也发展了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室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等形制,其中以木椁墓最难以存续,然而正是这最难存续的木椁墓葬方式,却发展出了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一、“黄肠题凑”是古代墓葬形制与工艺的巅峰

(一)“黄肠题凑”的等级使用制度森严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的推崇,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消散,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帝王贵族们生前过着奢华的生活,因此在死后还想继续幸福,因此他们对于“丧葬”特别的重视,往往把生前的一切用具都陪葬在自己的陵墓中,同时在墓葬制度中也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墓葬现象。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发展于周朝,盛行了秦汉,它是等级墓葬中最顶层的存在。“黄肠题凑”是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黄肠题凑”有着森严的制度约束,其它贵族阶级使用就是僭越,平民百姓更不用提,“黄肠题凑”的奢华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黄肠题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汉旧仪》记载: 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黄肠题凑。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二)“黄肠题凑”的形制和工艺繁杂。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黄肠题凑”是个什么样的墓葬形式,它的形制和工艺也繁杂,我们看一下古书中的解释。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是墓葬的最高等级,他的形状是用方形柏木堆成的框型结构,用于椁室四周。那什么是“黄肠”呢?“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它是去皮后只留黄心的柏木,因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所以这样称呼它。

那什么是“题凑”呢?“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叠垒、平铺,极少使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就像我们装修时订的钉子一样,其方向和椁室垂直相对,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黄心枋木全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从其内侧看,四壁只能看见枋木的端头,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题凑”的由来。

“黄肠题凑”的形制尊贵。首先,松柏自古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向来有着品行高洁的寓意,为世人所尊崇;其次“黄肠题凑”的材料选用大量的柏木,柏木是中国最为坚硬的树种之一,其非常地坚固耐用,经历上千年都不会损坏;最后,柏木木质密度较高,其木本身散发也迷人的清香,还富含大量的油脂,耐腐蚀能力极强,作为墓葬材料再合适不过了。

“黄肠题凑”的工艺繁杂。其工艺是用柏木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柏木本身打磨的光滑,就像现代盖房子用的砖,摆放起来非常平整,严丝合缝,若有不平之处,还要用木屑或木片填充,使其各层保持整齐严密,最后再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因此对工匠们手艺水平要求比较高,其制作起来工艺非常繁杂,造价也非常高。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三)“黄肠题凑”的安全性最高。

按照《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因此厚葬死者才是孝顺。到了汉代,依据汉礼规定,黄肠题凑与玉衣、 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天子礼葬时,在棺椁外面设有便房,同样用柏木堆砌而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一方面可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柏木极耐腐蚀,其规模宏大,动辄使用数千上万根柏木建造,极利于保护棺椁,使里面的棺椁难以受到损坏,因此成为了难以存续的木椁墓葬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其寿命可以延续数千年。

另外由于汉代的帝王贵族相信死后灵魂能继续存在,因此会在墓葬中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这种习俗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墓中巨额的财富吸引了无数盗贼觊觎的目光,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以盗墓为生的群体。为了阻挡盗贼对墓葬的破坏,古代的陵墓设计者们就根据盗墓的形式,逐渐摸索发明了黄肠题凑这种卓有成效的防盗措施,其效果绝佳,成为了古代皇帝陵墓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二、“黄肠题凑”的建造工艺,难倒了数千年以盗墓为生的摸金校尉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是汉朝末期的枭雄曹操专门设立的,其作用主要是盗窃古代陵墓中的金银财宝,以支撑他庞大的军费开支。后来摸金校尉发展成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因此后世人对盗墓贼还有一个说不上文雅的统称——摸金校尉。

从“黄肠题凑”的建造工艺我们就可以看出,其设计之初的主要目之一就是针对摸金校尉的,因此对于摸金校尉来说,“黄肠题凑”就是一个“甜蜜的噩梦”,它即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宝库,又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得手的噩梦。为什么“黄肠题凑”这么难以盗掘,以至于让千百年来的盗墓贼闻之色变。其中仔细研究过“黄肠题凑”的结构我们就会知道,这种墓葬形式不但让古代的摸金校尉们无从下手,就是在科技水平十分发达的现代,一样让盗墓贼们束手无策。

我们就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黄肠题凑”的盗掘难度。2011年6月,陕西省凤翔县的一座秦朝古墓,进入了一群盗墓贼的视线,他们对这个古墓十分的觊觎,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座古代墓葬的极品——“黄肠题凑”。于是这伙盗墓贼散尽家财,筹集十几万元购买了炸药等盗墓利器,开始对这座秦朝古墓进行盗掘。

可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伙盗墓贼整整忙活了4天,将这座古墓炸开了19米的深洞,仅仅只破坏了其中的一根“黄肠”,可把这些家伙给郁闷坏了,正当他们准备继续努力之时,被闻讯赶来的民警抓了个正着,然后很不光彩的出现在当地的报纸上。这伙愚蠢的盗墓贼因为小看了“黄肠题凑”而锒铛入狱,并以其愚蠢向世人普及了知识,让现代人也了解了“黄肠题凑”这种古代帝王的墓葬形制防盗功能是何其的强大。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为何“黄肠题凑”墓葬会让古今的摸金校尉们十分崩溃,挖又挖不开,炸也炸不毁,其难以盗掘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黄肠题凑”墓葬的规模宏大。我们知道,秦、汉的君王不但追求长生,还信奉死故后灵魂不死,继续享受权利,因此他们会在即位之初就开始修建自己陵墓。就比如汉武帝刘彻,他是公元前141年登上皇位,公元前139年,也就是他即位两年后,就开始安排张汤负责为他修建陵墓。半年之内,汉武帝把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和数万民众被征集到槐里县茂乡(今陕西省兴平市),此项工程一直持续了53年,一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故,随后葬于茂陵。此时的茂陵高14丈,方140丈,陵园南北墙垣415米,东西墙垣431米,整个茂陵修建工程包括陪葬墓在内,园区面积达到2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小县城城区那么大。

茂陵主陵高46.5米,顶端南北宽40.60米,东西长39.25米,其封土体积高达84.85万立方米。其地下由地宫、便房、黄肠题凑和梓宫四大部分组成。茂陵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核心建筑地宫,而地宫的核心建筑,就是黄肠题凑,其里面是梓宫,有五棺二椁,放置于墓穴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这里就是便房,其作用和目的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由此可见,帝王陵墓是如此的宏大,摸金校尉们即使找到帝王陵的地宫,也很难突破,即使突破了,还有黄肠题凑作为屏障,就古人那些简单的盗墓工具,根本打不破黄肠题凑的防护。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其次:“黄肠题凑”名副其实。黄肠题凑的原料是柏木,这种树种生长极为缓慢,上百年的柏树才能长20公分粗细,其材质本身密度极高,非常的坚固耐用。我们以1974年发现的大葆台西汉墓为例,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汉代黄肠题凑墓,这座陵墓地宫规模宏大,使用了“天子之制”,由“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组成,其地宫结构由墓道、甬道、外回廊(外藏椁)、黄肠题凑、内回廊、前室和后室诸部组成,用料超级实在,是由几百立方米的柏木、楠木等珍贵木材构筑而成,东西宽18米,南北长23.2米。

其中的“黄肠题凑”由柏木堆积而成,总长42米,木墙高3米,厚0.9米,它的建造使用了15880根处理好的柏木,其大小为10厘米×10厘米×90厘米,这些柏木重叠反复,共用去约122立方米木材。按照现代人使用的实木双人床来类比,一立方木材能做5张双人床,这样一座“黄肠题凑”就用去了600多张实木双人床的木料,可见其用料有多实在,而且这还全是柏木,这么多的木料得用多少颗柏树才能做成啊,真是不敢想像。

最后,“黄肠题凑”足够坚固。

因为工艺的原因,使得黄肠题凑格外的坚固,它用处理好的柏木材料一层层平铺,整个建造技艺比现代人用砖还要严谨,每根木料都要保证紧密贴实,即使不平之处也会专门进行处理,使其严丝合缝,另外其建好之后还要在上面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如果按照大葆台西汉墓的“黄肠题凑”来计算,其用木料122立方米,一立方米柏木料重约0.5吨,整个“黄肠题凑”本身就足有61吨,其上还有封土,仅1号墓封土数量就高达3万立方米,在这样的压力下,其下的“黄肠题凑”极为牢固,任何摸金校尉面对它时都会仰天长叹。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三、“黄肠题凑”的绝世奢华,决定了它必定会泯灭。

这样奢华安全又能代表皇帝地位的“黄肠题凑”,为什么只盛行于秦汉中早期,到了东汉中后期时,它就几乎消失了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与汉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黄肠题凑”本身的缺陷有关。

首先,汉朝的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阶级使用的是竖穴式土坑墓﹐在墓中设置木椁,这种竖穴式木椁墓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和东汉前期,此种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沿袭的是周代的礼制。在这些竖穴式木椁墓中﹐许多帝王和诸侯、权臣还使用了“黄肠题凑”的顶级墓葬形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西汉中期,黄河流域开始使用横穴式的洞穴,并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然后在全国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竖穴式土坑木椁墓。而贵族的墓葬,又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这种又被称为“崖墓”,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江苏徐州龟山汉墓和河南永城梁孝王墓也是这种形制。

到了西汉中晚期﹐关中和中原一带出现了用小型砖建造的墓﹐这种形制被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时期﹐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竖穴式土坑木椁墓几乎就消失了。

其次,东汉的薄葬之风,也加速了“黄肠题凑”的消亡。《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国家越大,家族越富,其陪葬的物品就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衣,赏玩、嗜好的物品,还有钟鼎壶鉴,财货珍宝等等无数物品皆可陪葬。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似四面有檐的屋子,里面棺椁数层,并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送葬之时灵车左右执绋送葬的有万人,牵引灵车行进,这么多人得用军法指挥才行。

从古代墓葬文化巅峰的黄肠题凑,谈数千年来摸金校尉的切肤之痛

可见汉朝时人为了迎合厚葬之风,几乎掏空了所有的家底,这些财货全部陪葬,又限制了金融的流通,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东汉统治阶段深刻认识到这种厚葬风气的危害,于是从东汉时期帝陵修建开始,规模就大幅度缩减,相对于秦、西汉时期的厚葬之风,其俭葬、薄葬现象十分明显,对后世影响深远,“黄肠题凑”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基础。

《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最后,与柏树资源的大量消耗有关。柏树的成材时间非常漫长,一颗能使用的柏树最起码要生长百年,一但大规模砍伐过后,再想形成树林就非常困难了。秦汉时期的厚葬风气,使得帝王、贵族阶级对人力、财力和柏树原木的消耗十分的巨大。在西汉绵延的194年中,“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制不但帝王用,各位诸侯也在用,其消耗更是巨大。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刘焉死后:“发常山、拒鹿、琢郡柏黄肠杂木, 三郡不能备, 复调余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 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诸侯王规格的黄肠题凑,其所需柏木,征三个郡还不能备齐,更要发动六州十八郡共同努力,可见柏树在西汉中前期消耗的巨大,那么皇帝的陵墓耗费则更多。从现代发掘的上百座汉墓中,发现使用“黄肠题凑”结构的墓葬还不到10例,可见当时的柏木资源几乎消耗殆尽,因此西汉后期的黄肠题凑开始使用黄肠石代替,木质结构的“黄肠题凑”因资源枯竭无奈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为它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结语

“黄肠题凑”,作为专属于古代帝王的墓葬文化巅峰,在沉寂的地宫中陪伴了君王两千余年,其发展的极为兴盛,也因其巨大的人、财、物消耗,消失的也非常迅速。虽然“黄肠题凑”只在历史上兴盛了二百余年,却给摸金校尉们造成了无法抚平的伤害,“黄肠题凑”所蕴含的财宝之丰富,盗掘难度之巨大,让两千年来摸金校尉们可遇而不可得,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切肤之痛”,“黄肠题凑”也成了他们最为痛恨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