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曹操大勢所趨而未稱帝?

海納百川233699882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互相征伐。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順勢統一了北方。此時的曹操,已經成為諸侯中實力最強者,再加上漢獻帝在手,曹操完全有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登上帝位的條件。可是,曹操並未這麼做。

之後,曹操舉兵南下,與孫劉聯軍大戰於赤壁。如果曹操能夠在赤壁之戰中取勝,那麼一統天下,就變得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可是,曹操敗了,三足鼎立之勢隨即形成。此時,即便是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依然是群雄中實力最強者,曹操同樣有稱帝的資本。此時的曹操,還是沒有稱帝。

其後,劉備取益州,得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起兵北伐襄樊。孫權背棄了孫劉聯盟,投向了曹操,襲取了荊州,殺死了關羽。襄樊大戰之後,孫權上書曹操稱臣,並勸曹操稱帝。曹魏的大臣,陳群、夏侯惇、司馬懿等人也勸曹操,可曹操再次拒絕了。

曹操在襄樊大戰的第二年去世,終生沒有稱帝。曹操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應該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曹操內心有英雄情結,希望做一名能臣。

我們最熟悉的對曹操的一句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但是,按照《後漢書》所載,許劭所說的原話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完大笑而去,非常的開心。

東漢末年,恰逢亂世,黃巾軍紛起,群雄爭霸,曹操正好可以做一名匡扶漢室的英雄。這一點,在曹操自己所寫的《述志令》中,也有所表達:“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正是因為有他曹操在,所以,漢室才得以延續。而在他去世之後,曹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就心滿意足了。

其次,曹操知道天下大勢未定,還要籠絡人心,不能成為眾矢之的。

漢室雖然衰微,很多人還是忠於漢室的,比如極力反對曹操稱魏公的荀彧。還有董卓時期的王允,以及曹操專權時期的伏皇后,及其父親伏完,甚至是衣帶詔的劉備、董承等人。

同時,諸侯眾多,誰妄自稱帝,其他諸侯就可以憑此為藉口,討伐之,使之成為眾矢之的,而且結局都比較慘。比如有名的袁術,原本不稱帝的話,還可以得到一些幫助。結果,袁術一稱帝,很快就眾叛親離,成了孤家寡人,連戰連敗,最後悲慘的死去。

曹操耳聰目明,為了籠絡到更多人的支持,自然不會貿然稱帝。

再有,曹操握有實權,雖未稱帝,實權跟皇帝沒有兩樣。

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丟失了本已到手的荊州大部分地盤。但是,曹操揮師西進,很快奪取了關中,涼州等地,並趕走了反叛的馬超。曹操以此為功,讓漢獻帝准許自己“參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一套,後來基本上成為了歷朝歷代篡位之前的標準流程。

曹操接著又迫使漢獻帝封自己為魏公,封地達到了十郡國之多,遠遠超過西漢初期劉氏藩王的封地。

曹操在收降張魯,得了漢中之後,又逼迫漢獻帝加封自己為魏王,同時,“加九錫”,並立曹丕為世子,公然違背了漢高祖所定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

緊接著,曹操僭越使用天子禮儀,穿戴、儀仗、裝飾,以及居住的宮殿,全都按天子形制。此時的曹操,名義上還是漢臣,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又何必急於一個皇帝的虛名。

最後一個原因,曹操希望自己的兒子曹丕篡位。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襄樊大戰之後,孫權向曹操稱臣,勸曹操稱帝。曹操呢,將孫權的書信交給了群臣看。這其實是曹操的一個試探,群臣中的大部分都支持曹操篡位。

此時的天下,劉備僅僅佔有益州和漢中之地,而孫權隨拒有江左之地,可是名義上是曹操的臣子。可以說,曹操從名義上完成了大部分疆域的統一。再加上群臣的支持,曹操稱帝的條件,已經非常成熟。

但是,曹操說了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個典故已經暗示了曹操的計劃。周文王並沒有滅亡殷商,而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攻取了朝歌,殺死了殷紂王,滅了商朝。曹操應該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不要再背一個篡位的名聲了,乾脆讓自己的兒子曹丕來做就好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曹操很快去世,曹丕繼任魏王后,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成了皇帝,建立了曹魏。唯一讓曹操失算的是,曹丕偏偏將諡號給顛倒了一下,自己佔了“文”的諡號,成了魏文帝,反而給了曹操“武”的諡號。

曹操雖然沒有篡位,但是還是被曹丕追為了魏太祖武皇帝,太祖是隻有開國皇帝才有的廟號呀。曹操到底是篡位了,還是沒篡位呢?曹操、曹丕,也是一對活寶父子呀。


奕天讀歷史


不是曹操不想稱帝,而是客觀現實的束縛,讓曹操不敢稱帝,主要有下面三條原因


1 窩裡反

建安二十四年9月(219年),曹操為了抵禦劉備對漢中的攻略,親率大軍在長安督陣,老窩鄴城爆發了一場叛亂,魏諷謀反案。

魏諷是當時的名士,才華橫溢,備受士族推崇,被曹操的心腹鍾繇徵辟,擔任相府西曹掾。他趁曹操遠征在外,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威震華夏的時候,聯絡了一群鄴城的官吏,準備奪取鄴城,傾覆曹魏。結果事情敗露,被鎮守鄴城的世子曹丕所殺,株連甚多。

曹丕

魏諷一案並不複雜,而且一年多之前,曹魏鎮壓了在許都的金禕、耿紀謀反案。但是,魏諷案給曹操的震動遠超過金禕、耿紀一案,原因在於魏諷案有其特殊之處。

魏諷是沛國人,和曹操是老鄉。曹操對沛國的老鄉一直信任有加,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心腹和基本盤,沒想到這次謀反的竟然是這些老鄉。

另外,不同於金禕在許都起事,這次謀反居然是在曹操苦心經營的老窩鄴城。如果說許多因為住著漢獻帝,有不少人還對漢室抱有一絲期望,那麼敢在曹操自認為銅牆鐵壁、萬無一失的鄴城對曹魏發難,簡直是在狠狠的扇曹操的耳光。

參與魏諷謀反的,是一大群曹操曾經信賴有加的人。比如張泉,是張繡的兒子,張繡自殺後,可能是心中有所愧疚,曹操對張泉一直不錯。王粲,和曹操一樣,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信賴,沒想到他的兩個兒子也參與謀反。

魏諷案,反應了曹操在建安末年不顧一切加強集權、為稱帝鋪平道路的行為引起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和衝突,這次衝突的性質和嚴重程度較之之前許都漢室舊臣的反抗都更為嚴重。

曹操對此心知肚明,雖然曹丕在鄴城下手狠辣,但是曹操接手後,被迫採取了一些息事寧人的措施。劉廙的弟弟劉偉參與了叛亂,曹操並沒有按傳統將其滅族,僅僅將其降職。這比起金禕案中,利用“救火”一事巧立名目屠殺百官的做法,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鮑國安版曹操

這可以想見,如果曹操繼續冒天下之大不韙強行稱帝,鄴城不定會出什麼簍子。“耗子動刀窩裡反”,老窩不穩,還稱個毛帝啊?

要想順利稱帝,既要安內也要攘外,老窩一波接一波的鬧謀反,外面幾個老冤家也沒閒著,成天給忙的焦頭爛額的阿瞞找不痛快。

2 孫權和劉備的壓力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改變了之前積極擴展地盤的戰略進攻態勢,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曹魏王朝、消滅漢室殘餘勢力上。

孫吳集團很快就意識到了曹魏戰略方向上的調整,利用這段難得的戰略機遇期鞏固江南腹心區域的統治,開發嶺南,掠奪人口和物資。從建安十九年開始,孫吳主動進攻空虛的淮南,迫使曹操不得不三次南征,但其目的也不過是鞏固合肥,而非像赤壁之戰一樣意圖吞併孫吳。

孫權,綽號孫十萬

按下葫蘆浮起瓢,這邊孫十萬剛開始搗亂,那邊蜀漢也沒閒著。劉備入蜀之後,眼看著就要做大,司馬懿、劉曄等人勸曹操趁劉備立足未穩、蜀中未定,率軍入川,消滅劉備,征服巴蜀。

作為三國軍閥中最有軍事才能的曹操當然明白其中的要害,他也想一舉滅了這個賣草鞋的假皇叔。但是無奈老窩頻繁起火,老曹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曹操的窘境,劉備的謀士法正分析的很到位,他勸劉備奪取漢中,因為曹操沒有以漢中為基地進攻巴蜀,“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不是曹阿瞞不能打,而是老窩又出事了,他得回去滅火。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利用曹操不在,率軍與曹魏爭奪漢中,一舉斬殺曹魏宗室大將夏侯淵,眼看著就要奪取漢中重地。

鬱悶的老曹只能一邊把草鞋劉的十八代先人問候了一遍,一邊再度親征,和劉備一決雌雄。無奈劉備堅守不出,曹操屁股後面的鄴城又出了魏諷謀反的大案,老曹只好嚼著雞肋退出當年費了不少力氣才拿下來的漢中。

關二爺

漢中剛玩完,曹操還沒喘口氣,老朋友關羽帶著荊州的蜀軍也來湊熱鬧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起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把襄樊的老曹幾乎殺了個乾淨,只剩下曹仁帶著幾千人堅守樊城。關羽一時間威震華夏,各種反曹勢力爭相聯絡關羽,想來個裡應外合送曹操回姥姥家。被揍的開始懷疑人生的曹操生出了遷都躲避關羽鋒芒的蠢招,好在謀士們勸住了曹操,孫權又趁機偷襲荊州,從背後幹掉了關羽,這才讓曹操撐過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大劫。

孫劉不斷的主動進攻,讓曹操在關中、洛陽、淮南幾條戰線上疲於奔命,這個時候哪有時間讓他從容佈置稱帝的事?估計老曹都想給孫劉寫信和他們商量商量,能不能等我登基之後咱們再接著打?

3 地方勢力的掣肘

都說曹操統一了北方,但客觀的說,有些地方只能說名義上統一。各地的豪族勢力依然存在,有的還保持了半獨立的地位。如果曹操稱帝,這些名義上的小弟們到底會不會鬧出什麼么蛾子,曹操也不是那麼有把握,比如清徐地區的臧霸。

臧霸是清徐地區有名的豪強,早在建安三年就投降了曹操。與一般的地頭蛇不一樣,他在清徐地區的總攬地位曹操是承認的。曹操之所以讓臧霸這個外人統治清徐,無外乎是利用臧霸在當地的巨大影響力保證東部的穩定。

清徐地區至於曹魏,有點像中東地區至於今日的世界,總是三天兩頭的搞事,當地的豪強沒事就造反玩玩。比如昌豨,先後五次叛亂,曹魏的這件糗事還被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給幸災樂禍了一把,很是沒面子。

臧霸

和其他反覆無常的豪強相比,臧霸算是講究人了,基本上都服從曹操的指揮,在官渡決戰之時,沒有在曹操屁股後面放火,曹操很是念他的好處。

曹操在世之時,知道清徐豪強自成體系,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以曹操的才能也就將將能駕馭得住。但是,這股獨立性比較強的異己勢力的存在,也為曹操稱帝埋下了可能的隱患。曹操對此是有擔心的,尤其清徐之地臨近至關重要的淮南,如果貿然稱帝,引起臧霸等人與東吳互相呼應,共同起事,曹魏的東部戰線很可能會因此崩潰。

之後的歷史證明,曹操的擔心並非是空穴來風。曹操去世之後,臧霸的徐州兵和青州兵居然串聯在一起,鳴鼓擅去。幸虧曹丕處置得當,未加深究,這才躲過了一場蕭牆之禍。


有上面這三個原因,曹操想稱帝,只怕是沒那麼容易。

對此,曹操頭腦比較清醒,他曾經對勸進的群臣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長期以來,這句話都被當成曹操不想稱帝的證據。但是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內容。

首先,周文王姬昌可不是什麼白蓮花,省油的燈。他一直積極擴展勢力,為奪取天下做準備。先後攻滅了密國、黎國,並對朝歌形成了直接的威脅。在姬昌去世之前,已經在諸侯的擁戴之下稱王,這對掌握中央政權的商王朝來說,是直接的挑戰。

曹操以周文王自比,並不是說自己沒有稱帝的野心,而是說自己恐怕不能一統天下,他只能為後代打好基礎,創造統一和建立曹魏王朝的條件。


歷史深度報道


稍微把《武帝紀》過一遍,也應該知道“曹操生前就差一步稱帝”了吧?結合他死後不久,曹丕就開始運作漢魏禪代,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出來的。

那為什麼曹操不稱帝,而不是不敢稱帝,曹操逾制比肩天子的時候,殺皇后皇子的時候,他怕什麼了?

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著稱帝,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體欠佳,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政權了,帝只是一個虛名;第四是稱王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世襲,稱帝則不能世襲。

曹操不稱帝,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從中年就有頭痛病(華佗專治頭痛,208年死,推出曹操患頭痛在208年前就有了),一直堅持對抗病魔十多年(208-220),身體是一方面因素;

赤壁之敗,劉備入蜀,漢中失守,然後天下三分,曹操怎麼可能在局勢不明的時候,急衝衝稱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政治圈中,他自己都不知道還有多少潛伏的反對力量。這是政治因素。

等到臨死前幾個月,孫權把投降信交到曹操手裡,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置之不理。這是不敢嗎?說到底還是時機不對,等到關羽被滅,曹操有條件了,生命也走到頭了。自己一輩子掙來的一切都交給了兒子曹丕。

再者,曹操何等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不是真心投降,雙方都是互相利用罷了,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地,說白了,就是希望關羽能轉過頭跟孫權打起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精明的很。

史實是關羽不信孫權的信為真,最後,兩頭吃虧,徹底玩完。

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至義盡了。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還是假設一下:

如果曹操延壽不死,孫權老老實實交出兒子做人質,在220年後,曹操絕對是會稱帝的,因為他前面就只有稱帝這一步路可走了,他不走,跟他打江山的臣子們也不答應。

還有曹粉喊著曹操做大漢忠臣。。。後人說曹操跟諸葛亮二人倒是很像,他們都是漢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都想盡心竭力輔佐漢室。其實縱觀全局他們都處於三國最鼎盛的時期,想要完成霸王之業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想要符合眾人的口味更是難上加難。醒醒醒醒,其實在荀彧死的時候,曹操就決定不回頭了,或者說回不了頭了。




妖呀妖歷史


答:這類問題我已經回覆N遍了。我今天用最簡單明瞭的方法給於說明:

曹操要想當皇帝,幹什麼!是不是要說的算,也就是關乎國家利益的大事小情得曹操來決定;執行處理這些事情的官員是不是也應該由曹操來任命或者決定。這是最主要的!什麼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八拜九叩之類……對於政治家來說,不在話下。可有可無。

(東吳大皇帝孫權)

基於這兩點,首先,曹操做出的決定必須要經過大家的同意或者多數人同意或者少數人中重量級的人物同意吧?換句話說必須有人支持他的決定,哪怕只是同意他一項決定,現給一個重量級的地位似乎也是值得的。既然是我同意你的決定了,你給我什麼?我能得到什麼?我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支持了你,你總要有表示吧!否則,我為什麼要支持你呢?

其次,你給我的地位和賞賜我得到了,我要這些東西幹什麼?還不就是為了老婆孩子子孫後代嗎!不一定都是這樣,但是大部分確實是一輩不如一輩。你曹操可以子孫相傳代代當皇帝,我呢?誰不想子孫相傳代代當大官呢?!你是不是也應該讓我也一樣代代為你“服務”呀!

(吏部尚書陳群)

現在你需要我,給我大官做,將來我的兒子肯定是不如我的,你來了個誰有才誰做官的唯才是舉?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你拿不出一個能保證我的子孫後代享有我一樣的權利的政策,我為什麼要支持你做皇帝呢?你當了皇帝,我的後代會是什麼樣的命運呢?織蓆販履!你拉倒吧,我還是另請高明吧。

所以,陳群也好、司馬懿也罷,就是給曹操一個選擇,我藉著孫權的勸諫表,一樣的勸你稱帝,但是,我勸你進位是有條件的!你如果進大位,必須接受我的《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機制。其實,作為曹操也不是全盤否定《九品中正制》,但是他並沒有全部的接受這項選拔人才的制度。

這項制度本身是非常好的👍!它是誕生於漢末用人機制的改革成果。至少在當時是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好評!莫非是曹操看到了它會容易被人為的篡改為謀求更大利益的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威脅到他自己的權利?才不對《九品中正制》“俯首稱臣”。不管是什麼原因,曹操就是沒有全盤接受它。曹操對那些勸進大位的人的回答靚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中行偃1


“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這時,各地諸侯紛紛而起,各霸一方,“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他們不管打著什麼旗號,都不是為了恢復漢室,而最終要取而代之。

曹操更是念念不忘地想有統江山。他寫的《短歌行》雲:“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見其心跡。況且魏、蜀、吳三園,曹操首先稱魏王。

他為什麼不稱帝呢?

不是他不想當皇帝,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是因為受著某些傳統思想的束縛。在他的心目中,漢王朝早已不存在了。他“挾天子以令不臣”,表明他凌駕在漢獻帝之上。他要遷都便遷都,要出兵伐誰就伐誰。

孫權、劉備等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並不過分。他之所以不稱帝,主要是條件不成熟。本來在赤壁決戰前,他就有掃平江南然後稱帝的意向,可是赤壁一敗,三國鼎足而立。從主觀上看,他沒有力量消滅東吳和西蜀。如果在這個時候稱帝,劉備和孫權就可以大興問罪之師,他就成為眾矢之的。董卓、袁術等人的下場,曹操是十分清楚的。當孫劉聯盟破裂,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勸他稱帝時,曹操拿著孫權的勸進表對群下說:“是兒欲跟吾著爐火上邪!”這話道出了他對稱帝的顧慮。曹模知道,只要他一稱帝,劉備、孫權等人便會跟著效法。曹操說:“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不願開這個頭,他對當時的形勢有著明確的認識。從這一點說,曹操不愧是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他把自己想做而又沒有把握的事情留給兒子去完成。當群下勸他稱帝,他回答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意思就很清楚。這比袁術,袁紹那些野心很大但又鼠目寸光的笨伯們不知要強多少倍。





杏林帥哥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歲,起兵作戰已二十餘年, “挾天子而令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敗已三年, “天下三分”局面此時已形成,統一夢想更加渺茫。朝野政敵攻擊他為漢賊,內部擁漢派亦心存狐疑,還有很多人巴望他趕快稱帝。曹操整理他此時此地心事,創作了一生最長“公文”《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

忠臣與篡逆

大人物往往有大困局,曹操的第一個深刻困局是出身。曹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養子。宦官比外戚道德基礎更為薄弱, “贅閹遺醜”(見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政敵順手就可給他一擊。因此,曹操被推舉為孝廉之後,接著不論任洛陽北部尉、任議郎,還是任濟南相,皆採取不避險惡與宦官勢力對抗態度。

建安元年(196年),在腥風血雨中壯大起來的曹操接受毛玠建議,成功迎獻帝至許縣,立許為都,開始“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在軍事上、生活上犯了不少嚴重錯

誤,屢次差點喪命,但在事關皇位問題上卻向來謹慎。

《述志令》下半部完全以“忠”為陳述主題。曹操歷數自己心目中的榜樣:齊桓公、晉文公、周文王、樂毅、蒙恬。曹操以前三者皆“兵勢廣大”卻忠事其主來自況,以後兩者表明自己累世忠良。眾所周知,齊桓公、晉文公後來稱霸了,周文王不代商,其子武王卻代商了。歷史上更多的是名將重臣死於功高震主。比如蒙恬,曹操曾讚賞蒙恬,後面又對蒙恬有此評價: “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

曹操的意思是明白的:稱帝之事讓子孫去做吧。

聖人聖王

《述志令》面上主旨是陳述“忠”,深層動機是向天下向這個血腥江湖表明自己的巨大存在,但曹操不能無視皇權道德緊箍咒。他的態度是明確的:我本人至死不稱帝,就對得起漢室,對得起天下,對得起歷史了。

曹操有俯視皇位的胸襟,皇位並非最高追求, “聖人聖王”才是他的理想。曹操的聖人聖王情結不僅流露在《述志令》中。他死前一年,孫權來信自貶為臣,勸曹操稱帝,曹操營壘內也有大股勢力盼他趕快稱帝。他把孫權之信向部下公開,說: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略》)身邊的人卻不屈不撓,已經說成不稱帝天理難容了。

曹操這樣打消他們的念頭:“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為人生榜樣,他們一個是聖人聖王,一個是有“元聖”之稱的賢臣。曹操的自我期許是清楚的:有生之年做漢室“周公”,身後則期望成為“周文王”。

在這一選擇中,現實妥協、道德自律、自身期許都包含其中了。曹操一直鬥志昂揚,企圖一戰定乾坤,無奈赤壁之戰後已無此可能。誰打仗最厲害,誰就能贏得統一和平,誰就是潛在的開國之君。曹操能看透,孫、劉等不會看不透。除了孔融、荀彧這類憨直士人能真正心存漢室,試想梟雄們是以何種眼光、何種心情打量江山天下?梟雄們之所以皆惦記那個名存實亡的漢室,原因在於不論皇冠以何種方式降臨,總是來自漢室。劉備既有帝室之胄這一金字招牌,似乎怎麼折騰都不會被當作亂臣賊子,但令他激動不已奮鬥不息、臉皮一厚再厚的根本動力,還是自己做皇帝這一美好前景。孫權無牌可打,就盼著有人率先稱帝,他好搭順風船。風口浪尖上的那個梟雄正是曹操。曹操的“聖人追求”實在是玄之又玄。在皇權道德的天羅地網裡,曹操註定成為一個大怪胎。

被重構的奸臣

宋朝之前,對曹操的褒貶,基本尊重歷史事實。《三國志》作者陳壽給出的“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一評價,得到廣泛認可。唐人稱曹操為曹公,評價極高。至南宋,偏安局面令統治者氣虛膽怯,無力打量天下,便視蜀漢為正統,視曹魏為篡逆。帝王們越是感覺到自己苟延殘喘的狀態,曹操便越是一個噩夢。到明、清,皇權體制愈來愈僵硬,道德路徑愈來愈狹窄,隨著《三國演義》及三國戲的流行,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丑般的曹操便代替了真實的曹操。

羅貫中欲表忠、孝、節、義為充塞天地之道德價值,劉備、曹操為其正負兩極。不過,讀《三國演義》,從曹操奸詐裡常讀出可愛,乃至讀出忠厚,從劉備忠厚裡卻常讀出虛偽。魯迅看得分明: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國小說史略》)。

清統治者對各類小說大都是取排斥乃至禁絕的態度,唯對《三國演義》例外。不僅如此,清統治者還命大臣將小說改編成長達一百二十出名為《鼎峙春秋》的連臺本戲。戲中“尊劉貶曹”成為絕對理念,曹操成了與歷史事實甚少關聯的漫畫式固定丑角。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統治者,對“篡逆”格外神經過敏,既怕天下視自己為篡逆,又要防範針對自己的潛在“篡逆”勢力,特別需要忠孝、節義的氣氛。《述志令》表明,曹操不是聖人卻有聖人追求。以當代眼光看,聖人追求或許不值得肯定,但卻是曹操雄偉氣象的來源之一。


君臨天下的人


曹操這麼名字相比沒有人不知道,曹操在董卓進京之後就和王允合謀一起刺殺董卓,之後參加了18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行動,可以說在這之前曹操的歷史形象應該大家都覺得很正面。但是在此之後曹操劫持了漢獻帝劉協,挾天子以令諸侯,特別是在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把袁紹給滅了後,實力大增,這時候的曹操實力可謂是達到了最高。

這時候的曹操猶如當年的董卓一樣,在京師說一不二,很多的賢臣良將都歸附於他,包括像荀彧這種對大漢王朝死忠的謀臣(荀彧是想曹操打下江山把江山還給漢獻帝),可以看得出曹操的個人魅力,也能體現曹操唯才是舉,知能善用,這點上董卓就完全不能比。

但是在曹操把持朝政之後,就迫使漢獻帝封他為魏王,這一點上已經破壞了大漢的基本國策,當年劉邦定下規定,非劉姓不能封王。但是在廢漢獻帝自己做皇帝這一點上,曹操一直沒有走,曹操自己也說了有生之年肯定不會做皇帝,但是後世子孫他就管不著了。果不其然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位置,不久就把漢獻帝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漢朝自此算是真正的滅亡了。

我們比較一下這曹操和曹丕,為什麼曹操不敢稱帝而曹丕能做到,我覺得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篡漢的罵名,曹操還是很注意個人形象的,之前也一直這樣的表裝自己。

第二,是曹操時期還有一大幫的大漢死忠粉,特別是以荀彧為首的這些文臣,他們阻礙了曹操稱帝的想法,因為當時這些人的話語權很重,特別是他們能帶動天下讀書人,代表著士大夫階層的想法,這點上曹操沒有辦法逾越;但是到了曹丕時期大家對大漢的感情就沒那麼深了,在這批老臣死去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有實力的反對聲音,反倒是大家為了加官進爵鼓動曹丕篡漢。

第三,就是天下的局勢所迫,曹操在的時候天下諸侯還是對大漢很忠誠,特別劉姓的諸侯王,曹操雖然控制住了獻帝,但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曹丕那時候就不一樣的,諸侯王之間的征伐使得三國鼎立,其他那些諸侯王基本都被消滅乾淨了,魏國實力最為強盛,曹丕有實力對抗東吳和蜀國,加上這時候的劉備和孫權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完全也不去理會什麼漢獻帝了,口頭上喊喊反對而已。孫權不用說了,大漢在不在和他沒什麼關係,劉備你看他之後能為張飛、關羽報仇興兵伐吳,沒見他漢獻帝被逼下臺舉全國之力去伐魏的吧,也能看出他們其實對於曹丕篡漢是一個無所謂的態度。

綜上3點,我覺得曹操之所以沒有篡漢是因為條件所逼,不允許他這樣做,這點曹操比誰都明白;而曹丕能這麼幹也是因為我們分析的這樣,天下大勢所趨,已經有這樣的條件讓他篡漢。


你的平頭小哥


曹操至死不稱帝是有原因的,而且他不稱帝的理由也非常符合歷史實情,作為今天的我們來看,也很有道理。理由如下:

第1條理由是名聲問題——曹操不願背亂臣賊子之罵名。

我們要知道,儒家文化的興盛始於漢朝,而且在漢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漢朝朝廷的最為看重的一種文化,而儒家文化最講究的就是忠孝禮義、倫理綱常等道德規範。所以說當時雖然是東漢末期,但這種經過數百年滲透的儒家文化,已經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認識裡。所以,忠孝等品質還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以儘管血雨腥風、戰亂四起,但是各地勢力還是要打著皇帝的旗幟才行。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他也一方面深知皇帝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骨子裡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要知道董卓就因廢一帝立一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國賊,甚至死的時候被點天燈,也沒有人管。更別說廢帝自立,恐怕要被萬夫所指,光是輿論唾沫都能把你淹死。當然這也是最關鍵的,曹操是背不起這個罵名的。所以曹操一再強調,他只想做一個周公那樣的能臣。正如他詩中所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2條理由是現實問題——曹操不願做袁術那樣的笨蛋被群毆。


凌風曉林


演義

曹操稱帝是意料之中,他親手打敗了大大小小十八路諸侯的十六路,僅乘孫劉二家,在長坂坡的勝利,已成統一全國的是實,分析:孫權有四十多萬兵馬比得曹操百萬雄(其實七十多萬),難怪東吳文臣沒有一亇主戰,孫權處有二難,降則受辱他人,戰怕打不過曹操。

。這時劉備窮極聊倒蝸居江夏兵不滿千,劉備派孔明過江,去喙孫權同曹操開戰。因為孫曹開戰,無論誰勝誰負同他沒有什麼利害關係,坐山觀虎鬥,或許還有混水摸魚之利。孔明過江與文臣接觸都是一邦投降派,為了戰降問題開展了一場大辨論,即有名的孔明舌戰群儒。當初東吳的情勢,文臣主張投降,從兵力上孤不敵群,在武將中以程普,黃蓋老將為首主張扺抗,理由是憑長江天暫地理優勢,從客觀上曹操北軍,幹雞子難過大江,可惜的武備總管周瑜還在朝,在江州:鄯陽湖操練水師,孫權因為大哥孫策臨終交待: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末久周瑜還朝。他已成為戰與降的關健人,他為了緩解人心,他對二邦勢力都不表態,誰說降即降,誰說戰即戰。此事要經吳侯一起研討,聽吳侯怎麼想,孫權主張,你周瑜衡量,能打則打,如打不勝則降,然後周瑜胸有成竹會見諸葛亮,天下能者皆同,二人都主戰。

。因此引起赤壁大戰,在這場這爭中雙方都採用的心理戰,即謀略為主,由於曹操營中缺泛頂級謀士而落敗。所以曹操說過,郭嘉不死,沒有此敗,他自已也默認,這場戰爭中有錯,可惜沒有人提醒,這說明了孫劉陣營的智商比曹營高,但曹操歷來知錯不認錯,只說了句郭嘉不死,沒有此敗,這句話也同時重重批評了曹營中的眾都謀士,都是飯桶。從此曹操的統一大業放棄,因他的身體不興了,還想當什麼皇帝。因為他生活水平和政治實權已都達到了皇帝相等,何必再討過空銜自取篡位的惡,聰明者唯有曹操也!


老龔166916589


曹操稱霸三國這麼長時間,並且又有那麼多有才能的人輔佐,為什麼他沒有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呢?

要知道,曹操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從他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他從一個不知名的漢朝的小官,一步一步招募自己的軍隊,佔領自己的城池,和別的諸侯一起爭霸天下,並且最終,以少勝多統一了北方所有的州郡。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諸侯。而在他稱霸的過程當中,有一個人對他幫助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人,他的霸業不會這麼成功的實現。這個人就是一直在給曹操出謀劃策的荀彧。在曹操之前,天下最大的諸侯是袁紹。當時他的門下可以說是謀士眾多,人才眾多。但是袁紹的性格優柔寡斷,使得很多人才都不太喜歡他。都覺得他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所以有的人就投奔了,更加惜才的曹操。而荀彧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他之所以投奔曹操,是看中了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覺得曹操是天下這些君主裡最聰明的一個。而且荀彧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他覺得自己是漢朝的臣子。而且當時曹操也正好藉著保護天子的名義,將天子扣押在自己這裡。使得外界很多人都覺得,曹操是忠於漢朝的,是想要振興漢室的。荀彧也是這麼覺得,他認為,如果投靠了曹操,幫助曹操的話,可以使得,大漢王朝,能夠再延續很多年。大家都知道劉備一心想要重振東漢的輝煌。但是荀彧作為一個忠臣,何嘗不是呢?這也是他畢生的理想。

於是曹操藉著,漢朝的名義,東征西戰。而荀彧也是在後為他出謀劃策。但是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在朝堂上,皇帝都要看他的眼色來辦事。這讓荀彧看起來非常的不爽,覺得曹操總有心想要謀反的意思。但是曹操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魏國,但是依然還是,對外宣稱忠於大漢王朝,做大漢王朝的附屬國。就等於說是漢朝的皇帝,封他做了一個王。如果說當時的漢朝,實力還比較強盛,那荀彧可以接受,但是當時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只是在曹操的庇護之下才得以苟延殘喘。只要曹操想,隨時他都可以滅掉漢朝,自己稱帝。這讓荀彧非常的不能接受。他來是為了振興漢室的,但是沒想到最後變成了這種結果。這時候曹操的勢力已經非常大,荀彧已經沒有辦法在阻止他。這時他只能做一個選擇,是去投靠,真正想要振興漢室的劉備,還是繼續留在這裡。

但是荀彧也是一個重感情,重情義的人,他是不會背叛曹操而去投奔劉備的。可當曹操的心思暴露出來之後,他又沒有辦法阻攔,這讓他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努力了這麼多年的目標,卻發現別人是在騙他的。但是他還只能留在這裡,幫助那個曾經騙他的人。但是現在他也不會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了了,每次早早想要做那些違反倫理綱常的,事情的時候,他總會站出來第一個反駁曹操。一次兩次沒有關係,但是久而久之,曹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曹操大局已定。

後面也不太需要荀彧的幫助了,而且荀彧一直在跟他唱反調,所以他就派人給荀彧送了一盒點心過去。但是當荀彧打開那個盒子的時候,裡面什麼也沒有。於是荀彧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曹操是希望他老老實實的不要總是跟他唱反調,閉上嘴巴。這樣曹操可以確保他安度晚年,並且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堅持了這麼多年的理想破滅的荀彧,這些身外之物對他來說還有什麼用呢?他不想再放縱曹操這樣下去,但是他自己又沒有力量可以阻止他,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自殺。

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對曹操,希望曹操可以守住一個作為臣子的本分。而且他們兩個這麼多年同甘共苦過來,相信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當荀彧自殺之後,曹操也是非常的傷心。我想曹操肯定也是哭過了,畢竟荀彧跟隨他征戰這麼多年,功勞可以說是非常的大。但是奈何,他兩個的立場不同。所以只能導致兩個人這麼多年的感情在這一刻破碎,並且使得原本好好相處的兩個人,現在反目成仇。而曹操也是記住了荀彧的警告,一直到死都沒有選擇篡位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