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历史上韩信心里想过要反刘邦吗?

用户6502379185851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个人认为韩信是没有想过要反刘邦的。

首先,韩信知恩图报,韩信只想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业,从韩信灭齐之后,项羽派人游说韩信连楚叛汉,而韩信却说,跟随项王多年不过是个执戟卫士,不得重用,而跟随刘邦之后,官拜上将军,统帅汉军,对韩信的计策言听计从,所以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韩信从心里认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由此可见韩信是不可能背叛刘邦的。

其次,韩信只有打天下的才能,却没有坐天下的想法,要不齐人蒯通让韩信自立为一方,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但韩信只是犹豫了一下,然后让人求刘邦封自己做齐王,可见其还是认刘邦为主。更是在之后帮助刘邦设下十面埋伏帮助刘邦在垓下之战中除掉项羽,一统天下。即使刘邦降其爵位,削其兵权,也只是顺从,如果韩信有反叛想法就不会那么轻易的交出兵权,更不会帮助刘邦除掉项羽!

再次,韩信只是合格的军事家,并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在他的心里建功立业就应该得到高官厚禄,而不应该被怀疑,不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功高震主,更没有及时功成身退,也没有看见刘邦的猜忌,也没有在意张良的提醒,所以,才最后落的身死妇人之手!

综上所述,韩信是没有想过反叛刘邦的。(个人观点,请大家评论)


华夏长河五千年


秦汉时期,汉王刘邦五次褫夺韩信权力和兵马,韩信不仅没有反叛还数次救助危机中的刘邦,最终帮助刘邦消除了最大的对手项羽,把刘邦推上皇帝的宝座。很明显,汉高祖刘邦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先联合各路诸侯剿灭项羽这个最大的对手,然后再从大到小,逐个栽赃剪除各地异姓诸侯王,他最后也明明白白的号令百官杀白马立誓,不是他姓刘的后代,绝不能封王。韩信有重罪,那就是功高震主,天下已经没有对手了,剩下的异姓诸侯刘邦自己都能解决。

刘邦五夺韩信

  • 第一次:韩信分兵之后先在京、索之间击败楚军,又平定魏国代国之后,军威大振,刘邦被项羽围困,立刻派人收去韩信大部分主力部队,并且命令韩信重整旗鼓,进军赵国。此刻实际已经给韩信敲响了警钟。这分明是韩信立了大功,受到刘邦忌惮,给他来了一出釜底抽薪。
  • 第二次:韩信用刚刚聚拢未加训练的三万新兵,背水一战大破二十万赵国精兵,灭了赵国立刻派使者劝降了燕国,收编而来的军队分出一部分派去支援刘邦,然而刘邦成皋大败之后,突然闯入韩信帅营,收走兵符印信,带走主力精兵,命令韩信带着残余兵马拿下齐国,这不是驱羊入虎口吗?
  • 第三次:韩信在垓下之战给项羽安排了十面埋伏,又用四面楚歌惑乱军心,项羽兵败身死之后,刘邦马上解除韩信兵权和齐王王位,把他迁徙到楚国,做了个有名无实的楚王。
  • 第四次:伪装游览云梦泽,栽赃嫁祸韩信谋反,褫夺楚王爵位,软禁韩信并贬低为淮阴侯。如果真有确凿证据证明韩信谋反,怎么可能不杀了他?还给他侯爵干什么?
  • 第五次:软禁韩信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安抚剪除掉韩信旧部下,然后再一次诬告他谋反,由吕后和萧何出面,把韩信骗到长乐宫钟室斩杀。韩信一直被软禁看管,在自己家都被人时刻监视着还怎么谋反?他想谋反也得有兵有将才能谋反吧。

非想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史记不知大家看过没有,韩信临死前最后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悔不听蒯通之言” 为何会这么说,那就是后来他想明白了,蒯通说的是对的!如果蒯通说得不对,他临死之前绝不会说那话,因为如果根本上就没有谋反的机会,那还后悔什么啊?由此可以看出,韩信之所以后悔,是因为他心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反刘邦。

韩信最后的下场是被刘邦的婆娘吕后灭三族,后果严重不严重?谋反不成功最后的下场也不过如此,史书说得没错,韩信是为了感恩刘邦提携和知遇之恩才没有反,韩信被旧情所累,终于痛失良机。

而韩信之所以不反,我想也是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吧。

1、韩信的性格 他还是属于忠义的一类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

2、刘邦在用人上还是挺有能力的,他懂得拉拢下属,这也许也是韩信不反的一大原因。

3、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 忠是古代社会所提倡的,《诗经》说:“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共一件袍子。刘邦给了韩信飞黄腾达,韩信感恩戴德,报恩的思想也是不反一大原因。当年韩信潦倒时一个给他饭吃的老妇人尚且要报答,更何况刘邦。



不求人的三脚猫


对于历史,没有对与错。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无数英雄豪杰有多少能走到最后。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被封淮阴侯。如果说韩信造反我感觉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楚汉战争中,韩信是被刘邦重用且手握重兵,如果说要造反那他就不可能在攻下齐国向刘邦要齐王的爵位。(要反早就反了,反正军权在握。)

再说刘邦,虽心怀天下,但性格粗暴,要单评自己的实力很难与项羽争锋,只好忍心不发收其锋芒,暗地里收罗人才,刘邦知道如果要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就要用到人才,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他对韩信这样的人才十分珍惜。但韩信在向刘邦要齐王的爵位时,就已经威胁到刘邦的地位了,但刘邦以大局为重,忍让给他爵位。

等到汉朝建立,百废待兴,刘邦想要把权力紧紧的握在手,就必须清除威胁他权力的存在,刘邦害怕韩信功高盖主,就命萧何设计夺了韩信手中的兵权,第二年萧何、吕后合谋设计骗韩信到长乐宫中。被用竹剑活活刮死。可以说是下场凄惨。

韩信在军事上是天才,但在政治上头脑太过愚笨。犯了大忌。以功要赏,使得刘邦不得不猜忌他。





修身明德


答案:从来没有。

分析:1.刘邦是韩信的英主。韩信走投无路,来到刘邦军队,不受重用。韩信溜走,萧何月下追韩信,然后刘邦封坛拜将,韩信盟誓,誓死效忠刘邦。

2.韩信没有自立为王的资本。韩信孤身一人投靠刘邦,军队都是刘邦组织的,对韩信来说,只是听韩信命令但是服从刘邦,韩信没有自立为王的军事威信。

3.韩信知恩图报。韩信封王后厚报洗衣服时赠饭的老妇人,同时也感恩萧何月下追回劝说和刘邦的封坛拜将之恩。关于淮阴侯的诗是这么反映的: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4.韩信没有背叛刘邦之心。韩信没有三分天下的主张,但是刘邦要除掉异姓诸侯王,所以对于吕后除掉韩信,刘邦没有阻拦。

5.韩信有缺点。韩信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在政治能力、胸襟格局、用人治世、性格犹豫等方面存在缺点,与刘邦比,层次低,不敢也不能反!



卢旭630995935


个人认为韩信并没有真正想过反刘邦,从这几点可以看出:

1、韩信有多次机会杀刘邦而没有动手。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多次被项羽战败,围困等,都是韩信去救援。在韩信掌握军权情况下,如果要弄死刘邦应该是有机会的,但是韩信并没有动手,只是提了加官,封赏之类的要求,不像一个有谋反心里的人的行为。


2、韩信在旧部陈豨谋反时毫无预案,轻易就被吕后诱杀。

韩信虽然对部将陈豨说过,如果他谋反,会助手一臂之力的,但是更多是被解除兵权后的牢骚话,实际并无行动。在陈豨真的谋反后,吕后很容易就将韩信骗到皇宫后斩杀,如果一个有谋反心里的人是不会毫无准备的。

综上所述,有机会杀刘邦而不杀,在自己部将谋反时毫无准备,轻易被诱杀,怎么看都不像是有谋反之心的人的行为。


历史同尘


韩信心里可能想过造反的念头,但还是忌惮刘邦,并没有露出造反的苗头,在蒯通劝其造反时,只有心动,而未有行动。当刘邦将其降为淮阴侯时,他已无造反的资本了。作为大汉皇帝,本可以放韩信一马,但还是惧怕韩信的军事才能,以及韩信过去逼刘邦封王情景,在吕后和肖和设计杀了韩信后,刘邦丝亳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就可以看出刘邦是希望杀掉韩信的,可怜一代战神竟死于妇人之手。临死方悔没听蒯通之言,说明心中可能有反意,但又不敢。兔死狗烹,这是农民出生的皇帝的通病,刘邦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共苦容易,同甘难啦!


汉阙故人


韩信在古代史上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被史学家高度评价,“汉初三杰”“国士无双”都是给韩信的赞誉。韩信那么厉害,他在为刘邦打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反刘邦呢?

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板,有些人就是适合打工的,跟他想不想没有关系,要说韩信从未想过反刘邦,那肯定是假的,谁没有说气话的时候?比如韩信被夺了兵权的时候,内心不会抱怨,不会想着“大不了反了他”的气话?韩信封王,后降为淮阴侯,心中不气愤?当然即使韩信遇到这些名节问题,内心肯定多少都会不平,多少都会说气话,也可能会产生“反”刘邦的想法,但我相信,这都是临时性的,从实质上来讲,历史上的韩信心里面没有真正想反刘邦。

当年,韩信攻打齐国,龙且战死之时,项羽就相当的恐慌,想利诱韩信连楚反汉,实现三足鼎立之势,如果韩信有心成为一方之主,以韩信的军事实力和控制区域,完全是可以实现,但韩信完全没有反叛之心,反而更加坚定要跟着刘邦打天下,谢绝了项羽的美意。

西汉雏形已成之时,齐人蒯通当时知道韩信手中的军事实力依然可以左右天下大势,更是借用面相术劝说韩信,说他有帝王之相,又以功高震主,名高天下等说服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度说动了韩信,但最终冷静下来,韩信还是选择相信刘邦,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还是会善待他,最多就是降级留用,不至于会被诛杀。

所以,终其一生,韩信有实力反叛刘邦,但却从未真正想过反叛刘邦,“国士无双”的名号,不是白给的。





梁一


如果说历史上的韩信在心理上从来没有反过刘邦,这也不现实。至少在惨遭吕后、萧何设计杀害之前,他是绝对有反刘邦的心理的,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想反也反不了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是个明白人。他深知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已经处在了功高镇主的被动位置,反刘邦确实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但是不反的话,似乎不好的结局已经可以看的到。蒯通向韩信说明自己意见的时候,正是占据齐国有利地形,拥有强将精兵,是反刘邦最佳的时机。但是韩信虽然号称是“兵仙”,善于作战指挥,用兵如神。可以说是将帅之才,但绝不是统帅之才。这样的机会他当然没有把握住,否则的话历史真的要改写了。

韩信知道:在反刘邦的这件事上,自己是不能反。



我们从刘邦成长的轨迹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特别是在驭人方面,他有着特别的本领。很显然,刘邦对韩信一直是有所提防的。为了防止韩信拥兵自立,刘邦一直牢牢掌控着部队的人事任命,不断的安排曹参,灌婴,傅宽等重要亲信控制着韩信部队的高层。韩信是半路出家投靠的刘邦,而这些人都是刘邦的生死兄弟,对刘邦是绝对效忠的。我相信韩信也是能够清醒认识到这一现实的。

在刘邦最窘迫的时候,韩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刘邦先是在彭城遭受大败,汉军主力损失惨重,接着又在荥阳与项羽部队形成对峙局面,部队粮食匮乏,士气低下,连续败仗,孤立无援。而恰恰在这个时候,韩信不但没有主动出兵援助,反而是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而刘邦这个时候又显示出他过人的驭人才能,说封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真的。当然这个时候的韩信是没有反刘邦心理的,如果真的定下决心要反刘邦,就算是封了个真齐王,也阻挡不了他反刘邦的步伐。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刘邦和韩信之间的一个是政治上的成熟,一个是政治上的幼稚。和自己的老板谈条件,岂不是作茧自缚!从某种角度讲,韩信根本就不是刘邦的对手。


趣史杂谈


莫须有吧,这个现在也不好说了

但是韩信嚣张跋扈不懂进退那是一定的

张良退而修仙,萧何自污求安

刘邦不知道他们是自保之策么,刘邦也知道,只是大家需要这么做而已

你们做个样子,不嚣张跋扈拿我当皇帝看,那么我也不动你们

看看韩信,皇帝你带十万兵顶死了,老子我带兵那是越多越好啊,多嚣张

刘邦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一路抹下来谁能说没有打击韩信傲气的心思在里面

但是韩信还是一样不知进退,结果栽到吕雉那个狠女人手上,死了也没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