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跟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

终南悠然翁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是这样的,《养生主》是专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庄子认为养生的要领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困扰,,文章先提出养生的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然后援引庖丁解牛的故事为论据,阐明人处世界,只有象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人人有问"才可以"保身","全生"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科学的,是消极的,但是我们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悟出于任何工作必须应客观规律的道理,这是有极大启迪意义的,

原文写一小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秋阁一凭栏


你好!你的问题涉及到我国著名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周的著作《养生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首先,要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内容: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其次,这个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最后,通过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是梁王说自己学到了养生之道,当然这是庄子假托的。那么,到底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呢?这还要回到这个故事来源的上一段引子来寻找答案: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因此,这就是庄子假托这个故事要交给我们的道理。


先森时年


养生主,不是指养生的意思,而是讲修身,生主,是人的主宰,养生主,就是讲人的修身养性。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再来看翻译:

有一个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道,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修身养性之道啊。”

庄子这个寓言讲“道”,就是存在于事物背后的真理。懂得这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游刃有余。这也是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


致一室主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我们看一些原文要点:庖丁杀牛,其所 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 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从原文义理看,庖丁杀牛,前提是以道御术,做到天人合一,顺应天道,待物以虚,道理上和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是一样的。

那么这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再看庄子的原文名句: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再结合一下中医名著黄帝内经的养生描述: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庄子和岐伯两位得道圣人,用上面两段话,表达同一个意思:顺应自然,合道而行,天人合一,则可以尽其天年。

那么综合庖丁的讲解,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庖丁也是一位得道高人,其所行所为,皆合天道,固看其解牛,可以得知养生之道


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这个问题原来我也疑惑,现在想明白了。刚想明白。

首先我们要明白养生是为了什么,长寿啊,健康啊,这个故事里寿命最长,最健康的是什么,不是牛啊,是庖丁的刀啊。用了十九年,解牛上千只。还若新发于硎。!而其他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因此,文惠君领悟的应该是这把刀怎么保持的这么好。而不是庖丁的目无全牛。

那么我想从这把刀上我们应该能领悟到

首先:避开是非矛盾纠缠,不凝至于物,如庖丁所说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其次:掌握事物和身体的规律天理,不妄作劳,不要使蛮劲蛮力。不要像良庖族庖,割、折。违反事物和身体规律。


凡人评论热点


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追梦小卒


庖丁熟知牛的身体结构,避其筋骨错节之处,故刀刃无损。牛的身体结构,喻社会(人生)规律,筋骨错综处喻困难矛盾。故保全养生,就要掌握规律,避开矛盾,方能自保。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其可取处;回避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是其消极处。人人回避矛盾,世界如何进步?


燕翼少主


了解自然属性,看透事物发展。就可以眼中有无物有形心中无物无形。


清水拾贝


凡事要顺其自然,不必勉强不须强求,要做到谨慎小心,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8蓝色双子8


顺应道之自然,就是最好的养生。庖丁解牛,就是因为顺应了“道”,所以游刃有余!人若能顺应道,自然也能游刃有余,所以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