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瓊外國人的抗疫故事

贈口罩、送食物、籌善款……外籍人士積極參與海南疫情防控

在瓊外國人的抗疫故事

2月21日,海南大學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280份雞肉三明治和石鍋拌飯。這份禮物由韓裔美國朋友全大衛送出,理由很簡單,他想請“宅”在宿舍的學生們吃頓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些留在海南的學生不得不“宅”在宿舍,減少出門次數。“疫情期間,我們儘量營業,給顧客提供方便。”經營餐館的全大衛笑著說,他在海南生活已有3年,2月19日是餐館的一週年店慶,不過因為疫情,店慶活動不得不取消,“很多學生是我的客人,我可以請他們吃飯呀!疫情期間,哪怕只能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快樂和溫暖,我覺得也值得!”就這樣,全大衛帶著8個員工整整忙活了3天,選餐、備菜、尋找包裝材料、聯繫學校,最終把禮物送出。

抗击疫情·深读 | 在琼外国人的抗疫故事

韓裔美國人全大衛(左)給海南大學學生贈送食物。

事實上,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只是大學生們,幾乎所有人的生活節奏都被改變了。

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需要全民參與抗擊。身為海南的一分子,許多在海南生活的外籍朋友紛紛加入,有的給“小吃貨”們送吃的,有的“宅”在家當起了鄰里的“家庭醫生”,有的志願向市民免費發放口罩,有的募集善款支援抗疫……有了他們的加入,海南這場“戰疫”平添了幾分國際溫情。

為海南做點什麼

他們是“快遞員”,是“家庭醫生”,也是“翻譯官”,生活在海南的外國人,盡己所能,為海南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有任何物資需要,請告訴我”

其實在請大學生吃飯之前,全大衛就已經身體力行地參與到海南抗疫中來了。

1月底,海口市面上口罩供應吃緊,不少市民跑幾家藥店都買不到。看著身邊人焦慮的樣子,熱心腸的全大衛坐不住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從韓國買來約6000只醫用口罩,免費發放給海口市民。

“我們這些‘老外’,也都想為防控疫情做點事、出份力,和中國人民一起早日戰勝疫情。”率真的全大衛說,和很多海南朋友一樣,一開始他也找不到口罩貨源,只好託朋友聯繫到了快遞公司,從韓國買了寄回來。

在發放口罩的同時,全大衛還細心地打印出正確的口罩佩戴方法,交給前來幫忙的志願者,讓更多市民懂得如何佩戴口罩,做好防護。

外籍英語老師莎拉毫不猶豫報名幫忙派發口罩。“海南人民很友好,我很愛海南,之所以參與這場愛心活動,就是希望每個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安全、健康,平安渡過這次難關。”她說。

這場疫情來臨時,海南大學一位意大利籍外教勞倫斯(化名)正在印度尼西亞度假。得知消息後,他迅速通過社交媒體聯繫到多位朋友幫忙購買醫用酒精和口罩,逐批發往中國,送給奔走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

“親愛的中國,如若沒有愛,恐懼便會取代理性,在這個世界肆意蔓延……”隨著第一批3000多隻醫用口罩寄到中國的,還有這封信,簡單的話語卻充滿力量,是勞倫斯的心聲。他在海南大學外籍教師工作微信群中說:“如果有任何物資需要我從國外帶回來,請告訴我。我將盡我所能,多采購一些物資。”

抗击疫情·深读 | 在琼外国人的抗疫故事

海南國際傳播中心海外傳播官與外國志願者在海口舉行免費口罩發放活動。

“引導大家科學應對疫情”

網絡時代,“宅在家”也能為別人提供幫助。

海口市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醫生沈義揚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在海南工作生活了近7年。2月4日,沈義揚一家從海外度假回來,接到社區通知,需居家隔離14天。隔離期間,他除了錄製小視頻教網友正確佩戴口罩等防護知識外,還志願當起了“家庭醫生”。

面對疫情,大家難免恐慌,因為醫生這個身份,沈義揚成了身邊親友、鄰居最信得過的人。

“一些外國朋友,海南的鄰居,包括我孩子的同學及家長,關於疫情有什麼不明白的會來問我,我也會通過微信、電話寬慰他們,為他們解答。”沈義揚說,謹慎起見,除了簡單的“遠程問診”,“我還會把海南的發熱門診、醫院免費諮詢服務的信息轉達給大家,引導他們減輕對疫情的恐慌和焦慮,科學應對疫情。”

連日來,海南外事部門通過“海南外事”“海口外事”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了英語、俄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漢語等6種語言的疫情防控知識。

海南大學愛爾蘭籍教師布萊恩·法雷爾成了小小“傳播官”,總是第一時間把中國的疫情防控進展同遠方的親友分享,打消他們的顧慮,增強防疫信心。

為了讓更多在海南生活的俄語區朋友瞭解疫情防控情況,白俄羅斯人康津晟和朋友通過“海南生活”網站(Hainanlife.ru)及時發佈中國、海南疫情防控信息,宣傳海南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措施等。

“最多的時候,我一天翻譯了20多篇有關疫情的新聞。”來自美國的嶽玫瑰在海南工作生活了14年,對她來說,海南就是她的家。面對疫情,即便在泰國度假,她每天都會關注中文互聯網上關於疫情的動態,利用空閒時間,翻譯疫情進展和政府採取的防疫手段等信息,為在海南的外國友人無償提供英文資訊。

抗击疫情·深读 | 在琼外国人的抗疫故事

留學生楊迪歐志願為進出校園人員檢測體溫。

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瓊外國人傳遞著海南疫情防控的信心和力量,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政府舉措便民、貼心、高效”

雖然疫情給生活帶來了很大沖擊,但海南政府的各項舉措,得到了眾多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布萊恩·法雷爾原計劃春節期間好好逛逛海南,卻因疫情不得不待在家。“特殊時期,我非常理解並支持海南政府採取的措施,我認為海南乃至整個中國都在儘可能地阻止疫情蔓延。”布萊恩·法雷爾還特別提到,學校一直密切關注大家的身體健康,校醫還會及時給予師生健康指導,送藥上門,讓人很安心。

2月19日,沈義揚的居家隔離期結束。“這天,我體溫檢測正常,便回單位上班了。”身為醫生,沈義揚深知居家隔離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能夠減少感染風險。

“現在憑一張健康碼,我們就可以放心出門。社區工作人員也向大家宣傳少出門、勤洗手、戴口罩,這些措施便民、貼心也高效。”沈義揚說。

為了讓外籍人士瞭解、支持和參與海南疫情防控工作,海南國際傳播中心、海南國際傳播網每天及時翻譯全國及海南最新疫情進展、權威防控措施及相關政策,並公佈全省各市縣定點醫療機構,以及航空、列車、港口交通信息,充分利用大數據、融媒體等技術手段,為廣大在瓊外籍人士做好疫情信息共享、防控指導和服務工作。

來自南非的斯蒂芬和傑西卡夫婦一直在網絡上關注疫情新聞。“說真的,我們也害怕過,但看到那麼多醫護人員‘逆行’而上,在前線衝鋒,我們很敬佩,也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有他們在,我們就很有安全感。”斯蒂芬說,海口的超市和商店食物供應充足,能夠保障特殊時期日常生活。

“海南政府為控制疫情蔓延所採取的行動令人敬佩。我們學校也採取了專業的防控措施,每天給進入校園的人員測體溫,免費為我們提供三餐、分發口罩,我們很安心。”瓊臺師範學院巴基斯坦留學生楊迪歐說,他受到了學校的照顧,也應盡己所能為疫情防控做點事。於是,他和同學們主動報名,當起了學校的測體溫“門崗”,還參與到為武漢捐款捐物的活動中。

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兩手抓、支持中小企業疫情防控期間健康發展、網上不見面審批……海南的這些工作,外國創業者康津晟都看在眼裡,“特別感謝海南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的服務保障,我們在海口全球貿易之窗租用的辦公室,得到了3個月租金的減免!”

“期待春天的到來”

“宅”在家、不亂跑,也是防控疫情的方式。在突然多出來的“假期”裡,來自南非的英語老師勞拉待在家裡寫下了英文詩《請不要摘下口罩》,還錄製了朗誦視頻短片,為更多外國友人加油鼓勁,“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裡,希望更多人通過這首詩明白,我們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和關心他人,等待好消息!”

“我不是遊客,我住在這裡,海南就是我的家。大敵當前,我想為海南疫情防控做點什麼。”韓裔美國人全大衛的話很簡單,卻飽含他對海南的深情。也因此,他才願意放棄回紐約陪媽媽過生日的計劃,留在海南費盡周折地買口罩、送口罩、送食物,在疫情中傳遞溫暖、傳遞力量。

“得益於海南各級政府防控疫情的各項措施,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患者出院,態勢向好發展,真的如釋重負。相信很多外國人和我一樣,依然充滿信心地在這裡生活,期待春天的到來。”全大衛說。

一場疫情,讓海南大學印度籍外教帕麗理解了何為“守望相助”。“海南大學就像一個大家庭,家人就是應該在最難的時候心連在一起,希望我能為中國、為海南做更多事。”在印度,帕麗還特別幫留瓊的海南大學教師採購消毒劑、防護口罩和醫用酒精,用實際行動詮釋何為“守望相助”。

一邊是海南菜農面臨的瓜菜滯銷問題,一邊是牽動人心的湖北疫情防控。在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的倡議下,來自美國、法國、泰國、老撾、西班牙、烏克蘭、菲律賓等國家的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外籍教師和國際學生,紛紛參與捐款活動,購買瓜菜運往湖北,把來自海南的關心和力量一同運往湖北。

特殊的日子裡,來自南非的幼兒園教師約翰·史密斯懂得了珍惜當下,享受與家人團聚的時光,他還有一個簡單的願望,那就是待疫情散去,再去海南海口火山群地質公園,遠足踏青。而這一天,終會到來。

(海南日報海口2月27日訊)

總策劃:曹健 陳成智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版式設計:張昕

(本版圖片均由採訪對象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