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趙匡胤能善待柴榮兒子,朱元璋卻容不下韓林兒?

隨豫而安2020


宋朝建立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相對溫和地處理了功臣。明朝朱元璋與之相比,他幾乎殺盡了所有的開國功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朝這個特徵很明顯。所以趙匡胤可以善待柴榮兒子,而朱元璋不能。

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禮遇有加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起來,趙匡胤隨柴榮南征北戰,勇猛過人,忠勇有佳,死前力排眾議立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寄於希望,可謂厚愛有佳,陳橋兵變時柴宗訓年幼無知,趙匡胤趁人家孤兒寡母奪取後周天下,柴宗訓了無過,大宋剛剛建立政權極為不穩定,因此趙匡胤對柴宗訓殺之無名,殺之則天下不穩。

唐末以來就是五代十國,天下亂世紛爭,武將謀反篡位絡繹不絕,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大宋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麼首先他自己就不能這麼幹!杯酒釋兵權後大宋開始重文輕武,文官集團開始上臺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文官集團更加不可能支持他這麼做!

柴宗訓退位之後自知無力恢復後周天下,所以倒也安穩,趙匡胤就更沒有去殺柴宗訓而自找麻煩被天下詬病。

韓林兒是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死後被劉福通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被元末農民起義軍視為起義軍共主。

雖然韓林兒被公認為農民軍共主,但對於朱元璋來講那就是一個名號,當時的天下割據勢力眾多,不僅討伐元庭,彼此之間也是攻伐不斷,天下可是朱元璋自己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朱元璋千古一帝志比天高,如果誰要擋住自己的千秋霸業,別說只是一個掛名的小明王,就是擁有半壁江山的北元自己的那些猛將謀士也照樣死磕到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豈能讓別人摘了桃子。

趙匡胤建立大宋時代背景不一樣,政治環境也不允許,自己想要建立一個忠君愛國,禮賢下士的大宋王朝自己首先就不能那麼幹,何況周世宗柴榮有恩宇自己,柴宗訓又沒有大錯,退位後安分守己,自己畢竟摘了別人的桃子,實在不好意思!

而朱元璋則實在不同,小明王只是一個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讓小明王摘了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明朝以武力定天下,文官勢力太弱,朱元璋也不會在乎什麼後世評價,只要天下姓朱,百姓安定,殺個小明王算什麼!而小明王如果回到江陵後可真的會奪其天下,號令各軍,當然如果沒有威脅的話他也不會那麼趕盡殺絕,比如陳友諒的兒子大罵朱元璋,非但沒殺他,還把他送到了朝鮮,算是留個活口!

因此,不殺只是威脅不夠大,殺是因為感受到威脅的存在!

趙匡胤奪位是手下將領擁戴,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朝建立是在周朝的基礎上,宋太祖不得不善待周後主了,畢竟周朝也有很多擁護者,沒必要殺了周後主而激起擁護者們的反對,當時宋朝也是剛剛建立根基不穩,也還要後主的各方支持才能真正穩固統治。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實是朱元璋自己用實力打拼下來的,當時元末天下大亂,各種勢力紛起,許多勢力都有宗教背景,韓林兒就是當時宗教白蓮教的精神領袖,各路起義軍中勢力最大劉福通迎立韓林兒登基為小明王,領導起義軍消滅元軍。後來元軍被消滅就是各路起義軍大,最後朱元璋贏了,但是當時的領袖韓林兒還在了,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讓給別人呢?只能殺了韓林兒自己做皇帝了。

另一方面,就出身和性格來說 ,趙匡胤是官二代 ,受過較好地教育, 生長環境較好 ,人的性格比較陽光 ,沒有苦大仇深的陰暗心理狀態 ,如當皇上後, 見到前朝大臣王樸的像, 就恭敬行禮 ,對人說 :如王樸活著 ,他當不了皇帝 。被他生氣打落牙齒的官員說以後史書會記錄皇上的暴行 ,他馬上賠禮道歉, 皇位坐穩後對消除軍權的高官都給予豐厚的補償。

而大明開國皇帝朱重八正好相反, 陰森殘忍 ,專會找藉口 ,去恩將仇報, 做盡喪盡天良的事。

原因就是朱來自社會最底層 ,受盡世態炎涼 ,遭遇各種苦難 ,心理嚴重扭曲 ,看世界的眼神絕對冷酷惡毒 ,所以一朝大權在握 ,怎能還有底線?

後人當警而戒之!

綜上,殺與不殺,都是從實際需求出發……



當代曹植


這個說法我不認同。趙匡胤和朱元璋身為亂世梟雄,都深知斬草除根的道理。你看到趙匡胤善待柴榮子孫那是表象,真實的柴氏子孫結局可並不怎麼樣。

恭帝柴宗訓的結局

後周恭帝柴宗訓。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並強迫柴宗訓禪位給他,後周自此滅亡。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今湖北房縣)。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

大家認定趙匡胤善待後周皇室,都是因為他的遺訓,遺訓中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可是柴宗訓在二十歲剛剛成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這不讓人懷疑趙匡胤的誠意嗎?

柴榮其他子孫結局

柴榮共有七子,前三子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和韓王柴宗諴都是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害。四子就是柴宗訓。五子曹王柴宗讓在趙匡胤登基後不知所蹤,據說為了躲避趙匡胤的追殺改姓寧。六子紀王柴宗謹在後周滅亡後被大臣潘美收養為義子,改名潘惟吉。七子蘄王柴宗誨,後周滅亡後被大臣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盧璇,最後娶盧琰女兒為妻。

後周滅亡後,柴榮子孫都還很年幼,他們紛紛改名換姓,在大臣的庇護下得以度過餘生。這能說是趙匡胤的善待嗎?起碼看不到他的誠意吧。

小明王韓林兒

韓林兒是元朝末年紅巾軍的領袖,朱元璋尊奉韓林兒為主。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去金陵,韓林兒離奇的沉入江中,至於是不是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論。

趙匡胤與朱元璋的區別

趙匡胤是一個篡權者。趙匡胤作為一個篡權者,他由將士們黃袍加身登上帝位。所以,他也會害怕部下們效仿此事,而且他的臣子都是後周舊臣,那麼會不會有忠於後周的人以後周皇室名義對抗他?

趙匡胤篡權者的身份決定了他肯定要防止後周皇室的復辟。同時,趙匡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後周的忠臣,他也不會光明正大的去迫害後周皇室。他先是發佈善待後周皇室的政策,背地裡卻防範甚至迫害他們。

朱元璋與小明王算是一種名義上的君臣關係,朱元璋完全是自己獨立發展的勢力。不過,朱元璋為人比較兇殘,為了減少麻煩,他還是有可能殺害小明王的。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趙匡胤善待柴榮子孫是為了籠絡後周舊臣和天下民心,而趙匡胤背地裡迫害後周皇室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時光山人


首先直奔主題,趙匡胤能夠善待柴榮的兒子是因為他已經登上了皇位,而朱元璋不殺韓林兒就不能名正言順的當皇帝。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了皇位,一切已經成了定局。從心裡面想,趙匡胤肯定是想斬草除根的。但是當時的局面不允許他這麼做。

1.當時還有很大的勢力是忠於後周皇室的,如果殺掉柴榮的兒子,勢必引起這股勢力的強力抗爭,這是趙匡胤不想看到的。

2.以潘美為首的勢力力保柴榮後代,潘美在當時忠於後周皇室的勢力中很有影響力。趙匡胤不得不考慮他的意見。

3.趙匡胤的野心不止於後周,當時後周領土只有大一統版圖的十分之三四,趙匡胤想要完成統一大業,就必須處理好內部關係,善待柴榮後代,就是團結內部關係的最佳方式。

所以,趙匡胤才會善待柴榮的後代!

朱元璋不同,天下到最後是朱元璋打下來的,但是名義上韓林兒才是正主,朱元璋只是韓林兒的下屬,韓林兒不死,朱元璋就無法明正言說的登上皇位,所以在派下屬去接韓林兒的時候韓林兒的船翻了,韓林兒也沒了,這樣朱元璋才名正言順的登上了皇位。所以朱元璋要做皇帝,韓林兒必須死!

以上望採納!


清石茶館


因為陳橋兵變的時候柴榮的兒子柴宗訓才是個幾歲的孩子,和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年齡相仿,對趙匡胤構不成威脅。即使如果有一天趙匡胤一旦駕崩,兒子尚成年,還有弟弟在,足可以穩定政局。但是朱元璋面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時朱元璋找到韓林兒的時候,他已是一個十幾歲的半大小夥子了,而此時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才11歲,如果朱元璋一旦撒手人寰,朱元璋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未必都支持尚未成年的朱標(此時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已死)。所以朱元璋必須提前動手,解除後顧之憂。



歷史唯物主義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天下,建立了大宋王朝。

趙匡胤兵變得國

後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禮遇有加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起來,趙匡胤隨柴榮南征北戰,勇猛過人,忠勇有佳,死前力排眾議立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寄於希望,可謂厚愛有佳,陳橋兵變時柴宗訓年幼無知,趙匡胤趁人家孤兒寡母奪取後周天下,柴宗訓了無過,大宋剛剛建立政權極為不穩定,

趙宋建立的背景戰亂紛爭

唐末以來就是五代十國天下亂世紛爭,武將謀反篡位絡繹不絕,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大宋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麼首先他自己就不能這麼幹!杯酒釋兵權後大宋開始重文輕武,文官集團開始上臺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文官集團更加不可能支持他這麼做!

柴宗訓退位之後自知無能恢復後周天下所以倒也安穩,哪樣趙匡胤就更沒有去殺柴宗訓而自找麻煩被天下後詬病。

大明王朝建立則是另外一個背景

韓林兒是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死後被劉福通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被元末農民起義軍視為起義軍共主。

雖然韓林兒被公認為農民軍共主,但對於朱元璋來講那就是一個名號,當時的天下割據勢力眾多,不僅討伐元庭,彼此之間也是攻伐不斷,天下可是朱元璋自己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朱元璋千古一帝志比天高,如果誰要擋住自己的千秋霸業,別說只是一個掛名的小明王,就是擁有半壁江山的北元自己的那些猛將謀士也照樣死磕到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豈能讓別人摘了桃子。

結語

趙匡胤建立大宋時代背景不一樣,政治環境也不允許,自己想要建立一個忠君愛國,禮賢下士的大宋王朝自己首先就不能那麼幹,何況周世宗柴榮有恩宇自己,柴宗訓又沒有大錯,退位後安分守己,自己畢竟摘了別人的桃子,實在不好意思!

而朱元璋則實在不同,小明王只是一個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讓小明王摘了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明朝以武力定天下,文官勢力太弱,朱元璋也不會在乎什麼後世評價,只要天下姓朱,百姓安定,殺個小明王算什麼!而小明王如果回到江陵後可真的會奪其天下,號令各軍,當然如果沒有威脅的話他也不會那麼趕盡殺絕,比如陳友諒的兒子大罵朱元璋,非但沒殺他,還把他送到了朝鮮,算是留個活口!

不殺只是威脅不夠大,殺是因為感受到威脅的存在


外太空的首富


韓林兒正史記載,於1366年在朱元璋手下將領廖永忠接他去應天府時,經過瓜州被沉入江中淹死。

在《永忠本傳》中,朱元璋親口說當時本無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張殺了韓林兒。個人覺得朱元璋沒直接或間接授意殺了韓林兒,是手下廖永忠揣測上意下手了,造成既定事實。而這個事情很符合朱皇帝的心意,最後封為侯爵。

韓林兒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名義皇帝,各個地方實力派名義上歸其領導。當朱皇帝打敗主要競爭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後,韓林兒這個名義上的上司就多餘了。

但是,對於一個從一無所有的和尚到即將擁有天下的人來說,現在內心肯定豪氣沖天,完全可以容下一個傀儡一段時間。朱元璋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國,能力非常強,相信即使把韓林兒接到應天也會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想下手,完全不用如此明目張膽的製造沉船事件,搞得很多人知道還倍受指責。當時正值戰亂,派幾個得力手下造成混亂,亂軍之中誤傷也好故意也罷,機會多多,並且即使到了應天也完全使用其他辦法用來堵眾人之口。


江楓漁燚


公元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奉命率兵從開封出發北上抵禦北漢和契丹聯軍,當軍隊走到陳橋驛的時候,屬下將領將事先準備好的皇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然後趙匡胤率部折返都城開封,逼七歲的後周恭帝退位,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後如何處理前朝皇帝呢?趙匡胤採取了比較溫和的方式,善待周恭帝及其皇族。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元末濠州鍾離人,也就是今天安徽鳳陽人。出生在貧苦的農民,還未成年父母因災荒離世,不得已的情況下出家當了和尚,本想能在廟裡吃上飽飯,但是饑荒之年,廟裡也缺少糧食,不得已出門討飯,據說先後走遍了河南、山東等好幾個省。等到朱元璋回到原來的寺廟已經是好幾年後的事情,這個時候他收到已經參加起義軍的一個朋友的來信,邀請他去參加起義軍。本來他還很猶豫去不去,這個時候這件事洩露了,要知道與叛軍通書信可是殺頭之罪,無奈之下他只能義無反顧的投奔起義軍。可能是從小艱苦生活的歷練,朱元璋打仗異常勇猛,然後迅速的脫穎而出,得到了首領郭子興的賞識和提拔,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當上了首領。在明末亂世中軍閥割據,互相攻伐,最終由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這個時候朱元璋名義上還是小明王韓林兒的手下,在朱元璋派人接韓林兒到南京的時候,韓林兒因船沉入江中而殞命,然後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對於小明王的死亡,確實疑點頗多,到底真實的事故,還是朱元璋授意屬下殺了韓林兒,已無從查證,很後認為是後者,也就是朱元璋有意殺了小明王以掃除自己稱帝路上的障礙。

客觀說趙匡胤和朱元璋都是偉人、豪傑,但他們對待“前朝”皇帝的做法卻大相徑庭,這當然是一個人的心胸與格局的體現。不過,總得來說他們有結束戰亂,恢復和平的功績,也是當時老百姓的福星。


字匠甲


趙匡胤與柴榮不僅是君臣,還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所以趙匡胤對柴榮的兒子也是很有感情的。朱元璋與韓林兒有什麼關係?本質上就沒有關係,朱元璋從沒有受到過韓林兒一點恩惠。

趙匡胤早年投靠了郭威的軍隊,就結識了郭威的養子柴榮,後來兩人又都在開封府任職,成為了同事。再後來郭威去世了,柴榮繼承了後周皇帝,就更加重用趙匡胤,基本上比較重要的戰役,柴榮都會任命趙匡胤為大將,兩人各領一軍共同進退。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柴榮去世,有長達十年的時間,所以說趙匡胤與柴榮,雖是君臣,亦是兄弟。即使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趙匡胤後來奪取了後周的政權,他也會考慮到柴榮和他親密的關係,所以他以最好的待遇對待柴榮的兒子。

朱元璋投靠的是郭子興的軍隊,與韓林兒的父親韓山童的軍隊之間本沒有什麼隸屬關係,只是名義上為韓山童的臣子。後來韓山童戰敗被殺後,韓山童的勢力實質上已經消亡了,真的只剩下一個名義,朱元璋與韓林兒的關係就如同東周諸侯與東周皇室的關係。韓林兒是皇帝,但是沒有一兵一卒,更沒有孝忠於他的軍隊,誰看他不順眼就可以把他攆下臺。朱元璋與韓林兒本沒有什麼情義,總不至於把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交給韓林兒吧?韓林兒就成了阻擋朱元璋成為皇帝的最後一個障礙,所以韓林兒必須死。


小Q大話


看到很多站在道德層面去批判的,果然儒家社會幾千年了觀念還是很難改變。其實兩者不能相比,因為情況根本不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時候朝中所有官員包括他自己和他部下都曾是柴榮的臣下,裡面也不乏還對柴氏忠心的人,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原本就虧心,不殺也只因為這樣更能收原本忠於柴榮的大臣的心,還能彰顯自己的仁慈;而朱元璋白手起家,他的屬下原本就是他的屬下,原本忠於小明王的人絕大多都死了,小明王連做面旗幟都不能,朱元璋雖然靠義軍起家,但離開他義父後自己創業,基本跟原來的義軍沒什麼關聯了,他接小明王回去基本就是昏招,當時很多人都阻止,當然也可能他只是防止小明王落入別的義軍之手,讓別的義軍坐大也未可知。

朱元璋的勢力都是他自己一手一腳創立的,小明王的地位最多也只是名義上的,手下也沒什麼臣下需要籠絡,留著他基本沒多大好處了,原本就不欠他什麼,殺了也不虧心。如果真要從道德層面去看趙匡胤和朱元璋,一個因為虧心所以不殺,一個因為不虧心所以殺了也就殺了,誰是誰非就看你怎麼看了。


上火雞湯


末代皇帝的悲哀!無論是趙匡胤還是朱元璋的做法都是出於對自身的政權的考量,同時也展現出兩位開國皇帝不一樣的手段。宋太祖趙匡胤仁義治國,希望通過善待前朝皇子,以自身作為標榜重新施行禮樂仁義來維持住政權統一;明太祖朱元璋則是用硬實力奪取天下,認為生在亂世必須通過暴力來鞏固政權。我是夏目愛看書,為您解答!

宋太祖趙匡胤善待柴榮兒子

  1. 時代背景:禮樂崩壞

宋太祖趙匡胤所處的時代是五代十國,當時的禮樂崩壞,唐朝留下來的藩鎮割據狀態持續了三百多年,出現很多弒君篡位的皇帝。趙匡胤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也為後周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雖然周世宗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是卻英年早逝留下年僅七歲的柴宗訓擔任皇帝。柴容命令自己信任的趙匡胤輔佐自己的兒子,避免主少國疑的情況發生。

但是生於亂世,這種情況之下世宗剛死朝堂之上就開始出現政權奪位的情況,趙匡胤在不知情的情況之下發動陳橋兵變,登上皇位。雖然說在如今我們看來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在當時還算是很常見的事情,趙匡胤想要結束這樣的亂世,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就需要重拾儒家文化,所以趙匡胤需要施行仁義,善待後周恭帝就成為其實現自己目的的第一步。

2.人物性格:仁厚聖德

趙匡胤本人出生於官士家族,所以衝下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就使得趙匡胤本人有容人的氣度,從小研學儒家經典,趙匡胤本人的人個成長是比較健全的,形成了仁厚聖德的性格。

  •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
  •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
  •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趙匡胤在誓碑寫下祖訓教導後世的子孫,不單單是自己不能傷害柴氏的人,以後子孫也要善待柴氏的子孫。同時不能殺士大夫和言官,我們就可以看出宋太祖是想通過這樣的方法在自己去世之後宋朝依然可以遵循儒家文化,其實目的就是維持自己王朝的統治,這也導致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文人都不曾拋棄過宋朝趙氏。

趙匡胤稱帝之後,宴請群臣是翰林學士王著喝多了開始四年周世宗,口無遮攔。當時的氣氛尷尬到了極致,宋太祖微微一笑說道:“王著喝多了。”隨即命令左右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哭的更加厲害久久不能停下。第二天的時候就有大臣上奏說王著思念前朝,需要治罪嚴懲。趙匡胤辯解道:“我與王著同朝為官,熟悉他的脾氣。他是一個書生,也就是思念故主,沒什麼大問題,就隨他去吧!”

宋太祖趙匡胤的性格還是仁厚聖德,不單單對文臣對武將也是採用最和平的方式,“杯酒釋兵權”成全了君臣的友誼成為一段佳話,收人心收兵權,所以說趙匡胤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仁義的方式來穩定政權,這也符合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社會背景,所以說趙匡胤會善待柴榮的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容不下韓林兒

1.時代背景:群雄爭霸

元末之時蒙古人對漢人的壓迫和奴役非常殘酷,所以爆發了大量的農民起義,其中以韓山童和劉福通為首。兩人分別為了號召更多的人參加於是分別打著“彌勒下生”和“明王出世”的旗號,之後雖然韓山童戰死,但是劉福通仍然推舉他的兒子韓林兒登基稱帝,國號為大宋,當時朱元璋跟隨著劉福通,所以說韓林兒和朱元璋是君臣關係。

“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上誠、呂珍率眾十萬圍劉福通於安豐,福通間道遣人求援。珍破安豐,殺劉福通,據其城。韓林兒走滁州”。 《明史紀事本末》

但是當時的政權可不止這一個,比如說張士誠趁著劉福通北伐的時機,攻打當時韓林兒所在的安豐。朱元璋本意也不想前往救援韓林兒的,但是考慮到如果不前往搭救那麼張士誠就能吃掉安豐擴充自己的實力,以及可以借用韓林兒的名號來控制原來起義是勢力。對朱元璋來說無論救與不救,他並不認為韓林兒是他的君主,只是把他作為自己政治鬥爭中的籌碼,這也就註定了韓林兒並不能善終。

2.人物性格:暴劣嗜殺

朱元璋小的時候沒有讀過書,幫地主家放過牛,當過和尚,討過飯,經歷過很多人生的變故,看透了人性的貪婪並得以成長,所以形成了暴劣嗜殺的性格。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明史》

明史中記載的是繆永忠因為聽從儒生的意見,揣摩了朱元璋的心思,一位朱元璋想要殺韓林兒,所以只是封為侯爵不封公爵。但是按照後來朱元璋大肆的戕害功臣,造成大量的冤家錯案來看,廖永忠完全可能是體朱元璋來頂著個雷,畢竟串權奪位的先兆有了,之後大名的江山還能穩定嗎?從本質上這個鍋是朱元璋不願意背的,所以出於政治考慮韓林兒必須死,但是下手的人不能是朱元璋。

在明朝的開國元勳中除了湯和等人倖免於難,大多數的功臣都被朱元璋所戕害。據統計明初共計135位開國功臣,戰死66人,賜死29人,正常死亡有40人,所以說比例還是很大的,也坐實了朱元璋暴劣嗜殺的性格。徐達發背疾吃蒸鵝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劉伯溫被賜毒,帶有大量的大臣被冠以謀反,通敵,黨派的罪名處死,可以說令任觸目驚心。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待功臣尚且如此,對於對自己有威脅的敵人那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小明王韓林兒必須死。

總結:

無論是趙匡胤還是朱元璋的做法都是出於對政權的穩定的考量,兩位開國皇帝由於自己經歷所帶來的性格的差異也導致對於前朝遺孤的態度不一樣。趙匡胤仁厚忠義收民心奠定了大宋朝百年基業,朱元璋鐵血鎮壓穩定朝局奠定大名的絕代風華。站在帝王的角度上來看,兩人都是成功的維持了自己政權的穩定至於柴榮的兒子還是韓林兒作為沒有實權的皇帝也只會留下一句:“願生生世世永不生在帝王家!”

我是夏目愛看書,如有疑問,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