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水滸傳》裡很少有吃豬肉的情節?

向紓孜


1:豬在宋朝之前已經被我國百姓飼養。但是由於🐷豬不閹割豬肉就會很膄的特性,且直到宋朝中原百姓也不懂閹割之術,所以百姓所吃的豬肉都是膄的。也正因為這樣所以當時的豬肉都是部分窮苦和尋常百姓吃的。

2: 當時的富賈、士紳和官僚統治階級都不屑於豬肉。他們大都吃的是牛羊肉等。

3: 豬肉慢慢為大多數百姓所接受,是元朝建立後,隨著蒙古人將閹割技術傳入中原才開始。

4:《水滸》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朝後期的進士,也是上層社會,所以在豬肉還不被絕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時候,他可能對豬肉也有一定成見。

5:再者《水滸》寫的是北宋末年的事情,梁山眾好漢中,有不少人之前就是為富、為官、為差的,生活水平都比一般百姓好,自然不會喜歡豬肉。

6:元朝時小說還只是上流社會的消遣品,普通百姓讀的相對較少,這也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施耐庵不願讓梁山好漢吃豬肉。





南公懿


水滸傳中吃豬肉的情節不僅有,而且還有多處。但凡讀過《水滸傳》的讀者,都知道書中有一大堆來自五湖四海的吃貨。這些好漢中,什麼都敢吃,除了地裡長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天上飛的,應吃盡吃外,還有吃人肉的……。人肉都沒放過,難道還會放過豬肉嗎?

本回答將從《水滸傳》的幾個細節來回答題主的提問,看看施耐庵是不是寫了吃豬肉的情節。也簡要的解讀一番,《水滸傳》中吃肉的一些講究。

《水滸傳》吃貨們水陸並進,海闊天空

第一次寫到吃飯的情節,是第“楔子”中寫到的上清宮道眾請洪太尉吃齋供。因為洪太尉是朝廷官員,養尊處優慣了,所以,道眾也顧不得齋不齋的。吃完了茶,便“水路俱進”的款待了洪太尉。水裡遊的,地上跑的,估計都上了餐桌。不過,有沒有豬肉,那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第一回書,小王都太尉也操持了一桌“水路俱進”的筵席,宴請舅哥端王。施耐庵也沒有細寫,這桌筵席到底上了些什麼菜品。

從這兩個細節來看,除了故事的需要外,上清宮的道眾有故意戲耍洪太尉,引誘他放走妖魔的嫌疑。既然是齋供,就得吃素,吃素才顯得虔誠,才辦得成事。張天師打算放出妖魔,要假借洪太尉之手,就得讓他破了規矩,背下誤走妖魔的黑鍋而言語不得。小王都太尉“水路俱進”的鋪排,無非是想拉進與端王的關係,畢竟是親王,處好了自然是有好處的。

所以,《水滸傳》寫吃飯也不是隨心所欲的,一股腦的亂點菜。

最奇葩的一次吃肉,當數魯智深在五臺山市井僻靜處吃的那頓狗肉。這家店主很奇怪,明明是市稍,客人也就不會太多,牛肉什麼的怎麼就賣完了呢?大概是賣給五臺山和尚吃了吧。這個市井的所有房產本錢都是五臺山文殊院的,智真長老不準給五臺山的和尚賣酒肉,市稍的這家酒店正好悄悄的賣給和尚吃。所以,魯智深來了便只剩下狗肉了。

那店家鍋中正煮熟了一隻狗,便賣給魯智深半隻,搗了蒜泥,魯智深就蘸著蒜泥津津有味的吃起來了。蒜香狗肉,看官們是不是也饞得流涎了呢?

魯智深吃狗肉也不是隨意這麼一寫,施耐庵設計這個細節,說的是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與宋徽宗有關。宋徽宗屬狗,魯智深等於吃了宋徽宗。花和尚喝得酩酊大醉,回到五臺山醉打山門,還掏出吃剩的狗肉試圖破了和尚們的戒。這個細節隱喻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下革佛詔,將佛教併入道教,以道教滲透然後抑制佛教。魯智深吃狗肉,用狗腿戲耍和尚,都是宋徽宗造的孽。

魯智深吃狗肉,也代表著地上跑的基本上就吃到了。其他常見的豬肉、牛肉、羊肉等,都不在話下了。

第一次吃長翅膀的,是在第一回書中史進中秋節宴請少華山朱武三兄弟,當時,“宰了一腔大羊,殺了百十個雞鵝”。這回書除了吃到羊肉、雞鵝肉外,前面還寫到了王進在史進家借宿,史太公以牛肉款待了他。史家村有一個綽號叫“標兔”的獵戶李吉,專門在少華山打獵,史進便叫他經常弄些獐兒兔兒的來,野味也寫到了。

從這些情節來看,《水滸傳》中的吃貨們從水裡吃到了岸上,從岸上吃到了天上,水陸並進,海闊天空。既然如此,豬肉又怎麼逃得脫吃貨們的餐桌呢?

豬肉大量供應,吃貨沒有禁忌

史進在史家村、少華山吃飽喝足了,便來到渭州城,遇見了小種經略相公府提轄魯達。魯提轄十分豪爽,便引史進、李忠到了渭州城最豪華的潘家酒樓喝酒。雖然這頓酒沒喝下去,吃飯的菜還沒點。但是,必定是會上豬肉的。為何?因為,渭州城賣的就是豬肉。

鄭屠是城裡最大的肉鋪,可謂規模經營,所以,他才很有點錢,手底下還帶著徒弟。靠賣豬肉發財,想必潘家酒樓也是有豬肉這道菜品的。而且,渭州城的人愛吃豬肉餛飩,魯達要切十斤淨精肉,鄭屠一猜便往裹餛飩上猜。這就說明,渭州城吃肉,主要吃的是豬肉。

這就有點奇怪了。渭州,就是現在的甘肅平涼,就以現在這個城市的民族分佈情況看,回族要佔到少數民族的98%。在回民聚居地大賣豬肉,施耐庵這麼寫是不是不懂民族禁忌,又寫錯了呢?

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就複雜了,最重要的一點,說明魯達此時是一個十分粗魯的“妖魔”,毫無禁忌。因為有買豬肉這個橋段,後來的吃狗肉故事就有了前情鋪墊,不顯得文本突兀。其實,渭州城賣豬肉,也是施耐庵反話正說,需要反過來讀。

魯達逃到雁門縣,金二在趙員外的外宅中買了些鮮魚、嫩雞、釀鵝、肥鮓、時新果子招待恩人,就沒有給他上豬肉了。這是《水滸傳》中第一次詳細寫到餐桌上的菜品,施耐庵有對寫渭州城賣豬肉的意思。山西境內的少數民族中,很多地方也是以回族居多,沒寫雁門縣中沒有豬肉,表示魯達這時即將走上正果“鄭屠(征途)”。

不僅渭州城裡賣豬肉,梁山上自王倫起,就吃豬肉了。晁蓋帶著生辰綱行動小組上了梁山,王倫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山寨里宰了兩頭黃牛、十個羊、五個豬,大吹大擂筵席。”怎麼能說《水滸傳》中沒有吃豬肉的情節呢?

梁山之上經常是這麼設宴的,小李廣花榮從清風山去梁山,途經朱貴酒店,旱地忽律便“殺宰豬羊,管待九個好漢”。

一百單八將來自五湖四海,什麼樣的肉都要吃,哪能少得了豬肉呢?

《水滸傳》吃肉有講究

這個情節,主要是武松的故事中寫到的。武松偵破了哥哥武大的案子,先到縣衙裡告狀,衙門不理會,武松便決定自己了斷。

武松做好了殺人準備,便叫兩個士兵“買了個豬首、一隻鵝、一隻雞、一擔酒,和些果品之類,安排在家裡。”豬首就是豬頭,一般是設供的供品。祭祀儀式結束後,豬首也是可以吃的。所以,武松就把這些食品先擺在了哥哥的靈前,祭奠亡兄。然後,又將這些供物堆盤滿宴,鋪下酒食果品之類。擺佈完畢,武松便將四鄰請了進來,以酒食款待,請他們做個見證,錄了潘金蓮的口供,然後,殺了潘金蓮,祭奠武大。

所以,《水滸傳》的故事是很接地氣的,武松以豬頭做供物,現在也有這個習俗。

施耐庵非常願意寫吃肉喝酒的情節,無論梁山好漢,還是市井百姓,達官顯貴,彷彿都是些吃貨。其實,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水滸傳》通過吃肉喝酒,表現人物個性,演繹北宋風情。同時,還隱喻故事主題,絕非閒筆廢墨。既然很重要,所以,施耐庵寫得也很認真。書中涉及到天南地北,自然也就有各地的飲食文化了。粗略的數一數,《水滸傳》中僅吃肉方面,就涉及到牛肉、羊肉、豬肉、野味、肥雞、嫩鵝、鮮魚,等等,與我們現在也差不多,並無特別之處。但是,《水滸傳》的每一次吃肉,都是有講究的。

吳用到石碣村說三阮撞籌,這個村子臨近水泊梁山,八百里泊子,肯定有大魚,當然是要吃魚的。然而,三阮招待吳用的卻只有五七斤小魚。為何這般小家子氣呢?阮氏兄弟說了,如今水泊被一個叫林沖的男女引著嘍囉霸佔了,要大魚就得去靠近梁山那邊去打,誰敢去呢?所以,石碣村的漁民們便斷了生計。

吳學究早就打定主意,要鼓動三阮上梁山,因為吃魚,便試探出了這三兄弟早有上山落草的想法。於是,吳用便仔細調查了梁山的情況,順利的將晁蓋引上了梁山。於是,《水滸傳》大故事就此拉開帷幕。

最有寓意的,當然是吃牛肉了。牛是不能吃的,北宋律法也規定,凡是私自盜殺耕牛者,最重可判殺頭。施耐庵就是要寫梁山好漢吃牛肉的事。但是,若是仔細閱讀文本,就會發現,吃牛肉的地方多在山村野店,綠林江湖。而且,吃牛肉之後,必定會有不詳的或者英雄的故事要發生。

史太公在王進剛到時,請他吃的牛肉。但是,知道他不是歹人,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後,便殺了一隻羊來舉行拜師宴。這是反著寫。史進聽說少華山有強人,早晚會來騷擾村莊。於是,撿了兩頭肥牛殺了,動員鄉中村蠢等,準備廝殺,不久,果然就廝殺了。後來,史進在赤松林遇見魯智深,兩人吃了牛肉餅,便反轉身去,到瓦罐寺殺了崔道成、邱小乙。武松在三碗不過岡酒店海吃了一通牛肉,便上景陽岡打死了白額吊睛猛虎。……

梁山好漢為何專在需要耕牛的地方吃牛肉呢?深層次的寓意講的是施耐庵在書中寄託了反元思想,元人是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中原,是對中原文明的破壞,而中原文明的基礎就是農耕文明。所以,只要出現吃牛肉的情節,大致就要有事了。細節為故事服務,故事為主題服務,且莫輕看了梁山泊那幫吃貨們。

同樣,吃豬肉也有寓意。上面寫到的渭州城賣豬肉,以及武松用豬頭做供品又作酒宴,也是在特定的情節環境中的文本設定。其實,還有一處寫吃豬肉的事情,與武松以豬頭做供品有相同的寓意。這就是王倫殺了五個豬款待晁蓋七人。當時,梁山恰好五個頭領,除了寨主之外,還有杜遷、宋萬、林沖、朱貴。吃罷這場宴席,第二天就發生了林沖殺王倫的事。豬又成了供品,而且,晁蓋做了寨主,剩下的四個頭領便跟著晁天王,成了真正的好漢。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中明確提出吃肉的場景達到134處,不可謂不多。其中,牛肉在這方面獨佔鰲頭,共達到了48處,其次是雞、鴨、鵝、馬、羊、狗、魚,豬肉排在了最末,在排座次後,梁山方面對於吃肉也是很重視,還專門設立了操刀鬼曹正為宰殺大臣,宋清總管宴席,笑面虎朱富監管一應酒醋,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比如宋江就好一口三分紅白辣魚湯。眾多好漢上了梁山,也滿足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心理預期(吃素的戴宗除外),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只吃牛羊肉,豬肉在梁山並不受待見。

水滸傳中也曾明確提到豬肉,兩次和魯智深有關,一次和石秀有關。一是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時,藉口要十斤臊子,將豬肉剁碎包餃子吃,後來這十斤臊子並未用來包餃子,而是用在了打鎮關西的用途上。第二次是魯智深到了相國寺後,因為平日裡吃眾潑皮的請受,心裡過意不去,準備還一下禮,為了宴請眾潑皮,殺了一口豬,一腔羊,這次是宴請潑皮,所以規格稍微低一點。三是石秀落魄投奔楊雄後,和楊雄的老丈人潘公一同開了個賣肉鋪子,賣的就是豬肉。在這群好漢的吃肉選擇中,豬肉並不受待見,在所有肉食中,牛肉成為首選,牛肉佔據榜首的原因:

一是因為牛肉好做,便於攜帶。比如風雪山神廟林沖所吃的牛肉乾,以及眾位好漢喝酒時大塊兒切來的牛肉。牛肉是乾的,可以冷吃也可以熱吃,攜帶起來也方便,倘若是帶了一大塊兒豬肉,估計還沒開吃,上面的豬油已經結成了一團,而且豬肉的最恰當的吃法是熱吃,不大方便冷吃。二是因為牛肉勁道,符合好漢們的行事風格。

三是因為牛肉油份小,吃著不膩。可以知曉的是梁山上並沒有信封伊斯蘭教和摩尼教的教徒,只有信奉道教的樊瑞、公孫勝、戴宗不食用葷腥,那麼,豬肉為何不受梁山好漢的待見?其實中國人吃豬肉的歷史追溯起來,非常久遠,比如鴻門宴中殺狗的樊噲就曾啃了一條生豬腿。再比如“家”這個字,在造字時,家這個字的造字形式為上穴下豕,穴是屋舍的意思,豕是小豬的意思,意思是有了屋舍,有了小豬,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家。

在《水滸傳》中豬肉不受待見,是因為豬肉在當時的社會是屬於平民階層的食物,上不了檯面。魯智深吃豬肉,是因為魯智深宴請的對象是大相國寺周圍生活的一眾潑皮,這些潑皮的社會地位本就不高,吃一頓豬肉也相當於是吃了一頓大餐,但是對於自視甚高的梁山好漢們,吃豬肉有些掉份兒。最起碼也要吃牛肉,如果沒有牛肉,首選也是羊肉。比如李逵,要吃牛肉,店家說沒有。店家問吃不吃羊肉,李逵大怒,以為店家嘲笑自己吃不起羊肉,於是將店家拉過來打了一頓,由此可見,羊肉在當時是要好過牛肉的,因為李逵與宋江這次吃飯,選擇的是北宋級別相對高檔一點的飯店,在這種高檔的酒樓不賣牛肉,說明牛肉是一眾常見的,大眾的食物。

北宋羊肉比牛肉價格高,還表現在一個方面。比如宋史記載,宋仁宗睡到夜半,突然想吃羊肉,但是想了想,還是忍住了,害怕今夜吃了羊肉後,以後就形成了固定規矩,夜夜羊肉,太過奢侈浪費,由此可見可見羊肉的高貴之處。豬肉不受待見,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

一:豬肉騷。北宋時期食用的豬肉,是未曾閹割過的豬身上的肉,豬不經閹割,一如今天的母豬肉。而閹割養殖法是在元明時期才在中原地區得以推廣,早期養豬,不經閹割,豬肉吃著有一股騷味,蘇東坡連吃三個月羊肉,吃膩了,突然想吃豬肉,於是做起了東坡肉。流傳較廣的東坡肉,做法是在做肉時,加入大量白糖,以甜味沖淡騷味,在食用中,口中只有濃濃的甜味,但是也是因為加入了大量的糖,反而更增添了油膩,所以東坡肉的份量一般很小。還有就是宋朝的時候豬肉是有價無市,普及面不廣,窮人想吃買不起,富人又不願意吃。大詩人蘇東坡曾在《仇池筆記》裡評論道:“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種情況嚴重製約了養豬業的蓬勃發展,直接導致豬肉的價格偏高,一斤肉動輒100多文錢,並且不好買到,因為產量很少。





往事不再從來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大家仔細看過《水滸傳》的話,就對一個細節特別清楚,那就是宋朝的時候,款待客人的時候,經常是殺豬宰羊,比如說當時史進拜師的時候,就是殺了一隻羊來慶祝的,豹子頭林沖當年被髮配到滄州的時候,柴進柴大官人也是宰了一頭羊來款待林沖,而當時花和尚魯智深暴打鎮關西,這個鎮關西正式殺豬的一個屠戶。由此可見得,宋朝人們吃豬肉和羊肉十分普遍,而當時宋朝時期的百姓,很少有吃牛肉的。很多史書之中對於古代人吃牛肉的記載也寥寥無幾,關於百姓生活的民俗,大多都是記載著吃豬肉和羊肉。主要是因為牛是古代耕作農田的重要工具,如果私自宰殺的話,可是屬於違法犯罪的行為的。而且古代的時候,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耕牛,牛可以說是古代的一級保護動物,因此,古代的百姓和官府對於耕牛,可以說是愛護有加的。而小說電影之中描繪好漢們喝酒吃肉的時候,將英雄豪傑們的使用的肉類說成了牛肉只是為了突出古人瀟灑風流,性格豪爽的特點






蘿蔔湯圓影視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不少讀過《水滸傳》的朋友,都會崇拜梁山好漢們“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豪放灑脫。而具體到“大塊吃肉”,有細心的小夥伴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今天我們餐桌上非常常見的豬肉貌似入不了好漢們的“法眼”,原著中描寫他們吃豬肉的情形屈指可數。而在種類眾多的肉品中,好漢們最喜歡、也是“出鏡率”最高的當屬牛肉。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吃牛肉更能體現好漢的豪邁性格

提起牛,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堅韌、健壯、有力量等正面詞彙;而說到豬,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卻是呆頭呆腦、肥頭大耳、懶惰等不太友好的詞彙。二者相比,牛肉更能體現出梁山好漢們豪邁、灑脫、敢作敢當的性格特徵。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書中將武松景陽岡打虎之前在店裡吃的熟牛肉換成豬肉,是不是感覺表現力會大打折扣?

第二,吃牛肉更能體現好漢的反叛精神

無論是小說中描寫的宋代,還是作者施耐庵生活的元末明初,牛都是非常珍貴的動物。我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而牛是農耕的重要動力來源,因此受到歷朝統治者的重點保護,宰殺耕牛是需要向政府報批的,這也導致牛肉成為肉製品市場上的稀缺資源。梁山好漢們不顧政府禁令,大吃牛肉,正是他們反叛精神的一種體現。

第三,與作者施耐庵生活的時代有關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受元朝統治的影響,當時畜牧業比較發達,牛、羊盛行,牛肉和羊肉也更為普遍,受到中上層階級的歡迎。相對而言,

豬肉則相對比較少見,主要為下層貧民所食用。《水滸傳》中魯智深請潑皮們吃飯,下酒菜便用的是豬肉,而梁山聚義大都吃的牛肉或雞鴨肉,可見豬肉在當時的地位是比較低下的。

第四,為了避諱明朝統治者姓氏

朱元璋通過武力結束元朝統治之後,揭開了朱氏統治的明王朝的序幕。中國古代等級森嚴,非常講究名諱,因為“豬”與“朱”諧音,為了避免給自己惹來麻煩,不少文學作品也是極力避免出現“殺豬”“宰豬”“吃豬肉”的表述。儘管明朝的文字獄並不是最盛的,但也出現了不少案例,因此不少作家在創作時也是非常謹慎的。

基於以上原因,《水滸傳》中出現更多的是牛肉、羊肉、雞肉、鴨肉等,而豬肉出現的頻率就低多了。


三夢遊水


好漢們能吃豬肉嘛,一個個的都那麼淘氣,吃豬肉怎麼能顯得出來自己是個刺頭呢!所以最低標準也得是牛肉,鹿肉、馬肉也還能湊合,家禽就算了,太腥氣,好漢們還不愛刷牙,整的一個個的嘴臭的不行,還怎麼稱兄道弟了。

當然以上各位要是當個樂子看也成,但是說呢,話粗理不粗。施耐庵寫《水滸傳》所描寫的這些個英雄形象哪個不是刺頭?哪個不叛逆?哪個不離經叛道?正因為北宋年間,朝廷不允許吃牛肉,那這些英雄好漢們才可著勁的撒歡,吃牛肉呢。

就算是有些好漢吃的是豬肉,那嘴裡也得喊著,再給灑家上半斤牛肉,這半斤不夠吃!

綜上所述,吃牛肉比吃豬肉更能鮮明體現人物性格,好人才吃豬肉呢,可《水滸傳》裡頭有幾個好人呢?所以在《水滸傳》中豬肉的情節很少。


王遺風


因為這本書是明朝時期的作品。

明朝時期,地方基本穩定,那麼牛基本是不允許被宰殺的,除非他先死的或特殊情況。因為耕牛是土地的一種必需品,傻缺才為了牛肉去殺牛。直到現在,耕牛也不會被隨意搞死做肉。

有個故事,朱元璋曾把地主家牛殺了去給小夥伴們分食,當然也被地主家估計打了個半死,或者這才是朱元璋去要飯的主因-為了逃跑。這個故事其實為了反映朱八八的義氣和不懼富貴的氣概。

所以,明朝穩定後,吃到牛肉的機會,跟現在吃到澳龍一樣。

但是,吃豬肉的情節也是有的。

1.水滸傳第三回,全書第一個高潮劇情,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

在開打之前,鎮關西足足切了二十斤豬肉,十斤肥的,十斤瘦的。

2.魯智深上了桃花山,朋友們先請他吃豬肉:

次日,山寨裡一面殺羊宰豬,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頓,卻將金銀酒器,設放在桌上

3.潑皮們請魯智深吃飯,吃的是豬肉:次日,眾潑皮商量湊些錢物,買了十瓶酒,牽了一個豬來請智深,都在廨宇安排了,請魯智深居中坐了,兩邊一帶,坐定那二三十潑皮飲酒。

4.魯智深回請,吃的還是豬肉:過了數日,智深尋思道:“每日吃他們酒食多矣,灑家今日也安排些還席。”叫道人去城中買了幾般果子,沽了兩三擔酒,殺翻一口豬,一腔羊。

5.晁蓋上山:單說山寨裡,宰了兩頭黃牛,十個羊,五個豬,大吹大擂筵席。

6.宋江去柴進家:柴進安排席面,殺羊宰豬,管待宋江,不在話下。

加一句:魯智深乃108將裡面唯一真英雄,最後附圖一張





慈善超人古老師


《水滸傳》裡“吃豬肉”很多,但是“吃豬肉的情節”確實不多。

要說吃豬肉,文中並不少。

1.水滸傳第三回,全書第一個高潮劇情,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

在開打之前,鎮關西足足切了二十斤豬肉,十斤肥的,十斤瘦的。

你知道鎮關西有多努力嗎?

2.魯智深上了桃花山,朋友們先請他吃豬肉:

次日,山寨裡一面殺羊宰豬,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頓,卻將金銀酒器,設放在桌上。

3.潑皮們請魯智深吃飯,吃的是豬肉:

次日,眾潑皮商量湊些錢物,買了十瓶酒,牽了一個豬來請智深,都在廨宇安排了,請魯智深居中坐了,兩邊一帶,坐定那二三十潑皮飲酒。

4.魯智深回請,吃的還是豬肉:

過了數日,智深尋思道:“每日吃他們酒食多矣,灑家今日也安排些還席。”叫道人去城中買了幾般果子,沽了兩三擔酒,殺翻一口豬,一腔羊。

5.晁蓋上山:

單說山寨裡,宰了兩頭黃牛,十個羊,五個豬,大吹大擂筵席。

6.宋江去柴進家:

柴進安排席面,殺羊宰豬,管待宋江,不在話下。

7.武松去孔家:

孔太公便叫殺羊宰豬,安排筵宴。

8.劉高賞賜手下:

劉高聽了這話,便叫取十瓶酒,一口豬,賞了七八十人,不在話下。

9.朱貴接人:

朱貴便喚小嘍羅分付罷,叫把書先上山去報知;一面店裡殺宰豬羊,管待九個好漢。

10.穆弘請童威童猛:

穆弘叫莊客著兩個去看了船隻,就請童威,童猛一同都到莊上去相會;一面又著人去莊上報知,置辦酒筵,殺羊宰豬,整理筵宴。

11.劫法場之後:

當日穆弘叫莊客宰了一頭黃牛,殺了十數個豬羊,雞鵝魚鴨,珍餚異饌,排下筵席,管待眾頭領。

12.楊雄石秀合夥幹屠宰:

石秀應承了,叫了副手,便把大青大綠點起肉案子,水盆,砧頭;打磨了許多刀仗;整頓了肉案;打併人作坊豬圈;趕上十數個肥豬;選個吉日開張。

13.顧大嫂招待鄒家叔侄:

顧大嫂分付火家宰了一口豬,鋪下數盤品按酒,排下桌子。

後面劇情就是大規模戰爭,很少提吃的事情了。

題主覺得少,可能是因為吃豬肉的部分寫得比較簡略。

就只有鎮關西切肉那裡涉及精彩劇情,最後肉還都扔了,沒吃到嘴裡。

相比之下,吃牛肉的部分都寫得很詳細,涉及很多經典劇情。

比如林沖風雪山神廟,吃的是牛肉:

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吃。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些碎銀子,把花槍挑著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仍舊迎著朔風回來。

武松打虎吃的是牛肉:

灑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

……

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灑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

十字坡把人肉假裝牛肉:

只聽得婦人喝道:“你這鳥男女只會吃飯吃酒,全沒些用,直要老孃親自動手!這個鳥大漢卻也會戲弄老孃!這等肥胖,好做黃牛肉賣。那兩個瘦蠻子只好做水牛肉賣。扛進去先開剝這廝用!”

還有這個讓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比喻:

阮小七道:“有甚麼下口?”

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

所以說,就是吃豬肉不少,但寫得沒有牛肉那麼詳細精彩。


逗樂了視頻


你一定是看書不仔細,哪怕你只看過《水滸傳》的前半部,你也能看到兩個明確吃了豬肉的好漢。

他們分別是魯智深、武松和宋江。

魯智深在大相國寺菜園子裡和張三、李四等潑皮吃了豬肉;武松和潘金蓮、王婆、何九叔等人在武大家吃了豬頭肉;宋江一個人在潯陽樓上吃了疑似豬肉的「精肉」,更何況水滸中多處只寫酒肉、酒食的地方,很可能都是豬肉。還有魯智深到拔萃楊柳那一段也是有酒有肉,而且還是大塊吃肉,這個水滸裡面經常能夠看到[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一生一世29187013


我們在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常常可以看到,梁山好漢一進小店,高呼店家:“小二來兩斤黃牛肉!”,水滸傳裡也詳細描寫過魯智深五臺山吃狗肉的形象,也用了大幅度筆墨寫了宋江與戴宗李逵等人在江州吃魚。但是,作為當代中國人最普遍的主食肉類豬肉,原著中卻基本沒有提及,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人,尤其是宋朝以前對豬肉其實很不待見,《禮記》中就有寫到“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豕就是豬的意思)”,由此可見古代人認為豬肉地位在牛羊之後。

另一個原因應該是好漢們一般不在家做飯都是下飯店吃,在飯店裡喝一聲:小二,篩二斤好酒,切二斤上好的牛肉!那是何等氣派,就是現在人們去飯店吃飯仍有其時遺風:服務員,來瓶最貴的好酒,來點海鮮鮑魚!你能說現代人不吃豬肉只吃海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