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五代梟雄 26、後唐三傑是這樣成就了李存勖的蓋世武功……

李克用戎馬征戰四十多年,臨終也只得河東之一地,死時潞州還在梁軍圍困中; 李存勖卻用了十五年,征服了河朔三鎮,滅了大梁。論勇武,李存勖確實比李克用更強。可是,天下男兒又豈是懦夫,如光憑勇武就能建功立業,那江山就太好打了。李存勖是一個勇猛的性情中人,這樣的人在歷史中容易淪為悲劇。他卻能幸運地走到輝煌的今天,得益大三功臣的輔助。

曾經君臣一起喝酒,李存勖領著兒子,讓他給一個太監歌舞助興,一曲盡興後,太監張承業給了其子李繼岌許多賞賜禮物。然後李存勖竟然也像個孩子一樣,為自已兒子李繼岌討更多禮金。

呵呵,太監張承業竟然不給了,膽敢駁了這對父子雅興,他掏出寶劍就要殺了張承業,被當時的群臣拉住了。其實縱使劍在手中,他也不敢砍下去。張承業盡興隨喜的份子是他自已的俸祿,而李存勖想要的,是要他交出國庫裡的錢。

一個太監竟可以控制李存勖的錢袋子,為什麼?因為張承業乃李克用的託孤重臣並深得李存勖母親曹太夫人信任。李存勖很孝敬母親,第二天就來向張承業賠禮致歉了。

五代梟雄 26、後唐三傑是這樣成就了李存勖的蓋世武功……

其實,李存勖與張承業兩人本身關係就老鐵了。當初李存勖叔父李克寧欲反,張承業為平逆反出力最多。再後來,他幫李存勖坐鎮後方,因治理有方而使府庫充足,李存勖也尊稱張承業為七哥。

李存勖打戰很猛,花錢也猛,賞伶人、賞美人花費巨大,張承業管著他,他就錢不夠花啦,便覺憋屈借酒發瘋嚇嚇張承業。張承業沒被嚇著,因為他死心塌地忠於李家,就得為李家管好錢糧。如果沒有李克用,他,張承業早死了,他一個太監後繼無人,要那多錢做什麼,還不是為李家充國庫了!道理李存勖全都知道,就是心裡不爽快。因此,也就有了上面那麼一曲鬧劇。但不可否認,張承業為李存勖管後方,使之四方征戰錢糧無憂,功不可沒!

後來,公元922年李存勖欲稱帝。張承業認為他的功業尚不極其父李克用(當時大梁未滅),為政像個小孩,一旦稱帝便是眾矢之的。故而他極力勸阻李存勖稱帝,卻不得當年抑鬱病亡。從張承業的角度來看,李存勖確不適合稱帝,但是,他忽略了李存勖的武功。李存勖還有兩個人,足以讓他不懼於眾藩鎮!這兩個人就是李嗣源與郭崇韜。緣何,且讓我一一道來。

李嗣源十多歲即跟隨李克用東征西討,上源驛之變時還立下護主之功,位列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二,李存勖居後位列三。李存勖上位時,李嗣源是中堅支持力量。李存勖繼位後初戰潞州,李嗣源為他在夾寨大勝梁軍,居功甚大!之後與李存勖一同征服天下,耿直無懼。

五代梟雄 26、後唐三傑是這樣成就了李存勖的蓋世武功……

李存勖繼晉之初,乃晉弱而梁強。在柏鄉,梁軍兵強馬壯,李存勖見之雖無懼亦不免驚憂,便賜酒與同來的李嗣源道: 梁兵整備而來,紅馬騎隊與白馬騎隊比我們強大呀。別看李嗣源四十多歲,仍然少年心性,一激就上頭。他說,莫看梁軍強,那是外強中乾,花樣子,不信馬上就可以滅了他們騎兵。說罷不顧梁軍人多勢眾,領兵殺向梁軍白馬騎隊,不消一會打潰白馬騎隊,擒兩將校回。是時,晉軍志氣大增,一舉擊敗了幾倍之敵。

那是公元911年,梁帝朱溫未死,那一戰就是柏鄉之戰,這一戰之後梁軍再也不敢與晉軍主動且正面強抗了。李嗣源是猛將們的代表,他們拱衛著李存勖,是他壯志雄心的堅定執行者。梁晉之後多年交戰中,基本是晉主攻梁防守。

李嗣源是贊成李存勖稱帝,這有何可懼,稱帝實至名歸。而另一人郭崇韜也是如此認為的,所以李存勖就大膽放心地建唐稱帝了。

郭崇韜也是李克用時代老將,是晉軍集團少有的不但夠狠還懂戰略的將領。當年王處直放契丹入境,是他看出契丹大軍入寇乃為利所動,紛擾為掠,而非有組織有預謀的侵略,勇殺則懼。果然,契丹見晉軍以命相搏,取利不成而畏逃。

五代梟雄 26、後唐三傑是這樣成就了李存勖的蓋世武功……

後唐滅大梁,當李存勖與王彥章戰於楊劉,雙方交戰不分勝負,在不少後唐將領認為此次伐梁又是無功而返之際,是郭崇韜看出王彥章之戰楊劉,乃為斷鄆州之援,意在鄆州。而後李存勖棄楊劉,而奔鄆州,成功調動牽制王彥章,才最終消滅了王彥章部,為孤軍襲汴京清障。當然,爾後唐軍襲取汴京,雖是李嗣源領軍奔襲,但運籌策帷幄之人乃郭崇韜也,是以後唐滅梁郭崇韜居功第一。

唐莊宗之所以能取天下之半,乃賴忠信良將之輔佐。其父雖未開疆擴土,但經年久戰,為李存勖留下了這三位忠誠而有能力的良士,可謂吹盡黃沙始見金,才有後面的不破大梁終不歸,可惜張承業看不到了。

後唐莊宗李存勖自此戰功威震天下,手中又有財權,可謂少年得志,一如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邦得三傑而取天下,李存勖也得了三傑;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得兵財之權,爾後征服天下。李存勖此時也是大權在握了,躊躇滿志,他覺得就著伶曲也無礙其征服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