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吴昆华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语出孙过庭《书谱》。

他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初学结构分布,平稳端庄,在书体中楷书、篆书和隶书比较平正工稳,适合初学。之后再求险绝,结构应用造险之法,欹侧错落,变化多端。多有险势。什么是复归平正?平和自然,平淡天真。质拙无华,花费一生精力,把这些技法学会和领悟古人奥妙之后,达到不求工而自工,达到将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统一,达到随心所欲不愈矩而又格调高的艺术境界,这时人老了、书法亦朴拙、老辣、老道了。

现以书法家王铎作举例说明

一,王铎追求平正阶段。青年时期,傳山论其书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是说他注重法度,规规矩矩,没有个人风格。这一时期主要以原帖为主。

(王铎34岁作品《为景圭先生临圣教序册》局部)

二,王铎追求险绝阶段。这一时期笔法变化多,结构险绝而放纵。章法动荡跌岩。

王铎43岁作品《金山寺诗》

三,为晚年人书俱老成熟时期。个人风格强烈。作品也比之前更超拔、自如。苍劲老辣,雄强超迈。得古人之神,进入自由王国境界。

王铎《为宿松书诗轴》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你提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问题太好了,尤其这两个字:境界,非常有意思。

在这个问题中,“人书”当然是指写字的那个人和他所写的书法作品。

“通”,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相互的沟通、相互的理解、相互的成全,并且没有障碍,甚至没有损耗。

“会”指沟通、理解、成全的那个结果,即人和书两者互为表里。

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你哪怕对书法有很深的理解和认识,可是手对毛笔的控制一定很幼稚,你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意志,去操纵这支毛笔写出理想的作品。只有不断的去学习、训练某些技法,从而达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性格,就可以说到了“通会”之际,但也就仅仅是通汇,并不能说到了某种很高的境界,那么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呢?

这种最高的境界,孙过庭也给出了解释:“人书俱老”。老是什么意思呢?成熟!也是人生境界和书法经界走到最顶峰的意思。

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4个台阶,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在天地境界中,天、地、人化而为一,按老子的话说,就是处于一种极其自然的自由、平和、虚静状态。

对书法境界的分类和描述,最为著名的是清代的书法理论家包世丞著作《艺舟双楫》中,把书法境界区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五类。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境界的分类和书法境界的分类,有某些契合之处,颇奈玩味。

可以发现,做人达到了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创作书法也同时达到了最高境界-神品境界之后,即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

在这个境界中,最典型的特点,无论是人,还是人操纵的那只毛笔,都可以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自然、最洒脱的状态。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多么崇高的境界!





闻道深般若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需要想象力。

意境境界和感觉有关,当代没有符合人书俱老的书法家。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出自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646~691),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书谱》这本书是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书籍,引用最多的书论。

如果把提问提到的补全,那么意思就更明确了。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学书初谓未几,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看到上面《书谱》的内容,就想到《兰亭序》的”永“,永远有多远。

平正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样的历程,我们近现代没有书法家能够达到。

启功先生做到了吗?

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启功体,也并没有达到,平正险绝,复归平正。

启功体并不注重单字笔画,让启功体难以达到非常高的高度。

一人有感

我们不可能知道《书谱》作者孙过庭,他心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怎样的境界,需要这个人的字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一个活到58岁,一个只活到42岁。

想来想去心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符合”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8月18日沪。


一人笔记


看到孙过庭书谱中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一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临终前的绝笔“悲欣交集”这四个字。弘一法师并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似乎也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形容他的书法,我能想起的最确切的词就是“人书俱老”这四个字了。

其实“人书俱老”说的境界与人的年龄或者书法的成就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中国书法史上那些名垂千古的作品很多都是书法家正当壮年的时候写的,比如王羲之32岁(另一说50岁)(303-361,一说321-379)写就的《兰亭序》(353),颜真卿(709-784)49岁写的《祭侄文稿》(758),苏东坡(1036-1101)45岁写的《赤壁赋》(1082),米芾(1051-1107)37岁写的《蜀素帖》(1088),赵孟頫(1254-1322)45岁左右写的《洛神赋》(1300左右),而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却很难用“人书俱老”来形容。

人书俱老的境界首先应该是人的境界,“老”在这里是一个人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种种坎坷后的一种沉淀。一个“老”的人不会再慌乱迷茫、患得患失,他应该有一种处变不惊的沉稳和看透俗世的豁达。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老了都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君不见现今社会还有很多老人为了抢座位而大打出手的。

人书俱老的第二个境界是书法的境界,只有达到“老”的境界的“老”人才能写出“老”的字来,这个“老”人未必就是一个年龄很老的人,但他必然超越了一般书家的追求。他不会再去炫耀书法的技巧,不会再在谋篇布局上费尽心机,更不会因为某一个字或某一笔的好坏而欣喜或沮丧。他在书法上的追求已经融会贯通,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也就是孙过庭所说的“通会之际”。这个时候他写字似乎是信手拈来,字写得是跌跌撞撞、东倒西歪,却又浑然天成、意趣盎然。字里行间除了有书法的韵味,似乎更多了生命的力道,正如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人书俱老”似乎也可以超越书法的范畴,“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东坡是不能说“人书俱老”的,但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可以说是“人书俱老”了。








尔东层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书谱中这句话前边还有关于平整险绝之论述,是总结论述书学习书必经历的几个阶段。看看颜真卿多宝塔和勤礼碑的变化就明白了!什么才是人书俱老。再看看田楷在学书中属哪个阶段!!





云雪书画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为孙过庭《书谱》中语。本意为一个人须用毕生,慢慢品悟,坚持习练,才能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把握,此话虽讲的是书法,其实道出了书画、艺术、文化的至高境地,简洁的话语言明了研习各道的真谛-----没有捷径,这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时间长了,变老了,一个人才会知识广泛、阅历丰富、修养层高、入渐深之境,由此而成“大家”。而且这个“老”不单指年龄,更是一个在文化、绘画方面独特的用语,只有在时间中不断前行,才能终达到“通会”的境界。现在很多搞书画文学之人年纪轻轻,作品多是有形无魂,没有味道,想来好笑,却敢自称“家”。

想远一些,不光书法,在很多方面此语皆真言。就如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场慢行积淀,在漫漫生活中一点点积累,在悠悠时光里上下浮游,在荏苒岁月间平心静气,终随岁月的流逝,人生从开始的平正,最终又归于平正。但这里两“平正”所表达之念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领悟:从聆他人之言而行,到执拗以己心而行,终沉心沉性淡然而行,这就是一种阅历的凝聚,让我们有了厚厚的底蕴,对这个世间人事看法愈发成熟、渐入佳境,越“老”越大气。

书画艺术需要一辈子去钻研,直至晚年方能走向成熟的“老”境, 这也让我们知道了沉淀生命,沉淀心情,沉淀自己的重要性。清扬浊沉,让灵魂变得更加纯净,心胸变得更加豁达,终是淡如烟云,定如磐石,在慢慢变老中,自达“通会之际”。


SensitiveDXL


通会之际,人书具老。

此乃说朋知识与学问的重要性。

此属文化知识篇。

此文言,现代人一般会有误解,有些人是好搬字吃书,往往把意境领会反着。

文化与知识,如同是一个宇宙。奥妙无穷,永远学不完,永远探索不完。人生有限而文化与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是无限的,是永远掌握不完的。

此句古文意在劝勉与修为。主要是说世上文化太深奥,知识难贯通。世上能人之多,聪明人之多,文化人之多,技术人才之多,花花世界,总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聪明还有人比你更聪明,你文化高不等于知识广,各行各业,人才济济,行行有状元,你比我懂的多,其不知他比你会的更多。修养是文化,知识靠学习,学而有用才叫本事,欲知天下事,吃书欲求师。

老师是说,人在世上,千万莫自作聪明,千万莫骄傲,千万莫充能,自认啥都会。要谦虚,要有学而不厌的思想,永远不要摆学谱,不要卖精,你之所学如天下九牛一毛,你之技能不过如步履平原,若翻山越岭,或履水过河,你还不一定能过的去啊!

此语是说,一个人要想行走天下,要想了解天下,要想知道天下,要想掌握天下,要想贯通天下事,要想知道宇宙的日月星辰,要想知道天下的山川海河,要想懂的世上的人生哲理,要想了解自然与历史,要想知道天下的人情风貌和礼仪道德等,要想通会一切,你就要修为,你就要学习,习而为知,用而有技。书者,文化也,理论也,知识也,书的功能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它,要记得天天翻一页,天天学一技,一直活到老要天天学到老,学到老也学不完也。所以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即此教也。


福自福地來wjf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语出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意思是一个人心须用毕生精力才能对书法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把握。

孙道庭用极其简法明了的话指出书道演化的过程,即从开始的平正走向险绝,再同归平正。书法艺术需要艺术家用一辈了去摸索,探究,钻研乃至曰臻老境,亦即大器晚成。

老不单指年龄,更是中国文化绘画艺术独特的美学观,也是攀登美学上的高峰达到老辣,老到,在而弥坚的境界。这句话虽然讲的是书法,同时也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至高境地。

人生何尝难道不亦如此吗?


用户名金刀


语出唐代孙过庭《书谱》句: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是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他这句话本意也是描绘书法逐步精进的过程,或许正是他自己练习书法的心得吧。

大意为,(练习书法)初期是达不到熟练的,到了技艺渐渐成熟的中期,表现出来会过犹不及,到了成熟后,技艺上融会贯通,习书之人也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即习书的人与他的书艺也就老到了。

人书俱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也是技法的一种境界。老是技艺的圆熟、老到、融会贯通,老也是做人的成熟,对世事洞明,对世人处事的圆融与达练。

希望对大家理解能有帮助,谢谢。


神速KAM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单从字面来讲,它描摹的应当是一种参悟的状态——千沥万漉,皓首穷经,寻觅来寻觅去,我想要的东西,原来如此,惜我老矣。

这有点像王国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不过王氏所言,细化了“通会”,诗化了“通会”。

当然,这种至境,非常人所能及。它需要才情的浸淫,时间的熬制,甚至付出一辈子的光阴,也难望其项背……也就是说,人老,易;书老,难。

这句出自孙过庭《书谱》的结语,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吗……

2019.6.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