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黛玉风华绝代,为何感觉没有很多人去贾府求亲?

确实色盲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也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林黛玉对薛宝钗说她十五岁。在当时的时代,女孩子十五岁是及笄之年,也就是该把头发梳成发髻,成年了,可以谈婚论嫁了。

在文中,史湘云比林黛玉小一些或者同年龄,也已经相亲了。

在第三十一回,也就是林黛玉十五岁那年的端午节,史湘云到荣国府来。大家谈论湘云淘气、爱说话,王夫人说:

“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们着。”

而林黛玉却无人提亲,何况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生得风华绝代。文中一直没正面描述黛玉有多么的美丽,但侧面写到的地方不少。

宝黛初会时,在宝玉眼中看去,黛玉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非常伤心,在墙角花阴下哭起来。文中写: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此处脂砚斋用开玩笑的口气写的批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原来是哭出来的。一笑。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一回,宝玉、凤姐被马道婆施法魇住,全家乱成一团,呆霸王薛蟠也到内宅来了。他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文中写黛玉婉转风流,薛蟠一见身子酥了半边。又从这个大俗人眼中描摹了黛玉的美貌。

林家有女初长成,为什么没有人给黛玉提亲,我们先以贾府为例,来看看高门贵族的婚配方式。

第一种方式,官媒做媒。

官媒是政府设立的机构,负责给贵族公子、小姐牵线搭桥,说亲做媒。比如史湘云有人想看,应该就是官媒来人。在《红楼梦》高鹗续写的部分,也写道探春有官媒来看。

TVB有一部电视剧《金牌冰人》,讲得就是唐朝官媒的故事。

官媒做事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家长主动提供孩子的生辰八字,机构建档后再按条件匹配,上门提亲。

第二种方式,亲上加亲,亲戚家联姻

贾府这种方式的联姻最普遍。贾雨村初到应天府上任时,门子向他讲解“护官符”时,提到贾、王、薛、史金陵四大家族,都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所以这样的结亲方式更能提升家族利益。

贾政的侄子娶得就是贾政夫人的娘家侄女。薛姨妈又向邢夫人求亲,把邢岫烟许给了薛家的侄子薛蝌。薛蟠和夏金桂家也是老亲。

第三种方式,知交故旧之间结亲

知交故旧互相了解,所以联姻的也不少。就像以前很不合理的指腹为婚,就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多。

贾府中,秦可卿和贾蓉的婚配就是这种情况。文中说秦可卿的父亲秦业和宁国府有些小小的瓜葛,就结了亲。还有迎春也属于这种情况。贾赦把迎春许给孙绍祖,因为孙家祖上当日是宁荣府中的门生,是世交。薛宝琴和梅翰林家的婚事也属此列。

特殊情况,和亲,进宫。

元春进宫,以后探春和亲,这都不是常规情况。

以上几种情况都不适用于黛玉。

首先,贾母疼爱外孙女,她还是意属木石姻缘,想把黛玉嫁给宝玉。没有贾母同意,谁也不敢擅自把黛玉的生辰八字报给官媒,官媒当然也不会上门了。

二,亲戚朋友都心知肚明,明白贾母的心思,谁也不会贸然给黛玉提亲。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向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此句旁有两段批语。

甲戌侧批: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

庚辰侧批: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

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此事。他曾对尤二姐、尤三姐说林黛玉和贾宝玉:

“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话到此处,大家明白为什么没人向林黛玉求亲了吧?


淡看云起


首先,黛玉年龄还小。黛玉从小进入贾府,到了四十五回跟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时候,才十五岁,刚刚及笄。此时比她年长两岁的宝钗,至少也大两三岁的迎春都还没有说亲,自然也不会有人来唐突黛玉。

其次,黛玉并非贾府正牌小姐。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正常情况下父亲可以做主女儿的婚姻。但黛玉情况有别,她是因为父母双亡才寄居贾府的,虽然做舅舅的贾政算是监护人,但贾母在堂的情况,他不能、也不宜独自决定黛玉的婚事,必然还要请示贾母的。如此,既非贾府正牌小姐,又要走这么复杂的程序,自然也会让一些求婚者望而却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荣国府的当家媳妇王熙凤喜欢宝玉和黛玉,特别看好这一对小儿女的姻缘。曾经,她当着众人的面跟黛玉开玩笑说:“你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更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还是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污了谁呢?这完全就是看好他们俩的意思。不仅如此,到了小说五十五回,凤姐跟心腹平儿私下聊天谈家务,就以特别笃信的语气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这随口而出的话,简直就是认定,宝黛的婚事已经板上钉钉了。不仅如此,贾琏的小厮兴儿,再跟尤二姐尤三姐姐妹谈起大观园中小姐时,也是毫不怀疑地告诉她们,宝玉未来的妻子,是已经定准了的林姑娘无疑。兴儿不过是一个根本走不到宝玉黛玉那里的小厮,按理不可能这么了解上层领导的心思。他一定是听过贾琏和凤姐的话,才能如此肯定。

凤姐已经认定宝黛必然在一起,并通过下人的嘴散布出去,外人听说了,自然就不会再来求娶黛玉了。就算有不知情的,想求婚之前也总要来试探一下吧?而王熙凤当家少奶奶的身份,自然就会直接给挡回去了。如此,就算黛玉是风华绝代,但已经名花有主,哪里还会有人来求娶黛玉呢?


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红楼梦》是一部女儿的书。金陵十二钗各个优秀精彩。作为古代女子,婚姻是一生大事,宝黛姻缘和金玉良姻更是《红楼梦》最主要的两个线索。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薛宝琴、史湘云年纪幼小都有了婆家,贾迎春在八十回前也有媒婆上门说亲嫁给了孙绍祖。那么,优秀如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什么没有人上门提亲呢?此事看似小说故意为之,细琢磨还是很有意思。


首先,薛宝琴、邢岫烟、史湘云有婆家各有原因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长到十五岁,贾家所有女孩子除了惜春和巧姐儿都进入当时的适婚年龄。

史湘云早在第三十一回就已经被人相看好,大喜了。她无父无母定亲早的原因主要是叔叔史鼐即将外放为官,一去几年不回不得不为史湘云早做考虑。多说一句,忠靖侯史鼎绝非湘云亲叔叔,应该是堂叔,所以湘云只和二叔史鼐一起住在保龄侯府,一切大事由史鼐夫妇做主。

薛宝琴是父亲路过京城,与刚刚步入官场的梅翰林订下的娃娃亲。算是一次小官与巨商的政治结合,也是宝琴父亲的一次政治投资。

邢岫烟很清楚,薛姨妈看中的不是她的人,而是邢夫人侄女的身份。既然金玉良姻前途未卜,将薛家与贾家再做一次捆绑也是好的。薛姨妈很看好贾家未来。贾家有爵位,有贵妃,多少有实权的人对爵位梦寐以求而不得!


其次,林黛玉、薛宝钗“无人问津”

林黛玉十五岁、薛宝钗十八岁,二人的年龄早都到了谈婚论嫁。可从来不见人上门提亲,背后当然大有原因。

薛宝钗不用说,商人出身,薛姨妈又不想让她像宝琴一样嫁给五六品的小官,一心攀权附贵。问题是京城这些豪门又有谁看的上他们薛家?薛家再有钱,与这些人家也是门不当户不对。薛宝钗出席舅舅王子腾家的聚会多次无人理睬,就证明京城权贵看不上他们家。

林黛玉的情况特殊一点。有句话叫“养在深闺人未识”。她无父无母被荣国府收养,平时抛头露面机会很少,外人知道的不多。早年年纪小,大一点又有宝黛姻缘的传闻。贾母的心思荣国府早都传遍了,那些官媒婆们消息八面玲珑,谁还会上门自讨没趣。


还有一个原因。林黛玉出身虽不错,但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注定入不了豪门的眼。她没有父母兄弟家族匡扶,带不来任何利益,豪门不取只能低嫁。可堂堂荣国府的养女,小门小户谁又敢上门提亲?门当户对都想靠女儿联姻增加势力,林黛玉哪怕是天仙也不抢手。

再一个因素,林家一家三口相继死亡,只剩下林黛玉一人身体还不好。这种命格在古人叫做“天煞孤星”,克死了父母兄弟,孑然一身还要自己体弱不得安宁,一旦成亲极可能连累婆家。古人迷信,讲究这些的真心不敢要。

以上观点基于《红楼梦》80回文本为基础,80回后续书仅供参考,不作评论依据。文中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君笺雅侃红楼


林黛玉沒有人提亲,我感觉作者写《红楼梦》安排角色的婚事是有顺序的:

一、年龄顺序

荣国府姑娘们提亲顺序是按年龄提的,先是迎春,然后是有官媒说探春。

但是提亲只是提,见与不见贾府的长辈是有权决定的。孙家来提迎春时,等于两家做买卖,把迎春给卖了。那时孙绍祖想当官,而贾赦想要钱,就这样用5000两银子换迎春。之后贾赦不提钱,也不找门路给孙绍祖补缺,可怜的迎春就两头受气!

官媒来说探春时,王夫人就做主沒有见。贾政回来,骨肉完聚只是托词。主要是没看上那家的门第或品行。如果来说媒的是南安太妃一类之人,王夫人会马上跪迎!

探春和黛玉差不多大,探春沒岀嫁,那黛玉也不急。

二、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当时年龄最大的薛宝钗也沒人说媒。按理说,宝钗有母有兄,有人张罗。家中大富还有王家、贾家是亲戚。参加过选秀,走亲戚认识人也多。

宝钗应该很多人求亲才对。可是也沒有。这就奇怪了。就只能从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分析了!

作者定要宝钗、黛玉完成她在大观园中的所有故事后,才给她们议婚。

作者也可能有些私心,把这两个最优秀、最美好的姑娘的身、心全留给自己,所以干脆不给她们议婚了。

三、黛玉无人作主

求亲也要知道荣国府有这么一个姑娘才行。林黛玉不姓贾,不会有人家因想同荣国府结亲而选择她。

林黛玉在京都只有贾府一门亲戚,除了贾府和王家她沒去过别处,根本无人知道有黛玉这么个姑娘。而王家也不会关心到贾府的外孙女的亲事。

贾母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让两个玉儿结婚,那就沒必要为黛玉张罗相看!贾府的邢夫人和王夫人,贾母也没给她们张罗黛玉婚事的权力,黛玉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四、还泪

黛玉是绛珠仙草,此生是来还泪还情的。她一生所有的深情和所有的眼泪都会给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一个人。如何还能有别人求亲呢?


薇薇polly


黛玉在十二钗中和宝钗并列第一,黛玉虽然体弱,但是一看就会有一种自然的风流婉转和独特的气质,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她的母亲是贾府的大小姐贾敏,黛玉自身还有无数的才华,可以说黛玉就是一个风华绝代佳人,可是为什么感觉没有很多人到贾府来求亲呢?

第一,黛玉的年纪比较小,而是只是在贾府寄住

最简单最浅显的原因就是黛玉的年纪还小,黛玉到贾府的时候也就7岁左右,后来也就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贾府里除了元春,年纪最长得姑娘就是迎春,她在第七十九回差不多贾府后期了才开始谈婚论嫁,那么黛玉等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根本就还不着急。

湘云就比较例外,她没有在贾府长住,而且她的抚养权归叔叔管,叔叔和婶婶想要她早成亲她也是没有办法选择的。黛玉的情况和她相似却又不同,虽然黛玉家人不在了,她也是寄住,但是贾母很宠她,不希望她早早出嫁,也没有要撵走她的意思,所以黛玉不用早早议亲。

第二,贾母不让,贾母对南安太妃都敢委婉拒绝,别人也不敢上门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贾母不同意吧,黛玉到了贾府她的所有事宜都是贾母说了算,包括未来的婚姻大事。黛玉这么优秀,如果那户人家没有提前衡量过是否配得上黛玉的话也不敢上贾府的门。而且没有贾母的首肯,也没有人敢向贾母提亲吧!

贾母当初没有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黛玉的母亲贾敏送入皇宫,亦或四大家族,她把贾敏嫁到了世代书香的林家,也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得到幸福,所以对于自己孩子的婚事她更看重的是质量,而不是门第。贾母的要求就会很高,一般人是不敢上门提亲。

南安太妃借着贾母寿辰想要见一见贾府的姑娘们,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和亲的人选,可是贾母都能委婉的告诉南安太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不合适。

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贾母让带了五个女孩前来,这几人力病的和弱的人里一看肯定有黛玉,因为当着南安太妃贾母不便直言不想黛玉被选中,可是这么明显的暗示早就看懂了。面对皇家的相看,贾母都看不上,可知贾母对黛玉的婚事早有安排,别人自是不敢打黛玉的主意。

第三,黛玉和宝玉相互喜欢,不会答应别人的求亲

黛玉和宝玉是大家公认的情侣,虽然当时不能够这样说,但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他们之间彼此喜欢。贾母是看着他们长大和一路走来,自然想要促成他们之间的婚事,这种默契早就渗入到贾府的内部。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黛玉早就许给宝玉了。只是两人年纪都还小,而且黛玉的身体也一直不大好,所以才没作准,但确定是黛玉无疑了。

黛玉和宝玉相互喜欢,还有贾母的支持,所以她是断断不会答应别人的求亲的。以为王夫人一直都比较喜欢宝钗,而不喜欢黛玉,所以贾母也就不能够早早作准宝玉和黛玉的婚事。



小说红楼


真的吊诡得很!黛玉眼巴巴地盼着“放定”,宝玉家硬是装聋作哑,却又有意无意地“宣布”黛玉是宝玉的“女朋友”,人家黛玉被逼成了高冷艳绝的剩女,这不是吊打林黛玉吗?人家哭鼻子,那是有苦说不出,你贾府不要,咱未必没有白马王子思慕?偏是被你贾府当金丝鹊关进铁笼子里,实质上就是软禁,还有那脸说是抚养?更可气的那起子说嘴的,背地里嚼舌根说咱是童养媳,怎不长舌疮呢?咱来贾府,那是大包金银小包细软带来的,亏了贾府什么?惹急了咱到衙门里告去,就告她们合伙诈骗林氏祖产,欺凌弱小!!!你们说,咱怨不怨,这梦可不能这么做,得重来。咱要将林氏祖产作为嫁妆,在望夫楼上抛绣球,管他是唐僧悟空还是八戒沙和尚,谁抢到绣球咱就嫁给他。这叫缘份天注定,咱不在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在意宝玉那厮,嘴甜心苦开空头支票成性,花花公子绣花枕头,净谈恋爱不结婚,纯属酸文假醋真流氓!

得了,骂解气了,暂时饶了他,好让他有个知错能改的机会。哈哈哈!


义昵昵


林黛玉貌美如花,只不过只有美貌是不够的,还需要看家世出身(祖上、父兄官职)、还有看身体健康状况等等。

《红楼梦》中很少正面描写林黛玉的容貌,但是我们通过薛蟠这个花花公子看到后,就酥倒,可以想象是何等的惊艳!

问题是,女孩要有好婚姻,仅仅有美貌是不够的。让我们一一分析一下:

一、黛玉的家世

黛玉的父亲是林如海,是探花出身,当过巡盐御史,祖上是侯爵,承袭了四代。到了林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看起来,林如海的家族非常显赫。

问题是,林如海已经去世,林黛玉的母亲去世更早,林黛玉没有哥哥,也没有弟弟,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出身就不算好了。大家族之间的联姻,看重的是父兄的现任官职,前途皇恩等等。所以,黛玉是孑然一身,寄居在贾府。

二、黛玉的身体

黛玉刚刚进入贾府,没有描写他的长相,“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用现在的话说,林妹妹就是一个药罐子,从能吃饮食以来就吃药,那么大贵人家联姻,除了互相扶持,权权交易之外,还希望子嗣众多,子孙成群。林妹妹这个身体,就是一个病秧子,没事都要咳嗽两声,一阵风儿就刮倒,每天喝的汤药比水都多,吃得药丸子比吃的饭都多。

那些大富大贵,门第相当的家族,是不会看重一个行走的药罐的。就这个身子骨,是很难长寿,更难生育,更难子孙繁茂的。所以,你懂的,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健康是1,容貌、家世、财富等等,是0.没有前面这个1,一切都等于零。

三、木石奇缘

贾宝玉喜欢林黛玉,贾母想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恐怕也是路人皆知,虽然没有广而告之,但是消息灵通的相关人士,恐怕早就听说,所以很多就是想提亲的也不必再提。

四、贾母

林黛玉寄居外祖母家,贾政,乃至王夫人都无法替他的婚姻做主,能做主的就是老祖宗贾母。林黛玉不比贾探春等荣宁二府的小姐,如果有人提亲,可以找小姐们的父亲母亲,不一定非要找贾母,但是如果给林黛玉提亲,就得找贾母,估计到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知难而退。


小结一下,林黛玉虽然貌美如花,无奈父母双亡,兄弟皆无,孑然一身,寄人篱下;身体奇差,很难长寿,更难生子;贾母做主,传言要嫁给宝玉,那么这些条件综合起来,熟悉荣宁二府,熟悉黛玉的人家必然会知难而退,敬而远之。


陈健4396


黛玉风华绝代,但是感觉,并没有很多,求亲的人?为什么呢?一个是门第吧,她外祖母家是国公府,和她们门第相当的,可能她身子不太好吧。而门不当户不对,大户人家,越是富贵的,寻常人根本见不到,不用说求亲了。再往上的地位吧,就是王爷,皇上了,但是可能也不行,一是她不喜欢,二是选妃有条件,可能不符,三呢,她是为了宝玉的,天上的,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浇水之恩!所以,TA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还有就是,古代女孩子,自己做不了主,即使是公主,也是皇上定的,最多宠爱的话,能看一看吧!这个,我没有细细研究,也没有完整看过电视剧,所以,可能了解的没有那么深刻吧,看过有些解读!听说,红楼梦,女人都要读的,而且红学家,可能一辈子都在研究,但是我也没那么仔细吧,太难了。




君玖涡


一,黛玉风华绝代但是没咋见外人,别人也不知道啊。好像黛玉见外人就是元春省亲,去了赖嬷嬷孙子的园子,见南安太妃都是《红楼梦》后期了。她又不是姓贾的小姐,可能好多官宦人家都不知道有她的存在,更不要说提亲了。

二,黛玉文采好,《红楼梦》中宝玉把黛玉等的诗文传抄出去被黛玉等说了一顿,大意是闺阁之中的东西不能外传,所以后来外传的肯定极少极少,要想靠文采被人提亲这是不现实的。

而且有李纨、王熙凤等文笔不通的作例子,那时候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黛玉诗文传出去了,怕是也会影响人上门提前吧。

三,黛玉姓林,即使与贾府相熟之人知道她父母双亡也不会明目张胆上门提亲,她的婚事贾府也不能像自家小姐那样做主。而且相熟的官宦人家都是人精,连贾府奴才都知道黛玉是要指给宝玉的,这个风声肯定也外传了的,谁会去自找没趣啊。

四,古时候娶嫡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虽然黛玉是探花之女但是父母双亡对于男子来说岳家毫无助力,有心提亲的人都会掂量掂量。比如薛宝琴年少就定了梅翰林家,但是薛家式微后梅家并没有主动提起婚事,还要薛蝌上京嫁妹恰好薛家又不在京城,这是很诡异的。


偶得之


林黛玉风华绝代,按我们现在的观点,求亲者应该络绎不绝。可是《红楼梦》里没有写向黛玉提亲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向林黛玉求亲呢?

第一,贾母的私心使然。

贾母一心要把黛玉嫁给宝玉。如果有比贾府更有权势的家庭要娶黛玉为儿媳,贾母便没有办法拒绝。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不给贾府穿小鞋,贾母只能答应黛玉出嫁。这样一来,黛玉在别人家,她的未来是好是坏,贾母都没有办法维护。贾母为了黛玉能留在贾府,不让黛玉出席什么社交活动,上流社会很少有人知道黛玉的存在。因此也就没有人向黛玉求婚。

第二,贾母要黛玉嫁给宝玉的心意,与贾府关系近的人能明白。

与贾府关系近的四大家族,甄家等人,他们都知道林黛玉的存在,但是他们都跟贾府关系密切。贾母心里的小九九,逃不过他们的法眼。因此他们不会给黛玉保媒嫁给外人。

第三,王夫人把林黛玉当作奇货可居。

王夫人想让宝玉娶宝钗。她觉得,黛玉是他们家养大的,应该为他们家做贡献。黛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出色。这是一件奇货,不能随便给人。她要留着黛玉做更大的交易,黛玉的婚姻为贾府带来利益。

第四,黛玉不愿意让宝玉把她的诗词传出去,知道黛玉才名的人不多。

黛玉低调,她不愿意让人知道她的才学。黛玉不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因此她听说宝玉把自己的诗词拿出去后,马上批评宝玉,以至于宝玉再也没有把黛玉的诗词传出去。知道黛玉才华的人不多。这些人应该欣赏黛玉的才华,但是不敢唐突这样一位犹如天仙一般的才女。所以没有向黛玉求婚。

第五,书里没有写,是否有人向黛玉求婚。但是没写,不等于没有。贾母拒绝一部分人的求婚,也应该有。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