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人惊蛰代表什么?

用户51680061214


惊蛰的由来是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东霖木雨


惊蛰

二月是卯月,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二月是大壮卦,大陆上放风筝,可以飞起来了。二月的惊蛰节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蛇虫青蛙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不食不动,半死状态,现代科学上称作“冬眠”,我国古代称作“蛰”或“蛰伏”,要到二月间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称作惊蛰。

过去农夫惊蛰以后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触到毒蛇含过的泥巴,会中毒肿痛。在大陆未过惊蛰,农作物种子下地,不会发芽生长的,一定要惊蛰第一声雷以后,才开始抽芽的,这个科学的道理。

《易经》上告诉我们,雷有八种之多,水雷屯,泽雷随,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地雷复,震为雷等,而地雷复的雷肥料最多。春雷动了,这一声空中的巨响,惊醒了冬眠蛰伏的动物们,现在纷纷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复了活动,这就是惊蛰的意义。


趙波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雨水之后、春分之前,时间为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意思是说,惊蛰节气在农历二月,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万物都惊醒过来,地下蛰伏的小动物们听到雷声,也都纷纷惊吓得从冬眠中醒来。所以古代的人们将这一节气叫做“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事实上,冬眠的蜇虫们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之所以结束冬眠“惊走而出”,是因为温暖的气候。惊蛰时节正值“九九艳阳天”,此时大地回春,春雷渐响、春雨增多,大地的春意更浓了,田间的农事也更忙了。

为更好的反映惊蛰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惊蛰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桃始华”。华是通假字,通“花”,在惊蛰节气的前五天,桃花开始盛开了。

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鸟。在惊蛰节气的中间五天里,黄鹂鸟闻到花粉的香气,欢欣雀跃地在树林间鸣叫。黄鹂鸟的美妙歌声,为春天的增添了几分更为活跃的气息。

三候“鹰化为鸠”。鹰,指的是一种鸷鸟;而鸠,指的是布谷鸟。鹰变为鸠,并不是说老鹰变成了布谷鸟,而是说在惊蛰节气的最后五天里,由于气温非常暖和,老鹰悄悄地躲起来开始繁殖,而布谷鸟则成群地出没于山林间,鸣叫求偶。这样的现象在古人看来,便是鹰消失了、鸠出现了,所以造成了一种“鹰化为鸠”的奇妙错觉。

伴随着滚滚春雷,万物都在繁殖生长——黄鹂歌唱,老鹰筑巢产卵,鸠鸟鸣叫求偶,桃花、棠梨、蔷薇百花如簇……这样一幅热闹春景图,得益于温暖的天气。

惊蛰时节以晴天居多,气温不断回升、雨水也有所增多。除了东北、西北等少数地区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回升到0℃以上,而华南、东南等地区甚至已经稳定在12℃以上,处处都唱响了“桃花红,梨花白,黄鹂歌唱燕归来 ”的仲春赞歌,十分热闹。



立春的春风轻柔拂过,雨水的春雨温润如酥,沉寂了一整个漫长冬日的万物如梦初醒,睁开迷蒙的双眼,但真正使得万物再度苏醒的,却是那一声声遥远的惊雷。惊蛰的雷声唤醒虫蚁鸟兽,唤醒草木庄稼,更唤醒勤劳的人类,于是繁忙的春耕时节就此开启。

在这阳光明媚的仲春时节,活力与生机就此重现人间,疫情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周慕白1988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不求人的三脚猫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一岁十二个月建,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是郭十一呐


著名的老中医说“中国古老历法一次次证明

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蜇千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大家坚持宅在家里,到3月5曰(农历二月十二日)就会解出封闭走出户外拥抱太阳、蓝天和大地美丽的风光。凡懂中医先生都会知道这个规律的。”




中国传统文化初学者


我是睿为法务顾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睿为企业法务


我用古代诗词里的惊蛰回答你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后面都有诗词的配图哦!

惊蛰

吴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拟古·其三

魏晋 ·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 · 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秦楼月

宋 · 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菩萨蛮·春雨

宋 · 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惊蛰日雷

宋 · 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闻雷

唐 · 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春雨早雷

唐 · 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观田家

唐 ·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晴泛舟

宋 ·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水龙吟.惊蛰

元 · 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真实的恩典


在古代惊蛰代表着驱赶霉运,惊蛰也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



四稷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蜇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蜇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在我国某些地区,惊蛰有食梨的习俗。而到了西汉,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将“启蜇”改名叫惊蛰,延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