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爆破筒:单兵攻坚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该情节

爆破筒:单兵攻坚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该情节

(M1A1班加罗尔鱼雷也被称为爆破筒)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过一种奇特的武器装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爆破筒。在1912年,英国皇家工程兵R.L.麦克林托克上尉发明了爆破筒,因为当时麦克林托克上尉驻扎在印度的班加罗尔,隶属于孟加拉工兵和矿工部,当时通过爆破矿石,意外的研究出了这种单兵可携带的轻型爆破器材,最开始的这种爆破器材十分像鱼雷,所以取名为“班加罗尔鱼雷”(Bangalore torpedo)。后来班加罗尔鱼雷慢慢传入了中国,才被称为爆破筒了。

爆破筒:单兵攻坚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该情节

(美军在班加罗尔鱼雷基础上改进的M1A1班加罗尔鱼雷)

起源

实际上爆破筒这种武器,早在明末就已经浮现雏形,明代末期张献忠攻打成都坚城时就是使用了类似于爆破筒一类的武器,张献忠将一颗十分巨大的树木掏空,然后朝里面填入了大量的火药作为爆破城墙的工具,这就是当时最简单的爆破筒了,当然这种十分笨重的、爆破效果又不高的家伙很难与现代战争使用的爆破筒相提并论了。

爆破筒:单兵攻坚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该情节

(堑壕中密密麻麻的铁丝网,没有爆破筒很难攻克下来)

原理

“班加罗尔鱼雷”就是最初的真正意义上的爆破筒,爆破筒主要由一根细小的金属管构成,里面装满了炸药,在管部头处安装有圆锥形保护帽,可以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发生碰损,同时也可以更容易伸进铁丝网中。爆破筒的设计初衷就是用于敌军的带刺铁丝网下,将其引爆之后,爆炸会在铁丝网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爆破筒:单兵攻坚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该情节

(利用爆破筒破坏铁丝网的演习)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爆破筒则是用直径在3.8厘米或者5厘米的轻便钢管构成,钢管可以分为数节,每一节大约有2.4米长,可以装有4.5千克~5千克炸药,将一节一节的钢管连接起来深入障碍物内部,在钢管底端则有由延时引信触发的引爆器,在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灌木丛的条件下都可以使用,但是整个爆破筒的长度超过了7.3米就变得难以操作。所以较为厚实的障碍物就必须实行分段爆破,爆破筒能够在铁丝网或者雷区中炸出一条3至7米宽的通道。

爆破筒:单兵攻坚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该情节

(使用爆破筒进行人工排雷)

应用

爆破筒虽然步兵突击队、美军游骑兵部队和英国的“哥曼德”突击队都接受过爆破训练,但爆破通常还是被人们视作专业工程设备,几乎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一个战区中都有爆破筒的身影。

爆破筒:单兵攻坚利器,《拯救大兵瑞恩》曾翻拍该情节

(美军使用的M1A1爆破筒)

其中最著名的还是美国第五军的士兵被德军火力困住,当时德军在海滩边一处45米高、能够俯视整个海滩的悬崖上架设重火力碉堡,盟军的士兵只能通过狭窄的溪谷才能登上沙滩,而沙滩上到处都是德军设下的铁丝网和地雷,最终美军的突击队员利用爆破筒在这些障碍物当中炸出一条路来,并登上悬崖击败德军。而这一著名的场景被翻拍为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他们的行动将被世人所铭记。

结语

爆破筒的出现给了突击队员们强有力的突击手段,即便是没有军工部所制作的爆破筒,士兵们也可以立即动手制作,将敌人支撑铁丝网的角钢桩子拆卸下来,在里面填装塑形炸药,一根简易的爆破筒就制作完成,用雷管和导火索都能将其引爆,虽然没有军工厂生产的爆破筒有效,但是聊胜于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