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汉字能不能再简化一下,提高书写效率?你怎么看?

猩猩有星星


简化汉字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基本目标。新中国一直都是中华新文化的改革先锋。解放后的简化字大大推动了中华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值得称颂。

文字是人类信息的交流工具,能够越简单地准确表达信息内容就越好,越先进。这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汉字的简化是中华新文化进化的必然。守着繁体字不放,还号称是传统文化是愚昧无知的,是落后的。


蓝星秦关


我认为完全可以进一步的简化,以利于人们更加快捷简便的掌握这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提高书写效率,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的学问。这应该从以下三点来看:

一、统一认识。

简单地说汉字与其他文字一样,都是一种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作为一种大家经常使用的工具,是复杂笨重些好呢还是简单轻便使用好呢?答案其实很清楚了。比如农民用镰刀收割小麦,一种镰刀轻便锋利,用起来得心应手;另一种笨重粗糙,用一会儿,就腰酸腿疼,他会使用哪一种呢?正是因为实行了简体字和推广了汉语拼音,才在解放初期使很多普通老百姓迅速摘掉了文盲帽子。简化字对于汉字的普及,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是有目共睹功不可没的。



二、循序渐进。

在中国历史上,汉字已经进行了多次演化了。有的人对于简化汉字一直牢骚满腹,还有的鸡蛋里头挑骨头,好像自己很有文化似的。说什么爱无心,亲不见,厂空空,乡无郎,产不生,对于简化字恶意诋毁。难道繁体字就真的比简化字优越多少吗?莫言就是用简体字写的文学作品,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然,如果对汉字进一步简化、合并、减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过专家们的深入调查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学生怎么看。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小学生考试时,因为名字笔画太多哭晕在教室的事情吧。那个小学生的名字叫爨懿曦(cuàn yì xī),平常成绩还不错,但是名字总是写不好,每次写名字都得花10几分钟,真的是苦了他了,爨懿曦三个字一共有72画。由此也可以看出,简化字要比繁体字优势大得多。所以,汉字是完全可以进一步简化的。

文字就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现在的简化字是完全可以适当的进一步简化的。当然,这是需要专家们进行周密细致深入的研究才行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strong>这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切磋。谢谢。


<strong><strong>


半瓶茅台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汉字不会简化。原因有二:1.一个文字首先是稳定性,变来变去不利于传承和推广

2.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字笔画多不好写的问题得到缓解。

你所说的汉字再次简化问题在我国曾经存在过。50年代我们国家进行汉字简化,效果明显,普遍获得大众的支持,也就是繁体字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到了70年代,有部分人提出,汉字还可以进一步简化,所以国家从1977年开始着手实施汉字第二次简化。这次简化实施了快10年,然后被叫停了。在1986年国家下文宣布取消汉字第二次简化。为啥要取消?这是因为违反了语言文字的统一性稳定性原则。“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我们知道战国时,秦国的功绩是书同文。说的也是这个问题。汉语的来源之一是象形。比如射这个字,我曾经看到有人疑问“寸身”咋能射箭?是不是和矮这个字弄反了?你看矮这个字是箭矢的矢,不是射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射其实是标准的象形字。射的身字旁表示的是一个人,而寸表示的是一把弓箭。在大篆写法里一目了然。所以汉字过度简化就找不到原意了。


新疆风物志


汉字简化自古有之,而且不是一次。但是简化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经济,文化,生活发展速度之快,国家文化融合之难,汉字影像了正向发展,何方力量驱动,迫使汉字简化。

而今天,汉字简化确实没有必要,尤其是为了所谓的书写效率。

现在需要文字记录的工作,大多由电脑完成,很少需要手写。如果是手写,一是用电脑不方便,二是可能临时书写,三也有爱好,写毛笔字一说。

用电脑记录文字,简不简化都一样,因为输入法决定了输入效率的不是笔画多少,而是输入方法。

在科技发展这么快的今天,如果还在纠结你笔画提高效率,那还不如去推进一下科技的进步



匠味团子


应邀简答:汉字确实应该立即简化。大批量删除不常用的同音字;生僻字。

因为这样能减轻很多不必要的学习精力。更能适应网络畅通实用。更能让中华汉字文化发展得更加灿烂辉煌。

马上行动吧!



阿祥79874


提到书写效率[大笑]这个其实多虑了。

我们大多数的所谓书写是通过电脑面前敲敲打打或者手机屏幕的下半截指指点点来完成的。

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大约也就是签名了。

如果是领导可能还要多些几个同意和已阅。

本来就少的可怜的书写量都不能满足记忆的需求了。经常会提笔忘字,而且是很常见那种字。

当初的简化是考虑到扫盲的需求,简化字和繁体字并行,只是内地这边因为教科书的缘故用简化更习惯一些,包括书法爱好者在内很多人还是更偏爱繁体字,我也认为繁体更能体现汉字的内涵和稳重。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是没有再度简化的需求和必要的。

附几张图片看下,欣赏一下横平竖直的美感





梦蝶也逍遥


汉字造字有自身规律,不能脱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汉字的简化应该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是约定俗成的过程,不能用长官意志命令式的规定和推行,应水到渠成而规范之并发布推广之。汉字简化应遵循六书原则和美学原则,不能破坏汉字本身缊含文化信息和美学的特性。汉字简化和推广要慎重。汉字的优势是大体上都是见字知意,其实掌握规律后是最容易学习的一种文字。主张汉字简化甚至字母化的,是认为汉字笔画太多,太难学,不利普及。激进者甚至认为汉字妨碍中国人的思维,汉字缺乏逻辑性和精细化,对中国现代化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在汉字各种电脑输入法未发明前,主张汉字拼音化的声音一度很强。现在看来,汉字一字一义,字与字可自由组合,粘性、包容性、扩展性都非常强,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后,汉字的逻辑性和精细化与丰富性都已不成问题。各种汉字输入法也解决了汉字在智能设备上的应用。窃以为,就目前来看,汉字可以暂时不用再简化了。原因如下:1、汉字简化容易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隔阂,造成对古籍理解的错误,有切割之虞,不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也造成学习的困难,增加学习时间成本和身体消耗成本。简繁同字越多,字库越大,呆死字越多,社会负担则越重。2、许多简化字造字脱离了六书方法和书法美学原则,造成见字不知字义、书写难看的现象,是一种文化粗鄙化现象,去除了汉字优点优势,破坏了汉字文化,也同样增加了学习的另一种难度。3、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华侨,目前使用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现行简化字为补充。从中华文化统一的角度,汉字简化亦暂时不应再推进。甚至,应考虑废除一部分不符六书方法和书法美学的简化字,恢复部分繁体字。如网上言,爱无心,产无生类。4、如前所说,智能汉字输入法已经解决了在智能设备上顺畅自由地应用,现实生活中,人们手写汉字大大减少,故也无需对汉字进一步简化。5、推出新的简化字,必然要求全社会重新掌握,字库重置,阅读原来出版物需要辨识,重印出版物与原来出版物不一样需要挖改,亦造成社会巨大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新的投入等。


艽野父


我认为汉字大幅度再简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一是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载体的文字,已经做过几次简化。

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应用广泛的交流工具,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千百年来的使用,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演化和简化,历史上的规模性简化文字也有数次,已经达到了应简已简。

二是中国汉字是一种特殊文化,过于简化,就失去了原有的内涵。

我们的文字,是多少年的演化而来,是由意向、象形、音像、寓意、隐喻等等多种因素组成,有着极深刻的内在含义的。当记载表述的文字出现了过于简单化,就必然遗漏了很多固有的意义。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与我们拥有灿若繁星、意义深厚的文字是分不开的。

三是中国目前的简化字,已经广泛使用、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团结的民族,在文字上既保留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更是逐步统一和应用了汉文字,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我们的汉字文化也更加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应用,逐步成为"世界文字"之一,有了更为广大的空间和极大的应用领域。

总之,目前的中国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国内和国际,都没有再行简化的必要和可能,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贾兴华


不能再简化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一些更简化的字。然而并没有留存下来。看来太简化民众也未必接受,也提现不了汉子作为象形文字的精气神。



心海念潮的世界


汉字不能因为求速度写快而简化。会有很多弊端。咱先以“达”字为例看看发展过程。如下图。

一:给学字识字带来麻烦。大家看看这个“达”字的发展过程。如图所示。每次的简化都给学习带来困惑,如 图所示。篆书图一简化到 简牍图二,就不是一个字了,再由图二到图三又改头换面了。图三到图四,图四到图五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到今天的“达”。大家看看这还是一个字吗?就不说外国人学汉字难了,国人学精通的也不多。

二:给阅读带来麻烦。中国的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每个历史时期都用当时的字体记事情。当我们拿着过去的书阅读时。很茫然啊!因为读不下去了。纯粹是当时的老写字体。现代人学的是现代字。如“达”字。它的老写在过去是另一个嘴脸出现,和现在的“达”是驴头对不上马嘴。咋能阅读?我在看文章遇见很多生字,就查字典,查出来后是非常熟悉的常用字!结果让人哭笑不得。

三:给书法作品带来阅读困难。如,“观海听涛”四个字。用书法写出来是“觀海聽濤”。很多人看不懂。为啥造成这个局面?因为老祖宗简化字造成。而书法是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必须保持传统。所以书法作品让作者另注明原诗句。有些行书,草书本来老写就不认识再加上书写“草”,这些作品连鬼都不认识!!这就是简化太频繁了。为啥香港现在还是用的繁体字?答案自己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