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秦朝统一了,那么多前六国人造反,到了汉朝统一了,就没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谁说没有,这历朝历代都有,主要分为诸侯王谋反,农民起义,兵变三种。

诸侯王谋反

汉朝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明朝靖难之役,清朝三藩之乱,都是诸侯王谋反的典型。

农民起义

这个更普遍,汉末黄巾起义,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宋朝也有,只不过被镇压了,元朝末年比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

兵变

我把政变,兵变,禅让这些都归类到兵变吧,毕竟要玩这么大,得有足够的军权才行。

汉朝的王莽篡汉,隋朝杨坚逼北周禅让,宋朝的赵匡胤兵变,都是典型。


烟郭说历史


很多人说秦朝法律严苛,导致人民不满,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秦朝以法治国不假,可是以法治国不等于法律严苛。

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竹简记载了秦朝法律。其中关于误期之事是这样规定的:

迟到三到五天,口头批评;迟到六到十天,罚款一盾;十天以上,罚款一甲。

也就是说,陈胜当年罪不至死,顶多是罚款而已。所以他造反是另有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可以说说得很有水平。可是在秦朝,老百姓识字都没几个,别说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了。

而陈胜在当时的职位是屯长,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陈胜很有可能是原六国下层贵族。对比原来的贵族身份,现在的屯长明显失去了很多特权。

这才是他不满秦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秦朝被造反,恰恰不是法律严苛,而是太宽容了。很多原六国贵族不但没有追究,反而任用他们为官吏。

当然,被造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秦始皇和隋炀帝一样,步子迈太大,扯到蛋了。

我们都知道原来六国是什么样子,文字不同,连道路宽度都不同。

秦始皇统一也不过是十几年时间,虽然嘴上说车同轨,书同文。可中国很大,车同轨是多浩瀚的工程?短时间很难完成。

本来当时就没什么飞机高铁,好不容易跑个马车,道路宽度还不同,这交通已经不能仅仅用不便来形容了。

你想想,你今天从杭州到西安全高速都要跑2天,就秦朝这交通,没2个月怎么跑得下来?

而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秦始皇居然废除分封制,搞郡县制。虽然这是进步的表现,但在当时很不合时宜。

一道政令下达下去有些地区可能几个月后才收到,地区有情况,中央也要几个月后才得知。这还怎么玩儿?

这就为造反创造了条件。

其次,修筑长城,这就和隋炀帝修运河一样,是个超级大工程。虽然理论上只是把原来几国长城连起来,可就秦朝的生产力而言,这也是相当劳民伤财的。

老百姓可不管你为了经济发展还是抵御外族,你让他们背井离乡去修长城,他们就是不爽,就这么简单。

第三,六国灭亡时间短,残余势力还很强。典型的就是项氏一族。

而汉朝就不同了。首先,汉朝在汉武帝之前都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分封制的优越性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交通不便离中央太远?没关系,那就组建一个地方政府,拥有独立决策权。

就是交通再不便,一个省之内总该交通便利了吧?

其次就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已经把这些有实力有想法的贵族都诈出来了,剩下的几乎没有威胁了。

至于汉武帝时,车同轨这种工程早已完成了,生产力又在文景之治下发展了几十年,郡县制这才有了实施的基础。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本身也是温水煮青蛙,并没有着急,还预留了几十年时间,才完全转化为郡县制。

所以我一直认为,秦始皇、隋炀帝其实是一类人,史书上的诋毁不过是因为他们都得罪了同一批人——儒家。

他们意识超前,却又急功近利,这才是导致覆灭的原因。而他们之后,都出现了强大的大一统王朝——汉和唐。

这仅仅是巧合吗?我认为并不是。只是胜利果实被人窃取了罢了。


逼我用真名吗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的状态,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国有一些模式可以让他复制到全国,但是六国的贵族利益被伤害,所以推行起来非常困难,最终秦始皇离世,六国旧贵族复国反叛,刘邦和项羽俩人打着灭秦的旗号,给秦朝终结了。

刘邦后来打败项羽,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前前后后享过405年。那么问题来了,为啥那些造反的旧贵族在秦朝的时候呜呶喊叫的造反要复国,到了汉朝的时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统了呢?

第一、郡县制二次推广易接受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广很多新政,咱们就拿郡县制为例,推行的过程十分困难,又推广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马同辙等等,这些基础的建设已经整得差不多了,六国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国贵族,因为这样的事情影响他们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们不造次,只敢过过嘴瘾,加上秦始皇征百越,转移了国内的矛盾,这才维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后,一些叛乱爆发,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时不能平叛,这让六国旧贵族看到了机会,纷纷起兵造反,想恢复旧制。

到了汉朝就不一样了,当汉朝再次统一的时候,刘邦的军队都是能征善战刚打出来的精兵,谁敢炸刺儿,刘邦就敢了灭了他,他们比之项羽何如?自然没人敢造反。此时刘邦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继续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县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经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贵族对这个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就没有秦朝时那么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刘邦对贵族的手段不一样

秦始皇灭了六国,对六国贵族采取了安抚的怀柔手段,希望他们能跟着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盘,配合自己的工作。

结果六国贵族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不为秦始皇着想,建立秦朝之后,六国贵族成为了矛盾主体,他们总是想回到过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愿意。

到了汉朝,刘邦可不惯着他们,只要是表露出不听话的迹象,哪怕是半点,刘邦就把他的势力灭掉,大汉建立,六国贵族的势力基本被刘邦给灭没了,他们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暂时没有那个实力。

第三、刘邦和秦始皇情况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国大一统的开启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国建立的国家,六国那一代人对秦始皇杀死自己的亲人恨之入骨。

但是刘邦不一样,刘邦打着反抗暴秦的口号揭竿而起,从某个角度来讲,他和六国贵族共同利益,也是一个推翻秦朝的一员,一开始,刘邦不仅不是他们的仇人,还是他们的“好战友”呢。

第四、刘邦平叛能力大于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这才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实汉朝也有很多的叛乱,只不过都快速镇压下去了,没有因为造反而亡国,所以给人的假象,好像六国贵族消停了,其实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乱;

2、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3、淮南王刘长叛乱;

4、七国之乱;

5、梁王刘武的储位阴谋;

6、淮南王刘安叛乱;

7、南越国相吕嘉之乱;

8、东越王郢叛乱;

9、朝鲜王卫右渠的叛乱;

10、广陵王刘胥谋反事件;

11、江都王刘建谋反事件;

12、光武帝刘秀之子楚王刘英谋反事件;

13、阜陵王刘延谋反事件;

其中的七国之乱也差点要了汉朝的命,并非一帆风顺的王朝。


总体来说,刘邦造反和秦始皇荡平天下有着本质区别,秦始皇是六国的敌人,刘邦开始的时候是六国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广的基础,刘邦二次推广容易被接受;刘邦将异性王和贵族都屠灭了,所以扫除了一些潜在的威胁,而秦始皇属于另一条路,他在世的时候还好,但是秦二世却玩不转。


野史日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华夏,自诩功绩大于开天辟地的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上采用郡县制;车同轨、文同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成为彪炳千秋的千古一帝。

可为什么貌似强大的秦帝国却传二世而亡,国祚只有短短的十五年。汉初的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秦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施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最终官逼民反,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一石激起千层浪,六国旧贵族率先响应,各地群雄并起,不能阻挡。可见不施仁政的秦王朝是多么的不得人心,正应了那句话“天下苦秦久矣”。

而反观刘邦建立的汉朝。

从刘邦沛县起兵时,就与沛县众长老约定保境安民为本义。等进入函谷关后,在萧何的建议下废除秦朝繁琐严厉的法律;并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优待秦王子婴,封存秦朝宫殿。这一系列仁义的举措,深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在随后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中,刘邦的所做所为也与嗜杀的项羽有很大的不同。最终刘邦以自己的仁义与权谋,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项羽。

三年的灭秦战争、四年多的楚汉之争,使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人们通过血的教训,渴望安定;天下一统,罢兵休战的好处深入人心。

同时刘邦在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在政治上采用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经济上实行体恤民情,与民休养的黄老之术;法律上删繁就简,废除了许多秦朝的法律。让百姓体验到仁政的好处,天下归心。

虽然在汉朝初期,尚有臧荼、陈稀、英布几位异姓王举兵造反,但由于违背民意,大都是昙花一现。经过刘邦、刘盈、刘恒、刘启四代君王的休养生息,轻徭薄役,减轻刑罚的仁政举措,汉朝终于迎来了历史上闻名的“文景之治”。


其间景帝时期又发生了“七王之乱”,但这都属于皇室之间的内部矛盾,而不是像秦末由下到上的百姓起义,两者之间有根本的不同。

通过汉初七、八十年的轻徭薄役、休养生息,百姓们亲身感受到天下统一的益处,同时统治者也认识到实行仁政在国家管理的实际功效。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以仁政为本的儒学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在百姓的拥护下,得以成为正统思想,大汉朝的基业更加稳固。

造反,起义?那是大不逆的行为,根本就没有存活的余地。除非王朝经济破产了,百姓吃不上饭了,要饿死人了,才会有这种事情的发生。


方城阙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

个人观点,我姑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秦朝结束了六国割据华夏的历史,华夏第一次完成了郡县制形式的统一,并结束了封建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导致残存的六国旧贵族族群配合起义,结束了秦大一统国家。

形成了以楚霸王为共主的楚汉封建分封制,汉王刘邦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灭共主霸王及其它封国成立以“郡县+分封”并存的大汉帝国。

汉朝高祖刘邦剪灭异性封王均是以谋反而攻诛之。

吕后乱帮,吴王濞作乱,武王作乱都是武装叛乱。

题主有兴趣可以看《汉史》。


凯腾聚知


每到新旧朝代更替时,总会有野心家不满意天下将定,而作出乱事,不说远的,就说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想当皇帝,在82年,四川巴中县兴隆乡人张清安就通过向巴中县当地民众宣讲《五公经》,逐渐蛊惑起了一批信徒,成立了“中原皇清国”,自当皇帝还任命副皇帝。还有丁兴来当上道德金门皇帝,虽是闹剧,可见人心不古,乱世出英雄的念头根深蒂固,新时代如此,旧时代更不用说了。秦汉两个王朝建立之初,都是造反者蜂起,此起彼伏,不同的是秦王朝因此灭亡,汉朝虽处理得当,也好不了多少,刘邦在平叛过程中还中了英布一箭,箭伤加老病而死亡。


秦王政秦始皇在前238年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拉开了平灭六国的帷幕,此后花了十年时间,在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天下一统,结束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统一后的秦王朝,书同文,车同轨,海内混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由于它废分封,建郡县,与周朝分封天下不同,后人把它的制度称为秦制,与周制相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秦国统一六国,表面是秦始皇完成,其背后却是历代秦国国君持续不懈努力而成,正如贾谊所说“奋六世之余烈”,不是一人一朝一夕之功。论及几代来增长国力,终成统一大业的功臣,莫过商鞅,他的变法直接促使秦国统一天下成为可能。但商君法严苛,残民、好战等缺点也为当时各国和后来者所抨击。而依现有史载看,统一后的秦王朝对律法的改变并不成功,商鞅之法还是大行其道,这就出现战时政策沿用到太平时期的问题,秦法苛刻,是乱民四起的原因之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秦统六国,靠的是武力,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比不上关东六国,虽然在军事上摧毁敌国,但六国人心仍在,精神不灭,就算在灭六国过程,乱象就已经出现,李信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领二十万大军伐楚时,就受到奉秦王命令镇抚南阳一带的、原楚国公子昌平君的迎击,以致伐楚一役失败告终,此后,叛乱四起,从韩地的张良一直为刺杀秦始皇做计划可知,而张良与项伯等交好也可见六国后人抱团的事实,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四起,看似庞然大物的秦王朝轰然倒塌。

汉朝吸取秦亡的教训,既没有全部分封,也没有全部实行郡县制,而是两者兼用采用郡国并行,分封异姓王到同姓王,再到削弱同姓王到推恩令才尘埃落定,汉朝处理统一初的人心比秦王朝好,所以它扛住反扑第一波而成了长命王朝。虽然如此,韩信韩王信英布等人的反事也是此起彼伏,并没有停歇,到刘邦死时,天下还不能说是大定了。


南方鹏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秦朝刚统一的时候,那么多前六国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几年以后,秦始皇死了,才出来造反?这十来年的时间,他们都在做什么?是畏惧秦始皇么?还是无人响应?

说到底,秦始皇统一那段时间,虽然对于六国贵族来说,都有亡国之恨,毕竟他们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间;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相反,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一种,终于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战场了,可以过几年太平日子的感觉。


看起来战国七雄打得不亦乐乎,最后吃苦的还不都是老百姓么?此时的老百姓,如果能过太平日子,给谁交税不是交呢?

可问题是,秦始皇虽然给了他们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们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础建设(长城、驰道、豪华宫殿等等),又挑起了战争大旗(对南越50万大军、对匈奴30万大军)。虽然说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实际上,天下的百姓已经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绷的那股绳随时有断裂的风险

秦始皇在的时候,秦朝还是有很大的威慑性,所以除了像张良这样的搞搞偷袭以外,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给天下传递一个信号,机会来了。所以,没过多久,陈胜、吴广就站了出来,一声怒吼,群起响应,不过就是一种释放而已。

为什么这个时候前六国的贵族会有号召力?

正因为秦朝让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给了他们一种错觉,似乎回到过程的战国混战的状态会更好,至少那还是自己的国家。毕竟谁也不敢保证换一个人会不会又跟秦朝一样,继续压榨百姓。

所以,刚开始的起义军,更有号召力的恰恰是六国的贵族后裔。只不过,到了最后,反而昌刘邦以其独特的平民身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汉朝为什么没人造反?

说没人造反,这就有些过了。西汉虽然没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还是不少的,只不过最开始是异姓王,后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刘姓子弟了。

题主大概想说的是六国贵族不造反了吧

1、一个原因是,六国贵族势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统一的时候移民了十几万,再者在秦末战争中又死了一大批参战的,到了刘邦统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规模移民,人数也有十几万。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么气候了。

2、再一个原因是,随着六国的连续失败,他们的号召力已经降到谷底了,老百姓从自身角度来说,绝大部分是抵制战争的。日子过得去,谁也不愿意打仗。尤其是汉初又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国贵族的号召力自然也就无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规模加入了,兵源这条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有造反的呢?

因为刘邦为了联合更多的力量,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分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但是这些异姓诸侯王在统一以后,就会对他的汉家王朝形成威胁。所以,壮大的异姓王国与汉朝统一之间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决,或主动或被动,刘邦最终还是对他们下手了。而刘邦下手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后来造反王也是一样的道理,当诸侯的力量变强的时候,他就一定会对统一造成威胁,当他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被削去的话,造反就成了其中一个最大可能性的选择了。


水一白聊历史


秦朝有人造反,而汉朝无人造反,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秦吞灭六国,人心不服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原来的六国贵族和富豪全部迁到咸阳来监管,在现在看来没什么感觉,但是在当时,确实划时代的创举,形成了中国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原来的六国人民对秦始皇有灭国之恨。再加上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后,并没有考虑到战国时期连连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没有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是对民暴虐、奢侈享受,大量征集社会劳动力修建宫室,修筑长城,开道修路,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人摄于秦始皇的威名,忍气吞声,积怨已深。所以,始皇一死,大家都一哄而起。

二、汉初休养生息、人心思定

高祖当政时,虽然实行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该封赏的都进行了封赏,但是社会并不稳固,还存在着“功臣”、“宗室”和“外戚”之乱,所以,高祖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安稳的日子,一生劳碌的命,但是,高祖除了出兵平叛之外,对民是主张休养生息的,真正实现的是在文景时期。《汉书·孝文帝本纪赞》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孝文帝爱民如子,常常反思自己的德行,实乃天下人之福。而且经过500年春秋战国,后又经过楚汉争霸、高祖平叛,在战争的摧残下,整个社会已经极度衰弱,天下人人都想安定下来,再加上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略,大家都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所以,无人愿意再反汉。


正史风云


其实秦始皇在位期间,六国人都不敢造反,最多像张良那样花钱招募大力士去刺杀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规模的起义在史书当中没有记载,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的导火索,是秦始皇驾崩后发生的。

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来看,秦始皇当政的时候,秦朝律法不是那么严苛。根据《秦律·徭律》的记载:“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这段话的意思是,朝廷征发服徭役,如耽搁时间不出行,应罚2副盔甲。迟到3天到5天,批评;6天到10天,罚1块盾牌;超过10天,罚1副盔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这么说,陈胜和吴广去渔阳戊边遭遇大雨延误时间,是不需要死刑的。

此外,在《秦律》当中还有记载,服徭役还有工钱,可以换成粮食,且一户人家只出一个人即可。像刘邦也曾到咸阳去服徭役,但是服徭役并非终身制。所以造反的人自然很少,我认为陈胜造反的原因是,秦二世即位以后更改了秦朝的律法,使得秦朝的刑罚更严苛,所以秦始皇一死,农民就开始暴动。

此外,从陈胜起义的口号来看,陈胜等人还是比较希望扶苏即位的 ,所以《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在起义时就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秦朝的灭亡都是秦二世一手造成的。很多老百姓都听说扶苏贤能,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扶苏被秦二世所杀。于是,陈胜就以打着扶苏的旗号起义了。

秦朝被推翻以后,由于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楚汉之争后汉朝建立,所以没有人再造反。其实,秦朝的灭亡秦二世要负主要责任,假如是扶苏即位,秦朝不至于这么快灭亡。扶苏的贤能是有目共睹的,秦始皇死后骊山陵墓也会随之停止,有可能阿房宫也会停止,徭役不会这么重。所以,秦二世成为皇帝就是秦朝的灾难。

刘邦称帝以后,重点在巩固汉朝统治,与匈奴和亲,实行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少了战争谁还去造反呢?秦二世如果不更改秦律,不实行苛政,没有赵高这样的奸臣搅局,换成是蒙恬,六国后裔也不会造反。所以,秦二世自己在作死,这怪不得谁。


谋士说


因为秦王朝实际上亡于“黎民”转化的儒家力量,而汉王朝与周王朝通过“儒教”这一工具,实现了将“黎民”转化的儒家全面纳入了国家体制机器。

秦王朝被儒家称之为“暴秦”,是彻底的道家大贵族(帝王)治国管理模式,这其中,它压制了儒家治国管理模式,尽管此时的儒家,只是道家治理天下的辅佐者,而六国原来的道家小贵族,不甘于被灭亡的命运,大家都是贵族,凭什么自己要低人一等,所以道家贵族像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商人后裔马上进行了反叛一样,也进行了反叛。

而汉王朝基本是根本的一边倒的平民儒家治国模式,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平民)术”,由于平民数量与贵族数量有大规模的比较优势,贵族造反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远远低于造反所能获得的收益,也就不造反了。

秦王朝被灭的情况与商王朝被灭情况类似,他们都是面临外敌时战场上儒家的倒戈一击,只不过差别在于,商王朝牧野之战时,儒家的前身“黎民”奴隶是想都不想,马上倒戈,而秦王朝最先凝聚的经过周王朝洗礼的儒家并没有马上倒戈,而是协助秦王朝抗击了周文率领的楚国义军,但胜利后秦王朝并没有论功行赏,而是上演了古代版的“狼🐺来了”的故事,来了个“烽火戏儒家”,导致后来刘邦、项羽两路楚国大军相约“先入关中者王”时,儒家彻底放弃了抵抗的意愿。

如果当时的当权者赵高放弃法家思维,重拾周公“明德慎罚”精神,像赵武灵王那样彻底放弃对儒家的蔑视,秦王朝是否会“二世而亡”,还是未知之数。

这里要涉及什么是“儒家”的问题,为什么说儒家起源于“黎民”呢?

“儒”是什么?

从造字意思上讲,就是“根据需要而选拔产生的人”,本意就是他们没有人格,不是人,类似于畜牲,在当时,没有人格的人,就是奴隶,就是蚩尤九黎部落被征服者及其后裔构成的“民”。

所以,儒家的前身就是黎民。

而系统化选拔“民”这种奴隶成为“儒”这种新的自由民产生的宗教,就被称之为“儒教”。

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把儒教负责选拔“民”为“儒”的道家核心方士诛杀殆尽,客观上就是“坑”掉了道家主导的“儒教”事业。

当秦王朝面临危机的时候,儒家是尽了栋梁之力的,这个时候就应该让退居二线降格为“吏”的儒家论功行赏成为原来的“官”,可是秦王朝并没有这么做,仍然充满了对儒家的歧视。

儒家,可不是现在所认识的“文弱书生”形象,在对奴隶“民”进行选拔过程中,身体素质好是第一要义,其次,那些头脑反应快的“儒”才能转化为“儒生”这种文儒,那些身体素质超群的则转化为“墨侠”这种武儒,广大生育能力强的则转化为“妇孺”这种女儒,所以,儒家的理论先行者孔子、董子都是彪形大汉的身材,这是根本原因,第三,儒家族群是提倡种间互助的,孔子曾经感叹,“惟女子(妇孺)与小人(普通儒家)为难养也”,说明“儒生”和“墨侠”出卖文武艺,也是要养活普通儒家大众的职责要求,而且一点也不轻松。

而且,当时的儒家,已经成为了国家的主体种群,因为他们的种群的身体素质好,所以繁衍力超强,在中国的人类族群中,已经逐步占据了主体领导地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是为了对抗平民崛起的历史大势,所以汉武帝顺应了这一潮流,来了个“比儒教更儒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的儒教是道家控制,现在则由儒家自己控制,真正实现了“奴隶翻身做主人”,只不过约束条件是必须服从帝王这个“大道家”或者说“神”的领导,就是儒家的相权(行政权)必须服从于帝王的皇权(所有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