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用好“部編本”語文教材,你關心的問題這裡都有

閒在家中,帶娃之外的業餘生活也就是看看書,無意之中看到中小學語文教科書(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寫的這本《溫儒敏語文講習錄》,一翻就不捨得放下。

平時我們總是追各大機構的語文名師,唯獨忽略了這位在國內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最權威、最牛的大咖。

溫儒敏是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聘請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部編本)總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專業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關注語文教育是最近十來年的事。

如何用好“部編本”語文教材,你關心的問題這裡都有

他深知這是眾口難調、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語文教材要體現國家意志,同時又是公共知識產品,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民眾的生活關係密切,網絡和媒體關注度極高。

溫儒敏出版這本“講習錄”,有“立此存照”的意思,把他的探求、思考全都寫於書中。因此通過此書我們更能看到這位主編編寫教材的初衷,有助於在平時的學習中用好這套”部編本“語文教材。

如何用好“部編本”語文教材,你關心的問題這裡都有

在這本書中,溫儒敏還談到中學語文教學、語文高考命題、對教師的要求以及探討了中文學科的歷史、現狀與困境。鑑於這些內容不是咱們這些小學階段、幼升小階段家長關注的重點,今天就不涉及這些內容了,只挑距離我們最近的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怎樣用好“部編本”語文教材來聽聽主編的乾貨。


Part 1 關於語文學科的定位

溫儒敏認為,從學科來講,語文包括“語言學”和“文學”兩部分,語言學比較接近科學,而文學則是藝術,前者偏重工具性,後者則偏重人文性。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提高讀寫能力是他們學習語文的起碼要求,先要學會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然後才是審美呀、素養呀等方面的要求,後者相對是比較“奢侈”的東西。

就像一個家庭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生活,然後才談得上藝術欣賞等。當然,這兩者很難分開,教學中應當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在學習讀寫技能的同時,所謂感情、態度、價值觀很自然也從中得到培養。

語文課要解決讀寫能力,實踐性很強,必須有反覆的訓練和積累,訓練的過程不可能都是快樂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個性化的。希望語文學習全都變得很快樂,或者所有學生都很喜歡,那只是一種理想。


Part 2 鼓勵海量閱讀,提倡“1+X”

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

新編語文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閱讀”,構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這一切都是指向“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在溫儒敏看來,現在語文課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讀書,讀書少。課內讀得少,課外讀得也少,主要是應對考試,題海戰術。中學畢業了,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書,即使上了大學,也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

激發和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這一條,語文素養的提升才不是空話。

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覆操練,沒有激發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擴大閱讀量,這是改革的方向。

針對這一狀況,新編語文教材特別強調讀書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學語文喜歡讀書,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為孩子們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底子。

教材特別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比如,小學一年級,六七歲孩子還不認字,就先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讀故事、童話、童謠等,以激發讀書興趣來開蒙。到了高年級和初中,幾乎每一課都有往課外閱讀延伸的設計,還安排了“名著閱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

建議老師們採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

目的就是要拓展閱讀面,增大閱讀量,改變語文課讀書少甚至不怎麼讀書的狀況。

閱讀材料怎麼去找?現今很多流行的讀本,都可以當作“1+X”的閱讀材料。溫儒敏特別介紹了一套課外讀物,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還注意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

公眾號後臺回覆“課外讀物”就可以看到這套書目的圖片了。


Part 3 一年級為什麼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部編版教材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

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

如何用好“部編本”語文教材,你關心的問題這裡都有

溫儒敏解釋了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拼音字母“a、o、e”,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

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孩子們的畏難情緒。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是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Part 4 漢語拼音對剛上學的孩子比較難,有什麼建議?

溫儒敏認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柺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柺杖了。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拼讀準確,二年級要求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增加其他額外的負擔。

另外,“部編本”語文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對此大家也要重視。


Part 5 低年級怎樣解決識字寫字的難題?

溫儒敏介紹,首先是實行“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部編本”語文低年級的編寫原則。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儘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

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個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字),其中800字左右會寫。

一年級上冊後面附有《識字寫字基本字表》,要求會認300字。這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先認這些字,才可能儘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範讀、熟字帶生字、儘量勾連口語詞,等等。


Part 6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有無必要讓孩子學“國學”?

怎樣學好古詩文?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要不要把“國學”當作課程?沒有必要。

溫儒敏介紹,“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篇目明顯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對小學生學古詩文要求別過高,沒必要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在溫儒敏看來,“國學”這個概念很複雜,在晚清是為了抵禦“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現在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為好,這是中央的提法。至於“國學”不“國學”,學界有爭議,中小學不要去套用。

對於社會上開設的讀“三百千”的班,他認為“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裡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