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从笔法和结字方面分析,欧体和褚遂良书法哪个对书法史影响大?

石间烟霞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颜欧柳赵!欧体笔法峻朗独具特色。褚遂良代表作“阴符经”虽很好,但无法与欧体的地位相比!


认识你真高兴85670933


欧阳询九成宫书法对历史的影响最大,

欧阳询是初唐书法史上具有独特书风的一代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熔铸汉隶、继承魏晋六朝书法神韵温丽的书风,吸收北朝刚劲朴茂的特点,容铸王羲之书法的神髓、融会贯通,创出自家独特的风貌,世称为“欧体”,体现出骨韵兼融、重法尚意、质朴妍美的美学风格,展示了书家的自我生命意识,

在历史的纵向和横向上都作了有益探索,其书风深深影响着中晚唐及后世许多的书家,对唐以后书法艺术不断走向成熟,达到高峰起到了推动作用。







董泽柱书法


你好,欧体和褚体对后世影响都是很大的,但在我们这边普通兴趣班比较多的还是欧体。但是艺考生来说不适合学习欧体,而很多人学习褚体去艺考。

先说一下欧体的体势比较险绝,中宫紧缩,用笔粗细变化不是很大。而褚体字势很开张,笔画较细,有些的帖笔画粗细变化也比较大,因为笔画细,字势开张、所以褚体所于笔画的变化和留白要注意,不然容易写的散。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長林翌安


从笔法和结字方面分析,欧体和褚遂良书法哪个对书法史影响大?

欧阳询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的楷法,另创新意笔力劲险、瘦硬,意态精密俊逸,世称“欧体”,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驾齐驱,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欧体”用笔方圆兼备,劲险峻拔,竖弯钩等笔画仍带隶意;结体精于穿插避就,字势稍纵长,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字的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而又向背相让,使每个字看起来四面俱备,八面玲珑,爽爽有神。欧阳询并且还总结了楷书结体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卜商贴》等。

褚遂良是欧阳询的晚辈,曾服膺虞世南,进而上溯王羲之,其书法外柔内刚,笔势翩翩,方正之气溢于笔墨之间。笔法清瘦健劲,用笔方圆兼备,起笔轻捷,收笔沉着,并参以隶法,委婉流畅。结体匀整,宽博舒展,起伏顿挫富于变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代表作品有《倪宽赞》、《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

欧阳询和褚遂良在书法史上都属于“大佬”级别的人物,特别在楷书上各具特点,各有特色,在书法史上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草根爱书法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 [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

一、笔法的特点:

1、点画。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2、钩画。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

3、折画。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

4、点画。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5、横画。横画分为长、短两种。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6、竖画。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7、提画。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

8、撇画。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9、捺画。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二、书法结构特点:

1、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2、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

3、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4、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

5、以行入楷,呼应连贯。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众所周知,欧阳询是初唐时期一位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书法大家,他所写的楷书体被后人确为“欧体”,直到今天也没有几人能够超越,他的楷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欧阳询的“欧体楷书”到田英章的“欧体田楷”已历时一千三百六十九年。从“书学”定位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妨对田英章的“欧体楷书”称为“欧体田楷”。

欧阳询的“欧体楷书”应从唐贞观6年(公元632年)所刻石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为时间坐标点,此年欧阳询76岁。虽然前面有《化度寺》等碑刻,但世人均认为最能体现欧体“险劲严谨、刚劲挺拔、规矩端正、瘦健俊美”显着特征的则是后者,以至于被其后历代书家奉为“楷模”。

田英章的“欧体田楷”以公元2001年为时间坐标点,此年田英章51岁,正值人年龄的第三个黄金阶段,他的作品才有了明显的风格和特征。此前他写的“欧体楷书”还未臻于完美,不能用“欧体田楷”四个分量很重的字来做以学术性的界定。观此前他的“毛笔书法”作品,虽然很美,也很令人兴奋,但细察之,则是拘束多有,不能超脱“欧体”习惯性的藩篱。进入新世纪后,或许因时代风气与社会思潮的激荡,艺术市场与艺术价值的革变,他的“楷书”才显得颇有生机,比原来的作品更“活些”。他的作品,章法气韵贯通,不拘束于规矩而守规矩,在险劲中不显得生涩,结体中宫内敛处不显得气弱,并且加重了欧体的“婉润”成分。分析其因,他是受到赵体用笔和“二王”风格的影响过多,致使他的“欧体楷书“有了“欧体田楷”的明显风格。这也是最能表现“活些”的地方。因此也引起当今不少的书法爱好者聚焦其处,訾言美语不断。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英章对欧阳询是一位忠实的继承者和跟随者,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却有推陈出新的意向和趋势。他将二王气韵与赵体笔法柔和在不失去“欧体楷书”本有的特征前提下开创新的欧体书写笔法,敢于在严谨中越雷池而开创新的欧体章法与结构,敢于对“欧体楷书”进行大胆的创新。正如孙过庭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可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做以对照和比较。

另外,我们见到欧体楷书大部分是“碑刻”拓本及影印本,也就是说见到的并非“欧体”的原貌。用毛笔蘸朱砂书写在石头上并用刀刻之和用毛笔蘸墨写在纸上的“字”,以及翻印、拓印等原因,同样是欧体字,但在视觉、感官、质感上有多种差异。譬如用毛笔写在纸上的字,因“力度”未能恰到好处的送至锋端,或收笔过早,或用墨不当,有时会出现“锋梢虚笔”,如长撇、反捺、左下提等,即使再好的书法大家也不能避免这一率真特性的现象。但是刻石时因“刀法”和“笔法”的不同就往往不能够表现出用笔的这一率真特性,并且致使字的笔画显得更为干净利落,最后的结果,无疑就增加了“欧体”特有的“刚劲”特征,而少去了“欧体”的灵动性,也就是“率真”及“活些”的问题。当然“刻石书丹”与“毛笔书丹”有很大区别,恕不详谈。

再之,身居皇家宫廷的欧阳询用的笔是紫毫笔,属于坚笔系,是上品笔。用这种“上品笔”写出的字和现代狼羊相兼的笔写出的“字”是大不相同的,无疑前者多了几份刚劲,后者则增添了几份柔弱。还有狼羊相兼笔的“笔性”问题,或者说笔的质量问题,在同等书法功力下都会造成对“字”的书写影响。再譬如,假如用鸡毛、鹅毛制成的“软笔系”书写欧体,即使书家的功力再深厚、再有学养,还是写不出欧体的“样”,这个“样”包括欧体字的神韵、气韵、形状等。

还有,欧阳询写《九成宫》时已经是人书俱老,名动朝野,而田英章在新世纪中始有“欧体田楷”的风格确立,相距人书俱老、名动朝野的境地还很远。用年龄来算相差欧阳询25年,也就等于相差25年的书法功力。当然也有其它客观因素制约,如学识、书写环境、书写工具,以及对书法艺术理解与认识、实践等。因此,我们看“欧体田楷”时总与欧阳询的“欧体楷书”有很多不大相同的地方。

通过以上简单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两大问题存在。

一是欧体楷书自问世以来就经久不衰,代有人习。但是真正以欧体楷书行世、名世的书家却是寥寥无几,且以欧体楷书为终生艺业追求者更是海水一尘!当然晚唐时期柳公权是学“欧体”之后独辟蹊径的开创了“瘦硬锐利、险绝遒健”的“柳体楷书”。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点。此间,虽然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出现过很多楷书大家,并且推崇“欧、颜、柳、赵” 为四大“楷模”。但是以颜、赵行世、名世者居多,精于欧体楷书者,以欧体楷书行世、名世者少之又少,是谁呢?确无人答。及至当今,写欧体楷书者也很多,而写出成就者是谁呢?唯一人敢应答——就是田英章!此内虽有几位老先生也写欧体,但是他们却以行书行世,以书法教育名世,偶为“欧楷”也有严重的魏碑迹象。

二是欧体楷书是不是“唐楷”的准则,是不是“楷模”。这个问题能够确答,欧体不能为楷模,也不能准则,只不过欧体楷书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极高而已。由此推导,虽然田英章可堪称“当今欧体楷书第一人”,但是我们不能蜂拥而上的都去写“欧体”,或者去写“欧体田楷”,甚至去追赶时风。当前书坛的“风”刮得很厉害,一会这个风,一会那个风,稍不注意就有“风”的病变。因而笔者多言提醒。我们承认“欧体田楷”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但绝不能一味的去推崇他,更要客观公允的去对待他,认真分析与学习。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徐浩、颜真卿、钟绍京、柳公权“唐楷”八位大家各有千秋,不用多说。此间需要注意的一位书家是虞世南。因“虞体楷书”字内多“阴柔之美”,并且用笔极具“静功”,书写时最好能够做到正襟危坐,焚香抚琴,心胸豁达于白云,意念结集毫端,写出“虞体”温润含蓄,端庄静穆,不激不厉的风格。这对于时下急于求名求成的“书法家”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不要轻易错过。目前书家大都不会抚琴,这怎么办?建议在合时、合适的情况下多听些梁祝、二泉映月之类的经典曲调借入心法。


陈老师爱画画


从笔法和结字方面分析,欧阳询和褚遂良书法哪个对书法史影响大?

我们先对两位书法家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得结论。

一、欧阳询

姓名:欧阳询  

别名:信本  

籍贯:生于衡州,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557年  

去世年月:公元641年   

职业:书法大家、书法理论家、官员

官职: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任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代表作品:《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

笔法和结字:

欧阳询学于二王,吸收汉隶和魏碑,笔力险劲刻厉,意态精密俊逸,法度森严。点画配合,结构安排,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欧体”。

贡献:

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主编类书《艺文类聚》,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褚遂良

姓名:褚遂良

别名:字登善

籍贯: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597年(杭州)

去世年月:公元658年(清化省)

职业: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官职: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

代表作品:《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

笔法和结字: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均用方笔,起笔露锋,钩等笔画的收笔直出未回锋,字画提按不明显,保持了欧、虞的书体特色运用,

晚期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

贡献:

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欧阳询、褚遂良二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褚遂良最能与时俱进。但欧阳询书法,保留隋朝书风较多,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开启“唐楷”门户。所以说褚遂良对书法史影响更大一些。

希望上面所述对大家有所帮助,表述不对的地方提出批评指正,谢谢!





大盛书法


褚遂良本来就是学欧阳询,然后博采各家自成体系的。

欧体:(楷体)行笔雄健含蓄,劲直有力。笔力险劲,结字严谨庄重,间架坚实平衡,于平正中 求变化,在险峻中求稳定,自成一格。横竖用方笔,起收多呈三角形;撇捺方圆兼用,外形撇弯捺直,灵活生动而极富变化;转折方中显圆,厚重有力;点画用方笔,多为三角形,或藏或露,连带自然;钩画宜短,但厚重含蓄,抛钩用隶法,外方内圆,形态饱满。




六易国学讲堂


从笔法和结字来分析,褚遂良和欧阳询对书法史的影响。

两个人的书法流传后世的,无论是笔法还是结字对书法史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如果一定要有侧重,我的看法是:

对于欧阳询来说,无论笔法还是结字,对于前人来说,都是树立了一个巅峰,但是对于后人的影响而言,我认为结字的启发意义更大。

对于褚遂良而言,我认为他的笔法对后人的影响更大,我们更容易能从褚遂良书法中找到楷书和行草书之间的笔法关联。


徐茂生书法


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一、“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

唐代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就这种文化的总体来说,是高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涌现了一大批一流的政治家、文人、鉴赏家,他们礼貌周到,谈吐隽雅,有极好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像沃尔夫林《艺术史原理》中所说的——就在于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一种时代与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褚遂良的书法,正好也体现了这几点。

也就是说,在他的书法艺术之中,既可以看到他所处的时代的风气,也是他那个阶层的贵族气息的展示,同时,也可以见出他自己的那种可以称为“唯美”的审美态度。与他作为政治家一样,在他身上体现了艺术家的气质。 遗憾的是,褚遂良几乎没有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著传下来,以致于我们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他的书学主张。但褚遂良的父亲禇亮与欧阳询、虞世南为好友,这当然会影响到褚遂良的书法风格。

褚遂良与虞世南有过一次对话:“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tiao),固可贵尚。’遂良大喜。”(《新唐书》卷一九八《欧阳询传》)这话可能一直在激励着褚遂良。

自有书法以来,人们便对它的美做出种种的探索:在汉、魏,人们对它的“势”赞美不已;在晋、南北朝,人们对“笔意”津津乐道;在隋唐,人们开始对书法的“结构”之美而感到赏心悦目。但是,他们显然还没有触及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书法创作之中的“心”、“手”、“笔”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有,那可能是由虞世南开始。虞世南著有《笔髓论》,其中“契妙”一节说: “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借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琴,纶指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这是由艺术的形态方面向艺术的根源之地进发的一种标志。因此,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样,更多地注意到了艺术的修养问题、艺术的创造问题。他们明显地与“尚意”书家们面对的问题相一致了,而这正是中国书法创作史上的一个进步。

再引虞世南《笔髓论》中的另两节“释真”与“释行”,来揣摩褚遂良的书法创作: ……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变化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这是一种多么抒情、多么轻灵的风格啊!“体约八分”,不就是含有浓厚的隶书笔意么?“皆有虚散”,晚年的褚遂良,不正是就这样地由质实而走向虚散么? 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暇,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实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又云:“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由书法的意象之美,到书法的笔法之美,便铸造了褚遂良的优美的书风。

二、褚遂良书法的“空灵”

梁巘《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 在欧书或虞书之中,我们都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的痕迹。但是褚遂良却不同,他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像孙过庭《书谱》中要求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在褚遂良的书法之中,体现得是最为彻底的。

褚遂良比虞世南或欧阳询的机遇都要好。他可以在优游不迫的生活之中,纸、墨、笔都极其精良,在面对一张纸时,可以仔细地考虑每一点一画如何处理。因此,他的书法表现的是一种风度,一种最微妙、最飘忽的心情的变化。 按照这样的意味去看褚遂良的作品时,我们便要惊讶于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杰作:它自成一个世界,一个整体。当褚遂良将他的书法艺术推向它的最高峰时,他便以这种种的美,建成他的书法境界:没有一点铺张,一切都是那么单纯、自然和平静,并不要求艺术有意想不到的强烈的刺激,要求用笔、风格、线条都有新奇的效果,它不过是在纸面上,以笔锋展开一种优美至极的舞蹈——它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潇洒自然,即不仓惶失措,也不锋芒毕露。它让人看了,觉得只是一种为之微笑的境界,以及一种精致的趣味。

三、褚遂良笔意的华美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显然是对笔法的追求,造成了这种转变。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

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禇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

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而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 这种飞动之美来自于何处?显然,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也就是说,在他的艺术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种智慧的流露。

袁中道在《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中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书法中,的确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由“慧黠”而带出的流动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笔时就像舞蹈家灵敏比的脚尖,纵横自如、卷舒自如。在轻灵飞动的连续动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似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点画之间,从而体现作者刚正、鲠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


阐幽墨堂


对教学来说欧的好,对艺术及研究来说诸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