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赵匡胤能善待柴荣儿子,朱元璋却容不下韩林儿?

随豫而安2020


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奉命率兵从开封出发北上抵御北汉和契丹联军,当军队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属下将领将事先准备好的皇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然后赵匡胤率部折返都城开封,逼七岁的后周恭帝退位,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后如何处理前朝皇帝呢?赵匡胤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方式,善待周恭帝及其皇族。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元末濠州钟离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凤阳人。出生在贫苦的农民,还未成年父母因灾荒离世,不得已的情况下出家当了和尚,本想能在庙里吃上饱饭,但是饥荒之年,庙里也缺少粮食,不得已出门讨饭,据说先后走遍了河南、山东等好几个省。等到朱元璋回到原来的寺庙已经是好几年后的事情,这个时候他收到已经参加起义军的一个朋友的来信,邀请他去参加起义军。本来他还很犹豫去不去,这个时候这件事泄露了,要知道与叛军通书信可是杀头之罪,无奈之下他只能义无反顾的投奔起义军。可能是从小艰苦生活的历练,朱元璋打仗异常勇猛,然后迅速的脱颖而出,得到了首领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当上了首领。在明末乱世中军阀割据,互相攻伐,最终由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这个时候朱元璋名义上还是小明王韩林儿的手下,在朱元璋派人接韩林儿到南京的时候,韩林儿因船沉入江中而殒命,然后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对于小明王的死亡,确实疑点颇多,到底真实的事故,还是朱元璋授意属下杀了韩林儿,已无从查证,很后认为是后者,也就是朱元璋有意杀了小明王以扫除自己称帝路上的障碍。

客观说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伟人、豪杰,但他们对待“前朝”皇帝的做法却大相径庭,这当然是一个人的心胸与格局的体现。不过,总得来说他们有结束战乱,恢复和平的功绩,也是当时老百姓的福星。


字匠甲


这个说法我不认同。赵匡胤和朱元璋身为乱世枭雄,都深知斩草除根的道理。你看到赵匡胤善待柴荣子孙那是表象,真实的柴氏子孙结局可并不怎么样。

恭帝柴宗训的结局

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并强迫柴宗训禅位给他,后周自此灭亡。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终年20岁。

大家认定赵匡胤善待后周皇室,都是因为他的遗训,遗训中说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可是柴宗训在二十岁刚刚成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这不让人怀疑赵匡胤的诚意吗?

柴荣其他子孙结局

柴荣共有七子,前三子越王柴宗谊、吴王柴宗诚和韩王柴宗諴都是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害。四子就是柴宗训。五子曹王柴宗让在赵匡胤登基后不知所踪,据说为了躲避赵匡胤的追杀改姓宁。六子纪王柴宗谨在后周灭亡后被大臣潘美收养为义子,改名潘惟吉。七子蕲王柴宗诲,后周灭亡后被大臣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最后娶卢琰女儿为妻。

后周灭亡后,柴荣子孙都还很年幼,他们纷纷改名换姓,在大臣的庇护下得以度过余生。这能说是赵匡胤的善待吗?起码看不到他的诚意吧。

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是元朝末年红巾军的领袖,朱元璋尊奉韩林儿为主。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去金陵,韩林儿离奇的沉入江中,至于是不是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论。

赵匡胤与朱元璋的区别

赵匡胤是一个篡权者。赵匡胤作为一个篡权者,他由将士们黄袍加身登上帝位。所以,他也会害怕部下们效仿此事,而且他的臣子都是后周旧臣,那么会不会有忠于后周的人以后周皇室名义对抗他?

赵匡胤篡权者的身份决定了他肯定要防止后周皇室的复辟。同时,赵匡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后周的忠臣,他也不会光明正大的去迫害后周皇室。他先是发布善待后周皇室的政策,背地里却防范甚至迫害他们。

朱元璋与小明王算是一种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朱元璋完全是自己独立发展的势力。不过,朱元璋为人比较凶残,为了减少麻烦,他还是有可能杀害小明王的。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赵匡胤善待柴荣子孙是为了笼络后周旧臣和天下民心,而赵匡胤背地里迫害后周皇室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时光山人


看到很多站在道德层面去批判的,果然儒家社会几千年了观念还是很难改变。其实两者不能相比,因为情况根本不同,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时候朝中所有官员包括他自己和他部下都曾是柴荣的臣下,里面也不乏还对柴氏忠心的人,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原本就亏心,不杀也只因为这样更能收原本忠于柴荣的大臣的心,还能彰显自己的仁慈;而朱元璋白手起家,他的属下原本就是他的属下,原本忠于小明王的人绝大多都死了,小明王连做面旗帜都不能,朱元璋虽然靠义军起家,但离开他义父后自己创业,基本跟原来的义军没什么关联了,他接小明王回去基本就是昏招,当时很多人都阻止,当然也可能他只是防止小明王落入别的义军之手,让别的义军坐大也未可知。

朱元璋的势力都是他自己一手一脚创立的,小明王的地位最多也只是名义上的,手下也没什么臣下需要笼络,留着他基本没多大好处了,原本就不欠他什么,杀了也不亏心。如果真要从道德层面去看赵匡胤和朱元璋,一个因为亏心所以不杀,一个因为不亏心所以杀了也就杀了,谁是谁非就看你怎么看了。


上火鸡汤


韩林儿正史记载,于1366年在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接他去应天府时,经过瓜州被沉入江中淹死。

在《永忠本传》中,朱元璋亲口说当时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杀了韩林儿。个人觉得朱元璋没直接或间接授意杀了韩林儿,是手下廖永忠揣测上意下手了,造成既定事实。而这个事情很符合朱皇帝的心意,最后封为侯爵。

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名义皇帝,各个地方实力派名义上归其领导。当朱皇帝打败主要竞争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后,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上司就多余了。

但是,对于一个从一无所有的和尚到即将拥有天下的人来说,现在内心肯定豪气冲天,完全可以容下一个傀儡一段时间。朱元璋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国,能力非常强,相信即使把韩林儿接到应天也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想下手,完全不用如此明目张胆的制造沉船事件,搞得很多人知道还倍受指责。当时正值战乱,派几个得力手下造成混乱,乱军之中误伤也好故意也罢,机会多多,并且即使到了应天也完全使用其他办法用来堵众人之口。


江枫渔燚


宋朝建立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相对温和地处理了功臣。明朝朱元璋与之相比,他几乎杀尽了所有的开国功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朝这个特征很明显。所以赵匡胤可以善待柴荣儿子,而朱元璋不能。

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礼遇有加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起来,赵匡胤随柴荣南征北战,勇猛过人,忠勇有佳,死前力排众议立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寄于希望,可谓厚爱有佳,陈桥兵变时柴宗训年幼无知,赵匡胤趁人家孤儿寡母夺取后周天下,柴宗训了无过,大宋刚刚建立政权极为不稳定,因此赵匡胤对柴宗训杀之无名,杀之则天下不稳。

唐末以来就是五代十国,天下乱世纷争,武将谋反篡位络绎不绝,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大宋也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首先他自己就不能这么干!杯酒释兵权后大宋开始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开始上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官集团更加不可能支持他这么做!

柴宗训退位之后自知无力恢复后周天下,所以倒也安稳,赵匡胤就更没有去杀柴宗训而自找麻烦被天下诟病。

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死后被刘福通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被元末农民起义军视为起义军共主。

虽然韩林儿被公认为农民军共主,但对于朱元璋来讲那就是一个名号,当时的天下割据势力众多,不仅讨伐元庭,彼此之间也是攻伐不断,天下可是朱元璋自己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朱元璋千古一帝志比天高,如果谁要挡住自己的千秋霸业,别说只是一个挂名的小明王,就是拥有半壁江山的北元自己的那些猛将谋士也照样死磕到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让别人摘了桃子。

赵匡胤建立大宋时代背景不一样,政治环境也不允许,自己想要建立一个忠君爱国,礼贤下士的大宋王朝自己首先就不能那么干,何况周世宗柴荣有恩宇自己,柴宗训又没有大错,退位后安分守己,自己毕竟摘了别人的桃子,实在不好意思!

而朱元璋则实在不同,小明王只是一个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让小明王摘了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明朝以武力定天下,文官势力太弱,朱元璋也不会在乎什么后世评价,只要天下姓朱,百姓安定,杀个小明王算什么!而小明王如果回到江陵后可真的会夺其天下,号令各军,当然如果没有威胁的话他也不会那么赶尽杀绝,比如陈友谅的儿子大骂朱元璋,非但没杀他,还把他送到了朝鲜,算是留个活口!

因此,不杀只是威胁不够大,杀是因为感受到威胁的存在!

赵匡胤夺位是手下将领拥戴,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朝建立是在周朝的基础上,宋太祖不得不善待周后主了,毕竟周朝也有很多拥护者,没必要杀了周后主而激起拥护者们的反对,当时宋朝也是刚刚建立根基不稳,也还要后主的各方支持才能真正稳固统治。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实是朱元璋自己用实力打拼下来的,当时元末天下大乱,各种势力纷起,许多势力都有宗教背景,韩林儿就是当时宗教白莲教的精神领袖,各路起义军中势力最大刘福通迎立韩林儿登基为小明王,领导起义军消灭元军。后来元军被消灭就是各路起义军大,最后朱元璋赢了,但是当时的领袖韩林儿还在了,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拱手让给别人呢?只能杀了韩林儿自己做皇帝了。

另一方面,就出身和性格来说 ,赵匡胤是官二代 ,受过较好地教育, 生长环境较好 ,人的性格比较阳光 ,没有苦大仇深的阴暗心理状态 ,如当皇上后, 见到前朝大臣王朴的像, 就恭敬行礼 ,对人说 :如王朴活着 ,他当不了皇帝 。被他生气打落牙齿的官员说以后史书会记录皇上的暴行 ,他马上赔礼道歉, 皇位坐稳后对消除军权的高官都给予丰厚的补偿。

而大明开国皇帝朱重八正好相反, 阴森残忍 ,专会找借口 ,去恩将仇报, 做尽丧尽天良的事。

原因就是朱来自社会最底层 ,受尽世态炎凉 ,遭遇各种苦难 ,心理严重扭曲 ,看世界的眼神绝对冷酷恶毒 ,所以一朝大权在握 ,怎能还有底线?

后人当警而戒之!

综上,杀与不杀,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



当代曹植


赵匡胤与柴荣不仅是君臣,还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所以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也是很有感情的。朱元璋与韩林儿有什么关系?本质上就没有关系,朱元璋从没有受到过韩林儿一点恩惠。

赵匡胤早年投靠了郭威的军队,就结识了郭威的养子柴荣,后来两人又都在开封府任职,成为了同事。再后来郭威去世了,柴荣继承了后周皇帝,就更加重用赵匡胤,基本上比较重要的战役,柴荣都会任命赵匡胤为大将,两人各领一军共同进退。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柴荣去世,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所以说赵匡胤与柴荣,虽是君臣,亦是兄弟。即使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赵匡胤后来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他也会考虑到柴荣和他亲密的关系,所以他以最好的待遇对待柴荣的儿子。

朱元璋投靠的是郭子兴的军队,与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的军队之间本没有什么隶属关系,只是名义上为韩山童的臣子。后来韩山童战败被杀后,韩山童的势力实质上已经消亡了,真的只剩下一个名义,朱元璋与韩林儿的关系就如同东周诸侯与东周皇室的关系。韩林儿是皇帝,但是没有一兵一卒,更没有孝忠于他的军队,谁看他不顺眼就可以把他撵下台。朱元璋与韩林儿本没有什么情义,总不至于把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交给韩林儿吧?韩林儿就成了阻挡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最后一个障碍,所以韩林儿必须死。


小Q大话


因为陈桥兵变的时候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才是个几岁的孩子,和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年龄相仿,对赵匡胤构不成威胁。即使如果有一天赵匡胤一旦驾崩,儿子尚成年,还有弟弟在,足可以稳定政局。但是朱元璋面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朱元璋找到韩林儿的时候,他已是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伙子了,而此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才11岁,如果朱元璋一旦撒手人寰,朱元璋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未必都支持尚未成年的朱标(此时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已死)。所以朱元璋必须提前动手,解除后顾之忧。



历史唯物主义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天下,建立了大宋王朝。

赵匡胤兵变得国

后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礼遇有加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起来,赵匡胤随柴荣南征北战,勇猛过人,忠勇有佳,死前力排众议立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寄于希望,可谓厚爱有佳,陈桥兵变时柴宗训年幼无知,赵匡胤趁人家孤儿寡母夺取后周天下,柴宗训了无过,大宋刚刚建立政权极为不稳定,

赵宋建立的背景战乱纷争

唐末以来就是五代十国天下乱世纷争,武将谋反篡位络绎不绝,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大宋也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首先他自己就不能这么干!杯酒释兵权后大宋开始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开始上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官集团更加不可能支持他这么做!

柴宗训退位之后自知无能恢复后周天下所以倒也安稳,哪样赵匡胤就更没有去杀柴宗训而自找麻烦被天下后诟病。

大明王朝建立则是另外一个背景

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死后被刘福通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被元末农民起义军视为起义军共主。

虽然韩林儿被公认为农民军共主,但对于朱元璋来讲那就是一个名号,当时的天下割据势力众多,不仅讨伐元庭,彼此之间也是攻伐不断,天下可是朱元璋自己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朱元璋千古一帝志比天高,如果谁要挡住自己的千秋霸业,别说只是一个挂名的小明王,就是拥有半壁江山的北元自己的那些猛将谋士也照样死磕到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让别人摘了桃子。

结语

赵匡胤建立大宋时代背景不一样,政治环境也不允许,自己想要建立一个忠君爱国,礼贤下士的大宋王朝自己首先就不能那么干,何况周世宗柴荣有恩宇自己,柴宗训又没有大错,退位后安分守己,自己毕竟摘了别人的桃子,实在不好意思!

而朱元璋则实在不同,小明王只是一个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让小明王摘了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明朝以武力定天下,文官势力太弱,朱元璋也不会在乎什么后世评价,只要天下姓朱,百姓安定,杀个小明王算什么!而小明王如果回到江陵后可真的会夺其天下,号令各军,当然如果没有威胁的话他也不会那么赶尽杀绝,比如陈友谅的儿子大骂朱元璋,非但没杀他,还把他送到了朝鲜,算是留个活口!

不杀只是威胁不够大,杀是因为感受到威胁的存在


外太空的首富


首先直奔主题,赵匡胤能够善待柴荣的儿子是因为他已经登上了皇位,而朱元璋不杀韩林儿就不能名正言顺的当皇帝。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位,一切已经成了定局。从心里面想,赵匡胤肯定是想斩草除根的。但是当时的局面不允许他这么做。

1.当时还有很大的势力是忠于后周皇室的,如果杀掉柴荣的儿子,势必引起这股势力的强力抗争,这是赵匡胤不想看到的。

2.以潘美为首的势力力保柴荣后代,潘美在当时忠于后周皇室的势力中很有影响力。赵匡胤不得不考虑他的意见。

3.赵匡胤的野心不止于后周,当时后周领土只有大一统版图的十分之三四,赵匡胤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处理好内部关系,善待柴荣后代,就是团结内部关系的最佳方式。

所以,赵匡胤才会善待柴荣的后代!

朱元璋不同,天下到最后是朱元璋打下来的,但是名义上韩林儿才是正主,朱元璋只是韩林儿的下属,韩林儿不死,朱元璋就无法明正言说的登上皇位,所以在派下属去接韩林儿的时候韩林儿的船翻了,韩林儿也没了,这样朱元璋才名正言顺的登上了皇位。所以朱元璋要做皇帝,韩林儿必须死!

以上望采纳!


清石茶馆


末代皇帝的悲哀!无论是赵匡胤还是朱元璋的做法都是出于对自身的政权的考量,同时也展现出两位开国皇帝不一样的手段。宋太祖赵匡胤仁义治国,希望通过善待前朝皇子,以自身作为标榜重新施行礼乐仁义来维持住政权统一;明太祖朱元璋则是用硬实力夺取天下,认为生在乱世必须通过暴力来巩固政权。我是夏目爱看书,为您解答!

宋太祖赵匡胤善待柴荣儿子

  1. 时代背景:礼乐崩坏

宋太祖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当时的礼乐崩坏,唐朝留下来的藩镇割据状态持续了三百多年,出现很多弑君篡位的皇帝。赵匡胤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也为后周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虽然周世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却英年早逝留下年仅七岁的柴宗训担任皇帝。柴容命令自己信任的赵匡胤辅佐自己的儿子,避免主少国疑的情况发生。

但是生于乱世,这种情况之下世宗刚死朝堂之上就开始出现政权夺位的情况,赵匡胤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发动陈桥兵变,登上皇位。虽然说在如今我们看来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在当时还算是很常见的事情,赵匡胤想要结束这样的乱世,维持住自己的统治,就需要重拾儒家文化,所以赵匡胤需要施行仁义,善待后周恭帝就成为其实现自己目的的第一步。

2.人物性格:仁厚圣德

赵匡胤本人出生于官士家族,所以冲下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使得赵匡胤本人有容人的气度,从小研学儒家经典,赵匡胤本人的人个成长是比较健全的,形成了仁厚圣德的性格。

  •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
  •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在誓碑写下祖训教导后世的子孙,不单单是自己不能伤害柴氏的人,以后子孙也要善待柴氏的子孙。同时不能杀士大夫和言官,我们就可以看出宋太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自己去世之后宋朝依然可以遵循儒家文化,其实目的就是维持自己王朝的统治,这也导致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文人都不曾抛弃过宋朝赵氏。

赵匡胤称帝之后,宴请群臣是翰林学士王著喝多了开始四年周世宗,口无遮拦。当时的气氛尴尬到了极致,宋太祖微微一笑说道:“王著喝多了。”随即命令左右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哭的更加厉害久久不能停下。第二天的时候就有大臣上奏说王著思念前朝,需要治罪严惩。赵匡胤辩解道:“我与王著同朝为官,熟悉他的脾气。他是一个书生,也就是思念故主,没什么大问题,就随他去吧!”

宋太祖赵匡胤的性格还是仁厚圣德,不单单对文臣对武将也是采用最和平的方式,“杯酒释兵权”成全了君臣的友谊成为一段佳话,收人心收兵权,所以说赵匡胤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仁义的方式来稳定政权,这也符合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社会背景,所以说赵匡胤会善待柴荣的儿子。

明太祖朱元璋容不下韩林儿

1.时代背景:群雄争霸

元末之时蒙古人对汉人的压迫和奴役非常残酷,所以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其中以韩山童和刘福通为首。两人分别为了号召更多的人参加于是分别打着“弥勒下生”和“明王出世”的旗号,之后虽然韩山童战死,但是刘福通仍然推举他的儿子韩林儿登基称帝,国号为大宋,当时朱元璋跟随着刘福通,所以说韩林儿和朱元璋是君臣关系。

“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上诚、吕珍率众十万围刘福通于安丰,福通间道遣人求援。珍破安丰,杀刘福通,据其城。韩林儿走滁州”。 《明史纪事本末》

但是当时的政权可不止这一个,比如说张士诚趁着刘福通北伐的时机,攻打当时韩林儿所在的安丰。朱元璋本意也不想前往救援韩林儿的,但是考虑到如果不前往搭救那么张士诚就能吃掉安丰扩充自己的实力,以及可以借用韩林儿的名号来控制原来起义是势力。对朱元璋来说无论救与不救,他并不认为韩林儿是他的君主,只是把他作为自己政治斗争中的筹码,这也就注定了韩林儿并不能善终。

2.人物性格:暴劣嗜杀

朱元璋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书,帮地主家放过牛,当过和尚,讨过饭,经历过很多人生的变故,看透了人性的贪婪并得以成长,所以形成了暴劣嗜杀的性格。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明史》

明史中记载的是缪永忠因为听从儒生的意见,揣摩了朱元璋的心思,一位朱元璋想要杀韩林儿,所以只是封为侯爵不封公爵。但是按照后来朱元璋大肆的戕害功臣,造成大量的冤家错案来看,廖永忠完全可能是体朱元璋来顶着个雷,毕竟串权夺位的先兆有了,之后大名的江山还能稳定吗?从本质上这个锅是朱元璋不愿意背的,所以出于政治考虑韩林儿必须死,但是下手的人不能是朱元璋。

在明朝的开国元勋中除了汤和等人幸免于难,大多数的功臣都被朱元璋所戕害。据统计明初共计135位开国功臣,战死66人,赐死29人,正常死亡有40人,所以说比例还是很大的,也坐实了朱元璋暴劣嗜杀的性格。徐达发背疾吃蒸鹅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刘伯温被赐毒,带有大量的大臣被冠以谋反,通敌,党派的罪名处死,可以说令任触目惊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待功臣尚且如此,对于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那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小明王韩林儿必须死。

总结:

无论是赵匡胤还是朱元璋的做法都是出于对政权的稳定的考量,两位开国皇帝由于自己经历所带来的性格的差异也导致对于前朝遗孤的态度不一样。赵匡胤仁厚忠义收民心奠定了大宋朝百年基业,朱元璋铁血镇压稳定朝局奠定大名的绝代风华。站在帝王的角度上来看,两人都是成功的维持了自己政权的稳定至于柴荣的儿子还是韩林儿作为没有实权的皇帝也只会留下一句:“愿生生世世永不生在帝王家!”

我是夏目爱看书,如有疑问,欢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