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存天理,灭人欲”与“无欲无为”一致吗?

l湖湘客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无欲无为是佛道思想,但世界所有关系都是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就看人怎么想。

人欲与天理的区别:

1、有度,适度是天理,过度是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2、真诚,爱是爱本身。

王阳明说:“我真的很不喜欢年轻时候的自己。因为年轻时的我只关注私欲,从未专注天理。以前做事只为了赚钱,赚钱是目的,做事是手段,就反了天理。”

3、纯粹,做好事出于好心的是天理,做好事为了好处的是人欲。

做好事本身就是目的,做好事非要让人知道,这就是人欲。

天理与人欲不能并存:

人心正了就是道心,道心歪了是人心。

分清主次:一心专注在天理

我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一一不可以

我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一一可以

专注:时时想它,事事为它,念念存天理。

佛讲无欲是,既不“喜欢”,又不“不喜欢”。这种状态就是不在乎。

佛讲无为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讲一切皆是短暂的!无为法讲不再条件反射,摆脱因果束缚,而是自由选择,达到无条件涅槃境界。

我要幸福,只要你能做到将我和要这两个字去掉,就只剩下幸福了。因为无我无欲无为的人最幸福。

道家讲无欲无为:通过先放弃自己想要的来达到自己想要的,以不争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达到无所不为。

万物要找不同,皆有差别。

万物要找相同,皆有合一。





木秀宇宙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宋代朱熹的理学思想。而无欲无为从时间上追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二者是明显不同的。朱熹强调的是天理,即万事万物本来就有的原理规律,要想认识天理,首先要格物致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知道掌握事物生成发展的一系列特征和原理,尊重客观事实,剔除主观干扰,尽可能最真实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而人的欲望杂多无序无度,往往掺杂着个人主观。人的感觉和日常经验同样有此弊病,它们只能从某个侧面认识外部世界,揭示和提出的往往偏离客观本真。人的感觉经验让我们处于现象世界,无法进入本质的存在世界,从而也就无法认识证实事物本身的原理以及生发过程。朱熹正是看到了欲望的多变和不可靠,同时理清了天理的恒定和有序,才提出了这个观点。而老子的无欲无为倡导的是见素抱朴,回归自然,清心寡欲的同时,让事物自然而为,不人为干预,不违背事物规律作为。大道至简,大河自流,万物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朱熹和老子的这两点观点,其认识的角度和起点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发展出的理论学说也不同。在中国留传下来的优秀思想中,道家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而朱熹的理学只是漫长儒学历史中的一个分支。不能混淆!


哲学诗画


你说的,正是儒释道啊!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大家朱熹所说。

无欲,是佛教的说辞。

无为,正是道家的精神。

道家认为,有欲望,也是人之常情。

《道德经》里面说:少思寡欲。是让人欲望淡一点,少一点,但是并不反对人的欲望。

至于朱熹所说,我感觉有点偏激了。

佛教说的,听听就罢了。毕竟佛教比儒家道家低一个档次。宗教,都是比较低级的。通过哄骗世人来谋生。

答案就是“不一致”,无欲,无为,要分开说,道家讲有欲,无为,并非你说的无欲。



我爱吃兰州牛肉面


“无欲无为”是不要有非分的追求、欲望。但这个“欲”并不是指人通常的七情欲,而是指邪欲、私欲等。无为:不是不做为,而是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而为,而不是以人力刻意而为。

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按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办事。“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必须要遵守。另外还要有自律自制力,制止自己过分的私欲膨胀。“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京师书苑


存天理、灭人欲与无欲无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严格来说是宋儒思想,也是程颢、程颐这“二程”与朱熹的思想。这种思想确实禁锢了很多人的思维,天理是道,人欲是人性,将道与人看成了对立二元,说明就是有很大的分别心。

无欲无为是道家思想,很多人理解为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随遇而安,不被环境所左右。这是一种消极的思维。

个人认为,无欲无为有两个层面,一种是世俗里的认知与为人处事,得而不喜,失亦不忧。不追求名与利,放下欲望。第二种是修行,修行者为可为之事,做完就放下,做而无所求,不是为欲而做,而是顺应天道规律而做。做完不止是外表的放下,还要在心中放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欲无为,贵在天人合一。

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与无欲无为的不同。

与大家分享一下[祈祷]





坐井观天象9


【人欲≠欲望】

程、朱时期是中国儒学重塑宇宙观的重要时期,程颢以“浑然与物体同”的“仁”为出发点,讲以“居敬”、“性无内外之分”为修身法内纲。

关于【欲】的问题,程颢曾经与张载辩论过,张载就是那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热血儒生,张载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才能做到【定性】,程颢与他正好相反,认为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得仁则无所不知,只要心合于理,就可以内外两忘,穷理尽性,根本不用【隔绝物欲】。

【这个欲,还是物欲,而不是情欲】

张载、程颢还只是对理、气、命、性来做框架,只是重塑儒学宇宙观的初步,而把这个框架发展起来,直至完善,光大,则是朱熹之功。

朱熹几可称为【古儒第一雄人】,格局甚大,以常识理性为基础,综北宋五子之论与周敦颐的宇宙模型说、程颢的“性即理”、中庸完全整合起来。

我们要想知道所谓的穷【天理】,灭【人欲】,最基础的要搞懂两个问题:一,天理是什么?二,人欲是什么?

【天理】是朱熹儒学和修身法的核心,是包括万象的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人欲】,则是过分的欲望,朱子认为人本身合理的欲望也在“天理”之内,叫性,孔子也说:食、色性也,朱子明明白白的说过: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说的已经非常清楚了,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你有个度,如同:不是不让你抽烟,是不让你一天抽一包烟;不是不让你吃零食,你别从早到晚吃;不是不让你睡女人,而是别学纪晓岚,那样身体吃不消。

为什么要灭人欲?这个叫明明德,因为人会“气稟所拘,人欲所蔽”,不节制则蒙智,参考我国部分网民,整天就知道宅着刷网文,不看书,也不实践,就知道在论坛上发䚥䳅言论,大脑皮层都快退化了。人要明明德,才能“复其初”,尽天理之极。

朱熹【力挽汉后儒学数百年之衰败】,重塑【宇宙观】,定【大学三纲】,彻底消化融合佛学、道学,【压制】佛、道两教的理论,使儒学焕然一新。并且将儒学细化,把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理论分为治体、治法、政事。汉末因为天灾论和名教破产而毁灭的儒家宇宙论影响下,天人合一学说崩溃,帝王失去天理层面的支持,朱熹则是中国【第二位重新建立儒家天理体系】的奇人,重新获得天道观上的支持,后来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意识形态】,毫不夸张的说,这个人对儒学的学术理论贡献绝不逊色于孟子、程颢、王阳明等人,甚至还要高一些。


钱自涌


存天理,灭人欲和无欲无为这两句话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两句话是断章取义,不明其理。

存天理,灭人欲。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这句话出自《礼记·乐记》,其中说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后来朱熹将众多先贤的思想进行了一个总结这才说出这句话:“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的意思是人的私欲,可指贪欲、淫欲等,灭人欲就是不要泯灭人性,为所欲为,要心存善念,懂得天理。

无欲无为,无惧无界。

无欲无为出自《孟子》卷十三·尽心章句·上十七

原文: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无欲:并不是指没有欲望,同上一句一般,也是指不能为所欲为,不能放任贪欲等不该有的欲望,从而天理不容。

无为:也不是让人什么也不要做,而是劝诫我们要遵循自然,返璞归真,不要人力刻意为之。

无惧:指不畏惧任何事任何人。

无界:指不设边界,没有界限。

这句话是道家思想的一句概括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两句话有着共通之处

从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句话有共通的道理,所谓天下文化是一家,也是这个原因。

虽然两句话的出处不同,作者不同,但是道理相通,就是要教育我们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心存天理功德。


中国的古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断章取义的阅读,甚至曲解。如果想读懂一句先贤名言,还是要寻其出处,前后理解,才是能真正读懂的。


闻香书坊


首先得懂这两种说法的意思。天理的“理”是什么,“人欲”又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二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存天理,灭人欲

是在宋代,朱程理学中的“理”其实是通“礼”字。诗书礼乐的礼,这个礼讲的是社会的规则,是在社会中生存的道理,是社会的阶级。

在宋朝,思想高度集中,这天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欲就是与之相反的,人的行为和欲望,例如丧偶另嫁,同性恋之类的不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维护社会的规则,而去灭掉与之不相符的欲望。”

无欲无为是在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这个时代还没有太多固定的礼节。这里的欲望当然也不会是不符合社会规则的欲望。而是人类本身的欲望,例如邪淫,妄语,杀生,贪婪,等等自然的欲望。

无欲无为可以理解为,去掉不必要的人类多余的情感。保持一种清澈明亮的心境。

所以无欲无求和存天理灭人欲之间相差甚大,不可混为一谈





周易那些事儿


当然不一样,“存天理,灭人欲”是宋儒思想体系,人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乱世)应克制个体的贪婪私欲,一切要有规矩(周礼),以达到规范治理的状态,当然其核心价值主要对封建帝制有盖,为奴役百姓多了理论支撑。

而“无欲无为”则是道家核心思想,“无为无不为”、“道法自然”、“天然率真”,本质是反对权威,尊崇自由,追求自然真性情,以达到天人合一,性命双修的至上大道。

所以说二者是不同的哲学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



西部文旅影像


由宋明理学的儒学家提出。确切说是朱熹总结二程的思想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 这句口号后续引发心学学派的很多争议。一个是心学异端李贽崇尚童心真心,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另外一派是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把天理直接当作自然,支持自然欲望的自由表达,吃饭穿衣即是日用人伦。至此已完全违背二程的“天理”宗旨。后期清朝理学家戴震,也对“存天理,灭人欲”不满,提出血气心知,支持合理的欲望诉求。反对无欲无求和以理责人。希望我的解答能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