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王允費盡心機除掉董卓,真的是為了匡扶漢室嗎?

張莉


從除掉董卓,到王允被殺,僅僅三個月左右。如果說王允挾持漢帝號令天下,似乎不妥,說其匡扶漢室更為公允一些。



01

董卓之後,再無漢室。

除掉董卓之後,漢室出現了光復的一線希望,但由於王允缺乏領袖氣質,不能統領朝政;在一些攸關漢室命運的關鍵問題上缺乏遠見,導致自己被殺,漢室更是名存實亡。

02

王允非領袖之才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十九歲開始入仕,歷任豫州刺史,從事中郎,河南尹。

董卓專權時,代替楊彪擔任司徒兼尚書令。作為地方官勤政愛民,威望頗高;作為朝廷重臣,堅強不屈,勇於擔當。

在除掉董卓的鬥爭中,居功至偉。但是,在設計謀殺董卓,與呂布共執朝政後,由於缺乏政治智慧,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03

王允之失策

其一:誅殺董卓之後,王允聲望隆天,開始飄飄然,居功自傲。

群臣集會時不再像以前那樣與大家推心置腹,共商共議,而是正襟危坐,面無和悅之色。慢慢地,失去了群臣的推崇和愛戴。

其二:專權跋扈,聽不進不同意見。

大文豪蔡邕因為董卓之死一聲嘆息,王允勃然大怒,立馬逮捕入獄。眾大臣紛紛為其求情,王允決不答應,最終蔡邕冤死獄中。

之後,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對蔡邕的死議論紛紛,王允這才意識到蔡邕的確罪不及死,後悔莫及。

其三:涼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很強,對董卓非常忠心。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決定王允及漢室政權的頭等大事。而王允對此,反覆無常,態度極不慎重。最終導致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



04

事與願違

王允專權之後,以強制強,不能及時平抑怨憤;缺乏領袖胸懷和韜略,不能搞好統一戰線,團結群僚,匡扶社稷。

看看王允自己說啥吧::"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奸賊都死於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

這與何進,董卓之徒有啥區別?

王允死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

只有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政治智慧。

王允之後,政治更加混亂。

在一定意義上,對於漢室存亡來說,王允除掉董卓,是以毒攻毒,與何進,董卓區別不大。漢室的威信進一步衰微,局面更糟。

但這不應該否認王允匡扶漢室的雄心,起碼到死之前,王允是如此!


豹眼看歷史


王允費盡心機除掉董卓,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為了自保。董卓專權,殘暴無道,廢立皇帝都只是一句話的事,其他官員更是完全不在他眼中。朝堂與會議事,一旦有誰敢與相駁,或疑心於某人某事,不管是位居三公的高官,還是一方鎮守,立馬當眾殺頭示眾,自己飲酒作樂若無其事,其他人嚇得戰戰兢兢,官員處境人人自危。王允與董卓本不是一路人,說不定哪天災難就會降臨,只有除掉董卓才能自保。


司徒王允(來自網絡)

二是為了匡扶漢室,漢室經歷了十常侍專權和何進專權的爭鬥,幾次折騰已羸弱不堪,各路豪強無論誰控制朝廷,對自己這類公室朝官都是一種打擊,無一刻安寧。因此想去掉董卓自己控制朝政,結束這種動盪不安局面。

三是謀取私利,能殺董卓免漢室沉淪,功勞地位自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董卓和呂布都是好色之徒,王允利用貂蟬美色使連環計,成功離間了董卓和呂布,使他們反目為仇,最後呂布殺董卓。從這一點來看王允還是頗有謀略,但是一旦大權在握,他政治上的短缺立馬凸現。多種事件的處理,表現出他的政治能力低下,自己也命喪黃泉。



蔡邕(來自網絡)



蔡文姬(來自網絡)

其中一件是殺蔡邕。

蔡邕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他女兒叫蔡文姬,很有才華。蔡邕在董卓當政時很受重用,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則和操守,後來董卓被殺,蔡邕伏在董卓屍首上痛哭。王允知道後立刻將蔡邕下獄問罪。蔡邕認罪,說自己知道董卓十惡不赦,但他對自己有恩,忍不住有感而哭而已。並表示願領罪受刑罰成殘廢人,只希望能留其性命為漢室寫史。所有大臣認為蔡邕是有大才的人,名望很高,從未幫董卓做過壞事,都為之求情。王允卻不聽百官勸靠,強行殺掉蔡邕,一下就失掉了人心。

另一件是逼反董卓的將領。

董卓專權時,李催、郭汜、張濟、樊稠為董卓手下大將,董卓死去,他們非常害怕,上表請求赦免,誰知王允不會審時度勢,偏不赦免他四人。逼得四人聚集十萬人造反,攻入長安。呂布不能抵擋而出逃,王允被殺。

王允不但沒有做到匡扶漢室,反而讓大漢朝再度陷入大混亂之中。


湘水微波


王允這個人本質上是一個忠義、正直、出身世家大族且頗有心機的人,王允殺董卓,本著對大漢朝廷的一片忠心,然而成也王允,敗也王允,殺了董卓,不僅沒能帶來安穩,反而帶來更大的禍害。

王允是典型的一將之才有餘,一國之才不足,好心卻辦成了壞事,不僅賠上本人及三族的性命,還導致東漢朝廷陷入更加混亂的局面。



王允的前半生經歷來看,王允無疑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為官清正,不畏強權,斬殺橫行霸道的宦官小黃門趙津,阻止太守王球賣官,贏得了正直官吏和百姓的讚賞,也為自已贏得了好名聲。

王允不僅能文,而且能武,黃巾起義時,王允被任命為豫州刺史,親自率部擊敗豫州一帶的黃巾軍,立下大功。



王允還因為不計後果,上書漢靈帝表奏十常侍之首的張讓與黃巾軍勾結,而受到張讓的打擊報復,但王允的運氣是出奇的好,每次因為得罪權貴而受到牢獄之災時,卻陰差陽錯化險為宜。

董卓掌控朝政後,王允被任命為司徒兼任尚書令,除了王允表現出高超的心機之外,董卓能用王允,也是因為王允不畏權貴,正直的性格。尚書令是東漢朝廷直接的掌權人,位低權重,重要的政令均由尚書令經手轉發,可見董卓對王允的信任,可以說朝廷中,除了董卓就是王允權力最大了。



王允能在殘暴的董卓手下任職長達2年,少不了對董卓的唯唯應諾和阿諛奉承,但王允還是用誅殺董卓的行為向天下人說明他王允還是忠君愛國的,無疑王允在誅殺董卓的行動中是匡扶漢室的,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王允在權力面前表現出的私心和佔有慾。

誅殺董卓后王允以莫須有的罪名將為董卓嘆息的大名士蔡邕下獄,致蔡邕死在獄中,對於誅董行動中有功的士孫瑞等人不加以分封,反而大肆分封自已的同鄉和親屬在朝中為官,之後開始大權獨攬,儼然成為董卓第二,只不過與董卓明目張膽的弄權有所區別。



而王允最致命的問題是對於董卓部下的處理,董卓因為是被刺殺,所以他的手下基本上是完好無損的存在著,而且是一支實力頗為強大的武裝力量,對於這種情況,一般的處理方法有兩個:

1、收編董卓部下,為我所用。像袁紹收黑山軍,曹操收青州兵,董卓收丁原、何進部下一樣,為自已打天下。

2、赦免董卓部下,解除武裝,願意留下的官復原職,在朝廷任職,不願意留下的發給錢財讓他們回家。



可王允兩條都沒做,不僅不赦免,反而讓謠言滿天飛,導致西涼軍的兵變,不僅自已慘死,還且連累三族和所有在誅董行動中分封的人,讓朝廷遭受更大的動亂。

能力不足蛇吞象,沒有金剛鑽偏要攬瓷器活,王允身為一將之才有餘,一國之才不足,身死族滅。

王允在誅殺董卓的行動前及行動中,從他的一貫作風來看,無疑是為了匡扶漢室的,但從王允誅殺了董卓後表面出來的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任人唯親來看,王允所謂的“匡扶漢室”,恐怕要打上引號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西漢亡於王莽,東漢亡於王允。

錢大昭評論:自王允有一歲不可再赦之議,且欲盡誅涼州人,於是李傕等遂蟻聚蜂屯,至於敗壞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誅死,漢遂以亡。故吾謂漢室之亡,不亡於賈詡,而亡於王允之一言也。允雖有誅卓之功,實為漢室之一大罪人矣。

看待一個人的歷史功績,要看他造成的結果。周公輔政,無論做得怎麼好,總有人非議!王莽篡奪漢朝,裝好人扮君子一向正派的形象瞬間化為烏有!

一,他是董卓一手提拔的高官

王允在刺殺董卓以前,是很有正義感、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男子漢!他與大太監張讓鬥爭的正義行為受到很多大臣讚賞,多次支援他!

王允就是在與張讓的鬥爭中名聲大噪,其實他本人並無多少才幹。

何進無謀,將王允招攬入幕府做小官。

太監集團張讓等人被消滅後,董卓率領西涼鐵騎入京,從此把持朝政,乾剛獨斷,還想稱帝!

王允其實是董卓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在何進幕府中做從事,放到地方上也就是個刺史、州官。是董卓見他名氣大,以前敢同大太監張讓鬥爭,有政治資本,所以董卓重用他,連升三級:太僕、尚書令(副宰相)、司徒(宰相)。

注意了,王允這個宰相是董卓提拔的!

董卓見王允表現良好,對自己蠻忠心,也有工作能力,所以很信任他!

二,除掉董卓,他是最大得益者

董卓為了籠絡人心,延攬人才,還把文學家蔡邕招攬進來,任命他修國史。因為蔡邕有才,名氣也大,所以董卓對他很敬重,經常送些禮物給他。

王允起反心,他要幹掉董卓。

為什麼朝廷中這麼多大臣都不積極出頭,就他一人特別來勁?

因為,幹掉董卓,王允是最大得益者!

他是司徒(宰相),董卓是太師兼軍閥,把董卓幹掉,朝廷大事都有司徒做主了!

王允是有大利可圖!所以拉攏好色狡猾之徒呂布做內應。因為呂布與董卓姬妾通姦,愛得難分難解,他怕被董卓發覺,所以就想一不幹二不休,直接殺掉董卓了事!

(注:貂蟬是三國演義虛構人物)

他們的陰謀最終得逞,董卓被殺掉!

好了,風水輪流轉,輪到王允專權!

董卓死後,王允就一反常態,做事不跟大臣們商量,自己說了算!

他不顧好多大臣勸阻,堅決、一定、必須把蔡邕殺死!

蔡邕犯什麼罪?今天重新看,蔡邕犯什麼罪了?董卓是太師,他是執政官,他聘請才子蔡邕到朝廷工作,編寫國史。就這麼一點事!

而王允也是董卓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官,做到司徒(宰相),在朝廷中,除董卓外,王允儼然是二號執政官!

如果要追究蔡邕的罪過,那麼王允就是該打!如果說王允幹掉董卓是為國家大局著想,那麼他做成了,卻把國家拖進死衚衕!東漢朝廷實際上被王允玩死的!

三,無才無德無勇,竟然想徹底解決西涼軍團

東漢朝廷沒落是王允一手造成王允殺死董卓,董卓手下的西涼兵居然乖乖的沒造反!

這是多麼難得的好事啊!

呂布多次提議,赦免李傕郭汜等人。王允吃了秤砣,鐵了心,就是不赦免!

這不止,王允還要派袁紹去解決西涼兵。

袁紹是關東會盟軍的盟主,當年掀起討伐董卓的浪潮!袁紹與西涼兵打過仗,西涼兵當然視袁紹為敵人!

多名大臣極力勸阻,不能派袁紹去,否則西涼兵必反!到時候局面不可收拾!

已經狂妄自大到極點的該死政客、亡國罪人王允,竟然一意孤行,不聽眾人勸告,就要派關東軍去解決西涼兵!

好傢伙!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走大路還有獨木橋!王允居然不給西涼兵活路,大路封死,獨木橋也拆掉!

西涼軍團也有高人,大軍師賈詡,建議李傕、郭汜起兵反抗,直接攻佔京城!看他王允有何能耐!

就這樣,無才無德無勇卻有專制獨裁的王允守不住京城,呂布抵擋不住趕緊逃命去了,被李傕郭汜殺進京城,劫持皇帝!

王允該死,無人可憐,被西涼兵殺死。

四,王允是有政治野心的政客

以當時東漢朝廷的實際情形來說,王允就是一個政客,他把大軍閥殺了,其目的就是自己接管董卓的權力!自己專權!

試想,以王允的狹隘心胸,他能容納誰?能容納曹操?能容納袁紹?能容納孫堅?能容納劉備?他都不能容納!他連一個文學家、史官蔡邕都不能容納!曹操後來率軍入朝輔政,如果王允還做司徒,他也會拼命謀害曹操!

王允是有政治野心的政客。只是他的才能不足,志大才疏,專權無德,獨斷專橫,覆沒必然。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一、王允其人

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人。王允世代官宦,屬於太原郡名門望族。


王允為官比較正直,從以下幾個事例就可以說明窺見一二:

①十九歲被推舉為郡吏,不畏懼朝廷宦官勢力的威脅,首次經受世事的考驗,處死在當地橫行霸道的小黃門趙津;

②與太守王球當面爭辯,指責其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惱羞成怒,王允差點被處死;

③中常侍張讓權傾朝野,王允指責張讓與黃巾軍私通,結果張讓脫罪後伺機打擊報復,將王允下獄;

④面對張讓的再次加害,司徒楊賜及王允手下等人勸其忍讓後退,王允概不答應,慷慨走進檻車,最後在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多次聯名向皇帝上書,才被免罪出獄。


二、王允與董卓

董卓專權後,經歷過多次官場打擊的王允,開始懂得變通起來。王允對董卓矯情曲意奉承,董卓對其十分信任,當作自己的心腹親信,無論朝政大小,都託付給王允處理。

在董卓篡逆跡象已顯之時,王允引薦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以討伐袁術為名率兵出武關道,實意圖討伐董卓。

結果董卓懷疑而沒有答應,王允於是再次引薦楊瓚、士孫瑞分別為僕射、尚書,又結交董卓部將呂布為內應,等董卓入朝時被呂布乘機刺殺。


三、除董卓動機探究

王允屬於一個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正直,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年輕時剛正不阿,敢於同一切與自己所不認同的事情和人物正面作對。

但是,在經歷張讓的多次打擊後,王允開始對黑暗勢力有了清醒認識。先是變易姓名,轉側河內、陳留等地,躲避宦官的睚眥必報;再是與大將軍何進共謀,打算剷除宦官;最後曲意奉承董卓,培植勢力,剷除董卓。

總之,可以看出,王允從最初初生牛犢不怕虎,到經過多次碰壁,開始變得成熟,利用謀略同宦官勢力、董卓進行鬥爭。但是,王允始終沒有改變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應堅守的道德底線,始終在捍衛自己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利益。


安定郡小書生


我覺得應該是為了匡扶漢室,下面是我個人觀點。

第一點,王允的家族,漢朝是個十分注重門第聲望的時代,王允是最為名門望族之後,必然不會為家族抹黑,愛國愛君這樣光宗耀祖的事情,是王允心中所想。

第二點,王允的年紀,王允出生在137年,從這個時候到漢獻帝的年代,王允經歷了7代君王,無論東漢是多麼的混亂,但是在王允生活的時代,東漢政權還是比較統一的,沒有分裂的明顯跡象,社會主要聲音還是匡扶漢室的,這一定也是王允的志向,退一萬步,連袁紹曹操早期都是以匡扶漢室為理想,何況王允呢?

第三點,王允的品德,一生都是守節秉義堅強不屈,這樣正義的人,難道還不夠為匡扶漢室證明嗎?

最後一點,剷除董卓,董卓如今之後,群臣要麼歸順董卓,要麼痛哭流涕,能有幾人實際行動起來的,以夷三族的風險,去密謀董卓,隱忍不發,為了就是剷除奸臣,如果王允為了不是匡扶漢室,那他何必要這樣呢?不如歸順董卓,或者逃跑啊。

有人說,王允後來居功自傲了,的確如此,但是我們也不能拋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去評價他居功自傲,這樣對他也是不公平的,在那樣內憂外患的局面下,皇帝又那麼軟弱,王允能怎麼辦?把大局讓給他人把控嗎?這個時候信任誰不如信任自己,只是可以其謀略確實不足,最後落個身死人手。

但是當李傕郭汜即將破城之際,漢獻帝問道“意欲何為?”李傕郭汜答道“不敢造反,只要王允死。”,王允二話沒說,向漢獻帝行了最後的君臣大禮,走向了死亡,就是最後的一幕,一充分表明了其對大漢的忠誠。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曹老師xixi


王允(137-192年),字子師,東漢太原祁縣人(在今山西境內)。王家累世為州郡的“冠蓋”。“冠蓋”本是指仕宦的冠服和車蓋,這裡用來代指做官。據說,王允幼年時便有大節,有志於建功立業。與他同郡的名士郭林宗見到他,大為驚異,嘆道:“此生一日千里,定是輔佐君王的真才子啊!”果然,這位郭先生沒有看錯,追周公趕姜尚,匡扶漢室,便是這位少年才子終身的夙願。年少時的王允,剛烈、正直,不懂變通,真是寧折不屈。等到了廷尉,所有宦官催促行刑,而朝中士人莫不嘆息。當時士大夫與閹宦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士大夫集團也不想失去一員猛將,於是大將軍外戚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等人聯名上書,為王允求情。

王允不再待在閹宦的眼皮下盡“愚忠”了,他隱姓埋名,輾轉躲避到河內、陳留一帶,伺機而動。189年,靈帝駕崩。王允這位漢室忠良,奔喪京師。當時正是大將軍何進謀劃誅殺閹宦,用人之秋,就任命他為河南尹。真不知這位昔日的崢崢鐵骨是如何地矯情屈意,阿諛奉承這位“暴君”的。但不管怎樣,此時的王允就像一條眼鏡蛇,不動聲色地伏在那裡,等著時機的到來。為了除掉董卓,匡扶漢室,王允處心積慮。

先打通一些高級官員,如負責京畿衛戍的司隸校尉黃琬、負責宮廷生活的士孫瑞、尚書楊瓚,個個都籠絡好了之後,就差一個“主打”和內應了。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此時,東漢末年第一勇士呂布與他主子董卓間的矛盾正漸漸擴大。呂布空有匹夫之勇,情商高、智商低,正在為董卓發現他與老爺子身邊的侍婢(這位婢女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貂蟬)有私情而大為煩心。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

王允笑著將呂布誘進自己的圈套中。董卓一死,王允不由得鬆了口氣,整個長安城裡,百姓載歌載舞,歡騰一片。其實,貂蟬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那麼這貂蟬是什麼來歷?大約是在金、元時期,貂蟬的形象才出現在三國故事裡,以後逐漸豐滿定型。其中緣起之一便是陝北人認定米脂出了一個絕代佳人貂蟬,綏德出了一個帥氣的呂布。有的戲裡,“貂蟬”還和關羽有過一點瓜葛。回過頭來,再說那王允,自除掉董卓以後,他的弱點開始表露出來。他原是剛烈的性格,有董卓的強權威脅,他小心謹慎,刻意周旋。不說作《漢史》還好,此話一說,更是斷送了這位才子的性命。

王允說:“昔日,武帝不殺司馬遷,使得司馬遷寫出謗書《史記》,流傳後世,誹謗宮廷。今天,國勢中落,不能再讓這些奸佞之臣在幼主身邊左右執筆,以使我們遭到後世的譏笑。呂布說,把董卓的部屬,全給殺了,以絕後患。王允以仁者之心說,:“他們沒罪,怎能傷及無辜?”可怎樣處理這些部眾呢?王允與士孫瑞商議,下詔赦免董卓涼州軍團將領,可又覺得不對,遂又停止發佈赦書。王允又決定,解散涼州兵團,有人說:這樣可能會激起涼州兵團的人起來造反。不如一面讓皇甫嵩接管涼州兵團,一面再派大軍進駐陝西以安撫軍心。可王允又認為這樣做,會引起關東軍的猜忌。

當時,民間盛傳,王允要誅殺所有涼州人,董卓舊部,人人自危。李傕請求赦免,王允回答:“一年之內,怎能有兩次赦令。”嚇得這位董卓的老部下驚慌失措,以為大禍即將臨頭,準備解甲歸田。後來一想,總歸一個死,不如殺上京師,或許還有轉機,便與董卓的其他舊部將聯合起來,直搗京師。192年六月間,涼州兵團攻入長安。呂布寡不敵眾,帶著董卓的人頭,突圍逃走,途經青瑣門外,邀昔日的同盟王允同行。而此時的王允已準備捨身盡忠了,謝絕道:“安邦立國,是我平生心願。即使不能如願,我也甘願以身殉國,皇上年幼,還需要我扶持。災難一來,我自己逃了,留下皇上,於心不忍。還望你此次去關東,多勉勵關東諸公一定要心念皇上啊!”這位忠貞臣子發表完最後的演講,李傕也兵臨城下了。六月七日王允被捕,與妻兒十多口共赴黃泉。


未知世界的謬言


王允漢末司徒,位列三公按道理說呢,司徒的權利很大,可是漢朝後期由於十常侍亂政,這些所謂的王公大臣反而手中一點權利都沒有,反而是當初劉璋之父劉焉,使了一招讓地方刺史總覽軍政大權,從而讓各地方力量增強 因此何進估計也看到地方力量的強大所以才將最彪悍的西涼軍馬調進京城,一來是為了誅殺十常侍,二來是為了獲得更強大的軍權把控朝政,可惜,一個堂堂大將軍結果被十個宦官給騙到宮中亂刀砍死,不過何進一幫手下可不吃這一套直接率軍攻破宮門誅殺宦官,當然這其中有些不壞的宦官或者根本不是宦官的男子也成了刀下亡魂,而董卓撿了個大便宜,在路上遇到少帝及未來的獻帝,成了護駕功臣,一躍成為太師,這朝中諸多臣子肯定是心裡不爽的,畢竟董卓這是名副其實的撿漏,明明一個地方官員居然進入朝政核心,而且兇殘無比搞得人人自危,曹操袁紹等人已經看清在洛陽,比在外面危險十倍,尤其是董卓擅自廢帝的行為,這幫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這董卓是不可能和平相處的,王允這幫人老人呢畢竟是學儒家的,忠君愛國使他們不會拋棄獻帝跑出去,不過王允也算活得提心吊膽,尤其是山東諸侯討伐董卓,這董卓直接把同為三公的袁隗全家殺死祭旗,這朝廷之上所有人是敢怒不敢言,到了長安,這王允估計覺得跟董卓簡直是與虎謀皮,開始了他的心中計劃,王允策反呂布,讓呂布直接誅殺董卓,而董卓所擁有的涼州兵馬大部分在外面。那麼王允除了自保和維護漢室之外還有沒有呢,我想是有的,他也想嚐嚐權利的滋味,殺了董卓董卓部將乞求投降,他要是有政治思維就知道這西涼鐵騎是絕對的精銳,可是他卻下令追殺,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西涼兵馬曾經把王允嚇得夠嗆所以王允要報仇,還有王允此時認為天下可能無事了,他是權利最大的人所有人都要聽他的他想幹嘛就幹嘛,其實這個時候的王允像不像一個熟悉的人—董卓,想幹嘛就幹嘛,其實王允身為司徒一直沒有實權,先被十常侍壓制又被董卓,所以王允心目中是渴望那缺失的權利,從後來對西涼兵馬就看的出來他此時也在開始享受權利所以王允除了怕董卓之外還有嫉妒,一種得不到的嫉妒


陳之煜


於公於私都有吧!雖然公大於私!董卓在的話王允這些高官有名無實,當個官擔驚受怕的也不踏實!


你我都是歷史


不一定 每逢亂世沒有多少忠臣 只有利益 王允只不過是為了自己權利更大化 古代文學家痛恨董卓 而美化了點王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