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时全村老小都跑去看,当时放的什么电视剧?

道13231


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全村老小都跑去看,当时放的是什么电视剧?

小编记得我小时候,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全村老小都跑去看,当时放的是什么电视剧,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八仙过海)。

因为我只记得村里有了第二台电视时,是放的(八仙过海),所以我认为第一台也应该是放的(八仙过海)。当时我才四岁的样子,我只记得当时到第一家去等着放电视时停电了。

当时大家不知道有多么的失望,后来听说稻田那边,有一家人有电视,并且有发电机,我们所以的小伙伴,都从弯弯曲曲的稻田间的泥泞小路走过去,当时走到中间时,有一个大缺口,我跨不过去,在那里哭。

后来我大姐把我背了过去,当时我记得好像是演的荷仙姑这一节,在他家人的楼顶上看的,当时村里修楼房好像只有他们家。

去看的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好像在帮他们把一些半开的绵花从壳里剥出来。后来我们母亲说,平时叫我们做一点农活都不愿意,现在帮别人做了那么多。

再后来我们,也去买了一台电视,当时是村里的第三台电视,当时放的什么,我已经忘记,只记得当时掰玉米,很多小伙伴在我家看电视时,帮我们把玉米,从玉米包上一粒粒的掰下来,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掰玉米的机器。电视看完,玉米也差不多掰完了,哈哈!

想想现在这个年代,每一个人几乎都有一台手机,躺在床上就可以看电视剧,日子是多么幸福啊!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留言,谢谢大家点赞加关注,分享几张图片。





梅花润雪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二伯父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应该是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了。因为他在县城工作,条件比较好。



那时的电视机,单调的色彩不说。信号还特别差。看一会儿就要移动天线,不然画面上都是雪花。人们刚开始也是好奇几天,就不愿意看了。可惜,我真的记不清看的什么了。可能是一个外国的连续剧吧。

曾记得,集镇的礼堂里买了一台大屏幕黑白电视机。画面非常清晰。公开卖票。几乎附近的村民都曾经看过。应该演的是热剧《霍元甲》。票价大概一两毛钱。初一初二贵一些。过去的晚了,只能坐在后面,只看见电视屏幕上的人晃来晃去,根本看不清也听不清他们在表演什么,只是在唱主题曲的时候才知道本集结束了。即便买了票,喜欢看的就看一会,不断的有人过来,又不断的有人离开。好像几个小时就这样循环下去了。



大概90年左右,我家买了全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福日”牌的,十四英寸。父亲托一个大城市里的亲戚捎回来的。画质音质特别好。刚买回来的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来观看了。正好是夏天吧,天比较长,闷热,又没有多少农活。人们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了。毕竟,彩色电视的视觉效果绝对比黑白的好太多。人们当然争先恐后的欣赏节目了。每天,刚近傍晚,一些小孩子就早早的来我家等待着了。



尤其到八点左右电视剧开始的时候,屋里,院子里都是人。板凳都不够用呢。更不要说屋子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些人不好意思打扰,就在门口脱掉一只鞋子坐在上面。边看边裹着旱烟,俨然很享受的样子。父亲还定了一些矮矮的长长的木板凳。人特别多的时候还是不够坐。有些人来的迟了,只好站在窗户外边观看。比唱大戏都热闹。

记得那时候看的是《篱笆,女人和狗》,《唐明皇》等等一些比较长的连续集,人们都特别喜欢。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头看到尾。记得演《杨乃武与小白菜》时。演到小白菜受酷刑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抹眼泪。那时的电视连续剧大概是从八点演到十点左右吧。除了开头和结尾曲,中间也不加广告,看得真过瘾呀!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不知演的什么节目,画面上很多好吃的东西。邻居刚刚五六岁的小女孩看的直眼馋。一个劲的吵着要吃。伸着小手。都哭起来了!大家都不住的逗她。她哭的越发厉害了!她的爸爸妈妈怎么也哄不住。直到看不见那些诱人的画面,小女孩才慢慢止住了哭闹。

一直持续到天冷了,人流才慢慢地减少。后来,村子里陆续增加了好些彩电。人们的兴致才降低一些,家里才不会那样热闹了。



不过,那些挤一屋子人看电视剧的情景,真的让人怀念呀!浓浓的亲情,浓浓的乡音,浓浓的,淳朴的民风是值得一辈子怀念的!


今夕月映


记得75年的时候,邻村大队集体买了一台特大电视机(24英寸,当时最大的,)据说5千多块钱,比一台12马力的拖拉机还值钱,一般小村没这个实为,只有大村才买得起。

每天晚上7点,大队派的专业播放员会准时在大队广场上摆好,下了工的社员顾不得吃饭,给家里人打声招呼:看完电视节目回来吃,把剩饭先放锅里。然后迫不急待的朝大队院跑去,害怕占不好位置。

也是如此,不像电影幕高高的挂在两树中间,可容纳上万人,电视就不同了,屏幕小,看的人多,如果前边有站着的人,后边个子矮的根本看不到。后来有人就想了办法,拿着木板凳,木杌子站在上边,就解决了看不到的问题。我说的这个时间,属于电视机的最早期,一般的家庭还买不起,所说的:射雕英雄传、陈真、霍元甲等等连续剧都是后来80年代的事情,播放这些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到了极少数家庭能买得起的年代

记得当时邻村买的这台24寸的电视机,特别的大,两个壮劳力往外抬,还有点吃力,那个时候的电子元件与现在完全不同,电子技术还比较落后,国家还没有这种产品,是从日本进口的,外科都是木板制作,外壳比荧光屏都大,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了。

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的男播音员是赵忠祥老师,女播音员是沈力老师,那个时候我国的电视制作没有现在繁荣,大多播放的是外国翻译影片,开头播放一些国内新闻,或者老一届相声演员的节目,这在当时的老百姓已经认为够享受的了,用老百姓的话说,无论是什么节目,只要播放就行。


农人心田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了一台电视机,那是我村的一个在部队任营级军官,通过关系搞到的,听说费了好大劲。

人们听说后,一到晚上便拿着凳子不约而同地赶往他家去占位子;唯恐迟了连站的地儿也没有了。

那年好像十来岁吧,记得看的第一个电视是美国片《加里森敢死队》。

你没有见那场面,那才叫人挨人、人挤人,真正的水泄不通啊。

屋里太小,没办法只好把电视挪到院里,把正屋的方桌抬出来,电视放上面;这样才勉强都能看上‘看眼’。

我人小就钻过大人的缝隙,挤到最前面,只到电视上出现了雪花,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

最早放的国产电视剧好像是《敌营十八年》,港剧是《霍元甲》……

以后电视慢慢地就普及了,也就没啥当初的新鲜感了。


柔情似水书梦人


那年的一天,咱大院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老林家从香港带回一台电视。那年,认识了心中的英雄“加里森、酋长、卡西诺、戏子、高尼夫”

老林家在香港有亲戚,时不时就去一趟,带回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突然有一天,竟然带回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我们大院上百户人家,光听说过有种小电影叫电视,谁也没看见过。

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傍晚,先是邻居孩子们呜呜嗷嗷闯进老林家,后来大院里其他孩子们也闯进屋。再后来大人们也来了,人越来越多,把老林家要撑爆了。而且,楼下还有很多人都想看看新奇玩应。

后来,有人建议把电视放到窗台上,屏幕冲外。老林家是一楼。这样,大家就都能看到电视和里面的节目了。我们孩子能挤,都挤到前排。

那天,看到了痛快淋漓、热血沸腾的《加里森敢死队》。从此,孩子们嘴里哼哼着抑扬顿挫的主题曲,手里木片小刀“嗖嗖”地到处飞。课上,老师教的东西怎么也记不住,那里的“加里森、酋长、卡西诺、戏子、高尼夫”,几十年了都忘不掉。

总之,没记住童年有啥可回忆的。倒是《加里森敢死队》填满了新颖、刺激、兴奋、高亢的童年生活。


0大木瓜0


1978年我家第一台电视机是我父亲自己组装的,12寸黑白电视,木头盒子清漆面,里面密布发光管,屏幕贴着一张红黄蓝三色塑料版,顾名思义,传说中的彩色电视机诞生……信号来自房顶的室外天线,一根能架多高就多高的杆子,偶尔需要转动需要调整信号。每天家里,屋里屋外人满为患,不到十一点信号停止,家里不会少人。那时比较小,有印象的第一部电视剧是《敌营十八年》第一部电影《神秘大佛》。


我的中国心HRB


小时候都很穷,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还是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谁家要是有个电视机,夏天都是搬到堂屋门口,放到吃饭的桌子上,好多人就坐那看,冬天在房子里看电视,屋里面满满的一屋人。当年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我姐去我们村东头晚上看电视,看到很晚了我姐也不说回家,我是瞌睡的坐着就能睡着,也不敢回家睡觉,因为害怕走黑路,回家有一里多远,怕路上有鬼,只能等着看完了跟着一起回家,跟着我也害怕呀,走前面也怕,走后面也怕,一路踉踉跄跄的回都到家里面,因为以前的都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像现在路平平的,还有路灯,走路不害怕。

慢慢的附近的都买了这样的小电视,也不去那么远看了,就自己去别人家晚上看电视居。离我家有几十米远,还是害怕都是一路跑回家的,到现在我也是不敢走黑路,都是小时候那些大人老是讲鬼故事,所以心里留下的阴影



我是农村人hqj


八十年代在公社里上中学,学校就在集边上。那时候电视机非常少,乡村上几乎没有,只有集镇上做生意有钱的人家才买的起。那时候电视台播放电视剧《马永贞》,集镇上有一家有钱买了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开始不要钱,人多的不得了,附近学校,粮所,铁业社,供销社机关单位等都去看,一个院子挤的不透风。大约四五百人,每天都这样。后来这家人卖起了票,一毛钱一张票,每天收入很可观!我们上学每个星期父母只给一块五毛钱的菜金。如果每个星期去看三五次,星期五星期六就没菜吃了!可为了看武打片,这些都顾不了!回忆一下那时候,现在日子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陈麦


我的邻居土世新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咱也不懂什么几吋的,只觉得似馍盘子大,他是小孟庄的中心校长,有钱。放的《再向佛山行》,大人、孩子挤了一院子。

每天晚上,儿子非拉我去看,不然就闹,真没办法。一集接一集的看,很是有趣,不肯散去,土世新怎好意思关门,天天如此的耗着。

再者说,一个农人,白天干活,够累得了,晚上再看电视,真想早早休息。

后来,又有几家买的,儿子各家都去,我很担心,常听人说有偷小孩的,没办法,买一台吧,省得担心害怕了。


欣赏3O\n


1979年,我们乡乡政府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候乡不叫乡叫公社,我们乡也不叫文台乡,而叫战旗公社,很有文革特色的名字。我们家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属丘陵地形。遇上天旱,田里收成便低,所以十分缺米。于是省和地区经过反复考证和研究,决定在家乡不远的鲁班乡修建一个大型水库。这项工程十分巨大,搬迁三个乡共十三个村,一万余人。动用三县人工合计一亿多个工,我们公社和大队基本是全体总动员。我们生产队有劳动能力的一百二十人,派去修水库的便达三十余人。经过广大人民群会长达六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79年建好了水库,由于我们公社广大社员群众表现良好,县水库建设指挥部特奖励一台十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年我刚好十岁,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公社舞台看电视。刚开始,电视上雪花特别多,图像极其模糊,但我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看完的。后来图像清晰了,由于观众太多,公社政府还收线,二分钱看一晚。后来有人去公社找书记主任说理,这电视是我们全公社群众用血汗挣回的奖品,还收费。后来,电视机管理人员干脆把电视搬上了公社戏台,戏台高,前面是半个足球场大的坝子。从此这坝子特别热闹,像看电影一样,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都会汇集几百观众,但大多是青少年。黄元申主演的《霍元甲》和祝延平主演的《武松》便是在这个坝子里一集不剩地看完的。后来哥哥也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年我已经上初中三年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