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迎来“利好”的在线教育,能华丽转身吗?

一场到处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把很多本就处在寒冬的企业,逼到了生死临界点。

前有西贝高呼现金流只能维持不到三个月,后有老乡鸡老板怒撕员工信件。这背后都指向一件事,疫情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半停滞状态,让许多重线下场景的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行业受疫情影响,被推上了舞台中央。


迎来“利好”的在线教育,能华丽转身吗?


当学生们足不出户,2亿学生、三四亿家长瞬时涌入云课堂,在线教育迎来了一次空前、甚至此后也再难复刻的历史性机会。

在线教育

此前,受行业发展成熟度、用户认知成本、商业模式等种种因素影响


在线教育没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行业,仍旧是重线下交付的场景占主流。

但是,疫情到来之后,学校属于人群密集,容易造成传播的场所,绝大多数线下教育的运行被强行打断,教育被”推“上台前。

我相信,行业的从业者内心上并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到台前,但是,疫情到来之后,教育的诉求必须有人来满足。

此次疫情是催化剂,如果要预测未来的在线教育终局,就是在线大班能活下来十几家,但在线小班能活下来的更多。

迎来“利好”的在线教育,能华丽转身吗?


刚刚经历冰与火的在线教育行业,突然被按下了快进键。

面向学生的免费直播课、针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线上直播平台……过去一个月,大概是众多在线教育公司有史以来最超负荷运转的时期了。他们无不想通过这次机会,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但现实果真如此,像它看上去这样美好吗?

与此同时,国内的线上教育也初见规模,2018年6月国内在线教育人员参与度就达到了1.72亿人次,据相关媒体预测,2020年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4330亿元。

● 一面是庞大的用户群,另一面则是繁荣的市场,再加上特殊时期市场需求的加持,似乎线上教育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但现实的骨感和种种问题就随之消失了吗?

在此次社会因素爆发之前,可以说整个在线教育都处于低谷期,早在2016年,在线教育因大量资本的入场攀上高峰,已经经过一轮风口了。

但随着2018年教育培训方向上一系列监管政策的落地,资质和合规化的问题导致线上教育机构甚至连带一部分线下机构都历经倒闭潮。


尽管资本市场曾经推波助澜,但实际的运营情况却不甚理想,这其中获客难度大和盈利难,是主因。


迎来“利好”的在线教育,能华丽转身吗?


在线教育在大起大落后,资本市场已经看淡,但当下,确实也有更多的平台蜂拥入局,这背后的原因既有欣喜,也有无奈。

欣喜的是企业展现了责任感。几乎所有主流在线教育平台都宣布推出免费直播课程内容产品,包括国内短视频巨头,也上线了“停课不停学”的专区。

这既是一种公益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获客手段,趁着这个线上旺季来吸引更多用户,这和字节跳动花6亿请全国人民看电影《囧妈》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也催生了老师被逼成主播,学生给APP低评分的时代话题。

无奈的是线下教育机构,这些主营业务集中在线下授课的教育机构在这段时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如新东方因寒假班无法开课,导致数百万学生翘首以盼,如果全退费,七八万老师及员工的生计,会摧毁这家近三十年的企业。

此时匆忙转型线上,还得面对祭出免费送课大招的各种平台同业竞争,短期内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2019 年,线下机构大量关门营业,线上机构也生存艰难,线上大班成为了最热的赛道,尤其是以跟谁学为代表的企业完成了盈利以及上市。相比一对一和小班,得到了更多资本的押注。相比之下,小班能个性化教学,但是规模化扩张很难


迎来“利好”的在线教育,能华丽转身吗?


谁会成为在线教育的终极赢家?

这是一个在过去几年里被无数次叩问的问题。 出于不同角度的回答有许多。比如有人认为教育行业足够分散,很难像其他互联网行业那样赢家通吃,会同时并存多家公司;也有人认为,由于线上化的加剧,在线教育行业也会呈现寡头化。

所以毫无疑问,经此一疫,能够最终活下来甚至成为最终得胜者的教育公司,势必是技术和运营层面的双冠军。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之前的问题:为什么越小的公司、线上化越不坚定的公司,很难成为这次历史时机的最终获益者,甚至有可能被拖垮。

无论如何,教育公司的每一位创业者至少应该感到幸运。相较于众多传统行业在此次疫情中遭受的普遍困境,在线教育反倒在面临一个空前的超车可能。只是这个看似从天而降的馅饼,谁接得住、谁被砸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