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數遍中國古代所有大一統王朝,漢唐宋明清,再加上2個短命的一統王朝,二世而亡的秦和隋,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歷史規律,那就是開國皇帝的接班人,必然經歷了一番慘烈的鬥爭,這個過程伴隨了無數的陰謀和詭計,數不清的人頭落地,帝國的二代皇帝們,登上大位時沾滿的鮮血,一點也不比開國皇帝少。

而且,所有的二代皇帝,沒有一個是開國皇帝指定,二代皇帝的最終人選,也全都超出了開國皇帝意料之外。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規律呢?

為什麼這會是歷史的某種必然呢?

1、中國古代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簡史,沒有一個不折騰

咱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之後的接班人情況。

秦王朝是首次統一中國的古代王朝,始皇帝雄才大略,開啟中國歷史全新局面,可惜他在權力交接方面沒有安排妥當,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屬意的接班人是公子扶蘇,但是被胡亥和趙高陰謀政變成功,隨後敗亡。

漢高祖劉邦在秦末亂世之中奮起,徹底統一了中國,在開國皇帝中也是開掛般的人物。但是牛逼如斯,照樣在接班人這個問題上做不了主。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關於秦始皇接班人的問題,史料缺乏,現在只知道一點點。但是關於劉邦立太子這個事兒,可是在他晚年鬧過很多風波。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到底是立呂后的兒子劉盈(即後來漢惠帝),還是立寵妾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劉邦自己的意見是希望後者,但是天下人全部反對。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這句就已經說明了當時太子之爭如何劇烈。

後來劉盈確實當上了皇帝,實際上是呂后當政,劉邦死後這十幾年等於是漢朝一段權力混亂時期,最終在漢文帝之後才算穩定下來。而在最後穩定之前,經歷了陳平周勃誅殺諸呂的血腥階段。

漢朝之後是一段漫長的大分裂時期,直到隋唐才最終完成徹底統一。

秦漢和隋唐,簡直就是互成鏡像。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但秦之後的漢,隋之後的唐,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2個王朝,號稱漢唐氣象。

當然這些朝代,在開國皇帝的二代接班人方面也一樣充滿了故事。

隋煬帝的即位過程據說有殺父嫌疑,這個尚存疑問,但是逼死前太子,自己的親哥哥楊勇卻是板上釘釘。

至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在宣武門之變中他親手殺了自己的親哥哥,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再逼迫父皇李淵退位。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唐朝之後,歷經五代十國之亂,北宋勉強算是統一王朝,在二代皇帝接班方面也是疑問重重,雖然史學界一般都不承認所謂的“斧聲燭影”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新加坡神劇《絕代雙雄》趙光義拿斧頭砍老哥劇照,千萬別當真

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確實死得非常突然,而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接連逼死了弟弟趙廷美,以及大哥的兒子,更是讓這個即位過程充滿了血腥味。

到了明朝,本來最有希望終結古代大一統王朝二代皇帝動亂規律,如果太子朱標能活得更長的話,他一定能夠安穩接班,而且不會出任何亂子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朱棣肯定不敢造自己大哥的反。可惜,歷史沒有假如,最終朱棣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至於元朝和清朝比較特殊,作為古代歷史上非漢人政權入主中原的2個朝代,蒙古和滿清前期都還有部落貴族推選盟主的傳統,不過在二代皇帝即位方面也是故事頗多。比如滿清,嚴格算起來皇太極才是開國皇帝,順治的接班過程也是經歷了多爾袞這樣的艱辛。

所以,數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歷史,基本上二代皇帝的接班過程,都伴隨了腥風血雨,一個比一個折騰。

2、二代皇帝接班背後攪動的那隻手:軍功集團的陰影

所有古代大一統王朝的二代皇帝,接班過程都如此折騰,背後一定有原因。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咱們還是具體分析。以漢唐2個朝代作為典型案例。

首先,咱們來看劉邦的接班人問題。他當初為什麼不想立劉盈呢?根據史書記載,第一是因為劉盈實在太懦弱,完全不像他老爹劉邦那麼英明神武,自然不討喜;第二是因為劉邦更喜歡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但劉邦之所以不想立劉盈做太子,本質上是害怕呂后和呂氏家族,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以後不姓劉,而姓呂。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劉邦在臨死之前,把形勢看得很清楚,呂后這個人手腕極為厲害,敢於瞞著自己,以雷霆萬鈞之勢誅殺韓信,絕對是個做皇帝的料。

當然讓呂后當政本來也不算什麼事,這在中國早就有傳統。早在秦漢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出現了太后臨朝的情況,比如孫儷曾經主演的《羋月傳》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講述的就是秦國宣太后的傳奇故事,這位太后就曾經把持秦國國政多年。

問題就在於呂后不僅僅是一個人,她背後站著的是呂氏家族。

中國古代歷史幾千年,各種管事的皇后、太后一大把,但只有2個人,曾經讓人疑心這朝廷要換個名號。一個是武則天,一個就是呂后。

後來諸呂之亂被平定之後,呂氏家族的歷史被大量刪除,現在已經找不到太多史料記載,但是《史記》裡面依然有一些蛛絲馬跡。比如《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了呂后大哥呂澤的事蹟

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大家注意這句,“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這句很牛逼。

什麼樣的功臣,可以得到輔佐高祖定天下的評價?而且是發兵,這說明當時呂澤手下軍隊是獨立於劉邦體系。換句話說,人家呂澤是帶資入股的原始股東。

這些蛛絲馬跡足以證明,當時呂氏家族有很強大的力量。

更讓人恐怖的是,以蕭何、陳平、張良為代表的功臣派,在廢立太子這個事兒上,統統都站在呂后那一邊。

所以後來劉邦死之前,流著淚對戚夫人說沒辦法了,以後你只能給呂后服軟,看她眼色行事了。這說明劉邦已經預料到戚夫人的悲慘下場。

但是劉邦沒有任何辦法。他雖然是皇帝,但是他一個人對抗不了所有軍功集團。

這就是政治,政治的本質就是平衡,皇帝也只能在各個利益集團之中找平衡。開國皇帝一般都只是這些勢力當中最大的那一個代表而已,他還遠遠到不了一言九鼎的程度。

說完漢朝,接著說唐朝。

唐朝和漢朝的問題本質上也一樣。開國皇帝李源遠遠到不了說一不二的程度。而且他離說一不二的程度,比劉邦還有點遠。

當然,唐朝和漢朝的情形完全不一樣。唐朝開國之初,最大的軍功集團首領,不是別人,恰恰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

很多人一說起玄武門之變,都以為這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爭鬥。錯了,大大錯了,玄武門之變背後真正的對手是李世民,和他的老爹李淵。

大家看,圖中中間這個玄武門就是李世民射殺兄弟的地方,右邊大明宮是後來才建的。

翻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歷史,發現二代必折騰定律

這個玄武門是太極宮的北大門,所以李世民的目標,本來就是衝著李淵去的。

李淵李世民父子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呢?

因為李世民的背後就是軍功集團,大唐天下可以說完全都是李世民帶著基本盤打下來的,可是李淵為了確保皇位穩固,不斷解除秦王府中諸位大將的職權。

而唐朝建立過程中,軍功最大的是李世民,而且李世民的軍功比起韓信來,還要大得多,以至於李淵給了他天策府開府的權利,實在是封無可封了。再下一步,就只好讓他當太子了。

如果真的讓李世民當了太子,李淵這皇帝就不用幹了。因為所有人都會等著李世民接班,誰也不會再把李淵放在心上了。

李淵為了坐穩自己的皇位,只能讓李建成做太子,而且要抬高李建成的地位,打壓李世民,以求平衡。

也許李世民本人可以忍,可惜,李世民的部下,那群軍功集團不能忍。天下都是我們打下來的,憑什麼讓李建成當皇帝?他做了皇帝,自然會用他的班子,那我們這幫打天下的功臣,位置往哪裡擺?

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漢唐2個朝代,誰能做皇帝,誰能做二代皇帝,這些軍功集團的勢力,才是背後的關鍵。

而所有大一統王朝興起之初,這些軍功集團的影響力都會存在一段時間,只有等這些個軍功集團的頭頭腦腦都死絕了,王朝的接班人才會走上正軌。

3、穿越千年的陰影

古代皇帝,歷來被稱作天子,號稱天命所歸。

這當然都是封建王朝背景下,對皇權的某種神話。

實際上,皇帝只不過是一個代表,一個人能夠當上皇帝,當然要有非常強悍的能力,能夠領導群雄,讓手下這些大將服氣,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在戰場的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最終勝出者。

可是,皇帝畢竟只是一個人,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悍,他也只是一個人。

一個人不可能對抗整個軍功集團。就算是皇帝,也要維護軍功集團的利益。

每一個王朝的開端,必然伴隨著戰爭。區別就在於有的王朝統一戰爭時間長,有的王朝統一戰爭時間短一點而已。

戰爭開啟了新的王朝,戰爭催生出的軍功集團,就必然伴隨著新的王朝。

所以所有的新生王朝,在最開始的階段,軍功集團的影響力就特別巨大。

但問題在於,軍功集團內部也會有矛盾。當打完了外敵之後,軍功集團內部也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不可避免出現地出現新的鬥爭。

所以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不可避免要對自己曾經的老部下下手,所以韓信等人必須死;而李唐建立之後,李淵也必須對李世民下手,只不過李世民太過於強大,反殺了。

其它所有的朝代,莫不如此。

這些軍功集團內部的爭鬥,會有一個過程,直到取得最後的平衡。這個階段一般不會太短,在開國皇帝這一代,很難完全平息。

而這個過程,即使皇帝本人可能也無法左右。他只能順勢而為。

因此,每個新生王朝二代皇帝的最終確立,也要伴隨一場新的激烈鬥爭。這正是中國古代所有大一統王朝二代皇帝必折騰規律背後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