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封建王朝的覆滅根源在於什麼?為什麼明清都是276年滅亡?

夏目愛看書


根本原因在於

內憂外患。以明清為例,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

明朝

明朝之內憂又分為內部,外部和衍生。

內部原因,奸臣當道,昏君政治。明朝後期,盡是些30餘年不上朝,紅丸案,木匠工的奇葩皇帝,全靠內閣撐了幾十年,但內閣首輔未必都是張居正,皇帝不上心,內閣也未必給力。到後期,皇帝乾脆把權力給了太監,區區太監竟敢號稱“九千九百歲”,可見政治有多荒唐,正是這樣的政治,培養了一大批奸佞的朝臣。到了崇禎年間,可用忠良之臣寥寥無幾。

外部原因的內憂,當時天下大旱,瘟疫橫行,百姓民不聊生,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衍生出來的就是農民起義,李自成進京直接推倒了明朝統治。

而外患呢,建州女真,虎視眈眈的在遼東覬覦這這大明江山呢。吳三桂一放滿洲人入關,大明最後翻盤的機會也沒了。

清朝

再來說說清朝,和明朝相似的是,依舊是內憂外患。

內憂 朝廷腐敗,從咸豐開始,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燒了圓明園,這傢伙跑到承德聽戲去了,最後死在了避暑山莊如意洲島上的煙雨樓。剩下的幾個皇帝更是不成氣候,都是慈禧政治的犧牲品。

除此之外,太平天國等民變一波接一波。到最後辛亥革命徹底推倒了清朝統治。

外患 自道光年間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一百多年裡,中國處於被動狀態。不停的戰敗,割地,賠款。把第一富庶國家幹成了積貧積弱的弱國。天朝上國的傲氣也蕩然無存。

當然,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滅亡早就開始奠定了。目光短淺的統治者,當西方工業革命時,這邊卻還大興文字獄。咱們是熱兵器的老祖宗,到最後這群不求上進的傢伙竟然還拿著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跟人家船堅炮利的對著幹。不輸才怪。

朝代更替,無可厚非,千百年來即使如此。至於明清都是享國270餘年,大概是個巧合吧。


煙波史話


中央集權必須壓制個人意識的覺醒。因為封建王朝統治的正當性就來自於我比你高端,假如人人平等的觀念爆發,它統治的正當性就沒有了。所以它只會對民眾的思想越來越高壓。

隨後就是伴生的愚民政策,封建王朝為了統治正當性,會不斷加深民眾的奴性意識,讓民眾對權力階級俯首帖耳。

這會極大限制科學技術進步的可能,因為統治階級只想看到有利於他們的言論,不利於他們的言論、思想是都要滅絕的,很多科學技術因此被扼殺。而與此同時,迷信這種有利於強化統治力的工具就被大肆使用,進一步壓縮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空間。

2高度集權導致的土地集中,基本上所有的土地都被官家所佔,民眾只有勞作的命,沒有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土地集中會讓農民的生存越來越困難,直到逼到人吃人,逼到起義。

3剝削手段不高明

封建王朝的徭役一般都會過重,具體原因無非就是統治階級驕奢淫逸,這樣重的徭役下,民眾都面黃肌瘦,根本無法發揮全部的生產力,同時由於科學技術發展被限制,生產力轉化為產品的效率也打了很大的折扣,這種狀況下,100人口能發揮資本主義國家10人口的勞動力就謝天謝地了。

當然,封建統治階級有時候徭役會很輕,比如文景之治時,那時候的勞動轉化率還是可以,但由於科學技術以及思想觀念的限制,它永遠也不可能比得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轉化率。

綜上所述,封建王朝受到它自身成因的制約,註定滅亡,除非統治階級願意放棄很多既得利益,甚至拋棄自己絕大部分的權力從而轉化為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但轉化本身,也是封建王朝滅亡的一種方式。


趣味一點人生


我是歷史的書籤,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 封建王朝覆滅的根源是什麼?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封建王朝的覆滅根源在於失去了民心。


  • 明清為什麼都是276年滅亡?

明清都是276年這隻能說是歷史的巧合。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都跨不過三百年這個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滅亡的原因大體上都是相同的。


那麼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 災變

古往今來,每個朝代的滅亡都與自然災害有著很大的關係。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寒的氣候災害,氣象學家把這一段時期叫做“明朝小冰河時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低於正常水平,夏天大旱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據相關學者統計,從萬曆年間至崇禎年間,年年都有一種或幾種自然災害,僅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就發生了水災、旱災、雪災、蝗災,一些地區還發生了地震。特別是旱災,往往與其他的自然災害併發。而清朝末期,同樣自然災害不斷,1875年至1878年的丁戊奇荒,就波及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稱之為“中國三百餘年未有之災”,比崇禎末年還要嚴重。

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糧食大幅減產,很多地方樹皮草根都被吃盡,最後發展到“易子而食”,依然無法緩解糧食的短缺,大量的平民被活活餓死。據統計,清末丁戊奇荒共造成一千萬人死亡,兩千餘萬災民逃荒到外地,對中國晚清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崇禎六年,山西爆發大規模鼠疫,並隨著起義軍和流民的移動傳到了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疫情傳到了北京,北京每天死人上萬,以至於城門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戶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門口的最多,街頭連玩耍的孩子都沒有了。有一個統計數字,這場大疫奪走20萬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當時的人口,估計在80萬到100萬之間,也就是說,平均每四到五個北京人中,就有一個人死亡。


  • 農民起義

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造成大量的災民流離失所,這些流民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明朝末年,由於天災人禍的不斷髮生,為了節省開支,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此時的陝西適逢旱災,糧食大幅減產,百姓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的王二起義拉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大幕,隨後各地的農民起義如雨後春筍般接踵而至,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遊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最終推翻了大明朝。

而清朝自乾隆後期,同樣農民起義不斷。嘉慶年間的天理教起義,更是攻入了紫禁城內,雖然起義軍很快被消滅,但卻深深損害了皇室在普通人心中的權威。至今,故宮隆宗門的匾額上還留有一枚天理教教徒射出去的箭鏃,嘉慶皇帝為了警示後人,不允許將這枚箭簇拔出,然而這枚鏽跡斑斑的箭簇並沒有讓後來者痛定思痛,帝國的巨輪還是在農民起義的巨浪中慢慢沉入無盡的深淵,1850年,落魄書生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在之後的長達十四年的時間內,起義軍一度佔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而跟北京的滿清政權分庭抗禮,雖然最終在內部的鬥爭和帝國主義的干預下太平天國未能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但無疑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落和崩潰。


  • 外部侵擾

一個衰朽的政權好比一隻瀕死的野獸,周圍總有一些禿鷲、鬣狗環飼左右等著將它撕裂蠶食。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討明檄文,正式起兵伐明,後金軍隊幾度兵臨北京城下。而此時的大明,既要壓制內部的農民起義,又要分兵對付後金對邊疆的不斷滋擾,內憂外患,苦不堪言,最終走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清朝自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憑藉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激起了民眾強烈的不滿,最終,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滿清政府對中國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


  • 財政崩潰

在很多學者眼裡,明朝是如何滅亡的呢?——窮死的。

明朝後期,因為戰事不斷,國庫日漸空虛。沒錢怎麼辦,總不能打土豪劣紳吧(崇禎想怎麼做來著,奈何最大的土豪就是他自己),於是鍋自然的就甩到普通百姓身上。明朝後期先後加徵了“遼餉”、“剿餉”、“練餉”。雖然加徵了很多稅收,但卻依然無法緩解國庫的壓力,以至於後期李自成快打到北京城,崇禎想調吳三桂的軍隊護衛京師,卻因為拿不出一百萬兩軍餉而作罷。

堂堂一個大明朝竟然拿出一百萬輛,要知道萬曆年間的稅收收入就達到兩千餘萬輛白銀。那麼錢到底去哪裡了呢?

眾所周知,明朝稅收制度最早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的農稅定額制度,徵收總數在兩千石左右,農戶承擔大部分的賦稅。不管耕地增加多少,人口上升多少,生產力進步多少,明代農業賦稅始終就維持在這個水平左右,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稅率著實不算高,同時期的日本稅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

然而,較低的稅率只帶來了國家收入的減少,並未惠及民眾,地主官僚階級的層層盤剝使得低稅率意義不大,但卻造成了國用不足,以至於崇禎年間屢為財政問題所困。明末民變初起之時,招撫政策的失敗,就在於招撫銀不足,無財安置起義難民,難民為了生存,只得降而復叛。崇禎年間天災大旱,救災不力釀成農民大起義也與國庫不足有關。至於後期為平定流寇而加徵的“剿餉”、“練餉”,反而迫使更多人成為流寇,崇禎君臣在這個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中循環了十幾年,最終國破身亡。

清朝的財政收入光從數字上來看似乎要好的多,最後幾年的財政收入一度突破一億兩白銀,而到了清朝滅亡前的1911年,財政收入竟突破了三億兩白銀,達到了封建社會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可以說是相當有錢。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此之巨的財政收入實際上是通過竭澤而漁的手段獲得的。清末的苛捐雜稅項目之繁達到了封建社會有史以來的巔峰,農、商、礦等各種稅收如八仙過海,到最後竟然收起了鴉片稅。而鴉片稅帶來的巨大財政收入一如鴉片一樣讓清政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從最初的從外國人手中徵收發展到最後強制農民種植鴉片,清政府為了彌補巨大的財政赤字而無所不用其極。而收到的錢除了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外,大部分落入清朝的統治階層手中,百姓苦不堪言。


  • 統治階層昏庸無能

現如今人們每每談及明朝的滅亡都對崇禎的“君王死社稷”唏噓不已,認為崇禎是最不應該亡國的亡國之君。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說起崇禎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勤政,崇禎每天“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歷史的書籤


封建王朝滅亡為什麼都逃不過300年規律原因是什麼,我們來解剖一下。

借用三國演義裡面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封建王朝時期主導大多都是一些世家大族和地主階級,王朝剛建立的時候 百廢待興。一些開國元勳和王朝子孫獲得大量的政治資本進入這些行業,國家基本也不收這些行業的稅,重農一直是王朝的國本。主要收老百姓的田稅。剛開國幾年風調雨順,老百姓還能安居樂業,國家嗎花錢的地方也多,稍微一打仗,蓋宮殿就向老百姓攤派。在趕上個天災,交完稅後發現溫飽都難。地主階級讀書人是不納稅了,於是老百姓就把自己的土地掛在鄉紳地主階級的名下,打個比方向國家交四成,只需要向地主階級交三成,老百姓越來越多都掛在地主階級名下,導致中央王朝的稅收越來越少。

例如明朝後期,中央王朝只能向農民徵收,大西北天災顆粒無收,稅還是要交了。西北民變開始了,崇禎皇帝有心無力,沒錢啊。在內外交困下明朝滅亡了。李自成不向地主階級示好,還洗劫他們,在北京沒堅持幾天就散攤子了。清朝總結了大明後期的*經驗沒有被民變拖死,清朝佔了個天時,因為他們可以向外國貸款續命,不過最後終結王朝的人始終還是地主階級,跑不過那個圈呀。


山東菏澤元寶


我是“歷史梗”,我試著回答一下您的提問。

我認為每一個王朝的覆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看生產力水平是否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南宋滅亡五十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明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國力發展迅速,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與政治腐敗導致國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明鄭結束。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滅亡原因:

1、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後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2、外敵襲擾不斷,政府添兵設餉,軍費較大,造成財政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業發展,大大限制商品貨幣的流通;

4、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流民數量大增,農民起義不斷影響穩定;

5、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自毀長城,幫助滿清撿現成江山。

再說清王朝,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裡,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滅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者本身腐化(慈喜)、無能(皇帝);

2、閉關鎖國政策下,導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後;

3、清政府弱軟無能,面對列強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賠款;

4、軍隊的失控(陸軍新軍在國內的變亂中倒戈相向),及其職能的倒轉(軍隊的職能只能對外而不是對內);

5、財政赤字下,“永不加賦”的朝訓被一破再破,各項加徵攤派有增無減;

6、清末鐵路的“國進民退”,進一步激起了民怨。




歷史梗


從古至今封建王朝都是短短几百年就覆滅了,這些王朝覆滅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幾點,第一點那就是外族入侵,不可置否的就是少數民族馬背上的民族對抗中原民族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都是少數民族獲勝,為什麼會如此呢?古人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原民族打仗都是先用幾個月的時間調集糧草,準備好了以後在打仗,雖說準備充足沒錯,但這也是一種掣肘,如果糧草被敵軍燒燬或者後續糧草不濟的話,這些都會影響軍心,而少數民族則沒有這方面都掣肘,他們進攻迅猛攻擊力強總是會給中原民族重擊,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中原民族是農耕文明,十萬男兒一萬健兒,而馬背上的民族則是十萬男兒十萬健兒,這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少數民族入侵導致中原王朝覆滅的例子不少。

除了少數民族以外,君王懶政吏治腐敗也是一點原因,一個王朝的建立剛開始都是爬坡階段,這個時期無論君臣都希望把王朝建設的好一點,生活的好一點,可是王朝建立時間一久無論君還是臣都會滋生怠惰之心,君王懶政還指著多少大臣會實心做事呢?再者吏治腐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試想一個國家的官員們一級一級貪汙,而百姓們生活卻越來越困苦,而君王在深宮之中不會知道人間疾苦,時日久了社會矛盾加劇,逐漸就會發生農民起義,即使被鎮壓瞭如果國家還是如此,那麼這個國家也不會長久,因為吏治腐敗逼農民起義最終導致王朝覆滅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朱元璋就算一個。

第三點就是社會貧富不均,清朝的雍正就實行新政,說要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實行攤丁入畝政策,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在清朝百姓們需要交人頭稅,家裡不管有地沒地都按照人頭交稅,而士紳們仗著自己的身份不交稅,正因為不交稅所以他們瘋狂買地,而小民們本來有地但是交不起人頭稅就把自己的地賣給士紳然後變成士紳的佃戶,一點點的國家的土地就這樣被兼併了,而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就是取消人頭稅,家裡有地交稅沒地不交稅,而士紳官員們家裡有地的就需要交稅,地越多稅就越多,其實這樣做有效的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是這樣一來雍正就得罪了士紳官吏所以受到了極大的阻礙,況且雍正在位時間太短而乾隆上臺又把雍正的新政作廢,可以說之前的問題又回來了,土地兼併社會矛盾也是導致王朝覆滅的原因。

當然了一個王朝覆滅有很多必然也有很有偶然的因素,一句話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只能大概總結一下罷了,謝謝!








婉兮歷史


我是史地紋身,我來回答。

首先回答後半題:

大明國祚應將南明計入,和東晉、南宋是一個道理。以崇禎為末帝的說法是清人故意為之,明顯是為了暗示大清天下取自大順而非大明,誰信誰是傻子。所以大明應是294年。


再回答前半題:

以王朝作為歷史研究的時代劃分標準,是典型的“家國史觀”,客氣的說是傳統,直白的說是落後甚至迂腐。

與“家國史觀”相對應的是“帝國史觀”。例如,從北魏到東西魏,再到北齊北周,又到隋唐武周,這一段歷史如果以家國史觀來看,有紛繁複雜多達8個入史的政權,如果算上穿插其中的各種僭偽政權,有多達十幾個國號先後出現。但如果用帝國史觀來看,這段歷史其實就是一個帝國,我稱其為中華第三帝國。從古人頻繁用“北朝”、“隋唐”合稱,再到陳寅恪先生明確提出“關隴集團”的概念,可見大家早就認識到家國史觀的缺陷和漏洞,在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在用帝國史觀來看待歷史分期。

囉嗦這麼多回到主題,我要說的是:

帝國的覆滅是可以預見和總結的,歸根結底都是政權在結構性矛盾之中無法實現自我更新,主要是權力分配無法更新,從而在外力作用下分崩離析。

這背後的道理就是,皇權太單薄(孤家寡人)總要找到權力同盟才放心,但每一種分權方案卻都有反噬力,就如同每一種藥物都有毒副作用:

第一帝國怕貴族,所以向親信(外戚、宦官)分權然後亡於親信間的內鬥;

第二帝國遠離小人(其實就是親信),所以向士族分權然後夭折於士族的軟弱;

第三帝國向娘炮開炮,所以向軍功集團分權然後亡于軍閥割據;

第四帝國擔心武將,所以向庶族文官分權然後亡于軍事失敗;

第五帝國重來一遍,這次還在文官之上升級了一道緊箍咒(特務統治)然後亡於文官喪失了動力;

第六帝國誰都不再相信,只向皇族小圈子分權然後亡於自我封閉。

每一個帝國都要找到自己的權力分配方案才能活下去,當然,也必須承受這套方案的副作用;最後,每一個帝國都覆滅於自己那套方案的副作用。

但是,所謂(家國史觀中的)王朝的覆滅,是很難預見和總結的,其中充滿了不確定性。

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柴榮沒有英年早逝,哪裡有趙匡胤的機會?再如隋煬帝,做的都是後世公認的利在千秋的好事,卻不能扭轉隋覆滅的黴運。在這麼多不確定性中,如果我們非要找到所謂的規律,那是如假包換的扯淡。

所以觀察中國曆代(家國史觀下的)王朝覆滅原因,那真是千奇百怪,稱得上一部《花式作死大全》。

於是,結論就是:帝國史觀下的帝國覆滅都是根源於結構矛盾。而家國史觀下的“封建王朝”覆滅未必都有根源,有時純屬偶然。

回答完畢。


史地紋身


任何王朝的覆滅,都是從權力結構的崩壞開始。權力作為平衡社會各階層的根本力量,本身應當做一個“裁判”,但實際上卻成為參賽的一個“選手”,導致博弈均衡被破壞,最終引起其中一個階級的反抗,覆滅便不可避免。

在封建時期(我更願意說土地生產時期),政權,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機構,統治階級只有弱約束力。這種弱約束力在西方用宗教實現,在中國用道德實現,其結果在歷史上是不言自明的。而當約束力用現代民主來實現後,階層之間的爭議便能夠在權力監管下,由議員或黨派討論解決,不必壓制矛盾直至上升到武裝暴動。


樂學讀書會


我是讀史見聞,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看了這麼多回復,沒一個回答到點子上的。

其實就一點:土地兼併

農耕文明和封建時代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土地!

士農工商,除了治理國家的士,就是國家經濟基礎的農了。

而士在治農的過程中,往往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想的最多的是,如何獲取更多土地和農民。這與國家要求穩定的政策是相違背的。

國家初中期,整體的國民心態尚有上進之心,凝聚力強,憂國憂民者多。

到後期隨著國民心態的改變,土地不斷匯聚到士人和既得利益者手裡,士農矛盾會越來越大。大到一定極限必然會爆發。


讀史見聞


封建王朝覆滅的原因都是黑暗腐朽,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爆發農民起義,最後導致王朝覆滅。每個王朝“其興也勃也”,當它們剛開始建立時,大都興旺發達,政治清明,治國措施得力,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武備強大,外國不敢侵擾。但通過一段和平時代後,就會出現一些腐敗,形成官僚集團,土地大量集中在地主手裡,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無法生活了,唯一的出路就是造反,有的造反雖沒成功,但嚴重動搖了封建王朝的根基,使封建王朝滅亡。明清兩朝年數相同,純系巧合。明清王朝末期都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這是明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