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晚清的擎天一柱李鴻章為什麼會背上賣國賊的罵名?

槿汐詩詞


因為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求助西方列強,西方列強表面雖是助人為樂的樣子,但背後的陰謀詭計是無法想象的。

列強們的算盤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面臨大額賠款以及割地條款,列強們紛紛跳出來要“幫忙”,其中最主動的是俄國,當時俄國有個財政部長叫威特,正在修西伯利亞鐵路,如果按照原計劃施工,必須繞黑龍江的北岸,這樣以來,路線長,工程太困難,如橫東三省,路線可縮短,工程也容易得多。

在進一步想,如果俄國得到大連、旅順,俄國在遠東就能有完善的軍港和商港,這是威特想達到的目的,法國當時是俄國的聯盟,俄國要法幫忙,法國不敢拒絕,更何況法國也想在遠東發展,德國更是一箭三雕的計謀,一謀,德國附和俄國,可以讓俄國放鬆警惕,不用和法國聯盟;二謀,俄國如果在遠東發展,就沒有精力在歐洲生事;三謀,德國可以索取向清政府援助的代價。

俄國財政部長威特

於是三國對《馬關條約》的內容非常不滿,對清政府表示同情,願意幫助清政府挽回失地的一部分,三國對日本發威,說日本佔領遼東半島是不利於遠東和平的,必須償還,戰後的日本各方面都在調整當中,不敢不依,但是需要加賠款三千萬,清政府覺得這個買賣很合算,所以很感激三國的援助。

《馬關條約》原定賠款二萬萬兩,現在又加三千萬兩,這個實在難以讓清政府負擔,威特一口答應幫中國從法、俄銀行借一萬萬兩,年息四釐。數目之大,利率之低,清政府高興的不得了。

真正的目的顯現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Ⅱ)行加冕典禮。俄政府表示,是朋友的話,你就該派個人來為我祝賀,這才是給我面子,於是清政府派了李鴻章前去,威特也是權力場的老手,一上來便是對日本的可惡之處一頓數落,因為說日本不好,是李鴻章特別愛聽的話,再者中日交戰時候,俄國特別想幫助中國,但無奈交通不便,等到場的時候,仗已經打完。如果以後中國需要俄國的及時幫助的話,必須同意俄國修一條貫穿東三省的鐵路,李鴻章一聽,也沒有反駁的道理,只是說必須國人自己修,威特說以中國的財力人力,要修到猴年馬月。

最後威特說,如果中國要拒絕俄國的好意,俄國就沒有在幫助中國的必要了,於是李鴻章與威特簽訂密約,俄援助中國抵抗日本,中國同意俄國建築中東鐵路。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的《中俄密約》,是李鴻章晚節不保的最大原因,甲午戰爭後,日本並沒有在進攻中國的企圖,相反很想聯絡中國,西方勢力在中國擴大,對日本

是不利的,威特是要利用中東鐵路來侵略中國。

《中俄密約》簽訂之後,瓜分之禍接踵而來,先是德國要代索遼東的報酬不成,引來德國設計出兵佔領青島,俄國看見德國佔了便宜,馬上說要修南滿鐵路,就這樣東三省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

李鴻章出使沙俄簽訂《中俄密約》

於是英國要求租借威海衛和九龍及長江流域的優越權利,法國要求租廣州灣及廣東、廣西、雲南的優越權利,日本要求福建的優越權利,意大利要求租浙江的三門灣。除意大利的要求以外,中國都答應了,這就是所謂瓜分。唯獨美國沒有提出要求,但他運用外交,使各國不完全割據各國所劃定的範圍,使各國承認各國在中國境內都有平等的通商權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門戶開放主義。

寫到這裡答案自在人心了。


有史記載


我覺得李鴻章這個賣國賊的罵名,有三個原因:

一、簽訂馬關條約,割了臺灣又賠款,消息傳來之時,舉國上下群情激奮。尤其是朝廷中所謂的清流,把李鴻章說的屁也不是,罪該萬死。

二、簽訂辛丑條約,同意支付八國聯軍的鉅額賠款,四億五千萬兩,那時的中國人,差不多每人擔任一兩銀子的賠款。賠那麼多錢,當然有人會說他賣國嘍。

三,他自己壟斷生意,家財千萬。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和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使他大發橫財,慣例,見別人有錢,誰不眼紅呢。

看到這個問題,我個人想幫李中堂說上幾句話。關於前兩條,在戰敗的前提下,有誰能作的比李鴻章還好?最初馬關條約要的賠款可是三億兩白銀,後來協商到兩億。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還要怎地?

看到有的朋友的回答,說他在甲午之戰時,畏首畏尾,不敢出戰,瞭解雙方差距了嗎就敢說打?

關於最後一條,清廷的腐敗,已經是爛到根了,找太監、官吏辦事離了錢根本不行。難道要效仿海瑞?貪點貪點,至少做事,總比拿錢不辦事強吧。


知憶史話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李鴻章是“背鍋俠”清政府的替罪羊。他個人還是愛國的,並不想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只是受朝廷委派替朝廷辦事,因此李鴻章是被慈禧逼迫當的替罪羊。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出身文官,但其功績可不是一名普通文官能幹的出來的。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在洋務運動中,他主張要通過軍事的力量來振興清王朝,還創造了很多中國第一:第一家機器織布局、第一個海軍基地、第一條鐵路、第一支現代化部隊……為後來的中國軍事力量以及重工業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為什麼這麼有才能的人會背上賣國賊的罵名?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清朝末年,由於國力的日益衰落和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入侵,清朝的統治已經到了岌岌可危,到了亡國的地步。李鴻章殫精竭慮地替搖搖欲墜的清朝統治者收收拾著這個爛攤子,艱難的續著命。

腐敗的清政府最終抵不過侵略勢力的攻擊,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慈禧委託李鴻章去與日方談判,李鴻章知道自己出面與日本人談判會成為替罪羊(甲午戰爭的失敗已經是替罪羊了),但是為了國家安危,他還是帶病上路,據理力爭的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李鴻章也知道清朝是捉襟見肘,財政困難啊,目的就是少賠款。日本人絲毫沒有退讓,李鴻章此時的心情應該是非常沉痛的,不僅僅是要賠下一大筆錢,還有把臺灣的澎湖列島割給日本,完整的國家不再完整,李鴻章流著淚無奈的簽訂了《馬關條約》。在簽訂條約後,李鴻章發誓再也不登日本的土地,從中可以看出李鴻章也是愛國的,他也是被逼無奈。李鴻章的一世美名因為簽訂馬關條約而毀了,可是又有誰理解李鴻章背後的無奈呢?

李鴻章就這樣成了全國上下聲討的賣國賊。

對此,大家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李鴻章之所以揹負賣國賊的罵名都有是因為他在《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兩個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使國內民眾揹負巨大的經濟負擔。而成全李鴻章賣國賊罵名的則是清政府,或是直接說是慈禧老佛爺。這個人一支把李鴻章當槍使,每當他們把國家折騰到瀕臨滅絕的邊緣都會讓李鴻章這個中國外交的奠基者身先士卒去和列強在談判桌上週旋,面對列強的咄咄逼人,對於弱國無外交這樣的無奈體會最深的應該就是久經談判場合的李鴻章了。

甲午戰敗李鴻章耗費一生精力籌建的海軍以及沿海防禦工事毀於一旦,這對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打擊是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他幾乎是不想再參與任何朝中之事,甚至想過自殺,但是戰敗後的爛攤子還要他這個帝國的支柱來料理後事--與日本談判簽訂和約。他本不想去日本但是朝廷以及日本都指名道姓讓他去談判,無奈之下遠涉重洋和日本在談判桌前爭搶,兩國談判代表在談判桌前唇槍舌戰,吵得不可開交,最終在日本威脅進攻北京的情況下,慈禧正式讓李鴻章在條約上簽字,答應了日本的一切條件,此後李鴻章發誓再也不踏進日本土地一步。回國之後李鴻章受到滿朝和全國的責難,最後慈禧為了保住他把他調任廣州。也是這一次李鴻章正式揹負賣國的罵名。

八國聯軍侵華是慈禧自已一個人為了自己的權力所發動的一場戰爭,為了個人權力的慾望把全國綁在戰車上,在戰爭最為激烈的時候又棄大好江山和無辜百姓與不顧,率領王公貴族逃往西安,把江山留給侵略者踐踏,把人民留給侵略者侮辱屠殺。這一次國家幾乎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慈禧在此時又想起了李鴻章,恢復他直隸兼北洋大臣的職務,全權辦理和八國聯軍的談判,對於這樣城下之盟的談判李鴻章只能仰天長嘯,徒嘆奈何。他明白自己將又一次揹負賣國賊的罵名,甚至比第一次還要嚴重,他想的沒錯,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慈禧是喜出望外,八國聯軍不但沒有殺她還准許她再次回到北京主持中國政務,而李鴻章則再一次被國人唾罵,“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其實在我看來應該揹負賣國賊罵名的應該是慈禧,如果論罪魁禍首,慈禧才是,李鴻章充其量只是一個從犯,而且還是被逼無奈,作為一個能夠提出“三千年未有變局”這樣一個遠見卓識的人,李鴻章不可能不知道作為一個戰敗國的談判代表的艱難以及和約簽訂之後所揹負的歷史罵名,但是作為大清帝國的臣子他縱有萬般無奈也只能萬程當赴,在慈禧命令李鴻章赴北京談判之前李鴻章多次以舊傷復發為由多次推辭,慈禧則是堅決不準,最後李鴻章也只能對慈禧表示“非敢愛身,惟虞辱命”。李鴻章被稱為賣國賊可以說是清政府對賣國責任的一種轉嫁,讓李鴻章遭受千古罵名。


微風書房


李鴻章既不是漢奸也不是賣國賊。他這是個對清政府愚忠的忠臣。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創造了中國四十七個第一,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只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他的權利肯定比當時的傀儡皇帝光緒的權利要大,作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的李鴻章,掌握著清政府的軍事、外交、經濟大權。但是他始終是臣子,絕對沒有資格敢於太后和皇上比權利。哪怕是客觀存在事實,也不能說他比皇帝的權利大,這是不能比的。


史上雜談


確實是“擎天一柱”。沒有他開專賣店,吃回扣發家致富,腐朽賣國的清政府早就誇臺了。後來慈禧太后被刨出來暴屍。李鴻章也步了後塵。


弓目


我覺得與其說李鴻章是賣國賊不如說他是個“誤國賊”。

先簡單說下李鴻章的生平。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末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在翰林院中師從曾國藩,待後來太平軍興,腐朽的綠營八旗無力抵抗,李鴻章與其父親文安、其兄瀚章舉辦團練。而李文安與曾國藩又是同年好友,李鴻章自己又曾師事曾國藩,併為曾國藩所賞識,等到曾國藩創辦的團練武裝湘軍成為當時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時,1858年李鴻章進入湘軍幕府參贊軍事。

後來太平軍威脅上海,曾國藩派遣李鴻章帶兵去上海協助防務,此時李鴻章慢慢開始有了自身控制的武裝力量,也就是淮軍的雛形。後來湘軍集團越來越受清廷猜忌,太平天國也即將覆滅,只剩捻軍還在堅持,而此時(1864年)湘軍總兵力估計已高達五十萬,與過去常備軍綠營相差無幾。所以壓制、裁撤、分化湘軍對於穩定清政府統治來說極為必要,這樣由於政治博弈及其他一些因素讓淮軍得到了發展壯大的機會。

首先為李鴻章講幾句公道話,客觀上來講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階層中李鴻章的“西化視野”是最廣的,單從這一點上來講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都比不上他。

之後李鴻章官運亨通辦洋務,力求富國強兵,雖然被觸及根本的政治制度,也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貢獻。後來更一手創辦了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實力鼎盛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艦隊。

但是甲午戰爭北洋覆沒,洋務運動宣告破產,《馬關條約》喪權辱國更是把李鴻章推向了風口浪尖,這難道僅僅因為簽了李鴻章在條約上籤了自己的名字麼?

看歷史人物不能不看其立場,李鴻章當時代表的就是清王朝。清末面對複雜的世界新局勢無力應對這是沒有爭議的,李鴻章作為洋務代表人物被批判無可厚非,因為最後洋務運動失敗了,甲午海戰也失敗了,李中堂追責沒有問題,並不是說就他有責任,其他士大夫階層也得背鍋其次說到賣國這一點我並沒說過,如果要討論就主要看俄國賄賂有無坐實的問題,這裡不想展開。

另外蘇州殺降和貪汙留下幾千萬家產我都不想說,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大問題,畢竟晚晴官場就是這麼個鬼樣子。

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呢?是李鴻章是北洋水師的創建者,洋務運動領袖,晚晴重臣有責任這是肯定的,為李鴻章開脫無非是他說他是個裱糊匠,縫縫補補,有他的侷限性的問題。但是批判的就是他的侷限性,並且我之前就說了不光是他,晚晴士大夫階層都要批判,並且以此來批判清王朝。晚清腐朽自不必說,身在潮流之中,立身朝堂之上李鴻章到底是身不由己還是罪不可恕?

我認為李鴻章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李鴻章超脫不了自身的侷限性,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不批判他。這不是簡單忠孝節義的問題,而是歷史潮流變了,而李鴻章代表的立場仍然是維護清王朝,他所做的事就是如此,而清王朝在那個時代已經被證明無力承擔振興中華的責任了。

那麼贊同李鴻章所為,是不是也是贊同他對清王朝的忠心?那他對清王朝的忠心會對中華振興有利麼?所以我們批判作為晚晴名臣代表的李鴻章有什麼問題?說到底還是大天下和小天下的問題。李鴻章當然是要批判的。


建寧李俊陽


1. 肆意屠殺同胞,甘願做滿清走狗。其罪一也

2. 借洋務運動之際,大發國難橫財,致使家產千萬,而北洋艦隊沒錢購買炮彈。其罪二也

3. 李畏敵如虎,膽小如鼠。甲午之敗,李為首責。葬送中華百年國運。其罪三也

4. 東南互保,君命不奉。讓帝國列強認識到中國實乃一盤散沙。只知敵方強大,不知我方天時地利,將


雪千尋161557355


你自己都說了,李鴻章是晚清朝廷的擎天柱,你還能怎麼為他翻案鳴冤?晚清是幹什麼的?不就是以割地賣國賠洋鬼子銀子為中心業務嗎?這個朝廷的臺柱子,不是賣國賊,難道是千古民族英雄?你是要打自己的嘴巴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