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晚清的擎天一柱李鸿章为什么会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槿汐诗词


因为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求助西方列强,西方列强表面虽是助人为乐的样子,但背后的阴谋诡计是无法想象的。

列强们的算盘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临大额赔款以及割地条款,列强们纷纷跳出来要“帮忙”,其中最主动的是俄国,当时俄国有个财政部长叫威特,正在修西伯利亚铁路,如果按照原计划施工,必须绕黑龙江的北岸,这样以来,路线长,工程太困难,如横东三省,路线可缩短,工程也容易得多。

在进一步想,如果俄国得到大连、旅顺,俄国在远东就能有完善的军港和商港,这是威特想达到的目的,法国当时是俄国的联盟,俄国要法帮忙,法国不敢拒绝,更何况法国也想在远东发展,德国更是一箭三雕的计谋,一谋,德国附和俄国,可以让俄国放松警惕,不用和法国联盟;二谋,俄国如果在远东发展,就没有精力在欧洲生事;三谋,德国可以索取向清政府援助的代价。

俄国财政部长威特

于是三国对《马关条约》的内容非常不满,对清政府表示同情,愿意帮助清政府挽回失地的一部分,三国对日本发威,说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是不利于远东和平的,必须偿还,战后的日本各方面都在调整当中,不敢不依,但是需要加赔款三千万,清政府觉得这个买卖很合算,所以很感激三国的援助。

《马关条约》原定赔款二万万两,现在又加三千万两,这个实在难以让清政府负担,威特一口答应帮中国从法、俄银行借一万万两,年息四厘。数目之大,利率之低,清政府高兴的不得了。

真正的目的显现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Ⅱ)行加冕典礼。俄政府表示,是朋友的话,你就该派个人来为我祝贺,这才是给我面子,于是清政府派了李鸿章前去,威特也是权力场的老手,一上来便是对日本的可恶之处一顿数落,因为说日本不好,是李鸿章特别爱听的话,再者中日交战时候,俄国特别想帮助中国,但无奈交通不便,等到场的时候,仗已经打完。如果以后中国需要俄国的及时帮助的话,必须同意俄国修一条贯穿东三省的铁路,李鸿章一听,也没有反驳的道理,只是说必须国人自己修,威特说以中国的财力人力,要修到猴年马月。

最后威特说,如果中国要拒绝俄国的好意,俄国就没有在帮助中国的必要了,于是李鸿章与威特签订密约,俄援助中国抵抗日本,中国同意俄国建筑中东铁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晚节不保的最大原因,甲午战争后,日本并没有在进攻中国的企图,相反很想联络中国,西方势力在中国扩大,对日本

是不利的,威特是要利用中东铁路来侵略中国。

《中俄密约》签订之后,瓜分之祸接踵而来,先是德国要代索辽东的报酬不成,引来德国设计出兵占领青岛,俄国看见德国占了便宜,马上说要修南满铁路,就这样东三省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李鸿章出使沙俄签订《中俄密约》

于是英国要求租借威海卫和九龙及长江流域的优越权利,法国要求租广州湾及广东、广西、云南的优越权利,日本要求福建的优越权利,意大利要求租浙江的三门湾。除意大利的要求以外,中国都答应了,这就是所谓瓜分。唯独美国没有提出要求,但他运用外交,使各国不完全割据各国所划定的范围,使各国承认各国在中国境内都有平等的通商权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门户开放主义。

写到这里答案自在人心了。


有史记载


我觉得李鸿章这个卖国贼的骂名,有三个原因:

一、签订马关条约,割了台湾又赔款,消息传来之时,举国上下群情激奋。尤其是朝廷中所谓的清流,把李鸿章说的屁也不是,罪该万死。

二、签订辛丑条约,同意支付八国联军的巨额赔款,四亿五千万两,那时的中国人,差不多每人担任一两银子的赔款。赔那么多钱,当然有人会说他卖国喽。

三,他自己垄断生意,家财千万。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和他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他大发横财,惯例,见别人有钱,谁不眼红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个人想帮李中堂说上几句话。关于前两条,在战败的前提下,有谁能作的比李鸿章还好?最初马关条约要的赔款可是三亿两白银,后来协商到两亿。辛丑条约,只赔款不割地,还要怎地?

看到有的朋友的回答,说他在甲午之战时,畏首畏尾,不敢出战,了解双方差距了吗就敢说打?

关于最后一条,清廷的腐败,已经是烂到根了,找太监、官吏办事离了钱根本不行。难道要效仿海瑞?贪点贪点,至少做事,总比拿钱不办事强吧。


知忆史话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李鸿章是“背锅侠”清政府的替罪羊。他个人还是爱国的,并不想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他只是受朝廷委派替朝廷办事,因此李鸿章是被慈禧逼迫当的替罪羊。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出身文官,但其功绩可不是一名普通文官能干的出来的。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在洋务运动中,他主张要通过军事的力量来振兴清王朝,还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条铁路、第一支现代化部队……为后来的中国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这么有才能的人会背上卖国贼的骂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清朝末年,由于国力的日益衰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清朝的统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到了亡国的地步。李鸿章殚精竭虑地替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者收收拾着这个烂摊子,艰难的续着命。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抵不过侵略势力的攻击,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慈禧委托李鸿章去与日方谈判,李鸿章知道自己出面与日本人谈判会成为替罪羊(甲午战争的失败已经是替罪羊了),但是为了国家安危,他还是带病上路,据理力争的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李鸿章也知道清朝是捉襟见肘,财政困难啊,目的就是少赔款。日本人丝毫没有退让,李鸿章此时的心情应该是非常沉痛的,不仅仅是要赔下一大笔钱,还有把台湾的澎湖列岛割给日本,完整的国家不再完整,李鸿章流着泪无奈的签订了《马关条约》。在签订条约后,李鸿章发誓再也不登日本的土地,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也是爱国的,他也是被逼无奈。李鸿章的一世美名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而毁了,可是又有谁理解李鸿章背后的无奈呢?

李鸿章就这样成了全国上下声讨的卖国贼。

对此,大家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李鸿章之所以背负卖国贼的骂名都有是因为他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两个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国内民众背负巨大的经济负担。而成全李鸿章卖国贼骂名的则是清政府,或是直接说是慈禧老佛爷。这个人一支把李鸿章当枪使,每当他们把国家折腾到濒临灭绝的边缘都会让李鸿章这个中国外交的奠基者身先士卒去和列强在谈判桌上周旋,面对列强的咄咄逼人,对于弱国无外交这样的无奈体会最深的应该就是久经谈判场合的李鸿章了。

甲午战败李鸿章耗费一生精力筹建的海军以及沿海防御工事毁于一旦,这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打击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他几乎是不想再参与任何朝中之事,甚至想过自杀,但是战败后的烂摊子还要他这个帝国的支柱来料理后事--与日本谈判签订和约。他本不想去日本但是朝廷以及日本都指名道姓让他去谈判,无奈之下远涉重洋和日本在谈判桌前争抢,两国谈判代表在谈判桌前唇枪舌战,吵得不可开交,最终在日本威胁进攻北京的情况下,慈禧正式让李鸿章在条约上签字,答应了日本的一切条件,此后李鸿章发誓再也不踏进日本土地一步。回国之后李鸿章受到满朝和全国的责难,最后慈禧为了保住他把他调任广州。也是这一次李鸿章正式背负卖国的骂名。

八国联军侵华是慈禧自已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权力所发动的一场战争,为了个人权力的欲望把全国绑在战车上,在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又弃大好江山和无辜百姓与不顾,率领王公贵族逃往西安,把江山留给侵略者践踏,把人民留给侵略者侮辱屠杀。这一次国家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慈禧在此时又想起了李鸿章,恢复他直隶兼北洋大臣的职务,全权办理和八国联军的谈判,对于这样城下之盟的谈判李鸿章只能仰天长啸,徒叹奈何。他明白自己将又一次背负卖国贼的骂名,甚至比第一次还要严重,他想的没错,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是喜出望外,八国联军不但没有杀她还准许她再次回到北京主持中国政务,而李鸿章则再一次被国人唾骂,“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其实在我看来应该背负卖国贼骂名的应该是慈禧,如果论罪魁祸首,慈禧才是,李鸿章充其量只是一个从犯,而且还是被逼无奈,作为一个能够提出“三千年未有变局”这样一个远见卓识的人,李鸿章不可能不知道作为一个战败国的谈判代表的艰难以及和约签订之后所背负的历史骂名,但是作为大清帝国的臣子他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万程当赴,在慈禧命令李鸿章赴北京谈判之前李鸿章多次以旧伤复发为由多次推辞,慈禧则是坚决不准,最后李鸿章也只能对慈禧表示“非敢爱身,惟虞辱命”。李鸿章被称为卖国贼可以说是清政府对卖国责任的一种转嫁,让李鸿章遭受千古骂名。


微风书房


李鸿章既不是汉奸也不是卖国贼。他这是个对清政府愚忠的忠臣。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创造了中国四十七个第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只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他的权利肯定比当时的傀儡皇帝光绪的权利要大,作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的李鸿章,掌握着清政府的军事、外交、经济大权。但是他始终是臣子,绝对没有资格敢于太后和皇上比权利。哪怕是客观存在事实,也不能说他比皇帝的权利大,这是不能比的。


史上杂谈


确实是“擎天一柱”。没有他开专卖店,吃回扣发家致富,腐朽卖国的清政府早就夸台了。后来慈禧太后被刨出来暴尸。李鸿章也步了后尘。


弓目


我觉得与其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不如说他是个“误国贼”。

先简单说下李鸿章的生平。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末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中师从曾国藩,待后来太平军兴,腐朽的绿营八旗无力抵抗,李鸿章与其父亲文安、其兄瀚章举办团练。而李文安与曾国藩又是同年好友,李鸿章自己又曾师事曾国藩,并为曾国藩所赏识,等到曾国藩创办的团练武装湘军成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时,1858年李鸿章进入湘军幕府参赞军事。

后来太平军威胁上海,曾国藩派遣李鸿章带兵去上海协助防务,此时李鸿章慢慢开始有了自身控制的武装力量,也就是淮军的雏形。后来湘军集团越来越受清廷猜忌,太平天国也即将覆灭,只剩捻军还在坚持,而此时(1864年)湘军总兵力估计已高达五十万,与过去常备军绿营相差无几。所以压制、裁撤、分化湘军对于稳定清政府统治来说极为必要,这样由于政治博弈及其他一些因素让淮军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首先为李鸿章讲几句公道话,客观上来讲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李鸿章的“西化视野”是最广的,单从这一点上来讲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比不上他。

之后李鸿章官运亨通办洋务,力求富国强兵,虽然被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也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后来更一手创办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实力鼎盛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舰队。

但是甲午战争北洋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更是把李鸿章推向了风口浪尖,这难道仅仅因为签了李鸿章在条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么?

看历史人物不能不看其立场,李鸿章当时代表的就是清王朝。清末面对复杂的世界新局势无力应对这是没有争议的,李鸿章作为洋务代表人物被批判无可厚非,因为最后洋务运动失败了,甲午海战也失败了,李中堂追责没有问题,并不是说就他有责任,其他士大夫阶层也得背锅其次说到卖国这一点我并没说过,如果要讨论就主要看俄国贿赂有无坐实的问题,这里不想展开。

另外苏州杀降和贪污留下几千万家产我都不想说,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晚晴官场就是这么个鬼样子。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是李鸿章是北洋水师的创建者,洋务运动领袖,晚晴重臣有责任这是肯定的,为李鸿章开脱无非是他说他是个裱糊匠,缝缝补补,有他的局限性的问题。但是批判的就是他的局限性,并且我之前就说了不光是他,晚晴士大夫阶层都要批判,并且以此来批判清王朝。晚清腐朽自不必说,身在潮流之中,立身朝堂之上李鸿章到底是身不由己还是罪不可恕?

我认为李鸿章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李鸿章超脱不了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不批判他。这不是简单忠孝节义的问题,而是历史潮流变了,而李鸿章代表的立场仍然是维护清王朝,他所做的事就是如此,而清王朝在那个时代已经被证明无力承担振兴中华的责任了。

那么赞同李鸿章所为,是不是也是赞同他对清王朝的忠心?那他对清王朝的忠心会对中华振兴有利么?所以我们批判作为晚晴名臣代表的李鸿章有什么问题?说到底还是大天下和小天下的问题。李鸿章当然是要批判的。


建宁李俊阳


1. 肆意屠杀同胞,甘愿做满清走狗。其罪一也

2. 借洋务运动之际,大发国难横财,致使家产千万,而北洋舰队没钱购买炮弹。其罪二也

3. 李畏敌如虎,胆小如鼠。甲午之败,李为首责。葬送中华百年国运。其罪三也

4. 东南互保,君命不奉。让帝国列强认识到中国实乃一盘散沙。只知敌方强大,不知我方天时地利,将


雪千寻161557355


你自己都说了,李鸿章是晚清朝廷的擎天柱,你还能怎么为他翻案鸣冤?晚清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以割地卖国赔洋鬼子银子为中心业务吗?这个朝廷的台柱子,不是卖国贼,难道是千古民族英雄?你是要打自己的嘴巴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