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有孔子性本善,也有荀子性本恶,怎么看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后花园的向日葵


孔子的性本善应该是人类的共性,没有哪个人一生下来就是恶的性格,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都是有善良的基因,随着成长环境的改变,恶的一面就出暴露出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把恶的一面刻画的入木三分,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环境,就要多感恩,多想生活中美好的事情,恶的一面就不会挠乱你的心智,让你我都生活在一个以善为本的环境里。


美妈爱时尚


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分析研究的问题。

人生之初在智商上确实是零,他可能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但是人总是动物,需要吃饭穿衣,所以人最早的课程就是吃,如果饿着了,那你就会本能的想到了吃饭,而且慢慢的感到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吃,所以贪吃就是所谓的恶的生成初期,其实这样的贪婪是所有人的本性,大多数人都具备,特别是小孩子。

多吃多占是动物的本能,贪心是天生的恶。

所谓的善恶,只有人类能分清,多数是古代为了教化社会和谐.共享.互助的一种公德思想教育。

为什么有很多人生在优秀的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还是走向了犯罪为什么。

其实当人成熟了后,很多童年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影响,家庭的需求而变化,贪婪成了大多数的同病,当然也有善良的人,但是善良的人占少数。

我想善恶多数是遗传基因的性格决定,也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善人做不出恶来。少数靠后天教育,还有部分是悟性及不断学习所得,但是我想:连一元钱都舍不得给别人花的人,很少人能做什么慈善事情,如果他做了.那他必有其它原因.或者有自己的目的与深远的指导思想在主宰着他的行为,因此人之初的善恶受环境影响是有的,但是不是主要的,因为人有自己的主导思想后,一切初心都会有所改变。








辛兆金



孔子没有提出性善论。儒家对人性的观点是人性相近。孔子谓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三子虽然对人性善恶观点不同。却异曲同工,都是教人去恶从善。都符合孔子对人性的态度。

鄙人认为,人性自私。此为性私论。正当的自私应当提倡:爱自己的父母妻儿。重视自己的权益。不正当的自私应当去除:见利思义、损人自己、杀人越货。


对于人性自私的正当一面,应当予以保护和提倡。对于人性自私不正当的一面,应当明礼义而化之,起法正而治之,重刑罚而禁之。

这就是孔孟之道的先教而后诛!


杨朱学派


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一直有争论,孔子说性相近,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仅仅在儒家学派中,诸位先贤对人的本性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看法。到了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将近几百年时间的大动乱,风雨飘摇的中原大地渴望大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之诸子百家争鸣虽然精彩,但是百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争端不断。中原大地之统一,亦需要思想统一。因此,战国以后之社会急切需要能吸收百家思想之精华,且能适应当时大时代环境的思想出现。于是,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董仲舒,而董仲舒亦因为其统一思想的举措,而名垂千古。

1、先秦儒家思想与董仲舒之儒术不能等同

大家对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比较熟悉吧,但是董仲舒之“儒术”,某种程度上说,与先秦诸子之“儒家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借鉴吸纳了诸子百家思想,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开创儒家经学。亦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

汉代之“儒术”虽植根于先秦儒家思想之上,但是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却不能等同。想要把先贤之文化运用于当前之现实,总是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套用的,要根据现实环境,来选择性吸收借鉴以及发挥先贤思想。基于此,董仲舒之儒术自然与先秦儒家思想有差别,同时,董仲舒亦在先秦儒家思想之上做了些许发挥。我们就董仲舒在人性论上的议论,来聊一聊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挥。

2、董仲舒议人性的说法之一:人并非性本善,而是性待善

董仲舒对于人之本性的说法有三,分别是性待善、性善情恶和性三品,这里着重讲讲性待善。

董仲舒不赞成孟子性本善的说法,董仲舒说:

“吾之性命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己善;吾上质于圣人之说善,故谓性未善。”

董仲舒的这个意思是说,孟子以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此区别于禽兽,但是董仲舒认为孟子此举是降低了善的标准,他不认可。董仲舒将圣人所提倡的善看成真正的“善”,所以董仲舒认为“性待善”。

虽然董仲舒反对性本善的说法,但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是有“善质”的,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自己的“善质”,继而成为善的存在。

董仲舒还举了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大致意思就是,善良就和大米一样,本性就如长出大米的禾苗,禾苗虽然可以长出米来,但是禾苗却不是米,所以人之性可变善,但是“性”本身不是“善”,就如禾苗不是大米一样。

3、董仲舒之“性待善”:综合了孟子之性善论与荀子之性恶论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虽然否认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说法,但是也没有去赞成荀子的人性本恶一说。他采取了折中调和的方法,他虽然不认为性本善,但是亦不认为性本恶,却认为人有“善质”,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这个“善质”。

关于董仲舒之“性待善”对于孟子之性善论与荀子之性恶论的选择性继承,可以做如下总结:

(1)董仲舒的“性待善”认为人拥有“善质”,就像禾苗拥有长出大米的潜质一样。从此处,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指出的人拥有“善质”这一说法,某种意义上是借鉴了孟子性善论中人生来就有代表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一说法。

(2)董仲舒虽然不赞成性善说,但是亦没有走向性恶论,却与荀子一样,认为人可在后天教化中为善。董仲舒认为人因为拥有“善质”,在后天可以成为“善”的存在。董仲舒这一理论是在借鉴荀子之“性恶论”。荀子之性恶论认为,人先天用拥有“利己本性”,属“恶”,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会后天学习,在后天教化中,人能渐渐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善”的存在。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本性恶,但人可在后天变成善的存在。基于此,荀子之“后天成善”与董仲舒之“后天发挥善质”颇有异曲同工之意。

其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董仲舒大抵是更加倾向于荀子之性恶说的,只是,抛开荀子之“性恶论”的本意,这“性恶论”中的“恶”听上去就消极得很。董仲舒当时在给“汉武帝”干活儿,他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汉武帝统一国内思想,统一思想更多是为了教化百姓,让百姓好管理一些。那么,荀子之“性恶论”无疑更有利于支撑君主去教化百姓,毕竟荀子认为人需要在后天学习社会礼仪规范后,才能让行为符合社会礼仪,成为善的存在。但是荀子之“性恶说”之人性本恶,不管荀子这里的“恶”有没有批判人性的意思,“恶”终究是不好听的。

如果董仲舒直接说“人性本恶”,怕是汉武帝也不开心,这不是在说汉武帝也“性本恶”吗?不仅汉武帝不开心,天下人也会不开心,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荀子之“性恶说”的深远意味的。退一步来说,即便有时间和精力研究荀子之性恶论,但是因为带着偏见,或者眼界之原因,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荀子性恶说之恶并未有批判人性的意思,这个“恶”仅仅是与后天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善”对立的存在。

可能是出于方便理解,也可能是为了让大家更能接受,同时,亦为了能够支撑君主对百姓的教化行为,董仲舒继而提出了“性待善”,即性并非本善,但是却有“善质”,人可在后天教化中,成为符合“善”的存在。


孙远远


本人秉持的是“性恶论”。人性是自私的,有句话这样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小时候,我们按照父母和学校教我们的方法去辨别这个世界,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这些能力教会我们辨别善与恶。

但因为每个人建立的三观不同,善与恶的界限与内容也不尽相同。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论题,人性的善与恶构建了世界的多样性。

之前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万恶淫为首,问迹不问心,问心天下无好人”,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阴暗的心理面,但是否将其付诸实践,这是人性善与恶的对决。

我不会去评判他人的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我只要尽力不去做自己所认为不对的事情即可。






小黄老师教数学


孔子人性说的前提是"之初",没有比较对象的限制,即横向与人比,还是纵向与其他动物比,简单说善恶理论基础不充实。至于荀子的"恶"说只是为反孔而凭空而说的,没有任何证理的支持。

人性的善恶是个抽象的概念,只能根据个人的所作所为为个人分好坏,定善恶。不能简单笼统的为"人“这个大群体(人类)定善恶,更不能为"之初"的人去定性,善恶的标准因国体、道德、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


用户愚翁


人就是机器,机器有啥善恶?

机器人有的只是既定程序,影响到他的程序,他就反击。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求层次反映在我们这些机器人身上,就是五种防御机制。伤害到我的生存、安全、情感、尊严、意见时,操作系统就会启动防御机制反击你。

你伤害我,你就是恶的,善恶的标准都是主观的,所以各个地方的人才有不同的道德、法律、风俗。不要说什么普世价值,这个东西从古到今,不同的地方都在变化,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一直不变的吗?

你若要说人不是机器人,那人本质上也是照样没有善恶的。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如来说善恶就是分别心,是虚假的知识,黑格尔说善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所有讲有善有恶的都不是哲学家,而是道德家、宗教家和政治家,他们意不在求真,而在求“善”,他们的说教都是由其职业决定的,目的从不单纯,大家都知道卫道士和政客往往是最虚伪的,他们的话能信吗?


神驰


善恶从来没有界线,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没有人说你越过这条线你就是恶人或者是好人,每个人初生是世界都是纯白的,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我想应该体现几个方面

1.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教育,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是什么穷凶极恶之徒。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和暴力环境中,这种孩子不用人教,他从小会有样学样,长大以后可能会用暴力倾向,因为他从小的经历告诉他这样是对的,就算是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是错的,他也会坚持认为是对的,也是因为没人告诉过他错的事情是怎样的。

2.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各自的朋友圈,什么脾性的人就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人共同进步,相反同样的道理,从小野惯的孩子长大后会不屑与善于讲道理的人做朋友,对方都嫌弃对方,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做朋友只会激发各种矛盾,而不会解决各种矛盾。除非有人是真的想改正,真心想进步。

这就是我认为人的善恶可能和环境,教育,家庭有关系。但是没有固定界线。



眸中春雨


孔子讲的是“仁义道德,克己复礼。”孔子没有论述过人的原始本性。“性本善”理论是孟子提出来的,记载于《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意思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后来,宋朝王应麟把孟子对人性的观点编到《三字经》里,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认为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而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骨子里都是一样的,像吸奶的婴儿就会咬母亲的奶头,所以荀子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

孟子和荀子虽然对人性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他们都认为人的后天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育理论。

其实人性“善”与“恶”的观点,千百年来都争论不休,各说各有理 ,并且各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谁也没法说谁对谁错。就像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永远无休无止,各说各有理,不会有一个谁对谁错的结果。

所以沉迷于人性“善与恶”的辩论是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的。注重于后天教育研究的意义永远大于“人之初性善与恶”的辩论。


等待灿烂春天


我觉得人长大了以后 心底里都有善恶 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压制着他 法律的健全也是压制恶的出现 我们凡事都要一心向善 这样才能国富家强社会才会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