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结束,来柞水打个洋芋糍粑吧

疫情结束,来柞水打个洋芋糍粑吧

柞水洋芋糍粑,做为柞水传统特色美食,闻名遐迩。


走进柞水的外地游客,寻摸到小吃街里就会直着嗓子喊,我听说柞水洋芋糍粑好吃,哪儿有洋芋糍粑?地道的柞水人就会主动走上前带着客人到洋芋糍粑摊前,说,这是外地客人,找糍粑吃,你们做好点,不要坏了我们柞水人的名声哦,摊主就嘻嘻笑着说,不会,不会。客人就满意消停的坐在街边吃着粗瓷大碗里的洋芋糍粑,用筷子夹起一块,细嚼慢咽,表情有异,女摊主和旁边的当地人就指导他吃,吃糍粑要囫囵吞枣,不要细嚼,他就讪笑着,这吃柞水糍粑还有讲究哩,我怕暴露了我吃饭的不雅,装斯文,原来在这儿可以大口吃饭,还能不能大口喝酒啊?说得吃饭的人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整个吃饭的摊点都乐呵了起来。


疫情结束,来柞水打个洋芋糍粑吧


走进柞水你不吃特产于秦岭山中的洋芋糍粑,你就算白到了柞水。如果说柿子是丰韵美丽的少妇,那么苞谷糁子糊汤就是你的白发亲娘,这洋芋糍粑当属柞水汉子喽!纯朴实在,不浪虚名,吃就让你吃得扎实。岭南山地海拔较高,小麦产量低,无论是耕种还是做为食物加工程序较多,柞水人就用大量土地种了洋芋,洋芋就像山里孩子,生命力极强,只要给点贫瘠的土地就能生长。柞水境内北部山区的洋芋最好,淀粉含量高,它又特别能适应环境,在山上,在石头夹杂的土地上,一株株,一窝窝,散落在可以生长的地方,无需过多的照看,就像我们柞水人,能适应这艰苦的环境。在那些艰苦的年代,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才打起糍粑,住在沟沟岔岔一河两岸的人,听到打响糍粑的声音,就知道是那家来客了。


疫情结束,来柞水打个洋芋糍粑吧


想必,发明这种吃法也是一种无奈的结果,洋芋最初的主要吃法是煮着吃、蒸着吃,蒸好的洋芋粉粉的,就连锅盖上的蒸布都都蒙上一层白扑扑的粉,揭开锅盖的一霎那,那种粉蒸的香气直扑鼻腔、喉腔,谁不抄起大碗猛吃一顿那才怪。不过,吃久了这种囫囫囵囵的洋芋,终究是要烦的,尤其是孩子,或许就是他抡起锅铲向洋芋疙瘩发气的一拍,就这一拍一打, 诶!味道还真不一样了,再使劲的翻、铲、挤、压,竟可以揉成团。于是乎柞水人就地取材,用石头、木头做成各种各样的打糍粑的物件,糍粑棰是木质的硬质杂木,鸡骨头树,手感好,大大小小的小疙瘩易于掌握,还有的讲究人家用榔树做成糍粑棰,把手处都磨得蹭亮反光了。山沟沟里的房前屋后,街边村落的核桃树下,用石臼、石板做成的糍粑窝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也有的小户人家用山桃木做成糍粑案子,也可以在家里打起糍粑来。行走于柞水的山水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河边的平石板上,就有三两个人在用木扇板反复拍打,不知就里的外地人好奇的停车,下去询问,老乡,你们这是打啥呢,这么有劲儿?打糍粑的壮汉就说,我们这是打糍粑呢,打糍粑是干啥?吃啊。外地人就绕着石板看了一圈,似乎明白了,就尝试着抡起木棰打起来,谁知,打下去,木棰竟被黏嘟嘟的糍粑给黏住了,提不起来,砸不下去,尴尬的笑着说,没看出,你打的这么轻巧,我怎么连提都提不起来,这山里汉子就憨憨的笑了,这是个技术活,貌似出蛮力,其实还要使点巧劲儿,趁势而为,借力出击,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正说间,倏忽一个猛跳,吓得外地人一个激灵,柞水汉子眨眼间就捕捉了一只肥嘟嘟的野兔,笑着说,今儿有肉吃了,运气太好了。外地人惊讶不已,就痴迷的看着这山水和这谜一样的山里人,汉子就热情的邀请客人去河畔上的家里吃洋芋糍粑,客人高兴的跟随着一起前往。到了农户家里,女主人忙着添水烧火,袅袅炊烟在小山村里缓缓升起。要不了半个时辰,野兔的香味,包谷酒的香味,洋芋糍粑的香味,混合成世间最好的香味,此起彼伏的划拳声,说笑声,小溪的潺潺声就犹如山村交响曲响起来了。于是乎,山外人和山里人交上了朋友,由于一顿洋芋糍粑还谈成了开发项目,岭南岭北的有识之士,不仅牵了手,还签了合约。


说起打糍粑还真有讲究,柞水人打糍粑用的都是窖藏半年以上的陈洋芋,新鲜洋芋水分足,打出来的糍粑不是很黏糊,因此,用高山陈年洋芋打糍粑最为上乘,尤其以柞水九间房、红岩寺、丰北河、曹坪、太河、龙潭等靠近秦岭南麓山脚的沙砾土壤洋芋为最好。在秋天,洋芋丰收季,是柞水人打糍粑的高峰期,在河边、房前屋后、道场边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民以食为天,人们总会在丰收后,犒劳一下自己的胃,打糍粑改善生活。蒸熟的糍粑要经历千棰百揉才能吃到嘴,所以说食不厌精,工序越多越好吃。打糍粑程序是这样的:拍、揣、敲、打、挤、压、揉、团、掏、提,如此这般反复锤炼,终于可以提起一团盆子大的糯糯的洋芋糍粑了,就这样一盆洋芋糍粑足可以够七八个人食用。洋芋糍粑,白白粘粘、筋筋都都,滑滑溜溜,吃到嘴里滑而不腻,软而不粘,再调制油汪汪的红辣子,石头辣子窝捣出的青辣椒、大蒜,青青的葱、蒜苗、香菜,地道的浆水酸菜,真是不吃闻着都是享受,看着更是享受,吃下才知道什么是享受。这饭吃着结实,清早一顿可以管一天,农人劳作一天而不觉其饿。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柞水洋芋糍粑成了待客佳肴遍及商洛各个县市,甚至到省城都有了一席之地。不仅在街边小摊能吃上糍粑,在省城的星级酒店也能吃上柞水洋芋糍粑。有次去袁家村,看到街道有家糍粑,问及,回答说,是蓝田县的洋芋糍粑,再和打糍粑的汉子攀谈,说的蹩脚的蓝田话,我说,你就是柞水人,话音儿里有柞水洋芋糍粑的味道,他讪讪笑着,我说你好好打,不要坏了柞水糍粑的名声哦,他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笑着走开了。最正宗的柞水洋芋糍粑,成了商洛的特色名吃,已经成功申报为商洛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可见它的唯一性、历史性和文化传承,爱吃的客官可得问准了。如今,只要亲朋好友说,我们周末去吃糍粑呀,就知道,这是要吃大餐的节奏,现在吃糍粑成了一个代名词和亲友交流感情的籍口,吃糍粑,肯定会做成柞水十三花或者八大件子席面,肯定有柞水的山珍海味,木耳、香菇炒腊肉,魔芋、竹笋蹲野兔,还要不停的温上柞水茅台——包谷酒,喝好,吃好,把感情联络好,这才摸着圆嘟嘟的肚皮,打着酒嗝满意而归。


数回回,回到农村老家,就只欠这一碗糍粑,吃着一碗,旁边还放着一碗,定定地守着,生怕别人抢去吃了,可这一吃,你一天也不用再吃饭了;就这一吃,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刻下了一生的故乡情节,无论走到天南地北,再也忘不了柞水糍粑和柞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