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主題:林黛玉六歲進賈府是假,十三歲選秀入宮才是真。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一、引子:

《紅樓夢》所講的是大清皇家宮廷秘史,正如“風月寶鑑”暗示兩面皆可照人,觀正面“風月情濃”,觀反面“刀光劍影”。箇中玄機脂硯齋一語道破:“觀者記之,不要看這書正面方是會看。”

賈府原型並非江南曹家而是滿清皇宮,所以說林黛玉進賈府根本就不是什麼看姥姥,而是八旗子女選秀入宮為秀女。前者是“風月寶鑑”觀正面後的“障眼法”生效,後者乃觀反面所現“刀光劍影”的真實故事。

試想,林黛玉“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句子你就會明瞭,姥姥家那來的“風刀霜劍”呢?而且還是“嚴相逼”!此情此景只會宮中才有。這就是黛玉進賈府並非看姥姥而是八旗選秀入宮為秀女的鐵證。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此文主題乃林黛玉六歲進賈府是假,十三歲選秀入宮才是真,為何要羅列繁瑣如此多呢?因為定位最緊要,定位錯滿篇荒謬;定位準方成正果!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二、文本中對黛玉年齡的表述前後異同,真是作者筆誤嗎?

文本中就林黛玉初進榮府時的年齡表述的確不一致:《夢稿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第二回說林如海“只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名黛玉,年方五歲”。又,“堪堪又是一載的光陰,誰知女學生之母,賈氏夫人,一疾而終。”然後就是“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僅憑此述,黛玉初進榮府時的年齡是6-7歲。這便成了新紅學派的鐵證,斷言“林黛玉拋父進京都”是去江南曹族姥姥家。他們將賈府原型定位到江南曹家,《紅樓夢》的作者桂冠戴在了曹寅孫的頭上。殊不知定位錯誤而滿篇荒謬!更是將第三回中出現的“黛玉答道:十三歲了”的文本證據置之不顧。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再看《夢稿本》第三回:“這鳳姐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黛玉答道:‘十三歲了。’又問道:‘可也上過學?現吃什麼藥?’黛玉一一回答”。難道,這不算鐵證嗎?按理說文本中的證據是最可貴的,是最為有力的!那麼,新紅學派因何只接受“6-7歲”說,而將“十三歲”說棄之不顧呢?

其原因只有一個:先定位“曹家事”論,然後只接受有利於“曹家事”論的相關證據,與之相悖的哪怕再可貴的文本證據皆予以否定。並美其名曰“十三歲”說是作者犯了糊塗,是故。這,果真是作者犯了糊塗而留下的筆誤痕跡嗎?非矣!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三、“十三歲”說與“六歲”說前後異同的真正原因,是作者有意設障而非筆誤

我們知道,文本中處處設防是為了躲避文字獄,所以才有了“真事隱(甄士隱)”明暗兩線的設置,才有了“拆字法”、“諧音法”、“一擊兩鳴法”、“障眼法”、“角色轉換法”、“草蛇灰線法”等皆為無奈之舉矣!

1、不實的年齡是為了虛設情節的需要

作者在設置林黛玉的年齡時,作者有意而為的“障眼法”,是為了虛設情節的需要,而不是犯了糊塗的筆誤。試想,林黛玉榮登“金陵十二釵正冊”首座,在作者心目中那是“天字第一號”,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作者精心“打造”而成,因為她是作者一生中最愛的一個女人。如此關鍵人物,豈有在年齡敘述上犯糊塗之理!恰恰是作者有意設置的“障眼法”。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此年齡太敏感了,作者在設置“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理由“投親姥姥家”是假象,是虛寫。所以年齡自然要符合假象而設置,六七歲投親姥姥家最為合適。你要寫成十三歲,按照清廷極其嚴格的八旗選秀制度,別人一看就會露餡。這不,就有人質問我:“六七歲的小姑娘,母親過世,去姥姥家投親,有什麼不對嗎?”看看,作者的“障眼法”奏效了不是。

2、寫實的情節中出現了真實的年齡

接著看(甲戌本為例),“林黛玉拋父進京都”自“黛玉灑淚拜別,隨了奶孃及榮府中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開始,作者筆峰一轉開始寫實,正所謂史筆也!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實寫一:“黛玉常聽得她母親說過,她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她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的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日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恥笑了她去。”

解碼:這“三等僕婦”,是有等級的僕婦,而且“吃穿用度不凡”,這那裡是一般富戶人家的排場啊,分明是從皇宮裡面派去迎接黛玉的;且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到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的程度,這那裡是去姥姥家投親啊,分明是在選秀入宮,自然得小心翼翼。

實寫二:“自從上了轎進入城中,從紗窗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茂集,自與別處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

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幾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建寧國府’五個大字,黛玉想道這是外祖之長房了。”“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又是三間獸頭大門,方是榮國府,卻也不進正門,只進了西角門的角門。”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解碼:到了京都自然與別處不同;三間獸頭大門正門不開只走角門,誰家有三間獸頭大門,還只走西角門?這不正是皇家宮門嗎?門上‘敕建寧國府’五個大字,“敕建”即皇家建造的“公房”,暗示已到皇家居住地;並說榮國府照樣又是三間獸頭大門,只進了西角門的角門。暗示已經入宮了。

實寫三:“那轎伕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後面婆子們都下了轎趕上前來。”

解碼:試想,這些抬轎的人因何退出去了呢?婆子們因何又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呢?因為已經進入皇宮,外面的轎伕是不讓進的。皇宮規矩,婆子們在皇宮內不允許坐轎的,只能步行。

實寫四:“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嬌子。”

解碼:這三四個小廝是內宮小太監,此按皇家規矩而行。

實寫五:“眾婆子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了轎 。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

解碼:瞧瞧,這那裡是進姥姥家的一位六七歲的小姑娘啊!抬轎的已經退出去兩撥,連內宮小太監也退了出去;那些眾婆子還不是隨後步行,而是“步下圍隨”,是圍著轎子在隨行。“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標誌著一種高貴的身份,這還是去姥姥家的林黛玉嗎?

再看看這些眾婆子究竟是什麼身份呢?原來清廷除了三年一次的選秀制度以外,還有個一年一次內務府主持的包衣三旗選秀,挑選為宮廷使用的“宮女”,一般工作到25—30歲可以出宮。作者筆下的這些婆子那都是宮廷裡的“老宮女”即內宮工作人員。

實寫六:“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風流體度。”

解碼:這那裡是六七歲的小姑娘啊!

實寫七:黛玉進入內院眾婆子前呼後擁、攙扶而行,“入了正室,早有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一見他們來了,便忙多笑迎了上來。”

解碼:看看這些陣仗和禮儀,這那裡是外孫女去姥姥家呀,大有點新貴人入宮的架勢啊!原來林黛玉正是選秀入宮的。吃過飯後,學著旁人用茶漱口,表明初來乍到即面臨著學習及適應宮廷生活的過程。

實寫八:“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仔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緻人物,我今日才等見了!’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黛玉答道:‘十三歲了。’又問道可也上過學?現吃什麼藥?黛玉一一回答。”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結論:“林黛玉拋父進京都”自“黛玉灑淚拜別,隨了奶孃及榮府中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開始,作者全用寫實的手法,所以黛玉回答的十三歲才是黛玉入宮時的真實年齡。此年齡也正是選秀女的法定年齡,作者是通過十三歲來敲定清宮選秀女的事,同時告訴讀者,黛玉選秀入宮的真實年齡就是十三歲。十三歲正是選秀入宮的標準年齡,這才是真正選秀入宮的鐵證。

四、“十三歲”說在許多版本中看不到的真相,原來是定位錯誤而人為抹去

有朋友問我,這“十三歲”說在哪個版本中有啊?我案頭好幾種版本中都找不到啊。筆者在此作一詳細回答:黛玉初進榮府與王熙鳳見面,鳳姐問黛玉:“妹妹幾歲了?”黛玉答道:“十三歲了”。這“十三歲了”只有在《夢稿本》和《己卯本》中有,其它各本,都是鳳姐有問但黛玉沒有回答。所以我們許多讀者都沒有看到這句話。

黛玉年齡頂級考:八旗女惟入宮一條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那麼其它各本都沒有“十三歲了”這句話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說明《夢稿本》和《己卯本》比其它版本都要早。其它各版本中沒有這句話的根本原因是:抄錄過程中誤以為前後年齡表述不一致,是作者的筆誤,權衡之下認定為既然是去姥姥家投親,那“六七歲”說更符合劇情,故將“十三歲了”人為抹去,殊不知黛玉並非去姥姥家,而是選秀入宮。此即真相矣!所以我們讀其它各本時,王熙鳳和黛玉的對話明顯給人不完整的感覺,斧鑿之痕令人不快,反之《夢稿本》的對話完整流暢。

五、補充佐證:

1、《夢稿本》序言中對“十三歲”說給予了肯定

《夢稿本》的序言中說:“十三歲了”之答,確實與前文不銜接,但從黛玉的身材、談吐及與惜春的年齡分析可知,“十三歲”是很合適的。這幾個字是《紅樓夢》多次增刪後,留下的早期文字,是一個“返祖”現象。序言對“十三歲”說給予了肯定。

2、清廷選秀制度不允許林黛玉投親姥姥家,違背選秀制度即殺頭罪

清廷八旗選秀制度規定:八旗子女,一生下來便報備登記,有案底記錄。13-16歲的八旗女孩就得參加每三年一次的大選。戶部將所有八旗家的適齡少女登記造冊,並規定登記後五年之內不得私自婚配,一旦違規即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除非殘疾等。只有落選八旗女子,方可自主婚配。

試想,身為兩淮鹽課的八旗官員如海,豈能不遵皇家選秀規矩,將自己的女兒託付於曹家寄養並與曹寅孫演繹“木石前盟”?果如此,早殺頭了。多簡單的歷史常識!所以貌美如花的林黛玉的歸宿只能是選秀入宮,沒有第二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