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主题:林黛玉六岁进贾府是假,十三岁选秀入宫才是真。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一、引子:

《红楼梦》所讲的是大清皇家宫廷秘史,正如“风月宝鉴”暗示两面皆可照人,观正面“风月情浓”,观反面“刀光剑影”。个中玄机脂砚斋一语道破:“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贾府原型并非江南曹家而是满清皇宫,所以说林黛玉进贾府根本就不是什么看姥姥,而是八旗子女选秀入宫为秀女。前者是“风月宝鉴”观正面后的“障眼法”生效,后者乃观反面所现“刀光剑影”的真实故事。

试想,林黛玉“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句子你就会明了,姥姥家那来的“风刀霜剑”呢?而且还是“严相逼”!此情此景只会宫中才有。这就是黛玉进贾府并非看姥姥而是八旗选秀入宫为秀女的铁证。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此文主题乃林黛玉六岁进贾府是假,十三岁选秀入宫才是真,为何要罗列繁琐如此多呢?因为定位最紧要,定位错满篇荒谬;定位准方成正果!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二、文本中对黛玉年龄的表述前后异同,真是作者笔误吗?

文本中就林黛玉初进荣府时的年龄表述的确不一致:《梦稿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第二回说林如海“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名黛玉,年方五岁”。又,“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然后就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仅凭此述,黛玉初进荣府时的年龄是6-7岁。这便成了新红学派的铁证,断言“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去江南曹族姥姥家。他们将贾府原型定位到江南曹家,《红楼梦》的作者桂冠戴在了曹寅孙的头上。殊不知定位错误而满篇荒谬!更是将第三回中出现的“黛玉答道:十三岁了”的文本证据置之不顾。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再看《梦稿本》第三回:“这凤姐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又问道:‘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黛玉一一回答”。难道,这不算铁证吗?按理说文本中的证据是最可贵的,是最为有力的!那么,新红学派因何只接受“6-7岁”说,而将“十三岁”说弃之不顾呢?

其原因只有一个:先定位“曹家事”论,然后只接受有利于“曹家事”论的相关证据,与之相悖的哪怕再可贵的文本证据皆予以否定。并美其名曰“十三岁”说是作者犯了糊涂,是故。这,果真是作者犯了糊涂而留下的笔误痕迹吗?非矣!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三、“十三岁”说与“六岁”说前后异同的真正原因,是作者有意设障而非笔误

我们知道,文本中处处设防是为了躲避文字狱,所以才有了“真事隐(甄士隐)”明暗两线的设置,才有了“拆字法”、“谐音法”、“一击两鸣法”、“障眼法”、“角色转换法”、“草蛇灰线法”等皆为无奈之举矣!

1、不实的年龄是为了虚设情节的需要

作者在设置林黛玉的年龄时,作者有意而为的“障眼法”,是为了虚设情节的需要,而不是犯了糊涂的笔误。试想,林黛玉荣登“金陵十二钗正册”首座,在作者心目中那是“天字第一号”,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作者精心“打造”而成,因为她是作者一生中最爱的一个女人。如此关键人物,岂有在年龄叙述上犯糊涂之理!恰恰是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此年龄太敏感了,作者在设置“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理由“投亲姥姥家”是假象,是虚写。所以年龄自然要符合假象而设置,六七岁投亲姥姥家最为合适。你要写成十三岁,按照清廷极其严格的八旗选秀制度,别人一看就会露馅。这不,就有人质问我:“六七岁的小姑娘,母亲过世,去姥姥家投亲,有什么不对吗?”看看,作者的“障眼法”奏效了不是。

2、写实的情节中出现了真实的年龄

接着看(甲戌本为例),“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自“黛玉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开始,作者笔峰一转开始写实,正所谓史笔也!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实写一:“黛玉常听得她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日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解码:这“三等仆妇”,是有等级的仆妇,而且“吃穿用度不凡”,这那里是一般富户人家的排场啊,分明是从皇宫里面派去迎接黛玉的;且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到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的程度,这那里是去姥姥家投亲啊,分明是在选秀入宫,自然得小心翼翼。

实写二:“自从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茂集,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

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几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建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又是三间兽头大门,方是荣国府,却也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角门的角门。”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解码:到了京都自然与别处不同;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不开只走角门,谁家有三间兽头大门,还只走西角门?这不正是皇家宫门吗?门上‘敕建宁国府’五个大字,“敕建”即皇家建造的“公房”,暗示已到皇家居住地;并说荣国府照样又是三间兽头大门,只进了西角门的角门。暗示已经入宫了。

实写三:“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婆子们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解码:试想,这些抬轿的人因何退出去了呢?婆子们因何又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呢?因为已经进入皇宫,外面的轿夫是不让进的。皇宫规矩,婆子们在皇宫内不允许坐轿的,只能步行。

实写四:“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娇子。”

解码:这三四个小厮是内宫小太监,此按皇家规矩而行。

实写五:“众婆子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了轿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

解码:瞧瞧,这那里是进姥姥家的一位六七岁的小姑娘啊!抬轿的已经退出去两拨,连内宫小太监也退了出去;那些众婆子还不是随后步行,而是“步下围随”,是围着轿子在随行。“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标志着一种高贵的身份,这还是去姥姥家的林黛玉吗?

再看看这些众婆子究竟是什么身份呢?原来清廷除了三年一次的选秀制度以外,还有个一年一次内务府主持的包衣三旗选秀,挑选为宫廷使用的“宫女”,一般工作到25—30岁可以出宫。作者笔下的这些婆子那都是宫廷里的“老宫女”即内宫工作人员。

实写六:“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体度。”

解码:这那里是六七岁的小姑娘啊!

实写七:黛玉进入内院众婆子前呼后拥、搀扶而行,“入了正室,早有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多笑迎了上来。”

解码:看看这些阵仗和礼仪,这那里是外孙女去姥姥家呀,大有点新贵人入宫的架势啊!原来林黛玉正是选秀入宫的。吃过饭后,学着旁人用茶漱口,表明初来乍到即面临着学习及适应宫廷生活的过程。

实写八:“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等见了!’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又问道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黛玉一一回答。”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结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自“黛玉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开始,作者全用写实的手法,所以黛玉回答的十三岁才是黛玉入宫时的真实年龄。此年龄也正是选秀女的法定年龄,作者是通过十三岁来敲定清宫选秀女的事,同时告诉读者,黛玉选秀入宫的真实年龄就是十三岁。十三岁正是选秀入宫的标准年龄,这才是真正选秀入宫的铁证。

四、“十三岁”说在许多版本中看不到的真相,原来是定位错误而人为抹去

有朋友问我,这“十三岁”说在哪个版本中有啊?我案头好几种版本中都找不到啊。笔者在此作一详细回答:黛玉初进荣府与王熙凤见面,凤姐问黛玉:“妹妹几岁了?”黛玉答道:“十三岁了”。这“十三岁了”只有在《梦稿本》和《己卯本》中有,其它各本,都是凤姐有问但黛玉没有回答。所以我们许多读者都没有看到这句话。

黛玉年龄顶级考:八旗女惟入宫一条路,去姥姥家乃作者障眼法

那么其它各本都没有“十三岁了”这句话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说明《梦稿本》和《己卯本》比其它版本都要早。其它各版本中没有这句话的根本原因是:抄录过程中误以为前后年龄表述不一致,是作者的笔误,权衡之下认定为既然是去姥姥家投亲,那“六七岁”说更符合剧情,故将“十三岁了”人为抹去,殊不知黛玉并非去姥姥家,而是选秀入宫。此即真相矣!所以我们读其它各本时,王熙凤和黛玉的对话明显给人不完整的感觉,斧凿之痕令人不快,反之《梦稿本》的对话完整流畅。

五、补充佐证:

1、《梦稿本》序言中对“十三岁”说给予了肯定

《梦稿本》的序言中说:“十三岁了”之答,确实与前文不衔接,但从黛玉的身材、谈吐及与惜春的年龄分析可知,“十三岁”是很合适的。这几个字是《红楼梦》多次增删后,留下的早期文字,是一个“返祖”现象。序言对“十三岁”说给予了肯定。

2、清廷选秀制度不允许林黛玉投亲姥姥家,违背选秀制度即杀头罪

清廷八旗选秀制度规定:八旗子女,一生下来便报备登记,有案底记录。13-16岁的八旗女孩就得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大选。户部将所有八旗家的适龄少女登记造册,并规定登记后五年之内不得私自婚配,一旦违规即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除非残疾等。只有落选八旗女子,方可自主婚配。

试想,身为两淮盐课的八旗官员如海,岂能不遵皇家选秀规矩,将自己的女儿托付于曹家寄养并与曹寅孙演绎“木石前盟”?果如此,早杀头了。多简单的历史常识!所以貌美如花的林黛玉的归宿只能是选秀入宫,没有第二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