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孩子一点自律性都没有怎么办?

蜜枣妈分享


孩子对我们来说终究有天是会离开我们,自律也是教育孩子路上最主要的话题。

第一:接纳孩子的感受,慢慢拒绝行动。

父母接纳孩子的感受是一种神奇的能量,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欲望是被允许的,而不是被强行阻隔的。这其实更有利于孩子正确认识事物,而不是依靠和事物切断联系或压抑情绪欲望来达到自律的效果。当孩子慢慢理解他的感受被允许,只是我们为了一些其他的问题而必须控制时,孩子的自律就从心底建立起来了。

第二:每一次不要要求太多,及时鼓励孩子。

孩子自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在父母带领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一次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太多,要遵循“跳一跳”的原则,将目标设定在孩子能做到但又要努力一下的范围,在孩子完成目标后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孩子对于自律的积极感受。要接纳孩子出现可能反复的情况,如果一直保持高水准的要求,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消耗的,他就更有可能变得不自律。

第三:养成有规律有节奏有原则的生活方式。

孩子在3岁左右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到有自律的生活,将会影响孩子对于大事上有自律的处理。因为父母在生活中的小事在培养孩子自律的观念,会让孩子对于自律的理解和认识深入骨髓,因此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记得点赞啊谢谢!


秋日里的思语


我觉的需要通过每一件小事去引导他

昨天,我闹钟没响,没能叫儿子6点起来背古诗,他哭了,并且忿忿的说:妈妈,你太不靠谱了,我要自己设闹钟,而且要设两个。

做家庭作业也是,在学校特别抓紧时间,回到家,基本做了大半,家庭作业做好后,积极做课外作业。时常让老母亲感动!

他能这样,是一路老母亲艰辛的套路。

我一直觉得内驱力,才是重要的,打啊,管着,盯着,大人累孩子也累。得让他自己愿意。

一开始积极引导他需要做一个的优秀的人,这样更快乐。比如他取得点成绩,你得到认可那种成就感是不是很幸福?比如爸爸是个优秀的人,很多人尊重,爸爸的工作很有意思。如果你要像他,你得努力。比如价值体系,好的东西需要更多成本,这些都需要努力获得。

慢慢全方位引导,我感觉他是理解了概念的,但是孩子嘛,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前段时间我发现他热爱足球,我觉得机会来了,我鼓励他和小朋友踢球,要求老公上阵,和他狂聊足球,足球真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啊。渐渐我觉得他是真球迷了。

这个时候老母亲出场了,我假装无意给他看淘宝,哇,这么多足球书,有关于球星的,关于世界杯的,关于足球历史的,他激动!我说,要不我给你个机会,你来挣星星,比如背一首诗2个星,100星星10块,你自己买?他说可以吗?我说行!于是我和他一起制定可以得星星的项目表。

于是他积极上阵挣星,挣了几天,我又说,我觉得你这么厉害,这么爱足球,你可以不停挣,挣个足球图书馆啊。他说哪得挣多少啊?我说不管多久,这多有意义啊,靠你自己挣来了的,关键你爸,你朋友估计爱死你,多少人羡慕你有个足球图书馆啊。你上大学,还可以把这些分享给你同学看。他哇喔!他爸爸这时插了一句:这个确实有意义,这个图书馆可以是我们家族传承,你可以传给你孩子,爸爸小时候没有这个机会。爸爸很希望你拥有!我儿子家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从此开始积极挣星,任劳任怨做作业,背完一首木兰辞,仿佛想中了彩票一样高兴。

我说:某某小朋友,你真棒,有没有觉得越努力越幸福啊,妈妈觉得最近都变帅气了!你良性循环了!

他笑啊笑。

前几天,第一本书到手,我给他拍了照片,说这是很重要时刻,一定要留下来。为了让你的图书馆更有趣,你是不是应该挣点星星买点俱乐部队旗啊?买点守门员手套装饰一下?

“妈妈,我会的,你让我慢慢来,看来我得努力到高中了!”

老母亲欣慰的笑了。



米糖AI


哪有孩子天生有自律性的,都是后天培养的。就像小树,从小你不给它修剪枝杈,它就不会长成参天大树,道理是一样的。

孩子自律性的管理,多半来自于父母,从丫丫学语父母就教他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哪些允许做,哪些坚决不能做,这是父母必须要做的。

孩子的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我侄女的孩子,特别淘气特别精灵古怪那种,四岁时和大人一起上街,要东西吃父母没给买,躺地上打滚,姥姥心疼去扶,被女婿拽走了,哭了一会也没人理,又都走远了,起身就跑,赶上来拉着妈妈手道歉,“妈妈那个东西不好吃,我不吃了”。从此以后从不乱要东西,实在想吃用试探的口吻征求大人意见,给买就吃,不给买也没有任何反应了。

所以,孩子本身没有毛病,都是得寸进尺,大人不约束不管理,到一定程度了才想起来管,有时候已经晚了。


家长如何很好的管理孩子有自律性呢?

一,从小事做起,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家长要做的是,及时纠正他的错误,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别容忍他的小错,如果不及时纠正,小错积累起来就是大错,甚至就是犯罪了。

我看见过惯孩子的老人,简直就没边了,孩子要什么都想方设法去解决,哪怕是别的孩子的东西。看见什么要什么,别人孩子吃什么,他就必须吃什么,孩子一指,老人立刻就去舍脸要,有的孩子不给,大人不好意思不给,把孩子打哭了,老人也等着,让自己家孩子吃上,玩好。这样的孩子哪有自律性,他都不知道那是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的,他就知道,姥姥(奶奶)有办法,只要我要就能到手。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句话说的有道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说的就是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重要。你想想周围的人,是不是谁家的孩子像谁,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你的一言一行他都尽收眼底,你不拘小节,不注意自身修养,孩子也就任性发展了。

回过头,你发现孩子太不自律了,怎么会这样,只要你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答案就在其中了。

所以父母要想教育出自律能力强,有责任心,懂事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到,你就成功一半了。

我有个同事,从幼儿班开始,就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做作业,他看书,孩子做完作业,也就自然而然的爱上了看书,待人接物都给孩子做出表率。孩子学习好有礼貌,我们大家都喜欢。


三,允许别人给孩子提意见

有的家长自己管孩子可以,别人一句不能说,谁说跟谁急,包括老师在内。所以造成有些孩子在家一样,外边一样,外边才是他的真实表现。当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告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死活不相信,听孩子的一面之词,给孩子撑腰,跟老师作对。当孩子达到一定程度了,醒悟了,也晚了。

你跟家长聊天,就会发现,多数家长都不承认孩子有缺点,在家如何听话懂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条没有,感觉是老师在污蔑孩子,好像是跟老师学坏的一样。有家长撑腰,孩子能有自律性吗?

大人都容易犯错误,何况是孩子,我们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是必须告诉他哪错了,及时纠正他的错误,并且保证不能再犯。孩子的自律性是从小培养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

现在由于疫情时期的特殊性,准时开学的可能性没有了,都是网上授课,老师看不见孩子的听课情况,全靠孩子自律和家长看管了,这就看平时的积累了。这一阶段的成绩,就看家长的负责程度了。

老师摇身变成了主播,家长变成了班主任,只有班主任严格管理,看孩子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孩子才能学好,才能有成绩,不然这一段荒废了,想赶上了不是太容易了。

埋怨老师没有教好的家长,这次让你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体验一下班主任的辛苦和难处。一定要坚持住啊,正式开学,咱们在交流心得。


元气女神


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复合体,身体在成长,心理在成长。自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复杂命题。需要有一个培养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熏陶和示范;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约束;也需要社会正能量的感染。

家长的不自律奠定了孩子不自律的根基。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导师,一言一行熏陶着孩子的言行,引导者孩子的习惯。一旦不自律坏习惯养成后,改变难上加难,坏习惯是有惯性和固执性。改变孩子的不自律首先养成家长的自律。

学校教育的弱化增加了孩子不自律的砝码。戒尺等严格的教育方式被学校摒弃了,只有弱化的劝导说教,学生敬畏心渐渐丧失,对纪律制度淡化对待,偶尔出现的违纪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自然违纪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不自律也成了习惯。学校和家庭只能成为旁观者,发挥不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

不良的社会教育加速了孩子们不自律得进程。通过抖音、短视频、网络等途径,孩子们迅速的认识了这个世界。学生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有限,对追求盲目自由很向往,不希望得到一点点约束,效仿网红和各路明星做法,从衣着到行为,从内心到外表,言行举止是另外一个世界,里表不一,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家长朋友们,您的孩子不自律来自哪里呢?


生命教父


自律是人最难得的品质之一,对于某些成年人都比较困难,何况孩子!但是只要家长注意这些细节,会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律性。以下几点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

一、指定学习规划,目标清晰

比如我们可以将这段时间的学习内容与孩子共同分类明确,按照时间、完成内容、完成效果等分类制表,由孩子每日填写,家长或者看护人进行监督。这个操作时,不仅可以督促孩子自主学习,也可以提升学习效率,但是家长在制定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操之过急或者拔苗助长。

二、及时给予鼓励或适当奖励

当孩子完成一项学习内容,或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让家长满意时,适当给予孩子鼓励。鼓励时不要用简单的语句,比如“你真棒”“你好厉害”“做的挺不错”等等语言,孩子会比较迷茫,自己究竟哪里做的好?还有哪做的不好?家长可以尝试告诉孩子,比如“你今天写的字比昨天的漂亮,如果本子再写的干净一些就更棒了!”这样的语句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做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自己再努力努力可以更好的!另外,当孩子完成短期目标后,可以有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时间观念,提升学习效率

我女儿小时候,我常借助于沙漏,25-30分钟的。一般小学阶段,孩子的专注力大概在30-40分钟左右,这也是学校为什么每节课的时长是45分钟的原因。同样的学习量或者作业量,从40分钟开始,逐渐缩短,每次递减5分钟左右,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习不拖沓了,效率自然高很多。

四、家长以身作则

提到家长以身作则,可能您会觉得,培养孩子自律性,和我有什么关系?难道他学习,我就得学习?他睡觉,我就得睡觉?还真是这样的,您别误会,我说的意思是,和孩子在同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保持同步的作息规律。试想一下,一个天天抱着手机的家长,如何去管住孩子不对手机好奇?一个后半夜还在看电视的家长,如何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孩子就是家长的另一面镜子。所以“以身作则”,是为孩子,也是为自己!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小时候懵懵懂懂中行程的,所以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忽视对他的教育。也不要等他什么都懂了,又急不可耐的迫使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陪伴久了,你自然而然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你需要怎么做。做智慧父母,请静待花开,持之以恒!


三言两语说早教


培养好的自律性并不难!

人的自律性是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受到家庭教育、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尤为重要。同样是3岁多点的孩子,有的自己吃饭、洗漱、睡觉等,有的却需要大人追着喂、帮着洗、哄着睡;同样是14岁左右的大孩子,有的能生活有调理、作息有规律、学习自觉刻苦,有的却是懒惰成性、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对付没有自律性的孩子不能急于就成,需要家长多点耐心、爱心。可以要从3个方面想办法:

1、加强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约束不能成才。有了规则意识和约束机制,才能培养起孩子的自律性。同时要把握由易到难,不要一上来就给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可以制定一个适合孩子的、松紧适度的生活作息表。用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这需要一个过程。

2、勤加鼓励。孩子没有自律性,更多的责任在家长。家长要多自省,不要凡事都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孩子一旦做的不好就劈头盖脸的一顿指责,甚至拳脚相加,根本没有人喜欢天天面对这样的环境。在自律性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完成的好,一定一定要给孩子鼓励,以精神鼓励为主,不排斥物质奖励。如果有时候完成的不好,也要和孩子多沟通,共同找出问题所在,不能一味批评。

3、多些陪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想解决孩子的自律问题,家长要给孩子多些陪伴。留点时间给孩子吧,有句话说“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等孩子真的长大了,所有的问题也就真的成为了遗憾,到时候,家长们悔之晚矣。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本来就是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孩子自律性的培养就像呵护小树的成长一样,等小树长大了、长歪了、长废了,痛心疾首也毫无用处。拿出最大的耐心给孩子,拿出最好的陪伴给孩子,一定能解决孩子的自律性问题!











凡人小兵


孩子一点自律性都没有怎么办?首先,父母要知道, 孩子的自律不是来自于孩子,是来自于父母管理教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自律不会由父母基因遗传,也不会像物品一样能给孩子。只能在父母和社会的长久的管理教育中形成。

孩子要自律,关键在父母。父母对孩子生活学习都要制定一套规则,让孩子遵守。还要有配套的处罚手段,这里我说的处罚手段不是打骂,至于怎样的处罚,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论述。

《自然史的变迁》作者是法国的德-布芬,他家境优越,生性懒惰,而且反应迟钝,资质平平。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后来他想致力于科学研究,人们都笑话他,他要能研究科学,猪都能算账了。德•布芬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为自己说这话而后悔。但是要想成功改掉二十几年睡懒觉的习惯,谈何容易。斗争了很长时间,结果还是早上起不来,他就狠心给仆人说,如果早上六点不起床,就想办法处罚他。仆人天天都强迫他按时起床。有一次,德•布芬赖在床上怎么也不愿意起床,仆人端来一盆冰水倒进了他的被窝里,通过仆人种种努力,德•布芬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在以后的四十年里,德•布芬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2点,又从下午5点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仆人给德•布芬的被窝里倒冰水是对他没有按照规则做事的处罚,让德•布芬知道违反规则要承担的后果,而不是无所谓。有人觉得我的孩子还小,不懂事。一点点小事也要受罚,太心狠了。你要知道,现在对孩子狠一点,以后孩子在社会上受罚少一点,现在舍不得处罚不守规则的孩子,纵容孩子,以后社会会替你狠狠地处罚孩子。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就是样子。

受到不守规则的处罚,孩子就会遵守规则。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好习惯。以后孩子会自觉自愿的,而不是父母威逼利诱的去按规则做事。晋代的祖逖小时候是个不读书的淘气包。长大后,他意识到不读书无以报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后来, 祖逖和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而且还有着共同的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祖在梦中听到鸡鸣声,他把刘叫醒,对他说:“咱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年复一年,从未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受到帝王的欣赏。祖被封为镇西将军;

自律形成习惯,将会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有受用不尽的好处。


易茗易心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孔子所说的话。意思是:人刚出生时候都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使人性情变得不一样了。我认为:孩子一点自律性都没有,这是性情发生了改变,主要也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造成的。

一、教育因素:

1、宣传力度不够――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确立目标,加强自律

家庭是学生生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义务,从孩子幼小时候起,向孩子灌输一些基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爱国爱民、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诚实善良、乐于助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孩子上学了,可以配合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道德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培养起孩子遵守纪律、尊师爱友、互相帮助、热爱学习、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的远大志向,并自觉自愿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2、榜样的力量不足――要树立好榜样力量,鼓励边学边做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平常,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律己的故事,如《许衡拒不吃梨》、《鲁迅刻“早”》、《卧薪尝胆》……,让孩子知道自律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表现,是实现目标的坚强基石。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给孩子树立典范,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自然而然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了。

3.监督管理不够――要加强监督管理,变被动执行为自觉行动

孩子毕竟年龄很小,即使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也知道该怎么去做,但由于他们贪玩、缺乏自觉性,所以做起事情来常常半途而废。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配合学校,对学生加强监督管理,时时、事事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对于做得好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提出表扬,鼓励发扬光大;对于做得不好的,要及时指出错误,给出方法,指导改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迫使学生变被动执行为自觉行动。

二、环境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容易受环境影响,发生性情改变。因此,孩子一点纪律性都没有,很可能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古代著名的教育故事《孟母三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家长要时时加强监督,严格禁止他们和那些一点自律性都没有的人在一起;鼓励他们要向那些严守纪律的人去靠近、去学习。如果实在躲不开那些一点纪律性都没有的人,我们可以申请调班,申请转学,一定要保证孩子在一个自律性很强的集体中去成长。

总之,要想加强孩子的自律性,那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孩子确立目标,鼓励加强自律;给孩子做好榜样,鼓励边学边做;加强监督管理,使他们变被动执行为自觉行动;给孩子选择一个自律性很强的环境。


苏一凡谈教育


自律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应当说是至关重要。如果孩子不够自律,建议您做好以下几点。

1、要磨炼孩子的意志。自律不够,其根本原因在于意志力薄弱,所以家长们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说,带领孩子再出跑步,在强健体魄的同时,锻炼他的意志品质。

2、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对于没有自律的孩子,必须要为他制定计划。每天要按照计划督促孩子学习,让他形成习惯,内化于心。

3、以鼓励为主,奖惩相结合。孩子一开始肯定做的不够好,这个时候不要严厉批评他,而且要对他表现好的地方提出表扬,通过表扬激发他的内驱力。随着孩子越来越好,对于他的一些问题,再明确指出并帮助他改正!

最后,一定要持之以恒!



初中语文找老孙


孩子没有自律性,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父母不够自律,在生活中做事随意,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太娇纵,无原则退让,让孩子养成我行我素的习惯。

第三,孩子没有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比如孝敬父母,责任担当,等等。

根据以上原因,对治策略如下:

第一,父母加强自律,强化时间观念,做到有规律的生活,给孩子做好示范。

第二,严格要求孩子,尤其是强化他的时间观念。比如说几点吃饭,到时候就吃,吃完就收;比如说几点出门,到时候就走,没有特殊理由不再等待。

第三,制定家规,共同遵守。

第四,还可以参加一些孝道、家风一类的学习,借助外界的力量加强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