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本質和思考:研究生擴招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研究生擴招對就業短期有微小作用,長期沒有解決實質問題。擴招

只能延緩少部分人的就業,不是就業壓力大導致的考研,本質是扭曲的招聘市場逼迫著學生考研,具體請看我下文分析,讀完應該可以更好的理解考研與就業。

本質和思考:研究生擴招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1、本科以上學歷只佔中國人口4%,為何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整理了一下數據(假設18歲讀大學,22歲讀碩士,別對號入座,肯定不準確),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十來年大學生跟研究生比例的變化。不要跟我說國內讀大學比例不超過5%,你把1歲-17歲以及50歲以上的都算上去有意思麼?你得跟你同齡人比,數據僅供參考(20年考研錄取人數沒找到,就暫且用了一個80萬給大家分析一下)。


2008年-2020年讀研(對應讀大學、出生)人數及比例情況表(單位,萬人)

本質和思考:研究生擴招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根據上面的數據,我給你們用圖表現一下(槓精別找我,這是比較粗的測算)

本質和思考:研究生擴招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當前,大學錄取比例已經超過了40%,所以,當前的年輕群體中本科生的比例非常高研究生的佔比僅為不到5%。對於本科同學來說,讀研的比例是過了10%,這裡面,比較好的學校讀研比例明顯會更高,畢竟保研的比例都超了這個數,一些非常普通的學校,又比較低。

所以在不少名校中,讀研(含保研及出國)又是普遍現象,跟就業本身都沒多大的關係。上述的這個算法,其實需要做一定的修正,因為每年還有60萬左右的出國群體,算上這塊數據還需要往上進行修正。


2、不是學生選擇了考研,是機構選擇了研究生


給大家看一家券商員工教育背景的數據,這是中信建投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18年1月29日報送)裡面披露的員工受教育程度的情況表。大家可以看一下,碩士及博士的佔比是31%,這幾年券商、基金等機構核心點的崗位,凡是可以挑人的崗位,很多硬性門檻就提高了。

本質和思考:研究生擴招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覺得現在的學生怎麼了,怎麼一個個考研這麼難考,還在考,是不是在逃避就業。這個問題更需要問一下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凡是大企業,凡是有一定競爭力的崗位,包括一些中小學的老師,你們怎麼了?大部分的總部核心崗位,都在招碩士生。現在即便你想去一個還可以的小學做一個老師,你沒碩士學歷,你都沒啥機會。我想請問一下,你讓現在大學生怎麼辦?


你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你有希望考個研究生?為什麼不想考?

3.5萬畢業生搶400個崗位!深圳招中小學教師名單公佈:清北76人、23位博士、近9成研究生

本質和思考:研究生擴招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有朋友評論說初高中沒這個要求,你自己去看看,但凡有事業編制不錯的初高中有沒有這個要求?或者是一線城市普通初高中,是不是大部分招的都是碩士。我就這麼說吧,現在很多有編制的幼兒園,都恨不得招個碩士,有的崗位還是博士起(少數現象)?你這是要跟幼兒園小朋友教什麼呢?

本質和思考:研究生擴招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當然,這個要博士的有點誇張,沒有說所有的招聘都這樣,但這些都不是啥特別現象,大家已經收到了非常實質性的影響,你在這個就業環境下不可能不聞不問。


3、這是大學生的逃避,還是招聘機構需要做的反思?


以金融行業為例(抱歉別的行業沒這麼熟悉),目前的從業人員是800多萬,每年金融機構招聘的應屆生在小几十萬人,工農中建交加郵儲,這幾家銀行每年分行、總行等招聘的人數就在小十萬人,感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工農一家春招秋招就各2萬人左右。加上券商、基金、信託、保險、PE、VC、租賃、資管等行業,招聘人數在小几十萬人。個人是體驗過沒碩士學歷就業難的經歷,沒讀個金融碩士(其他經管專業或不相關專業有經歷也可以),根本就進不去核心的崗位,連核心崗位是實習都找不到(可能很多同學考上了名校,不要錢的核心崗位實習都難找,是不是很憂傷),沒有辦法後面又去讀了個研,之後成了投行民工,但不得不說,我比我很多同學幸運多了,大部分人就業確實一般(我答過不少金融就業的問題,你們可以去看看)。


過度的追求研究生招聘,是部分社會資源的浪費。請問各位領導們?非常多的崗位,真的都需要研究生麼?說出去,我們公司今年又招了多少研究生,非常風光,用本科生差不多的費用招到了碩士,或許也是hr們的自豪。


但多少研究生在公司做的是非常基礎的工作,一做,可能是一輩子。如果該崗位沒有必要都要求研究生,那麼是否可以給更多的本科生更多的機會。比如很多銀行分行的管培,即便是從櫃員做起,現在是越來越喜歡招研究生,真的有這個必要麼?


同樣進銀行分支機構,我本科進銀行的同學不比讀了幾年碩士再去銀行的同學混的差,但沒辦法,好在那批人本科進了,如果這幾年,估計進不去了,碩士比例太高了。如果一年招800萬大學生崗位不變,是否多讀兩年三年碩士,沒有影響,無非是就業的是本科生還是碩士?這就是個單純的零和遊戲而已。


沒考上研的同學,你們找找工作,就很很痛了,沒辦法,這個招聘市場本身就扭曲了,但他們用犀利的眼光,盯著你們,質問你們為啥迷戀考研,沒人質問當今的招聘機構。哪怕有一些機構說,我核心崗位有一半多招的是本科生,一半招的是碩士,很多同學可能也不至於為考研這麼瘋狂,挺可笑的。


4、研究生擴招對就業及考研壓力的問題的解決幫助是很小的,甚至是反作用


每年越來越高的報錄比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考不上,也沒有利用秋招的時間去找工作擴招的越多,考研的氛圍越重,考不上的人只能越多(你只能解決今年多幾萬人的問題,但你得知道,明年又會進一步多幾十萬考不上的人),

就業壓力只能越大,難道越來越多的人考研考不上可以解決以後就業的問題?


所以,短期你可以幫助幾萬人緩解就業,但這個在800多萬的應屆畢業群體裡面,不是大數。很多人,本來好好準備就業,是完全可以就業的,但是非常多的人不準備就業,都在準備考研,但考不上是大多數,本來不用就業壓力那麼大的,但你知道你沒考上的時候,就業也耽誤了。沒辦法,這個趨勢,只能耽誤更多。不知道是應該引導更多人去考研(只能更多考不上),還是需要引導更多人去提前準備就業。


你今年解決了幾萬名額,明年又有幾十萬人考不上也沒投入時間就業,最後就業質量,就不說了,每年這考研情況註定非常多人會一直考不上的。


5、教育對經濟的刺激加上中國人的教育理念,很少讓我們看到縮招


在我們踏入社會之前,讀一個好學校是大家從小被灌輸的理想,等我們有小孩後,這個想法會繼續。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學校,即便是沒有更高的產出,中國的家長都會盡一切能力去掏錢。所以,沒有學生及家長希望看到縮招。對於學校來說、對於培訓機構來說,更多的教育費用投入,也能促進產業的發展,教育在我們GDP比重不低,對於家庭支出來說更不低。這裡不得不提一句,高額飛漲的專碩學費,現在專碩越來越多,學費越來越高,多少金融碩士的學費都漲到十多萬了,即便十多萬,很多學校還得400來分。兩年下來,除了學費,還有生活費,這些加起來對於很多家庭來說有非常大的壓力,有人說,你可以不讀啊(那你當我沒說吧,不用跟我槓,我讀的時候沒這麼貴)。


不管來自於哪一方,我們只看到了擴招,並沒有因為就業環境好轉,會縮招,至少過去的數據,沒有出現過。從拉倒內需的角度看,教育的擴大與深化,確實會起到不錯的作用,這點是這樣的。


當然,經歷過二戰才上岸,真心知道差幾分同學的不易,給更多學生讀研的機會,我是贊同的。祝更多的同學能讀上理想學校的碩士!也希望一些同學要知道擴招跟你沒有什麼關係,不要越來越多的人一窩蜂的往考研上衝,要解決自己的就業,還得自己多準備、提前準備就業,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