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

王木樣書法


書法作品很多雕刻在石碑上,因為石碑不像其他材質那樣容易損壞,能長久保存,便於後人共賞,流傳千古。

古代的書法作品一般分為帖學和碑學,帖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比較多,而碑學則在比較莊重肅穆的場合使用,比如:皇宮內、寺廟、皇陵、墓誌銘等,也就是說古代書家的字一般不是直接寫在石碑上,一般帝王皇族為了歌功頌德,或是記事及墓誌銘文等,讓當世著名書家書寫後,由工匠刻碑,流傳萬世。隨著時間流逝,紙絹等書法作品保存不善容易損壞,所以只能看到石碑上的字跡。





Mr一凡


這個主要是看各個時代的書寫載體。是你剛好了解到那個階段的碑帖了。看看書法發展史就明白了。其實是有很多載體的。比如:最早的甲骨文主要就是刻在龜甲版和牛骨上的;商周時期的書法文字基本上以鍾石為主,所以叫金文或者金石文;秦漢階段以竹簡木牘為主,也有帛書。當然還有不少石刻;晉朝紙張已經出現,因此往後面更多的就是以紙質為主要載體。為了特殊需要也刻石等。


墨客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在石碑上?

第一,記錄功能

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南北朝以來,記事碑刻大量產生,範圍非常廣泛,如皇帝出巡、農民起義、歷史人物、城市興衰、橋樑修補、地震災荒等各方面,內容駁雜,通常是歷史文獻中遺漏掉的部分,通過這類碑刻得到了補充。

例如,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 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並書。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

第二,為帝王歌功頌德。

《琅琊刻石》《嶧山碑》《會稽刻石》《九成宮碑》都是屬於這一類。

秦始皇東巡郡縣,站在琅琊山上,遙望一統江山,心中大悅,遂“作琅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這座刻石,便是後來馳名天下的琅琊刻石。 丞相李斯一夜撰文會稽碑文,用錢塘"岑石"作為銘文碑體。

第二,

樹碑立傳 。

把生平立傳的紀事文字鐫刻於石上,再將此石立於墓葬廟觀處。《張遷碑》、《張黑女碑》、《簏山寺碑》等就是 將歌功頌德、生平立傳的紀事文字鐫刻於石上,再將此石立於墓葬廟觀處,稱之為碑。

例如:《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碑主人張遷,字公方,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

正是因為我們古代獨特的漢字文化,才出現了研究碑刻的書法流派,現在學習書法的人也大都是臨摹古人碑帖拓本來作為基礎入門必修課。


瘦金體花間書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主要原因是石材質地堅硬,易於保存。縱然千年,字跡可辨,便與觀賞。

一、石碑分類

1、最早的為刻石:比如《泰山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書寫為李斯。到了西漢時期,刻石皆為古隸,如《萊子侯刻石》等。

2、摩崖刻石: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刻字,盛行於北朝時期,代表作有如《石門頌》等。

3、碑與碣:古代區分方為碑,圓的為碣,碣一般都是天然的石頭,比如《石鼓文》。

4、石經:石經基本都是石刻儒家、佛家或道家的經典。

5、造像記:指各種宗教石窟、神龕等像的製作留下記錄的文字。著名的造像記有《龍門四品》等。

6、墓誌銘:墓誌盛行在隋唐,在唐代最為流行。代表作如《司馬遷妾隨清娛墓誌》,傳褚遂良書。

二、刻碑方式

1、直接用毛筆蘸硃砂寫在碑上,然後再刻,就就是所謂的“書丹上石”。

2、刻碑者直接刻上去,這非常考驗工匠的水平。

3、寫在紙上,然後把紙放在碑上刻。

4、寫在紙上,再用一張透明的紙放上面把字描出來,然後在透明的紙背面再描一遍,再把透明的紙的背面描的印在碑上刻,這種最複雜,稱為“雙鉤上石”。

三、刻碑不足

1、工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和原作一樣,這和工匠的水平有很大的關係,技術高超的工匠能非常接近原作,如果工匠技術欠佳,出現一些微小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

2、刻碑是刀刻,而毛筆是柔軟的,所以毛筆寫出的字有時候是刀刻是沒法完全表達的。

石碑對書法藝術的傳承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歷代書法大家的作品都能在其中顯現,如李斯、李陽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以及米芾、蔡京、趙佶、蘇軾等。篆、隸、楷、行、草無所不包,可以以說是中華文明中的一塊瑰寶。


靜心手寫


大家好,我是(文博人西諾)我從小就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後來我學的文化專業,目前我現在在雲南博物館擔任博物館館員,每天為大家介紹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提交大家對歷史文化的理解,我也是這個領域的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讓我用專業的角度回答下筆友的這個問題:

從漢族方面的紙張以後,大多數的書法作品,文化知識,都可以通過紙張書寫來流傳下去。所以用紙書寫就變成了人們最為重要的一種文化知識傳播途徑。尤其是宣紙的發明,讓中國的書法能夠保存的時間更長。歷史上那些最著名的書法作品,大多數都是在宣紙上書寫的。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書法用碑刻字一直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流傳下來,用碑刻字這個既有歷史傳承的原因,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古人刻碑這種傳統相聯繫。


文博人西諾


製作石碑過程:一種是用毛筆蘸著硃砂,寫在石碑上,然後由工匠鑿刻。另一種是把己複製好的空心字先描在石碑上,再由工匠鑿出字形。古人把書法作品刻在石碑上,有記功績或其它文字內容的作用。主要是石碑比泥土和木板上保存年代久遠。

漢代名碑《衡方碑》賞析

此碑立於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九月,原立於山東汶上縣,現藏山東泰安岱廟,碑高240釐米,寬110釐米。

此碑險峻古樸,渾厚蒼茫。方圓並用,用筆沉著。系衡方的門生所立,用以歌功頌德。清.姚華評:"《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

《衡方碑》局部


神韻軒書法


我是雪中綠意,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碑”的稱謂最早起於漢。刻碑盛行於東漢,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某些時候朝廷明令禁碑,碑石縮小,且放於墓室之中,於是形成了墓誌。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後來為託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後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並且從最初的隨意刻劃到莊重嚴整,一絲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所以書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碣多不署書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內容而輕書寫的。

 

據清代《說文》學家王筠的考證,最早的碑有三種用途:第一是宮中之碑,豎立於宮前以測日影;第二是祠廟之碑,立於宗廟中以栓牲畜;第三是墓冢之碑,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時用於牽引棺木入墓穴。由於這些實用的目的,最早的三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案的。

     其中最後一種原來用木頭製成,後改用石頭,而它卻正是後代所謂碑的真正祖先。最後一種碑既然是為下葬所設,後來就在碑石上書寫以至鐫刻死者的功德,以使之流傳於後世,於是發展成後來有文字的碑。

中國早期的石碑因所在場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

立於宮室、廟堂之前的石碑用來觀察太陽照射所形成影子的位置從而辨明陰陽的方向。

立於宮門、廟門之前的石碑用來拴馬等牲畜,如同後來的拴馬石、拴馬樁。

立在墳墓邊的石碑用以拴繩索系棺木入墓穴,原來用木柱子繫繩索,後來改用石材碑石,石上鑽有一穿繩索的小孔,待棺木入土之後,將石碑一起埋入土中。後來石碑不埋進土而留在地面上,在石上書刻墓主人的姓名及生平事蹟,這樣的石碑立在墳前或墓前神道上,成了墓碑與神道碑。這種在碑上書刻記事文字的方式不但用在墓碑上,也逐漸用到宮門、廟門、宮室、廟堂前的日影石和拴馬石上,於是碑石上刻文記事成了石碑的主要功能。

 







雪中綠意


目前常見的古人書法作品都在石碑上,是因為石碑不想其他文字載體那樣容易損壞,能長久保存。實際上古人和現代人一樣,都是常用紙寫字,寫碑文只是特殊情況。

碑文,是指刻在豎石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專為刻碑而作。碑文這種體裁有文,有銘,又有序。立題時,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題為某某碑,或題為某某碑銘,或題為碑並序、銘並序之類,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題碑銘等字,直書文章題目了。有些文章雖刻在碑上,但不是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壹花視界


古人寫在紙上的書法還是比刻在石碑上的多,但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紙往往不容易保存,而石刻則可以久經風雨依然清晰可見。一般來說,古代刻在石頭上的書法作品一般分為帖學和碑學,帖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比較多,而碑學則在比較莊重肅穆的場合使用,比如,皇宮內、寺廟、皇陵、墓誌銘等。


學種瓜


目前常見的古人書法作品都在石碑上,是因為石碑不想其他文字載體那樣容易損壞,能長久保存。實際上古人和現代人一樣,都是常用紙寫字,寫碑文只是特殊情況。

碑文,是指刻在豎石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專為刻碑而作。碑文這種體裁有文,有銘,又有序。立題時,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題為某某碑,或題為某某碑銘,或題為碑並序、銘並序之類,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題碑銘等字,直書文章題目了。有些文章雖刻在碑上,但不是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