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造航空發動機國家僅5個,中國如何實現「並跑」?

怪咖娛小樂


中國航空發動機要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需要時間,但是更需要只爭朝夕的鬥志,不能對國產航空發動機全是批評,最終導致失去資金注入,必須要保障他們處於不斷的人員補充和資金投入之下。

圖為維修人員正在檢修太行發動機。


誠然,世界上可以製造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並不多,能造出戰鬥機使用的大推力航空發動機的國家更是隻有三四個,幸好我國還是其中之一,太行發動機以14噸的推力支撐起我國航空發動機的門面,但是這並不夠,我國還需要更多、呈系列化的高壽命、高推比、高效率發動機,這三高技術必須要取得突破,因為只有在這三個方面突破之後,才能將推力進一步拉高。

圖為太行發動機的渦輪盤,渦輪盤是發動機最難製造的部分。


我國目前研發中的渦扇15發動機已經和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航空發動機F135站在一個水平線上,但是在壽命上仍然差距較大,主要原因在於材料關難以突破,我國急需要依靠先進的材料去突破基礎科技的關口和瓶頸,但是這對於我們而言有著一個困難,那就是在加工不夠精細的現在,是否上了材料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圖為靜態展示的太行B發動機。


發動機是一個綜合科技門類,要讓航空發動機站在世界最高水平上,首先必須要有整個工業產業的高技術水準,太行發動機剛剛服役的時候,因為加工問題導致了經常出現故障,時不時還會很不穩定的出現喘振現象,這都是加工不夠過關的表現。不過隨著2012年太行復飛,我國在航發領域已經日臻成熟,很多過去忽視的基礎系統都已經查缺補漏,大發展的道路已經鋪平,就看創新了。


海事先鋒


目前,全世界能造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就是中美俄法英五國。中國雖然位列其中,但整體水平仍很落後。即便要“並跑”,也要苦幹20年。至少目前我們還是追趕者和學習者。

圖為國產最新型WS-15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是當今世界上最複雜、多學科集成的工程機械系統。研發一型航空發動機,通常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一到兩代人的經驗累積。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一臺大中型先進發動機研製經費為幾十億美元,更先進的軍用戰鬥機發動機可能高達上百億美元。

目前來看,我國的制勝法寶是“舉國體制”,是“小核心、大協作”的發展機制。“中國航發是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也是我國唯一的航空發動機研製企業,它的誕生本身就說明要以舉國之力搞航空發動機。這是我們與其他國家航發研究的根本區別,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圖為國產WS-10B發動機

我們可以看下我國WS-10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歷程感受一下航發的艱辛。WS-10原型是運用了上世紀80年代從美國進口的CFM-56航空發動機的核心機技術,但早期因為技術上的困難進展緩慢。直至2005年WS-10才接近原形機階段,到2011年WS-10初步進入量產狀態。僅僅是仿製一款航空發動機前後就用去了30年時間。

當然30年的時間也為我們打下了人才基礎,鍛鍊了技術隊伍,找出了科研方向。目前,我們最新的WS-15航空發動機也即將定型量產。


紫龍防務觀察


我是軍林縱橫,我來回答!

小編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空軍發動機的研製裝備,只因這正是中國戰機的一處軟肋。即使目前,世界上也只有為數極少國家能夠自主研製飛機發動機,而且這些技術是嚴格保密的。許多整天喜歡嚷嚷的宵小其實在發動機領域都不敢涉足!

研製發動機怎一個難字了得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中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從俄羅斯淘汰的發動機開始搞基礎,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仿製型號發動機,將國外技術國產化是中國當時唯一的選擇!

太行發動機正在進行測試

小編注意到,2016年5月31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在北京市正式成立。而2017年1月9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2017年工作會在京召開,會上專門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中國航發推進“兩機”專項實施,加快自主創新轉變,攻克航空動力瓶頸的關鍵一年。

這則消息令人振奮……

2016年3月中國公佈“十三五”規劃未來100項大工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

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天中國國產發動機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可以說是彎道超車。

要知道,殲20已經換裝國產發動機。

下面,小編把重點把WS-15發動機和F119-PW-100發動機作一比較!

比它們幹啥?

因為WS-15,全稱渦扇15“峨眉” 渦扇發動機,是為我國第五代戰鬥機而研製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也就是用於雙發隱身戰鬥機殲-20的發動機。

殲20發動機測試

WS-15有關數據如下:

加力推力(N):161865-181373

加力耗油率[kg/(daN·h)]:1.98

中間耗油率[kg/(daN·h)]:0.67

推重比:9.7-10.87

涵道比:0.25

總增壓比:30.5

渦輪進口溫度(℃):1850

最大直徑(mm):1020

長度(mm):5050

質量(kg):1633.7

殲20

美國的F22,裝備的F119-PW-100發動機,有關數據如下:

最大加力推力(N)  173400

加力耗油率[kg/(daN·h)]  2.40(據估算應為1.80~1.90)

中間耗油率[kg/(daN·h)]  0.622(據估算應為0.88~0.90)

推重比:7.5

涵道比:0.2~0.3

總增壓比 26

渦輪進口溫度(℃) 約1700

最大直徑(mm) 1143

長度(mm) 4826

質量(kg) 1360

從中可以看出,WS15型發動機性能相當強悍,其部分性能甚至略高於F22的F119-PW-100發動機的水平。也的確如此,沒有優異的性能怎麼可能會用於殲20呢?

F119發動機測試


軍林縱橫


在第一臺發動機問世之後,滿懷激情的航空人僅僅用兩年時間,又製造出新中國又一臺噴氣發動機。之後渦噴/渦扇發動機的研製成功,則奠基了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造就了幾代的航空人才,推動了新中國整個航空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如何實現"並跑"

航天發動機對整個航空工業起到決定性作用,是保證國家安全,彰顯強國地位的航空武器裝備的"心臟“,也是民用航空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涉及的產業鏈長,覆蓋面廣,對基礎工業和科學技術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和產業蝠射效應。

未來如何爬坡過坎

1,信息手段首先抓設計,"十三五"末基本建立航空發動機研發體系。否則難以趕超世界水平。抓好設計,不僅要建立標準,固化流程。

2,抓生產製造環節,要實現製造和智能等先進管理方法應用,供應商管理既要遵守市場經濟規則,也要加強集團層面的宏觀管控;服務保障環節必須滿足武器裝備使用需求,實現服務增值。

3,補短板,航發人有決心。萬事開頭難,最大短板是規劃,規劃落實之後是制約我國航空發動機的主要因素,發動機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在缺人才、缺技術、缺經驗、缺材料、底子薄這樣的逆境下要成為造出航空發動機的強國,中國正在一步步追趕著航空的發動機強國的腳步,大約還需20年時間來實現"並跑″。

同時,中國航發將加強起步較晚的民用發動機的自主研製,爭僅讓C919等民用飛機早日用上"中國心"。

自2017年起,中國航發在全集團實施"鑄心"工程。心,既代表發動機航空動力之心,也代表航天人的協心同力,前者的硬實力離不開後者的軟實力。中國航發黨群工作部黨建工作處處長龍樞表示,新機交付率的提升,製造週期的縮短離不開集智聚力的"鑄心″工程,今後更加牢記使命,全心託舉航空動力"中國心″。


周明建16


實現所謂的並跑,恐怕還需要很多年的積累,英國是現代工業革命的開啟者,美國也實現完全機械化多少年了,法國也是老牌的工業帝國,俄羅斯也有非常好的工業基礎,還得到了德國的大量人才和設備支持,在二戰前實現了完整的工業化,而我國從1950後才開始在前蘇聯的支持下進行工業化,現在也沒能完全實現工業化。



就算這樣只有美英的航發稱的上一流,俄法稱的上二流,我們算三流吧,其它國家沒有研發航發的能力,能組裝航發的國家也在二掌之數,畢竟航發被譽為工業皇冠的明珠,美英發動機靠早期研發的積累和二戰以後投入的大量資金,經過幾十年的欣累造出可靠的動機。

法國和俄羅斯也可以造航發,法國的航發比之英美落後了不少,當年1978年的F404發動機美國造出來的,在1990年陣風飛機試飛用的發動機用的是F404與M88的組合,可以看出法國的發動機比美國落後不少,大推力民用客機更是造不出來,幻影2000所用的M53推力不到10頓,推重比為6。而同期的F15用的發動機為11頓,推重比為8。差距可以看出來。



俄羅斯發動機以前軍用發動機跟美國相比不超過5年但前蘇聯解體後無力繼續支持航發發展,俄羅斯的大推力發動機在壽命上要差上二倍左右,推重比也要差一些。大推力民用客機發動機以前蘇聯舉國之力發展了幾十年才剛剛挎過20噸的難關後前蘇聯又解體了,現在俄羅斯比美國在航發技術至少差20年。俄羅斯的AL31-F117s吹的是很厲害,但這種級別的發動機美國一九九幾年就有了,而且可能更好一點,策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1995就裝機試飛了,俄羅斯的AL_41十八噸的發動機還沒服役。



我國的發動機比法俄還差一些.渦扇10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大推力發動機,,該發動機從1978年立項,在2005年才完成了國家級設計定型考核,在渦扇十A裝機發發生了噴零件的事故,導致飛機大批停飛,直到2016才算可堪一用。


飛機發動機的研發是個水滴石穿的工夫,任何一款發動機的發展都是一點一滴改進而來的,要在長時間使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方面任何一個國家都不例外,美國F00發動機1976服役,直到1985年才算牲能穩定。中間導致F15的停飛,蘇27所用的AL31研發用了12年,裝備5年後才通過驗收。

任何一款航發的研發要用去幾十年的時間和國家的人才,材料設備,設計能力來說話,希望我國的航發能夠穩步提升,軍用發動機趕上還是有希望的,民用客機動機要靠時間積累了,畢竟美英有幾十年的客機發動機研發經驗,我國還沒一款可以裝機的客機發動機。



墨天工


海權社視頻,av3086332。衛星社講的已經夠詳細了,在此就不在贅述了。先不說航發的難度,僅僅是基礎設備高空臺,就要刷掉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家;航發考驗一個國家的材料學積累,工業加工技術,工藝水平,還有整體設計能力;任何一個不達標都會導致發動機失敗,渦扇6就是因為材料和加工能力問題,本子的玩具推用了頂級的構型,前溫溫度能和f135一比,結果兩臺開加力還比不過一臺沒開加力的ws10。材料學和加工這是中國需要補課的地方,當這兩個方面上來後,航發自然就會上來了


印度墜機部部長


感謝南周友賞識!

發動機行業,是世界工業技術最複雜,最尖端的行業之一,沒有幾個國家能力涉足其中。正如南周友的關注一樣,國人的大部分關注重點,已經不僅僅中國的五代機和航母。中國的動力——發動機已經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航空發動機這種決定未來祖國天空安全和經濟利益的航空發動機,一直是國人心中一種隱隱的痛!

那麼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目前處於什麼水平呢?何時能夠和美俄英法並駕齊驅呢?筆者認為是在十年之內,骨幹項目上必能與別比肩或有局部小超越,而在尖端項目上,例如超燃發動機項目,可變循環發動機項目上,如今中國和美國已經共同站在了世界技術的頂峰之上!

目前,小涵道比的渦扇15已經接近於定型投入量產,它的各項性能雖不是世界最尖端,但也與之相差無幾,各有千秋。用不上半年將會首先成為殲20等各型新銳戰機的強大心臟,讓它們馳騁於萬里長空,橫掃千軍如砍瓜切菜!

大涵道比的長江20也在密集的試驗與改進之中,二O一九年中有希望與中國的運20結合,為我國攻防兼備型戰略空軍建設補齊最後一塊短板。而基於″長江20"發動機技術的基礎,民用大飛機發動機將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屆時,不但中國這個龐大的民航機市場上飛滿C919、929……,還將進軍國際市場,讓中國的航空工業如中國高鐵一樣遨翔世界天空!

而直升機專用的渦軸發動機,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中型機方面已經不大,只在大型機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在這方面,俄羅斯人優勢明顯。目前我國正與其密切合作,研製開發大型直升機。中國在此期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會逐漸掌握這項技術,加上中國在電子,信息,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相輔相承,優勢互補,相信中國在這項.技術上近期也會有大突破,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另外,在無人機領域,風影、雲影、翼龍、彩虹等機型釆用的渦扇發動機已經躋身於世界一流水平,將其結合於未來我國超燃衝壓發動機的發展,以及近期高超聲速飛行器的七次成功試驗,不誇張地說,領先世界,指日可待!

目前中國在可變循環空天發動機方面的研發進展迅速,結合超燃發動機的技術積累,有望於二十年內獲得成功。在中國遭受最後一次大規模入侵後百年之際,我國戰略空軍將會獲得一個系列真正可以全球作戰的空天戰機。它們將獨步天下!傲視列強!也許到那時,傳統航空發動機只能為低端裝備與空天發動機形成高低搭配,共同守護我掘起復興的中華民族的利益邊疆!

到那時,還有那個捱過二次痛扁,仍然傲慢無禮的強盜、那個曾經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孽而拒不認罪悔罪的小鬼敢於輕起戰端,就算它們逃到天涯海角,九宵雲外,雖遠必誅!


鐵嶺鋒


看了半天發動機還是沒變樣,沒造出感覺。就不能把前風扇進氣口在往外擴大4O公分嗎?成喇叭口狀。把後面壓縮機部位外殼也往外擴大3O公分裝上高壓噴水霧化噴頭,可使水霧預熱彭脹增加大氣壓力同時也能降溫火焰成紅色噴尾,可增加單晶葉片壽命8千小時以上。這是一整套降溫水霧設備。就不信超不過20噸!


大神點破紅旗渠


能造航空發動機的可不止五個,15個25個甚至35個都有可能。

航空發動機除了渦輪發動機之外還有活塞發動機。就說渦輪發動機美國就好幾家,萊康明,霍尼韋爾都是發動機生產商加拿大也有普惠,德國西班牙瑞典波蘭捷克也能造渦輪發動機,印度日本也可以。

至於航空活塞發動機,能造飛機的就能造。


天明遙遙山海關


中國航天事業在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來,發展的還是比較快的。航天器的驅動力是航天發動機,如何提升它的速度和載重量,是航天人攻關的技術瓶頸,如果在理論上和試驗室能通過,用在實際操作卻並不是那麼回事,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所以說航空發動機也是一項尖端科技,需要研製開發磨合的時間。目前,中國自主研製的航空心臟已經批量應用在多種機型上。雖然在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中國實現與發達國家"並跑”,甚至超過並跑的極限速度也並不難。

航天事業,展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在發展中不斷有新的探索。如美國要實現火星登陸計劃的“等離子航天器”,還有的科學家提出“曲率航行”的構想,如何用較短的時間跨越時空,實現星際航行的目的。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有新成果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